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巡讲进高校与青春学子畅聊诗情

2018-01-04 06:34
延河(下半月) 2017年11期
关键词:余秀华食指诗人

名家巡讲进高校与青春学子畅聊诗情

“一个人的诗歌,是一个人的精神文明;一群人的诗歌,则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文明。”9月3日—5日,继华山论剑文化中国高峰论坛后,又一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之“名家巡讲进高校”活动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现代学院、西安外事学院温情开启。著名诗人食指、谭五昌、商震、霍俊明、余秀华等文化名家雅聚,与青春学子们一起畅聊中华传统文化,唤醒我们的悠悠诗情。

百年新诗视野中的食指诗歌

主讲人:著名诗人、朦胧诗派代表 食指著名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 谭五昌

食 指:

我们那个时候,什么都要票,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现在逐步的富裕起来。下面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在不干扰经济,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方面搞好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问题,都知道经济是基础,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的发展和促进经济的发展来调整,这个时候我更加相信未来、相信命运。今天再提到《相信未来》这首诗的时候,同学们,我有两点忠告想告诉大家。

第一点,我深深感觉到,从孩子的时候就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这是我忠告大家的第一点。做人有底线,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心里要有一个底线。咱们做人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无论是学问还是做人都要这样做,孩子们一定要记住这句话。

第二点,我二十岁的时候写出了《相信未来》。后来有很多记者和年轻人去看我,说你二十岁就写出《相信未来》,你干什么都行了。这个事给我印象特别深,如果真成了混世魔王,在社会上混,就因为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写了那么几首诗。如果不是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自己好好的努力,认识社会,改造自己,今天我不可能站在讲台上。这一点年轻人一定要了解,要想学有所成,要一步一步的积累,一定要尊重老师。有些时候我为什么强调尊重老师,在你百思不得其解时,你有一个感觉,写不出来弄不清楚,解惑的是老师,给你一点点的光,你一下子全都搞明白了。当学生千万要尊重老师,在老师的教导下好好的成长。

我想简单谈谈关于新诗中国化的问题,这个问题简单说一下。为什么这个时候谈这个问题?我们确确实实走的太远了,中国新诗也就是白话文新诗不管怎么说它是中国的诗,它有着几千年的传统血脉,根系还是中国诗。怎么走到这一步,几十年中国传统,我就考虑一个问题。比如我们在大学老师进行教育的时候,很多人常谈到语言的张力,新诗的语言一句话两句话的张力非常大,很多诗人都能感觉到。但是我们要学习《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样就把隐者的形象写出来了,多大的张力,把隐者的生活环境,隐者的日常生活写活了,没有一点矛盾在里面。隐者是什么样的生存环境,怎么样生活,全写出来了,这是中国诗,家喻户晓的中国诗。我希望老师们在给孩子们讲张力,讲问题的时候,谈中国诗的张力。第二个是诗风转换,年轻人都知道超现实主义,“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个时空观念的转换,28个字。李商隐在1000年前,28个字充分展示所谓现代的超现实主义。咱们老师讲超现实主义应该这么来讲,孩子们就慢慢的理解中国古诗词美的东西,慢慢能续下来中国古典诗历史的根系和架构。

最后再讲一个问题,大家非常疑惑的问题。我们现在新诗创作中的非理性,都说诗人疯狂下写的诗句是好句子,我谈一下我的观点。咱们说的不连贯,疯狂状态下写出的诗,其实仔细想一下,新诗年龄已经过了百岁,朴实、典型、经典的句子,几句巧妙的话就能把感情写进来。由此说疯狂,非理性因素创作,我觉得所有的非理性状态下的创作背后都有严谨的逻辑,绝不是像疯子一样说出来的话前言不搭后语,这在我们讲现代诗的时候,尤其现代年轻人写诗的时候千万记得。读读我们的古诗,古诗哪有前言不搭后语,都是非常严谨的。同学们,我们写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是非常大的。

前一段时间大学里讲后现代哲学,大家吹捧的很厉害,这个问题我讲一点。所谓的后现代哲学其实就是对理性社会,对理性哲学碰到一些非理性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该怎么解决。十字路口都有警察,都有红绿灯,这就是隐性学问,这样交通不乱,交通事故就很少。如果碰上非理性因素,比如婚丧嫁娶的车队路过突然灯亮,这是碰上非理性因素,那车队不能断,这时候警察会打着手势准许车辆通行。后现代哲学不过是对理性社会一个补充,说到底就是补充。我今天就讲到这些,说的不妥当的地方请批评指正。

谭五昌:

今年是2017年,是中国新诗百年,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时间点上来到非常具有诗歌文化底蕴的高校,做一个诗歌的讲座,我认为对食指本人的诗歌是非常精准的文学者的定位。他有历史贡献,有历史地位的诗,来到陕西师大这所有光荣的诗歌文化传统的高校进行总结,我认为非常正确。还有一点,今天是新生开学的日子,是秋天,一个收获的季节,我觉得食指先生半个世纪以来的诗歌创作是硕果累累。我们在秋天讲诗,具有历史意义的诗的创作,对他的诗进行总结,对在座的新生,在座的老生,我认为都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还有一个准确地点,陕师大处于西安这个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是伟大的都市,伟大在于辉煌的诗歌底蕴。在这个地方,杜甫、白居易这些伟大的,在中国文化史中散发着光芒万丈的诗人,他们留下的伟大的诗歌,一直在把西安提升到世界级的文化高度。我们在古都西安,在陕师大讲诗,总结一位杰出的诗人,这是非常正确的地点,没有比在西安讲诗更具有空间的合法性,这是正确的时间。今天有三个美好的正确,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正确的人物合在一起就成就今天陕西师范大学一场诗歌的盛宴。

我跟食指老师认识近二十年,我表扬他,因为他非常认真。我跟他说,这次讲你的诗歌你还准备,他说不行要准备的。他有学者的严谨,他的思路很清晰,观点很明确,还有论证。今天有学生还有老师,对同学们来说也是很好的启示,从食指老师身上学习诗歌、文学、艺术、做人,踏实严谨。从现在开始,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我们胸怀抱负,将来我们要成为一个非常有出息的人,将来为陕师大增光添彩,这个想法非常好。从跨入陕西师范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就要厚积薄发,将来你无论是写诗、创作、播音主持都能取得一番非常的造诣。

为什么食指老师受到那么多人的认可,他的诗歌到底有什么独特的思想、精神的艺术魅力?在我看来,食指老师的诗歌作品打动了几代人,就因为他的诗歌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诗歌,通过他的诗歌穿过理想主义的声音。食指老师的诗歌重要的主题是信仰主题。50年前的时代,年轻人找不到精神出路的年代,他写《相信未来》是惶恐的,读的时候声音要低沉。刚才食指的朗诵原汁原味,最精准的浮现出这种诗的语调,我们同学读的时候要到位。我们读诗要回到历史语境,了解当时的情况,然后才能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情绪的基调,不至于错位,就做到很准确。他的信仰主题非常重要,《相信未来》里面的信仰,这些诗句让我们很感动。

这个信仰主题很重要,另外我讲一下食指老师的诗歌为什么有一种穿越时间的力量。《鱼儿三部曲》,这也是能够证明食指老师是一个诗歌天才的地方,是他19岁写的。《鱼儿三部曲》是用比喻的手法写他们那一代人受到嘲弄,这种是精神的苦闷,鱼儿的死亡是象征着一代人理想主义的破灭。这些人离开理想不能活,现在年轻人离开电脑不能活,离开手机不能活。我希望同学们还是要尽可能的去守护心中理想的太阳,比如你要做一个杰出的中国顶尖的播音主持,要成为一个顶尖的作家这个也非常好。这首诗将来有机会我建议大家看,看完以后通过对历史语境的了解,对鱼儿就会很同情,很尊重,鱼儿是食指老师精神的化身。

这首诗为什么感动一代一代的读者,一首杰出的作品首先要有时代性。我昨天给80后说,你们要创作经典,一定要有时代经验。现在写一首《相信未来》写不出来,因为你没有这种语境。我们现在也需要理想,我相信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从这首诗可以得到所需要的思想的营养,理想主义的火苗,还是需要在我们心中被点燃。当然具体的信念有区别,我们允许大家的自由选择,理想主义本身不能要得到认可,这是一代人集体的思想宣扬——相信未来。因为这首诗,它对20世纪60、70年代人们的精神状态做了总结,诗歌的总结,这就是这首诗的价值,确实有独特的光芒。食指老师在20岁的时候,我们同学也是这个年龄,当然我说了也不要着急,不要说食指老师20岁出名,就反对我20岁出名,当然能够出名我也不反对,我现在是反对因为没有底蕴而出名。

还有一首诗非常重要,我认为它确定了食指老师在当代诗歌中重要的地位——《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有一种个人体验、个人情绪的力量。食指老师这首诗是写于1968年,每天有一班火车4点08分从北京开往全国各地。他当时很迷茫,跟着大家去了,上了火车以后当时年轻人都把握不了历史的方向。当火车快要开动的时候,他清醒的意识到我就要离开北京这个城市,就要离开我母亲。这个时候北京在他心目中就变成母亲的形象,母亲和北京的形象夹杂在一起。他用各种观察,各种体验写成一首诗篇,留下一个时代的印记,这个场景非常真实。

这里面有两个层面理解,一个是写实的,食指老师离开妈妈心里很痛,非常具有中国状态的意识描写,过去衣服破了妈妈拿个针线缝补,不小心扎到身上痛一下。我们写诗在全球化的语境要注意中国经验,这是很真实的表达食指老师当时的心情。最后终于明白我要被下放了,这时候心中的难过痛苦,包括对妈妈的依恋达到高潮,一声声告别的声音,火车上的人山人海,这是真实的场景,跟教科书上的历史叙述不一样。北京车站慢慢的移动,这个句子非常重要。这首诗里面都是食指老师个人化的语言,个人化的感受,个人化的意向。这首诗最有创造性的是北京形象的建造,大家想到北京在60、70年代的时候说到北京天安门就想到伟大领袖毛主席,小时候就是这样,说到北京就是有天安门和毛主席。这首诗了不起的地方把北京一个高大的威严的父亲形象写成具有人性的母亲的形象,这是食指老师了不起的创作,他的个人化写作也达到高潮。这个时候把北京当成妈妈,这首歌的个人化情绪非常纯粹,非常感人。当时很多人读了这首歌对食指老师产生爱慕之心,这是这首歌的魅力、艺术感染力、思想感染力。

另外一个高潮,“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最后的北京。”非常感人。我请问一下大家,最后这个词语给你什么感觉?我觉得如果没有最后这两个字,这首诗就有很大的损失,就不能称为杰作。我跟食指老师交流,说最后这两个字用的非常好。读了会感觉诗人不会回到北京,加上最后这个词就是一种悲情的色彩。虽然他去的地方是杏花村说起来有诗意,那个地方是骗人的是一种想象,那个地方很荒凉很贫穷,没有好酒招待他们,有的是苦日子,有的是贫穷的日子。为什么那么多人对这首诗钟爱,这首诗留下一代人历史的记忆,前面《相信未来》是思想的记忆,这首诗是情绪的记忆,情感的记忆,这两首诗是姐妹篇,综合起来才能了解食指老师作为一个杰出的当代诗人的地位。如果没有这两首诗,我认为不能达到这种地位。食指老师的写作不是个人化的,他是为一代人代言,我们同学写作的时候,也要想到你的个人思想情绪里面能够传递出一代人的思想情绪。

还有两个主题很重要,除了信仰主题,还有苦难主题和命运主题。苦难主题看一下《归宿》,这首诗也是食指老师的杰作。食指老师诗歌量不大,但是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代表作,这是90年代的代表作。我个人非常欣赏这首诗,这首诗是命运主题,也是苦难。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原,他想象百年以后也是回到荒凉的墓园,食指老师是贫民之家,没有显赫的出身,他百年以后对自己晚景的描写很真实,也很感人。活着的时候如此艰难,死后也倍感凄凉。我们给大家报告一下,食指老师在这首诗里面说,一个诗人这一生很坎坷,作为诗人命很苦,受了很多苦,一般人吃不了的苦。我现在非常尊重食指老师和嫂子,因为他们很谦虚,他们过的日子很朴素,房子也很简陋,但是我们很尊重他。食指老师是一个诗人的代表,就像杜甫一样。我看了这首诗会联系到杜甫,杜甫也很凄凉。诗人为自己贫穷的命运很感动,如此贫穷、凄凉,到了死后也是这样。命运如此悲惨,但是另外一方面作为艺术家的命运他很辉煌,食指老师要写出一首伟大的诗篇,吃再多的苦也值了,这些苦难他认了。

还有《在精神病院》,他很苦难。写诗写不出来他很痛苦,他觉得白活了。这是一个真正的诗人,艺术家的态度,所以他很苦。这种苦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身体的苦,一个是写作上的苦。另外他的形式很工整,食指老师的创作意义向传统的汉语致敬。食指老师的《相信未来》形式很完整,读他的诗歌给我们增加精气神,给我们增加力量。食指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启示,百年新诗视野中的食指诗歌,食指老师的诗歌精神。

第一个是纯粹性。食指老师体现纯粹的诗人态度,太纯粹了,他对诗歌抱着尊敬之心。第二个是理想性。食指老师的作品给我们人生的动力,是正能量的传播。食指老师还有一点非常可贵,他的诗歌有鲜明的贫民主义,他是为普通人写的,他追求这个东西,贫民性与人文主义,他用一首诗写给妻子的,多么的阳光,这是很温馨的。纯粹性、贫民性和人文性是食指诗歌精神的三大关键词。

最后谈一下食指老师诗人的形象。他在文学史上为什么有这么高的地位,我觉得一个诗人在当代新诗历史上达到一个非常高的位置,一定要建构一种诗人形象。什么叫诗人形象?跟外在没有太大关系,我讲的诗人的形象是精神形象。比如我说艾青,我们想到艾青就会想到著名的《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里面艾青是个爱国主义的诗人形象。比如说海子,海子是个麦地诗人。顾城是个童话形象,很天真的。北岛是个具有非常理性的,有思想的形象。每一个诗人要建构一个形象,如果没有这个形象,你很难在诗歌史上立起来。食指老师我们把他定位,他是朦胧诗先驱诗人形象。

毫无疑问,食指老师的文学地位非常重要,食指老师创作了《鱼儿三部曲》、《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对朦胧诗很有影响的作品,成为朦胧诗的先驱,开辟崭新的诗歌时代,他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具有启蒙性的诗人。不是说我们诗歌到食指老师为止,我们还要发展,后面还有孩子。新诗环环相扣,每个时代要出现时代性的诗人,海子、北岛等都是时代性的大诗人。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陕西师范大学也能够出现具有时代意义的诗人,我觉得如果能够成为伟大的、杰出的诗人,就为你们的母校,为陕师大这个名牌大学增添了新的辉煌和骄傲。真正杰出的诗人,真正能拿到诺贝尔奖的诗人那太厉害了。我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中国当代诗人一定有问鼎诺贝尔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非常大。这也是我们在陕西师范大学讲食指老师的诗歌意义所在。最后希望我们在座的同学怀揣诗歌的火焰,在西安大地,在古都长安,举起诗歌的火把向伟大的诗歌致敬,也向新诗百年致敬,用我们个人的努力为新诗的百年添砖加瓦,谢谢大家!

百年新诗与校园诗歌

主讲人:著名诗人、《诗刊》常务副主编 商震 著名评论家、中国作家学会创联部研究员 霍俊明 著名诗人、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延河》杂志执行主编 阎安

商 震:

非常高兴来到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我更高兴的是在大家即将展开新学期第一课之前我们来了,刚才陈长吟院长给我们介绍了,说我们学校有着优秀的文学传统,也有请作家走进校园的传统,今天我和霍俊明老师来到学校,刚才陈院长介绍过我们都是从事诗歌工作的,今天我们就讲诗歌。

我往这儿一坐,看到大家都穿着准备军训的服装,我也参加过军训,我也穿过几天军装,军队的生活和军队对人的要求是那种直线的、方块的,准时、准点、严守纪律,那么和诗歌的要求呢?不太一样,在部队里,在我们军训里,教官或者教师一定要把号令说清楚,一定让你按照号令执行,早上6点半起床,起床号一响起来,打背包,集合,列队,出发,这是力图要求每一句话准确,力图要求每一个字准确。而在诗歌的描述里,不一定。因为诗歌是具有一种很强的开放性的这样一种语言能力,说得更具体一点,当我们要求严谨到一分一秒都不差的时候,诗歌的描述是开放的,甚至是暧昧的,我这样说并不是说写诗一定和军训反着,我们知道一个成语叫殊途同归,军训是让每一个学生,或者每一个人守纪律,懂坚强,会战斗,这是锻炼我们的身体能力和意志能力,而如果要想说诗歌对人的这种锻炼作用,那就是锻炼你的情感能力,锻炼你的表述能力。我们知道任何一场战争,都不是单打独斗的,那么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可能用纪律或某些规定能把人连接在一起,但是把人连接在一起最紧密的东西是感情。同学之间的感情、战友之间的感情、同一条战线人的感情,人和人的感情是最紧密的一种力量,而诗歌就是具有这种力量的艺术形式。

我讲一个我经历过的故事。现在同学们都没有见过摩托罗拉手机了,1999年,美国摩托罗拉是很大的,就在北京三环附近,当时很重要的商业区都在那里。他们要在中国招一个高管,招高管就请了各方面的专家和评委,我和天津的作协主席蒋子龙作为评委。当时摩托罗拉给这个中国高管的位置年薪是多少呢?30万人民币!当时是1999年,我是《人民文学》的编辑部主任,我的工资三千块钱,而这个位置30万。走到最后,个个都很优秀,当然他们后来答题我就听不懂了,因为他们开始用英语。最后我们出了关于中外文学的一些题,掺在其他的问题之中请他们回答,结果二选一。我作为一个评委在那儿坐着,我觉得这两个人都很优秀,真是优秀,难不倒。最后董事长出来了,是个美国人,会说汉语,他就跟我说,说商先生,你能够现场默写两首莎士比亚的诗吗?那个时候我年轻,这事我真能干。一是我来做评委之前我备过这方面的课,欧美诗我懂,我就默写了两首下来他看了一下说好,就拿了这两首诗上了台了。第一道题,把这两首诗翻译成英语,做完以后,两个人难分伯仲。第二道题,董事长自己说了,你们除了这两首诗之外,给我背一首莎士比亚的诗,一人胜出。

摩托罗拉公司选高管的最后一道题是一首诗,作为一个评委,我突然觉得自己身上有了一种很沉重的力量,一首诗决定了一个外企公司在中国的高管,决定了一个中国大学生的事业和命运。最后董事长公布结果时,公司员工和所有考生都在,他说,我为什么在这样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岗位招聘中,我请来了一位作家和一位诗人,无论什么样的企业,如果我的员工不读文学作品,不读诗歌,不读小说,我认为这个员工仅仅就是一块机械零件,他很难和我有情感沟通。

我在现场受到了一个来自企业的诗歌教育,我们经常用诗歌去教育别人,你们应该热爱诗歌,诗歌对你们人生多么重要,我现在被一个企业家教育了。同时给了我一个启示,我今天告诉大家,那就是在中国的未来,在你们长大的时候,当你们和这个社会发生直接碰撞的时候,如果你的心里、你的情怀里,有文学精神,有诗歌精神,你一定会比别人走得快一点,走得稳一点,走得让别人喜欢一点。我刚才讲的是事实,是我经历的事件,我奉劝大家要听摩托罗拉那位老总的话。前些年我去大学讲这个话,他们是不信的,毕业我找工作,没听说哪个外企岗位工薪很高,还让我背诗歌。现在你们可以去问那些在外企工作的白领,问问他们的老板是不是喜欢读诗歌。我在北京至少问过两家外企的老板,有人在外企工作,问老板是哪儿的?是瑞典的,我说知识分子出身?他说是,我说读诗歌吗?他说读。而且会了汉语之后,当他能读中国字的时候,他先要的不是说给我拿张报纸,而是把你们的《诗刊》给我看一看。他要读中国的诗歌,为什么?诗歌是最真实的反映,当下人情感和情绪的艺术门类。也就是说我们用其他的方式都可能有虚构、有制作,诗歌不允许你制作,不允许你造假,你有什么就说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你就怎么写。所以在一首诗里,无论是我还是我刚才说的那个外企老板和当下的人们,那些看重诗歌的人,他们对一首诗要看什么?为什么说我到了中国,我会了汉语,要看当下的汉语诗歌,他要了解中国人的情绪,因为诗歌就有这样的三个特点,我给同学们说一下。

诗歌的第一个特点是情绪真实,就是说一首诗就是这个诗人最真实的情绪,为什么呢?好的诗人写诗是在交流,他的诗歌语言方式是和母亲说话,和亲人说话,和你最爱的人说话,你和他们说话,不用撒谎,不用顾左右而言他,所以在一首诗里,是这个诗人当下真实的情绪,那么大面积的看,当下的人们的情绪在一本刊物里反映出来。那么诗歌第二个特点是什么呢?是要表现这个写诗的人,这个诗人对自然环境、生存环境、情感环境的能力判断。一个诗人的任何一首诗都是和这个世界谈谈,都是要谈谈他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和我们对面的终南山,和我们渭河,和《诗经》,和周秦汉,我们和长安去谈谈,都是这种关系。你要把这种关系说清楚了就是你的判断结果,那么一个专业读者,比如我是编辑,我来判断它的艺术效果,社会学家来判断现在这些人,昨天我们的论坛是80后,今天大概有90后,你要看这些人是怎么看待社会,怎么看待生命在自然环境和情感环境里的状态,要看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的状态,这就是诗歌的第二个特点。诗歌的第三个特点,任何一首诗告诉我你在想什么,你要去哪里,霍教授告诉我是审美力量,你的一首诗里要有审美情趣,你的思想方向,再上升一点就是你要有美学价值。美学价值,思想方向,美学力量,那是理论家总结的事,写作的时候就是美学情趣,其实就是你的情绪,我们中国老百姓经常说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在这首诗里你写出来你喜欢萝卜还是喜欢白菜,这就是你的美学情趣,这也是你的审美爱好,这不用统一,这种情趣是情怀,甚至是个人的癖好,都不怕。我刚才最初说写诗、读诗和你穿的这身迷彩服进行军训有着形式上的不同,又和内在统一,内在统一是什么?我们穿上这么统一的服装,要统一行动,要完成一项部队所下达的指令,无论是前进、后退,还是待命,都要统一。诗歌似乎没有这种力量,因为它没有指挥官,没有冲锋号,没有各种各样的号令,那么是不是一盘散沙?不是,诗歌是所有有形部队和无形部队里的先锋队。

霍俊明:

感谢商主编的精彩演讲。刚才商震主编在讲的时候,我突然有很多的感慨,坐在这儿之前,我做了一些功课,关于百年的中国新诗和校园的关系。但是刚才在听商主编讲的时候我确实有很多想说的,先说一点别的。因为我坐在这儿一直在看台下的同学们,因为前半部分基本上是今年的新生,马上要参加军训了,我看了半天,在辨别性别,男生多还是女生多,看了半天眼睛也不太好,但是我看到我们会场后半部分,基本上应该算是老学生了,肯定已经是非大一学生了,也有很多文学专业的同学们。

刚才商主编谈到了当年的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在选地区高管的时候是以人文修养,包括诗歌作为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但是反过来说他当时为什么会受触动,在我们中国的公司,包括社会空间,它对中国的诗歌、诗人,尤其是对一百年的现代诗是怎么看待的?我觉得这涉及到另外一个故事。可能在我们目力所及的范围之内,大公司在招新员工的时候,所倚重的可能还真不是诗歌的力量,说莎士比亚的一首诗背下来了就有竞争的机会,这个未必。但是我觉得为什么要讲诗歌,我觉得它有它的重要性。

在大学如果不接触诗歌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在座的大一新生,你们可能刚刚经历了高考,说实在的高考和现代诗的关系很远。如果离开了校园,我们再看一下中国诗人的命运。我想反过来说一个事,这件事可能有同学也知道。当年在北京大学有一个学生毕业之后,分配到了当时在北京郊区的中国政法大学工作,他先是在学校编辑部,后来到了教研室,这是一位当时的青年诗人。有一天黄昏的时候,他走进了昌平的一个小酒馆,他进去之后,他就给小酒馆的老板提了一个要求,他说老板,我能不能提一个条件,我给你们朗诵一首诗歌,完了你给我一杯啤酒喝。这个老板怎么说的呢?可以给你啤酒喝,但是不能在我这儿朗诵诗歌。

那个年代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这个时候的中国诗人迎来了在一杯啤酒和一首诗歌之间要进行抉择的这样一个节点,这个诗人在1989年3月份,去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了。这个人大家都知道,25岁,这个人就是海子。海子的诗在高中的课本上讲的,包括有一首传的非常多的,比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民谣歌手给这首诗谱了很多的曲。我当时在北京的时候给他们讲课,有一个北京的教材已选上他这首诗歌,提供的这个教参完全是按照一种乐观的、理想的、明亮的语境解读海子诗歌的,认为这是一首理想主义的、浪漫的、明亮的、欢快的、带有祝福感的诗歌。后来我就在培训的时候我说这本教参完全是错的,有人把这个意见反馈给教委,北京的这个教材就不再选海子这首诗歌。这首诗歌是在他谢世之前写的,离他谢世很近。这首诗歌基本上承担了临终遗言的这样一个效果,我们可以看到海子这首诗歌里边用了大量的成语,他用的所有成语,所有明亮的词语,都是反着来用的。也就是在那些明亮的、温暖的祝福之下是他的一颗非常孤独的、黑暗的,甚至已经决绝弃世的那颗心。我觉得读诗歌,不管是中学,还是到大学,除了苟且的生活之外,还有远方、田野、诗歌、民谣,还有爱情在等待着你,我也想祝福你。但是中国的诗歌放在一个一百年这样的语境来谈的时候,它并不是一个非常轻松的话题。海子自杀之后,包括他最好的朋友骆一禾,在他去世之后不久,在北京的王府井出来的时候一头栽倒在大街上,后来脑溢血昏迷了一个多月,去世了,他也是北大非常重要的人。北大还有另外一个诗人,叫戈麦,戈麦在上个世纪在北京的万泉河投河自杀。当然这是一个悲剧性的故事,但是在上个世纪末中国的诗人给中国的文学染上一层阴影。

这时候我们同学可能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诗人往往会有这样的一个非正常的命运?这个命运实际上不止是在上世纪末发生,在一百年的汉语史上,如果我们从传记学的角度,我们谈论一个诗人,谈论他的生活、遭际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很多的被我们高校的体制忽略的东西。我觉得我们在座的同学,还是要多读一点中国诗歌的历史。刚才商主编在讲的时候,他讲到诗歌知识的时候,比如诗歌有几个重要方面,包括诗歌的重要性,这时候我想到另外一个事。在座的我看基本上都是90后末期的,甚至马上到00后,甚至里边可能有00后。作为你们同时代的人,你们的命运并不是相同的。

今天你们坐在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的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课堂、殿堂,但是和你们同时代的人可能没有你们这么幸运。所以我觉得在座的不管是新生,还是大二、大三、大四的,我觉得你们应该珍惜这个校园。有人说霍老师,你又在给我们讲人生观,我觉得这不是人生观。现在给你们讲另外一个诗人,跟你们同时代的,这个人出生于1990年,他去世于2014年9月的最后一天,在深圳的富士康公司跳楼自杀,逝年24岁。这个人叫许立志,从湖南来广东打工的一个青年诗人,和你们同时代的他没有这个机会走进校园,他提前进入到了中国的一个大工厂时代,承担了大机器时代的一个零件。许立志的诗歌,我觉得如果跟打工诗歌沾点关系的话,我觉得他是里边写的最好的,没有之一。他的诗歌有很多发现性,跟商主编刚才讲的诗歌的那几个标准有很多契合。

我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兼职打工的经历,我曾经去过深圳的富士康公司,我去富士康公司的时候,安检比机场安检要严格得多,任何的通讯设备都不能带入这个厂区。我们后来进入到一个几百人的车间的时候,看到一个场景,每一个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重复着一个工作,很简单,他手里拿着一个类似于焊机的东西,当流水线的那个手机过来的时候,他就负责点一下,焊接一下,利用0.5秒的时间点一个手机。他一天做下来是机械的,并且你不能有多少出错率。就是说每天做这个工作,就是这样点,来一个点一下,来一个点一下,一天做十个小时,十二个小时,我不知道在座的会怎么想。18岁、19岁,让你坐到一个大工厂里每天重复这样的工作,就是点,点下去,我不知道能点到几岁,点到30岁、50岁,这个答案我觉得在座的任何人都不能给出,诗人可以给出这个答案。

当这些来自中国各个地方的年轻工人坐在这个工厂的时候,我不合时宜的想到了我的老家。我是河北人,我们那个城市也很著名,这个著名是用生命换来的。我的老家建了很多大的养殖场,包括养鸡场。我看到一个文学里边讲到一个细节,就是在一个庞大的养鸡场,因为这些鸡从生下来到最终被送到餐桌上时间非常短,因为饲料有各种添加剂。就是这个鸡,比如每一只鸡都有一个小笼子,这个笼子非常窄的,当它长得非常大的时候,这只鸡基本上不能动了,因为要节约成本,笼子很窄,这只鸡既不能向左也不能向右,它只能每天重复一个动作。比如说水来了有饲料,它就低头去啄米。我觉得这个和那些工人,当然也不大对,和那些工人在点那些手机,我觉得很像,你没有任何的其他生活,你只有这样的生活。

我刚才说的除了校园同代人之外,有很多可能不被我们在座所理解的。接下来回到今天的百年新诗和校园,我想讲一个人。1924年的时候,有一个中国文坛的大师来到西北大学做文学演讲,他来到西安费了很长时间,那个时候交通也不方便。这个人是中国上个世纪伟大的作家——鲁迅。做了演讲,并且停留了一段时间,在离开西安往回走的时候,他日记里记了一些事。我们说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一位巨匠,但是也有人说鲁迅有他文学上的缺陷,鲁迅一生所有的创作里边只有一类他没有写,就是作为一个小说家而言,鲁迅没有写过一部长篇小说。为什么他没有写呢?实际上在1924年来西北大学之前,他已经做好一个写作长篇小说的计划,这个小说就是以唐朝的杨贵妃为题材的历史长篇小说,做了大量的资料整理。但是当鲁迅在做完演讲之后,在西安各个地区转完一圈之后,他表达了一个意见,他对当时的西安非常不满意。他认为他当时看到的西安和他想象中的那个唐朝的长安根本不是一个地方,非常失望。1924年中国当时也是一个比较混乱的年代,后来鲁迅放弃了写作长篇小说的这个的想法,就是因为他对20世纪的中国他不太满意了,很失望。

你们在高中的时候应该读过一个作家的作品,这个人叫穆旦。穆旦有一首诗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原教材,诗叫什么?就是穆旦的《赞美》。穆旦,我为什么要说这个人,当时是日本侵华,几所高校要迁离北京。有一部分的高校迁往了西南地区,后来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西南联大,后来为什么在中国的教育史,民国的知识分子史,中国的诗歌史上,如果说校园诗歌的角度占有独有无一的地位的话,就是因为它出了大批诗人。后来80年代的时候,我们把九个人命名为叫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有九个人,其中郑敏、穆旦、杜运燮、袁可嘉当时都在西南联大,在抗日时期跟随着学校远行千里,坐汽车、坐火车,包括步行去西南地区继续来求学。甚至有一些人在校园里写诗,其中有一个人就是穆旦,穆旦这个人不仅诗写得好,并且他英语水平非常高,他还是一个著名的翻译家,懂英语、俄语、德语。为什么这个人英语水平高?在由离开天津到西南的路上,他只带了一本书,一本厚厚的英语辞典。他从离开到到达西南联大,这本辞典已经不存在了,他读完一页就撕一页,读完一页就撕了,他到学校了一本英语辞典都读完了。我不知道在座的同学有没有这个勇气拿一本,也不拿英语辞典,你拿汉语辞典就行,你把汉字认一遍也行,你参加汉字写作大会都没有问题了。也就是那个年代的人,那个年代的学生,那个年代的校园诗人印证了最重要的一句话,叫什么呢?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西南联大还有很多优秀的、伟大的诗人在这个学校。其中有一个人,我们知道英语世界有一个著名的诗人叫奥登。奥登有一个学生当时在西南联大当文学教师,这个人叫瑞恰慈。还有另外一个诗歌老师,这个人叫燕卜荪,他们将当时的英美最重要的诗人都介绍给了当时的西南联大学生。我给大家说几个当时西南联大的教师,这些人除了讲文学课之外,这些人还要讲诗歌,这些人是谁呢?沈从文、闻一多、朱自清、李广田、卞之琳、冯志,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些人的背景,闻一多26岁的时候就当了大学教授,包括后来的徐志摩,徐志摩是27岁当了北大教授。那个年代为什么大学生那么多的诗人、知识分子。就是因为那个年代,这些人的文化背景非常厉害,包括徐志摩,先留学美国,后来又留学英国,他用一年时间就大学毕业了。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一年就取得学士学位,并且还不是文科的。胡适更厉害,胡适一生获得几十个博士的头衔。

另外一个戏剧性的历史、被忽略的历史,就是当我们今天都在强调九叶诗派,强调西南联大的时候,有另外一些高校也是当时迁离北京,他们却被忽略了。当然也是有三、四所高校来到我们这个地方,他们后来成为一个什么学校呢?叫西北联合大学,这就是我们这个学校,成立于1902年西北大学,在抗日的时候临时叫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在这个大学里边也出了很多重要的诗人,包括著名的教授许寿裳,但是我们今天的诗歌史、文学史、文化史、教育史,对西北联合大学谈得非常少,我觉得我们在座的同学还是有一个责任,这是一个有着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历史的效应,这个我就不多说了。

说到校园诗歌,有很多并不像你们理解的那样,比如一百年的诗歌史上,校园和诗人发生了什么样的关系呢?我来举一个例子,1922年的时候,中国的第一个诗歌社团成立,成立在哪儿?在浙江杭州,当时有四个诗人,他们出了一本诗集——《爱情诗集》。这四个诗人都是写爱情诗的,并且他们经常在西湖边上读诗、划船,那个时候用什么交流呢?用文学交流,一个是书信,一个是诗歌,那个时候几个校园诗人就在西湖上泛舟、饮酒、写诗,还发生了很多爱情故事。后来他们的爱情诗,包括他们的小诗学被称为叫湖畔诗人,其中有四个人,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其中最著名的叫汪静之。

另外一个跟校园关系最大的,也是在20世纪的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诗歌社团——新月派,这个流派成立很早,在1923年就在北京成立了,叫新月社,这里边包括徐志摩。徐志摩大家都知道27岁当了北大的教授,统计了一下他曾经当过最少十所高校的教授。徐志摩死的时候也很年轻,1931年11月19日,因乘飞机遇难。中国的诗歌流派里边,新月派创造了一个记录,这个流派的重要诗人,他们的人生不仅充满了戏剧性和传奇,取得伟大的成绩。并且他们的死亡,很多都是非正常死亡。

我再说一点,这一百年的校园诗歌史,它并不是平行的,到后来是中断的。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国是没有校园诗歌的,中国百年的文学史上,30年是没有校园诗的。怎么理解这段话呢?40年代到70年代末期中国是没有校园诗和校园诗人的,我不做解释了。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掀起了第三代诗歌运动,包括大学生诗歌运动。关于大学生诗歌热潮,就是因为中国的诗歌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恢复,引起社会的关注,诗歌和校园又一次发生了关联,西南联大、西北联大又发生了一个历史的对接。当年的这个校园诗人,包括所有成名的诗人,几乎都是经过大学这样的一个体制。那个时代的大学也挺有意思,上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文学的、文化的黄金年代,由禁忌到开放,人们在又读书、又开始学习,又开始进入学校的时候,他们突然发现有很多的东西已经缺失了,要去重新补课读大量中西的文学诗歌的知识。

到了今天21世纪的今天,我们走进一个程式化、全媒体、非常便利的时代,我觉得在座的同学如果四年之后毕业,没有写一首诗可能也不遗憾。什么是人?当年的胡适曾经说过一个名言,他说人有两个本能,一是生物本能,人类困了就要睡觉,这是生物本能,另外一个是文学的本能,为什么说有文字就有诗歌,中国为什么被称为诗歌的国度,我们今天还要讲诗歌,就是因为中国有了汉字,有了语言,最早文学就是诗。诗歌到了今天我觉得并没有离我远去,尽管说我们学习很累,我们将来要就业,我们买房或者怎么样,如果年轻一代还需要远方的话,那我觉得真的有一个直达你的心灵。苏东坡有一句话叫吾心安处即故乡,就是你要给自己找一个故乡,它可能是出生地,但是还有一个精神的出生地在你的内心。当一个诗人想用诗歌跟啤酒交换的时候,他被那个人给拒绝了,到今天中国有那么多写诗的人,有那么多的诗歌活动,有那么多所谓的大师和骗子,但是我觉得这个都不足以改变我们对诗歌的向往,不管是对当年李白、杜甫,还是对今天、未来的诗歌,它们都不冲突。

阎 安∶

首先我是代表陕西对刚才商震、霍俊明两位老师的诗歌讲座表示感谢,我们再一次用掌声来感谢他们。

我是补充性的,刚才他们两个已经把诗歌方面,尤其是大学诗歌方面,校园诗歌方面讲的非常深层次,因为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它也是文科属性的一所学校,可能今天来的很多人都是中文系。在西安的高校里边我对西北大学是情有独钟,我觉得西北大学的文脉很深,并且是指向现代的。如果说西安这个城市有很多非常传统的、沉重的,有时候让现代人感觉到很沉重、很难穿越的东西的话,西北大学我觉得是西安这座特别老的城市的现代文脉。我上大学的时候也是中文系毕业,我觉得中文系它还是很综合的,中文系它在人文体系里边的这种根性、属性,决定了它有自己的优势,就看你怎么和它发生关系,所以我的一句话就是中文系万岁。

今天说校园诗歌,我这么多年来也先后跟十几所大学的大学生交流,我觉得效果都不好,为什么效果不好呢?写作的人写到一定程度,很专业的跟大学生对话,在这个情况下双方的交流会有很多的障碍,而且我觉得刚才霍俊明说的校园文学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这不仅仅是校园文学的黄金时代过去了,文学和整个当代人的关系也发生了一个深层次的调整。传统的纯文学的文艺性,在整个现代的、革命性的这种表达,它在进行一种转向,对时代的一种推动。尤其是现在像你们,你们很多人最起码在90年代后期,甚至个别人,刚入学的这些孩子是2000年以后出生的,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完全先于20年前的现代的中国,有很多东西变化了,第一个变化就是对大学生文学文化表现的影响。我上大学是1981年,那一年全国录取的大学生的总数是20万,在那个时候就意味着大学生所在的大学是社会文化的高级别的文化中心,大学生之外的整个社会,可能就是一个文化的荒漠化的表现区域。大学里边的东西在整个社会上来说,它可能是风向标。实际上在10年前、15年前中国的大学,到了今天,每年几百万、上千万的大学生都涌向大学,现在的大学由两极结构,从农村、城市的转向城市的,所以走向社会的大学生的文化上的独立性,文化上的风向标的位置在很多情况下就被取代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自然的水涨船高的事情。

还有一个问题性别结构变化,对于社会文化心理的深层影响。比如说我前一段时间在编辑部招编辑,我们招五个编辑,陕西省报名考试的是800多人,最后考试下来参加第二次复试的人一共25个,这25个人里边只有一个男孩,24个是女孩。我一进来,就注意到这个问题,我觉得女孩是占了绝对的地位比例,包括后面的已经在校的,女孩还是比男孩多。这25个编辑考的时候,第二轮的时候唯一的一个男孩,我说一定要把那个男孩招进来,我没有性别方面的歧视女性的这个意思,而是说希望这个男孩能留下来。但是在第二轮的时候这个男孩就淘汰了,现在我们招了五个女孩。男孩的危机,这里边有深层次的其他方面的考虑,但是最终归结到,比如当一个学校男孩占主流的时候,当一个学校反过来女孩占主流的时候,这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会产生很多深层次的不一样,并不是浅层次的性别比例的东西。我看到《参考消息》上有一篇,就是男孩的危机,男孩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女孩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男孩跟女孩共同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情况。我觉得这些东西都会影响到校园文化、校园诗歌的这种具体情况。

对于校园诗歌、校园文学,我一直有一个观点,我感觉到现代文学它有问题,现代文学的问题是什么呢?整个现代文学大多数写作的人都是年龄很小的,跟他所受的教育特别近,跟教育没有拉开距离。另外现代文学从整体上来说相当于一个校园文学,当时是很多当老师的,在校学生基本上是半学生半社会的这种,这样一种情况。整个的校园文学也有它自己的局限性,我们现在面对变化,我们整个这一代人,现在我们进了校园的这一代人,时代变革越来越成型了,过去的,在你们出生之前中国社会的变化,它可能是一种缓慢的、渐进的、过度的东西,到你们现在完全是成型了,在这里边存在一个什么问题?我们现在既有的教育体系,就是在书本上的教育体系跟社会变革造成的巨大的现代化中国现实的这种反差,会影响到你理解、认识现实和时代,那么这个东西反映在校园文学、校园写作上。比如从校园文学角度来说,从诗歌角度来说,有很多校园诗人,像海子就是校园诗人,像李亚伟,第三代诗人就是在大学时代的代表作,走向社会的文学成就也是由大学时候的反叛性导致的,现在这个时代基本上完全处于城市化、现代化、互联网,这样的话我觉得在你们面临着自我的、社会的、现实的、人生的,你如何理解认识这个世界,如何把自己既有的学院式、学校式的教育跟时代之间能够建立一个认识它、理解它的契约,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这就是你们要面临的考验,可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时代考验的方式,像我们那个时候,我上大学的时候都是饿肚子,那么现在你们不存在了。也许每一代人,比如站在我的角度上,我觉得现在的小孩在这样的时代成长起来,他要适应整个世界,难度是多么大,多么不容易,但是也许每一代人,人家突破这个时代,进入这个时代,人家都有自己特殊的通道,特殊的方式,也许这个问题根本不算问题。

归根到底,我觉得不管世界怎么样变化,人永远是人,人的人文属性,如果体现在文笔上,这个文笔的人文属性,比如文学,比如诗歌,它的这种人文属性是不变的。这跟人的内在,人的存在感,内在的成长意义是联系紧密的。诗歌这个东西,包括校园文学在那样一个相对封闭幼稚的阶段都能够成长,那是非常特殊的,因为那个时候文学是中国人表达情感内心和个性的唯一方式和唯一属性,但是不管怎么样,诗歌的这种人文属性,它要表达一种言外之意的东西。比如诗歌,包括现代汉语诗歌,包括现代口语诗歌,口语诗歌也不是说把说的话直接变成诗歌,还是要通过最简单的词汇语言,表达一个言外之意,表达一种很高的、很理想化的对世界的理想、影响。

有时候现实生活它会使我们感觉到一种沉重感,感觉到没有意义,文学这个东西有时候我觉得会让人体会到一种存在感、意义。比如从人文属性上来说就是为了表现这个东西,所以大学生的文学,有人说它的主要功能可能就是要精通写作,通过自我成长过程中的一种伴生物,它不能上升到独立的创造的那种方面上来。这个东西相当于根一样的东西,我觉得这种东西在大学的时候,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学,一个人的文学,包括每一个个体的、创造者,如果将来和文学有关的,大学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大学生也不要急于求成,我觉得你要急于求成,也不要仿效80年代校园作家、校园诗人的历史,要在大学的时候把功课学好,一门心思的就要在这个方面成就对时代有影响的、有标志性的,你可以更宽泛的、更坦然、更理性、更从容的去面对,大学我觉得是培养个人的诗歌的意识,通过这种方式塑造人们的一种情怀,这种情怀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通过自我探索、个性探索,你要感觉到这个世界的意义是什么,人的意义是什么,通过这个东西感觉到这个世界、人的存在意义,变成一个上进的、有追求的,因为你感觉到意义,意义是一个一般的东西,可能它是对整个世界、整体存在的,大学生的文学、大学生的诗歌,如果能把你自己变成一本上进的、有追求的、有理想的,当然你肯定就会是一个有担当的,可能这个担当有时候从各自抒发体现的很细微,但是我觉得这就是大学和文学必将存在的,也有着它存在的重要意义的一个理由,一个原因。谢谢大家!

摇摇晃晃的诗歌人间

主讲人:著名诗人 余秀华

主持人:今天我们的嘉宾大家都知道是诗人余秀华,正如她的诗名《摇摇晃晃的人间》一样,她的生活也是充满了很多坎坷与跌宕,这些东西都融入在她的诗歌当中。在2015年走红之后,社会给她很多附加的头衔、称谓,但是那些东西对我们来说都是诗歌之外的,对于我们这些热爱她的读者来说,她唯一的一个身份就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诗人。诗为什么如此迷人?诗人这个身份又为什么这样高贵?下面就让我们用掌声请出本场嘉宾——诗人余秀华。

余秀华:

大家好,谢谢你们今天能够来到这里。

主持人: 欢迎余秀华老师的到来,请问您最近有读什么诗吗?

余秀华:

最近没有读诗,但是在读很多流行小说。比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还有一些刚刚出版的同时代的小说我读的比较多,诗歌相对要少一点。

主持人:那您喜欢或者不喜欢的诗人有哪些?

余秀华:

其实我读中国的诗歌比较多,我觉得如果一个人能够把中国的文化和诗歌都掌握就很足够了,所以我一般读的都是中国人的诗歌,从诗经到现在,当然我最不喜欢的时代是五四时期的诗人。

主持人:就像徐志摩、戴望舒他们,为什么呢?

余秀华:

因为他有一个时代的限制,它是从文言文到白话文转换的时机,这个时候他的白话文还没有真正的成熟,没有真正的形成影响的语言,但是他们的诗歌确实影响了一代人,包括我,从今天来看我最不喜欢的就是五四时期的诗人。

主持人:我以前听过李敖的一个比喻,五四时期他们的文字,因为是古人,就像

裹着小脚。

余秀华:

但是也很好看。

主持人:古诗从《诗经》一直往后读,您最喜欢的是什么?

余秀华:

我最喜欢的还是《诗经》,《诗经》是一部黄色诗集,它和我性格是非常相同的,是赤裸裸的描写情感的,因为我把《诗经》读的最多,其他的没有《诗经》读的那么深。

主持人:第一次听说《诗经》是黄色的诗集。

余秀华:

如果仔细读有很多都是这样。

主持人:我们当代同辈的诗有没有特别喜欢的?

余秀华:

新诗是从五四时期发展过来的,它肯定是一个慢慢成熟,越写越好的过程,它不可能说前面的诗歌比后面的诗歌要好,这个应该不存在,所以我觉得更成熟的诗歌应该是我们现在同时代的这些诗歌,我是这样想的。他们所说的徐志摩这些人的诗好,我不觉得。他们选择的内容、选择的手法肯定比不上我们这一代人,这是肯定的。因为新诗刚刚100年,它在前期怎么可能成熟?所以我对我们新诗的发展是充满希望的,很有信心的。

主持人:不仅是对于诗本身的追求,他还是想再造中国的语言,希望从中国的古文里面摆脱出来跟西方接轨。

余秀华:

我不觉得任何的语言是可以再造的,它只会发展,但是你如果把已有的语言打破再造,我觉得几乎不可能。

主持人:它就像一个种子一样慢慢生长出来,慢慢变化的。

余秀华:

它要有一个发展脱胎换骨的变化,它有一个很大的契机,所以我们慢慢在写,也是慢慢在等着这个契机的到来,这个契机肯定不是人为的说我想制造一个契机让语言脱胎换骨,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我们都不知道它会在什么时候发生。

主持人:现在的诗歌肯定比以前写得更好,但是80年代是一个诗歌的黄金年代,那时候的诗人就跟刘德华一样特别的吃香,您觉得现在这个时代好像诗歌跟我们大众之间的距离似乎比较远,您怎么看?

余秀华

:我觉得无所谓,80年代是社会变革很特殊的时期,那个时候文革刚刚结束,我觉得如果是诗歌小说,它首先是文学,然后才能是一个文集。我们要求诗歌被每一个人喜爱,只要大家喜欢文学,不论是哪种形式,我觉得这就很好了,因为诗歌的情感都是隐秘的,所以诗歌听着很费劲,包括我自己都要反复的思考、反复的记忆、反复的做笔记。

主持人:诗歌特别是朦胧诗后面,把意象感情藏的很深,把一句话藏在很多语言当中去没有那么直白,没有像小说描写故事情节那么精彩。

余秀华

:其实好的作品都有隐藏的东西,你说一部《红楼梦》好读吗?其实不好读,有很多版本的解读,其实很多作品都有隐藏的东西。

主持人:这倒是我们很值得去探讨的问题,诗歌有些人写作是个人化的写作,描写的是个人的情感,但是我通过个人的情感打动别人,可能会引起别人共鸣的情感。

余秀华:

你知道别人的情感吗?了解别人的情感吗?不了解,所以无论是哪一种问题,那是个体的经验,但是个体的经验为何与社会的经验相通?因为它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不要去揣摩别人的情感,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主持人:您火了之后还有很多争论,关于您和您的诗,您也批评过汪国真,您喜欢汪国真的诗吗?

余秀华:

我年轻的时候确实喜欢过汪国真的诗,但现在40岁已经不再喜欢了。汪国真的诗歌不是写的不好,他是有阅读的群体,阅读的群体仅仅是初中生和高中生,我这么大的年纪如果我说我还喜欢汪国真的诗,你觉得可能吗?我问你,你现在喜欢他的诗吗?

主持人:不喜欢。那您觉得在诗歌创作上面女性诗人和男性诗人有没有区别?

余秀华:

区别很大。我身边写诗的女士很多,而且写诗的水平都不低,但是有一个问题,就像只有一个文化的高原,但是没有文化的高峰,包括我在内都差不多。我们的男士比女士要好一点,我觉得他们的思维会更开阔,不会拘泥于小情小爱,小情小爱因为它伤害到我、拘束到我,但是这一时期我觉得我的诗歌在慢慢打开。因为我们都在害怕,我们很怯懦,我们害怕这个时代对我们的伤害,我们没有足够勇气对付这个时代的黑暗,只有用我们的语言。

主持人:所以,你是觉得因为这样的怯懦会影响到我们诗歌再往前走。

余秀华:

不是影响了诗歌,它影响的是一个时代的文本,包括所有的文本,也包括一个时代的民主和个人精神的影响,诗歌是很小的一部分,已经不足挂齿,我们是通过诗歌这个形式表达了我们能够表达的东西。

主持人:我看到您最近2016年那本诗,那里面基本都是情诗。

余秀华:

那是一本情诗集,我的编辑觉得爱情很容易变。比如说今天我爱你,明天我爱他,没有恒久的爱情,所以我觉得在这个时代还是需要一份纯真的爱存在,所以就选择这本情诗集。

主持人:那您在写情诗的时候首先是出于自己的一些体验,但是您有没有觉得在一些情诗里面藏进去一些除了个人的情感之外更大的一些东西?

余秀华:我

觉得这是个人情欲的问题,还是很赤裸的,我不知道这样好还是不好,我也无法判定以后我的生活如果超过了这个时代的变化,所以这是值得打问号的。诗歌首先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能够找到人大部分情感的共同之处,不是表达一个时代,因为时代有时代的规律,不要刻意去表现出时代。

主持人:你的诗里面的想象力很丰富,这是您后期形成的,还是天生的?

余秀华:

天生的。

主持人:诗集是有两种,特别是到当代以后,有些人是完全天才型的,像李白,但是有些人是慢慢去练习,很理性地去分析一些文本然后慢慢去把这些东西写出来,您是哪一种?

余秀华:

李白虽然是天才,但是他也看过很多书,所谓的天才诗人能够先一步,但是不代表他天生就有这个能力,他必须通过长期的练习。

主持人:诗在您的生活当中,您觉得起到了什么作用?

余秀华:

没有作用,跟别人打麻将一样,觉得很快乐。

主持人:有人说爱情有时会让人感到痛苦,但回头看反而觉得痛苦也很美好,您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余秀华:

我从来不觉得那些痛苦很美好。我喜欢过很多人,但是我不知道那是不是爱情,我自己没有办法界定,现在我是个单身状态,我同时喜欢很多人,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爱情。当然我最喜欢的人,我暗恋他。我们的暗恋在什么时候结束,一定不要伤害别人,也不要伤害自己,所以我觉得喜欢一个人的同时为了保险起见需要喜欢更多的人。但我还是觉得自己很自卑,我害怕给人家造成负担和拖累,我觉得还是喜欢很多人比较好。

主持人:17岁到27岁才感觉是花苞一样的开放。您能回忆一下27岁第一次爱上人的时候那种感觉吗?

余秀华:

那个时候爱情很美好,那时候没有手机,有网络,但是我没有接触过网络,过了两年我才开始接触网络,2007年的时候我还没有接触网络,每一个月还会给他写两封信,有时候听到他收到我信件以后的声音,我能听见他心里的那种颤抖,所以那个时候特别感动,以为这份爱情可以天长地久,但是现在我再也不相信自己的感情天长地久,因为10年之后我彻底把这个人忘掉了,我再也不想见他,永远不想见他,虽然跟他没有任何的矛盾发生,但是我觉得再也不想见他。

最大的恐惧不是你爱别人,别人不爱你,这个不恐惧,最大的恐惧是你爱这个人,觉得他很美好、很值得期待,但真正了解他的时候发现他是个渣男,所以你们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爱上一个渣男。你宁愿爱上一个优秀的男人被他抛弃,也不要爱上一个渣男,渣男特别多。

主持人:你的生活有很多变化,也有很多不幸的东西,我觉得反而会变成你的财富。我看到你倔强性格的养成,其实都是有关系的,你觉得这样的生活和身体带给你什么好处呢?

余秀华:

我觉得说这句话的人都是很不成熟的人,苦难是苦难的本身,它不可能变成营养来滋养任何一个人,不要惧怕苦难,但是要善待苦难。所以苦难既不能形成财富,也不能变成才华,世界上很多的人都在经历苦难,跟我相同的人他们大有人在,他们没有能力把这份苦难写出来,他们很可悲,但是又不可悲。你说苦难成就了一个人,我真的不觉得,我觉得这样太悲哀、太凄惨,要一个人多么大的苦难才能成就一个人一点点的才华,这个代价很大。所以不要用苦难换取才华,我觉得这样太不值得。

我们现在生活在祖国和平的时期,没有国破家亡的事情,我们尽量不要用这个词语。要用困难这个比较好,一个人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困境,但是它不足以形成一个人的苦难,一个人的苦难应该和一个民族的苦难结合在一起,这个时候苦难的意义才会熠熠生辉。

主持人:苦难感觉是无法去改变的东西,但是困难是可以去克服的。

余秀华

:谁说苦难不能改变呢?如果从长远的意思看,它是可以被改变的。

主持人:您还是很乐观的一种性格。有的时候国家碰到苦难了,个人碰到困难了,确实反而会成为我们一些东西,我最想说的是李煜、王国维作为囚徒之后整个诗升华,说女人写的小情绪的东西有了一个很大的格局,这跟整个民族和国家的苦难都有关系。

我们这个世界太强调快乐,但是我们有时候去看电影,像去看灾难片,我们看了就哭,哭肯定就不开心,但是哭完以后反而觉得很开心,觉得这部电影很好,还要再去看。

余秀华:

你哭不代表你不快乐呀?

主持人:哭不代表不快乐,但也不是快乐。

余秀华:

80后和70后是有代沟的。快乐很重要,我们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就是为了寻找快乐,但是快乐只是一种情绪,而不是一种生活的状态,你不能把一种舒服的状态归结为快乐,快乐是一种情绪。所以说当我们有能力结束快乐的时候为什么不能结束痛苦?因为痛苦也是一种情绪,所以在这儿就存在一个心态问题,把痛苦和快乐放在同样的问题上,把它们都当做一种情绪的产生。你不要以为一个人的痛苦是永远的,你不要以为两个人的感情是永恒的,没有永恒的感情,不信你试试看。当你和一个男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你会觉得我会爱他一辈子,也许他还来不及变化的时候,你先变了。所以既然我们有接受快乐的时候,也要有接受痛苦的承担的能力。

主持人:我特别喜欢这个答案。从15年开始你接受过很多很多的采访。您觉得这样的活动对您的诗歌、对您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会觉得他们打扰到您的生活吗?

余秀华:

给出场费就是好的,没有就不好。没觉得被打扰,不要觉得任何的事情都打扰到你,因为这是生活的本身,生活的本身怎么能够打扰生活呢?这是矛盾的。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给你贴上一个标签,说你是一个很女权的人,你怎么看待女权这个事情?

余秀华:

标签往往会束缚一个人。说到女权挺好的,男女朋友相处的时候,是他主动买单还是你主动买单,难道我主动买单我就是女权主义吗?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现在有两个节目很火,一个朗读者,一个诗歌大会,您是怎么样看待这样的节目,因为诗歌现在很火。

余秀华:

我觉得挺好,为什么挺好呢?风雅也好,抓住社会的热点也好,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节目有很多人在看,有很多人看就说明这个节目是有价值的,不管它能产生什么样影响,至少它能够是一种回归,让诗歌重新通过这样的节目展现在更多人的面前,我觉得这是好事,虽然这些节目的寿命可能很短,但是我觉得它起了很好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

主持人:今天我问了很多问题,虽然都是傻问题,于是我想把这个机会还是交给观众朋友们,下面看我们观众朋友有没有什么需要提问?

华商报记者:我们两天前有交流过,但是今天我还是有一个问题,刚才主持人有提到过,您可能不太说,我读您的诗我感觉到您很多是以女性的身份为女性发声,其实有很强的女性主体意识,我不是说这个跟男权是对立起来的,现在即便不断提倡平等,但是在很多领域,可以看到其实男性还是占一个主导,我们说诗人是诗人,但是我们说女诗人,会单独把女诗人提出来,不会说男诗人,我们觉得女诗人很少,古代女诗人李清照,可能就那么几个,您会不会觉得这本来就是一种不平等的表现呢?您朋友圈有一句话我觉得说得特别好,您说我终于知道我自己为什么不喜欢女权主义这个词,因为这个词本身就是一种对女性的不尊重、不平等,您能不能谈一谈这个问题?

余秀华:

所谓女权主义,我一直想不明白什么是女权主义,它表现在哪些地方,所谓的女权主义是一种形成,它已经形成了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如果真正的男女平等在这个时期,它就不会有女权主义这个词的产生,就有一个人权。如果男女真正平等以后,你屈服于什么,现在我们说男性和女性真的不可能做到平等。在农村很多男性去入赘,他们就觉得这个男人很可怜,入赘到女方家,女人嫁出去,他们觉得这个女人好幸福,嫁到一个好家庭,所以说男女不可能平等。由于不可能平等才会有女权主义产生,女权主义这个词的产生也会有人权这个诗的产生,这个社会没有平等的男女关系,不管工作、学习、恋爱,特别是两性关系,不存在平等,不要相信这些话。男女平等我不知道还要等多少年,但是现在这个社会这个时期没有。

观众提问:余秀华您好,作为一个诗歌爱好者我想问您这样一个问题,人们都说诗人的直觉是很敏感的,请问您的诗歌直觉创作灵感来自于哪里?是人间的苦难带给您的灵感多,还是苦难中的幸福带给您的灵感更多一些?

余秀华:

这个问题很高深莫测,其实我觉得一个人能够做诗人,肯定有他的直觉,如果直觉很迟钝的人,他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好诗人,所以一个人会不会成为一个诗人是带着上天的选择,命运的安排,这样你才有可能成为诗人,当然在上帝的选择之下还有伟大的诗人和优秀的诗人,但是这个时代我认为没有伟大的诗人,能够做一个优秀的诗人已经非常不错。我们需要灵感,所谓灵感是什么?是生活的能力、生活的体验还有阅读过程和你正在现时现刻刚刚经历的事情,能够找到一个点,这样它才能形成灵感,所谓的天才真的是用99%的汗水加1%的灵感。还有就是灵感观察的能力,你现有的观察能够和你以往的经验平衡起来写出来,仅此而已。

观众提问:我现在有点紧张,因为我穿过了大半个中国终于见到了你,为什么这么说呢?2015年的时候我就有所了解你,之前网上的新闻比较多,2016年的时候我在好多地方都见到过您,但是一直没有机会,也没有敢去向您提问,所以今天我终于鼓起勇气专门从老家赶过来听您的讲座。我的这个问题相当困扰我,我看过很多诗歌,人们都说诗人有各种诗歌,我举个简单例子,他说有的是微小说型,有的说白话型,有的说朦胧型,有的说唱诗,把诗歌通过生活中的感悟唱出来,转化成诗意的文字,只要会写诗都称自己为诗人,在网络上诗歌的抄袭现象也很严重。我想问您,您对诗人如何看待,您对诗人是如何下定义的?

余秀华:

那些写的不好的人,他反倒喜欢把自己称为一个诗人,就像很多长得不好看的女人,非要把自己称为美女一样,其实诗人就是一种称呼,没有特定的执照,比如说国家颁发我一个诗人的执照我就是诗人。我觉得诗人的称呼是一种限制,是一种赞赏,所谓的限制就是限制你写东西的内容,限制你做人的一个标准,所以我觉得诗人是一种限制行为,也是一个标签,我觉得这个称呼不要紧,要紧的是你的东西好不好,这个是关键问题,它不是一种头衔。

观众提问:现在中国当代诗歌处于没落的地步,有人说你是海子之后,又一次让

中国现当代诗歌又燃烧起来的一个人,但是现在中国当代诗歌走出去的这些青年作家,现在人们都说他们是把长短的句子拆开来读就是诗歌,你如何看待这些作家?他们根本就称不上年轻的诗人,但是大家也一本一本出书,但是那些真正的作家永远走不出去,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余秀华:

你刚才说的几句话不是诗歌,不是拆分了的句子就是诗歌,这是你的问题和许多人的问题,什么叫走出来的诗歌,走出来的诗人呢?我觉得在这个时代里真正有才华的人是不可能被埋没的,那些走不出来的人一定是因为他的才华不够,我保证,我的回答完毕。

观众提问:最近咱们都兴起口语诗,还有网络上吵的比较火的下半程诗,针对口语诗和下半程诗,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余秀华:

我觉得现在的诗歌基本上都是口语诗歌,口语诗歌写得很直白,比如说我们现在很多诗人都是口语化写作:我爱你,我这么爱你,我如此爱你。这也不叫口语诗歌,所谓的口语诗歌是你已经掌握的知识,它能够转化为平易近人的书写。还有下半身诗歌,现在我看到很多,而且有一个公众号,这个公众号专门发下半身诗歌,有的时候没有经过我的同意,把我的黄色诗歌全部发了,然后我就很生气,没有经过我同意,干嘛发表我的小黄诗啊?他们说你写出来了,你还不允许我发?我说它和下半身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所谓的色情诗歌写的是上半身。下半身写的是流氓诗歌,情色的诗歌是脱光了衣服的上半身,流氓诗歌是脱光了衣服的下半身。

观众提问:在朗读者里面说您是用最摇曳的步伐写出了最坚定人生的诗歌,都说诗人是孤独的,您觉得作为一个诗人是孤独的吗?还是说在2015年之前可能自己是孤独的,在之后结束了20年的婚姻之后找到了自己的寄托,生活有所改观。为什么在朗读者中您选择要读那首《给你》,我想知道这首诗歌的真正含义,把这个给你是给朋友的一个情感寄托,还是给您自己的一个信念?

余秀华:

这个问题很深奥,当时上节目他们都想让我们读《我爱你》这一首,但是我觉得这个诗读的太多了。我说换一首,董卿说《给你》这个诗歌很纯情,我也觉得很纯情,所以就选了这个诗歌。这个诗歌是写给我一个年迈朋友的,因为跟他喝过一次茶,他也给予我关注和关怀,我对他也有一些好感,但是到现在为止我把这些人全部拉黑了,一个也不见。关于孤独,我觉得没有孤独的人他是写不了诗歌的,他也成为不了诗人,孤独是一个灵魂的状态,不是说我现在和许多人在一起我不孤独,也不是说我有很多朋友我不孤独。无论是什么时候,无论你的生活中有多少人,这孤独的感觉已经伴随着我。孤独是一种常态,那我就不要抗拒它,我接受它就可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是任何东西无法比较的,我不认为爱情可以解救孤独,婚姻能够解救孤独。我认为不好的婚姻能够让孤独更孤独。所以我觉得人活得很清晰,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还不如活的盲目。

猜你喜欢
余秀华食指诗人
The Poet on Earth
无耻当有种
“诗人”老爸
愤怒
余秀华的慢写作
带“口”的汉字
平衡尺子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No.3 最佳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