高 雅 (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 16级研究生 650000)
探究中国当代都市题材油画中的幽默感
高 雅 (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 16级研究生 650000)
当代都市题材的油画都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社会中的出现种种矛盾,都是画家所抨击的话题,画家通过风却幽默的绘画语言去调侃去讽刺社会矛盾,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本文所要探究的就是都市题材油画作品中的体现幽默的因素。
都市题材;调侃;幽默因素;绘画语言
随着中国都市化进程的发展,作为对生活有着明锐观察期,思想敏感的艺术家产生了对生活的诸多反思。艺术映射生活的点滴,生活给艺术带来绝妙的灵感。因此产生了许多都市题材的作品。而笔者发现都市题材的油画作品,大多是带着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讽刺,批判以及调侃的情感。观赏这些作品,多少都会发现有些幽默的因素在里面。而笔者就要从作品的语言,形式的角度出发,结合视觉心理学理论来挖掘产生画面幽默感的因素。
1949年以后,个人认为中国的艺术进入到了一个尴尬的时期,巨大的社会变革是艺术的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巨大的变化。艺术家面临新的课题:艺术与政治的关系。50年代的油画创作多以革命历史、反映社会主义的劳动和建设为主题。艺术成为了颂扬,宣传政治的一种工具。1964年以后“左”的思想越来越严重。油画的创作几乎全部都是对情感的伪造,对个人崇拜的夸张的渲染。高、大、全似的革命伟人的形象成为了油画家创作的题材。文化大革命以后,人民觉醒,画家和观众开始对虚伪和粉饰的画面开始反感,开始对名族和个人的命运开始思索。出现了“伤痕--乡土”艺术创作阶段。随后,借着对社会的反思,又开始出现了“自我表现”的思潮,85美术新潮运动呈现了许多美术家,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大多是出自学院派。如张晓刚、刘晓东、方力均、陈丹青等画家。
正确的来说画面中的任何一种视觉语言都能够影响整幅画的情感基调,能够影响观者的情绪。即点、线、面、形、色、空间、肌理、笔触等。可谓是牵一发都能够影响画面的氛围。本文要结合视觉心理学理论和作品形式方面来总结作品中幽默感的来源。因此我总结出了如下几个因素。
1.画面人物形象的形变
所谓的形变就是夸张变形,这种变形是画家主题与客体的融合。不去探究画家是否有意为之,有一种风格的形变确实使人轻松愉悦从而感染观者的情绪。有些对象的变形是建立在在抓住人物特点上进行的,夸张了面孔上五官的形状的相对关系,就像是看漫画的感一样。当观者观看作品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对面孔进行加工,当我们看到的形象与我们心中的模板差异比较大的话,我们就会认为这是漫画。而惯性思维,漫画这一画种本身就是带着调侃,玩笑式的幽默。我们看到漫画时的心情就是快乐的,轻松地。所以当我们看到这种形式的油画作品时心情自然也就轻松,会因为画面滑稽的形象而发笑。这就是作品中的一种幽默因素。这种风格的作品有很多,例如方力钧,岳敏君的作品。方力均的作品都以光头的形象来作为表现的内容。他创造的光头泼皮形象已经成为一种经典的符号,在1988年的《素描NO.1-3》,就出现了他延续至今的光头形象。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总能看到笑的几乎近似扭曲的脸,以及面孔相似的光头形象,首先视觉上就带给观者一种冲击。眯缝儿眼、大嘴巴、圆鼻头、招风耳以及脖颈后面的褶子。聚集一切“丑”的条件于一身,就像是一位丑陋的中年大叔,又像是滑稽的喜剧演员。让人看到就莫名产生一种喜感。暂且不管画家的内心情感,他想表达什么,但从形式上看就是具有幽默感的。岳敏君的作品是一张张大笑的脸,一幅画面众多相似的表情大笑着,用力的笑着,“笑到涨红了脸”。就像是生活中你看到别人笑你也会跟着笑一样,其实你并不知道他为什么要笑。情绪是会传染的,观者看到这一张张笑到吃力的脸,也会跟着产生愉悦的情绪。这就是形式会通过视觉造成心理上变化的奥妙所在。
2.情境的制造,人物,道具背景等的运用
氛围的营造从绘画形成之初就自然的出现,因为一幅画面总是由所描绘对象组成的,这些因素会自然地形成一种氛围。15世纪的国画家鲁本斯,就非常善于营造画面的氛围,他的作品总是有着史诗般的壮烈。他能够营造出戏剧性的效果。如他的作品《抢夺吕希波斯的女儿》作品取材于希腊神话:宙斯和丽达所生的孪生兄弟卡斯托尔和波吕克斯,他们都英勇无敌,他们共同爱上了迈锡尼王的俩个孪生女儿。画中描绘的是“抢婚”的情节。画面上人物和马匹扭动交错形成一个艺术整体,大轮廓近乎圆形,构成一幅充满生命的图案,在地平线上激烈的滚动着。俩匹雄健的高头大马,气势昂扬。以浓重的色调衬托出孪生兄弟的英勇强悍,以及俩位裸体少女的娇嫩柔媚,是力量与美的和谐统一。背景中的云翻腾着,烘托气氛的紧张。而当代国内善于营造氛围的画家也有很多,其中如毕业于清华美院的画家吴国英,他的作品有一种超现实的荒诞风格。他营造的画面氛围总是荒诞离奇的。他的作品《锯西瓜》就是体现了一种很荒诞的冷幽默。画面中俩女一男,女性婀娜多姿,男性西装革履,背景是大片的黑色,显得空虚孤独,只有前景的人物与怪异的放西瓜的台子。西瓜不用切,却煞有介事的要用锯子来锯。留出来的红红的西瓜汁却有点让人眩晕。是否感觉到成人的世界的空虚与无趣自娱自乐。这种场景,事件的设定有悖于常理,是一种讽刺与调侃。观者看了也会呵呵一乐“戏称这真是太傻了”。
吴国英 《锯西瓜》
3.作品的内容与作品名字的反差
比如说,画面的内容严肃平静,却取了一个史诗般宏大的名字,这与画面不符。这时看画的人不禁会想去细细研究,这到底是一个什么名堂。想去弄懂作者的意图。等观者弄懂之后便会心一笑“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又或者是作品名字的调侃意味,会引导观者某个方向去理解。这种幽默便是画家的幽默,而观者也弄懂了他的幽默。刘小东的作品就是具有这种特点,他的作品追求真实但是又有一种调侃的心态存在。如他的作品《电脑领袖》画中描绘着一位大腹便便的上班族,带着厚厚的眼镜目光呆滞站在办公桌前,下巴上扬。颇有领导的架势。但整个场景确是生活中的场景,平淡无奇。但是刘小刚却夸张的把这幅画命名为《电脑领袖》这么大的名字,观者细细去思考,确实这么回事。不过要把画中人物叫做电脑领袖确实有点好笑。再如他的作品《白胖子》,《白胖子和他爸》把所描绘的对象调侃成“白胖子”确是幽默,幽默的点明了特点。
刘小东《电脑领袖》1996
刘小东《白胖子和他爸》2000
艺术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又依附于艺术。海德格尔认为“存在在思想中形成的语言,语言是存在的家”他认为我们不得不在语言中感受语言,画家是时代的镜子,有一部分画家总是以轻松的语调揭示社会的矛盾,而我们能够在他们的语言中去认知这个世界。
[1]琳达.诺克林著,刁筱华译,《现代生活的英雄》,2005.
[2]刘淳.《中国油画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3]海德格尔.《通向语言的道路》,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出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