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军
玉文化研究:大师级和田碧玉工艺
名 军
文章主要撰写了“大师级”玉雕工艺的内涵:技艺性、文化性和创造性,并结合其内涵评议了几件碧玉佳作。
大师级工艺;和田碧玉;内涵
民族文化是民族之魂,中华文明历史久远,八千年的玉石文化沉淀其中,兴隆洼遗址出土过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玉器。自商代玉雕工艺迈入成熟期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拓展,玉雕工艺也在不断进步。依据雕工的等级划分,一般分为:学徒级、师傅级和大师级,其作品收藏价值依次递增,而其中精妙绝伦的“大师级”玉雕工艺作品成为众多爱玉人士追求的最高目标。
文章所述“大师级”工艺主要覆盖我国解放后到现在这一时段。
我国新疆和田因出产“和田玉”而著称于世,其颜色多样,其中碧玉因为色彩讨喜和含义美好越来越受到欢迎。我们将新疆和田及附近地区加上其地以外出产的软玉(透闪石玉)碧玉称为“广义和田碧玉”。广义和田碧玉的产地除我国大陆地区外,还有俄罗斯、加拿大、新西兰、台湾及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文章所述“和田碧玉”(或“碧玉”)指产地更为广泛的“广义和田碧玉”。
“大师级”玉雕工艺包括较为丰富的内容,对从业者自身要求很高。就像摩托的驾驶人:熟练驾驶摩托车送外卖的人只是“骑手”;驾驶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哈雷摩托车出行,是为了体验、享受和传承追求自由、实现梦想的文化,这称为“骑士”;而驾驶哈雷摩托车环绕亚洲旅行并为各国失学儿童送去温暖的创举,这就是“骑圣”。因此,大师级工艺的内涵包括技艺性、文化性和创新性三部分:
(一)技艺性
技艺性是大师级玉雕工艺的根本。
所谓“技艺性”,是指作品既具有深厚的雕琢玉器基本功,又具备较强艺术感染力。雕琢玉器一般须经过选料、设计和磨光三大阶段:选料考验的是识料、品料和辨伪;设计考验的是构思、画工和审美;磨光包括琢磨和抛光,考验的是此过程的阅历、积淀和技巧。
在国内,玉雕流派分为南、北两大派别,由于“工巧则推苏郡”,在苏州涌现出几位大师级玉雕行业从业精英,像蒋喜、马洪伟和杨曦等,皆具有“国家级玉雕大师”的称谓。蒋先生的青碧玉作品《气》获得第11届“天工奖”金奖。抛开作品蕴含的较丰富文化内涵和创新之处不提,其玉材选取比常见青海青碧玉更为碧艳的颜色,造型古朴灵韵,技艺不惧繁冗,线条流畅婉转,细节刻画生动,尤其将“薄胎工”运用到极致,结合人文知识、历史背景带给人们以水火交融、动静并举和刚柔相济的审美享受。
(二)文化性
文化性是大师级玉雕工艺的精髓。
所谓“文化性”,是指作品既具有物质价值,亦具备精神财富。中华文明是远眺中西部仰韶彩陶文化和红山、良渚玉文化,直接吸收了龙山玉文化,尤其是齐家玉文化养分融汇铸造成功的。玉文化的艺术道路历经了远古(新石器时代)、上古(青铜时代)、中古(秦至元)、近古(明清)和现当代(民国至今)五个阶段,玉器更是逐渐由“神玉”、“权玉”到“民玉”绵延至今,其过程深刻突显出了中华民族社会意识形态和传统价值观。
马先生的仿古青碧玉作品《母子匜》获得第9届“天工奖”银奖。作品不仅具备很强的技艺性和一定的创造性,还拥有较深的历史文化内涵。所谓“奉匜沃盥”,该作品将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研价值有机结合起来,是大师级工艺的代表。环境宜人的苏州吴中光福,在“孙子兵法”创作地附近,马先生抛开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光福潜心研究仿古青铜器器型和玉雕文化,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踏实的求索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三)创造性
创造性是大师级玉雕工艺的梦想。
所谓“创造性”,是指作品在具备社会价值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的进行玉雕制作。创造性是从业者技艺、文化和个性的结晶,对从业者的创造性思维提出很高的要求,像跨界创作、整合集群和辅助表达都是创造性的具体而常见表达方式。近年来,玉雕界的辅助表达越来越受到重视,第16届“天工奖”金奖作品析木绿河磨碧玉《绿度母》就是将碧玉作品映衬在金箔工艺背景内、置于精雕的底座上才使整个作品更加和谐、精美和动人。
杨先生亦是静心创作的典范,其作品《南山》获得第10届“天工奖”金奖。南石先生作品以独具创造性著称,温婉吴地风格明显。此外,将错金银技艺应用到玉雕的马进贵先生、将微雕技艺应用到玉雕的石峰先生和将具有伊斯兰风的宝石镶嵌应用到玉雕中的魏玉中先生等也都推出了诸多创意十足的作品。
以下几件碧玉作品,有的是笔者走访所见,虽印象深刻,所憾未带摄影器材,没有拍照留念;有的是笔者自主设计,正待制作;有的是无名气从业者所做,但与“大师级”工艺内涵贴近。归类一起稍作点评,描述和评议误谬之处,还请专家批评指正。
(一)蝉
蝉性高洁出淤泥而不染,蝉鸣有一鸣惊人之意,蝉型作品亦有“腰缠万贯”之说。玉蝉最早发现于兴隆洼文化遗址,分为佩蝉,冠蝉和唅蝉,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这件碧玉蝉作品取材俄碧玉“黑皮”老料,玉质细腻无杂,一只碧色浓郁的鸣蝉巧雕于黑色树叶之上,菠菜绿色在黑底的映衬中更加浓郁。正面雕刻的蝉头、腿大部分使用写实手法雕刻,翅身纹路有明清刻饰痕迹;背面环形内微雕一“禅”字,蝉亦禅,若想一鸣惊人,应在“悟禅”之后,其儒、释含义隐现;背面环形之外,微雕的是唐代书法家、诗人、凌烟阁绘像名臣虞世南所做的蝉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尤其比兴两句,是其刻苦学习、自信人生的写照,与“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苦尽甘来(设计)
这是件尚未制作的作品,受上作启发,创意出“苦尽甘来”。选料偏向“料就工”、俄碧玉“黄皮”老料,正面用黄皮为俏色制作开裂而即将落去的苦瓜,薄意雕出生意盎然的甘蔗,整体图画笔者已绘制。背面阴刻由某知名篆书艺术家题写、笔者亲做藏头诗:苦思悟禅宗,尽力度众生;甘拜达摩师,来为观音童。此碧玉作品与诗书哲融为一体,文人意趣浓厚。
(三)想
这是件笔者闲逛时见到的俄碧玉作品,由这件作品笔者联想到很多。作品整体是一位女子坐于石台之上,石台是“工就料”,未加过分雕琢,精细琢磨的女子面容姣好,具有时代特征的发髻聚拢,身材协调而雅致,配有耳环和手镯制品,旁有打开的书籍和茶杯,但女子并未在读书,而是颔首静思,小团扇落一蝴蝶更使整个画面凸显几份静谧。作者要表达的这位富家女子应是在想念自己的爱人,这件作品不仅技艺全面,人物细节刻画生动,使女性的娇美皮肤与石台的自然纹理形成鲜明对比,还将“真善美”——人们对真爱的向往之含义表现得入木三分。
总之,以上几件作品除技艺精妙之外,在文化意义、创造出新方面也有诸多点睛之笔。
随着机器技术的完善和人工智能的进步,在未来机器工艺会取代雕刻过程尤其是磨光步骤,但人们自主的、创新的设计步骤是很难被取代的,“大师级”的要义就在于此。
附图:
《气》
《母子匜》
《想》
[1]名军.玉文化研究:和田碧玉解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7(12):36-38.
[2]杨伯达.中国和田玉玉文化叙要[J].中国历史文物,2002(6):67-73.
[3]王晓琳.汉代玉蝉文化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4.
名军(1982- ),字十艺,男,山东济南人,汉族,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