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研究述评与展望

2018-01-03 22:29邱宏亮范钧赵磊
旅游学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形成机制

邱宏亮 范钧 赵磊

[摘 要]环境责任行为的研究备受关注,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却未获得足够重视。文章借助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中国知网等检索工具,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TERB)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内涵界定与比较、结构与测量、形成机制模型等3个方面进行了文献述评,研究发现:(1)TERB、旅游者亲环境行为、旅游者环境友好行为、旅游者环保行为、旅游者生态友好行为、旅游者生态文明行为、旅游者可持续行为是等同术语,但这些术语背后的学科立场与理论视角则略有不同;(2)TERB结构维度的划分未达成共识,而国内TERB量表未充分考虑中国本土化背景的特殊性;(3)从研究视角看,整合视角下的TERB形成机制模型愈发受到学界关注,而影响TERB的情境因素并未受到足够重视;(4)基于中国本土文化价值观的TERB影响因素研究缺乏探讨;(5)常居地一旅游地二元环境下TERB形成机制的系统比较研究缺乏探讨;(6)文明旅游行为及其细分行为形成机制研究极少涉及;(7)从研究方法看,定量研究居多,质化研究甚少。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了6个未来研究方向,以期推动TERB研究并指导我国旅游地的旅游者环保实践。

[关键词]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内涵界定;结构维度;形成机制;目标框架理论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8)11-0122-17

Doi: 10.3 969/j.issn.1002-5006.2018.12.018

引言

近20多年来,可持续旅游一直是国际组织及各国政府极力支持與推崇的旅游发展理念与行动,亦是旅游学术研究关注的焦点所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 31号)、《“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国发[2016] 70号)等政策文件均非常强调可持续旅游的重要性。旅游者作为旅游地永续发展与环境管理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其在旅游过程中所展示的旅游活动旅游行为对旅游业带来巨大的负面环境影响。由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tourists' environmentallyresponsible behavior, TERB)有助于提升旅游地环境质量,推动旅游地自然资源保护,促进旅游地历史文化古迹保护,实现旅游地永续发展。因此,可持续旅游背景下,加强对TERB的培育与引导已成为旅游业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者对旅游地环境影响日益明显,因而TERB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旅游地环境质量的好坏,进而影响旅游地永续发展,从而TERB引起了国内外旅游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国际旅游学界重要研究热点与前沿。那么,对于TERB来说,它与亲环境行为、环境友好行为、环保行为、生态行为、环境关心行为、环境意义行为、可持续行为等相关概念是否及有何差异?TERB由哪些测量维度构成?是如何基于不同理论视角回答与解释TERB形成机制?如何建构一个整合分析框架对已有理论视角进行有效的对话与比较?在整合分析框架下,影响TERB的关键因素及其形成机制是什么?引导旅游者转向TERB需要什么样的情境设计及干预政策?理论界对于这些问题缺乏深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因此,探索TERB及其形成机制已成为可持续旅游领域的一个迫切理论课题。为了回应这些问题,本文重点对国内外学者在TERB这一议题上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从TERB的概念界定与比较、结构与测量、形成机制模型等3个方面进行述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TERB形成机制整合分析框架,并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以期能引起国内旅游学者与实践者对TERB的重视,推动TERB在我国旅游地中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发展。

1 研究文献的选择

为了能够较为系统全面地收集文献,本文通过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及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借助Web of Science,以“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behavior (ERB)”“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behavior (EFB)”“envlron-mentally concerned behavior”“environmental protectionbehavior (EPB)”“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PEB)”“ecological behavior (EB)”“eco- friendly behavior”“environmentally significant behavior”“sustainablebehavior(SB)”等为标题进行检索,截至2017年5月5日,共检索到ERB相关外文文献1399篇。对初步检索到的上述这些外文文献的摘要内容进行仔细研读,并依据以下文献筛选标准进行二次筛选:(1)研究对象聚焦在旅游者;(2)对增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文献进行剔除。经过二次筛选,最终保留41篇外文文献。借助Google Scholar,依据上述筛选标准,保留27篇外文文献。借助中国知网,以“环境责任行为”“环境负责行为”“环境负责任行为”“亲环境行为”“环境友好行为”“环保行为”“环境保护行为”“生态行为”“生态文明行为”“生态责任行为”“生态负责行为”“生态负责任行为”“生态友好行为”“环境关心行为”“环境意义行为”“可持续行为”“可持续旅游行为”等为标题进行检索,对初步检索到的383篇中文文献的摘要内容进行仔细研读,并依据以下文献筛选标准进行二次筛选:(1)研究对象聚焦在旅游者;(2)对增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文献进行剔除;(3)保留来自CSSCI及其扩展版、CSCD及其扩展版的文献。经过二次筛选,最终保留18篇中文文献。基于此,本文主要基于上述86篇参考文献进行TERB文献述评与展望。

2 TERB的概念界定与比较

尽管个别学者对环境责任行为、亲环境行为、环境友好行为、环境关心行为、环境意义行为、可持续行为等概念进行了梳理,但遗憾的是,未能进一步揭示TERB概念的重要特征。鉴于此,本文通过梳理TERB相关概念的现有文献,借助内容分析法对已有定义进行分析,从而提炼TERB概念内涵。有关与TERB相关的术语及定义详见表1。

正如Kiatkawsin和Han所言,环境责任行为、亲环境行为、环境友好行为、生态友好行为等术语是可以互换使用的。事实上,部分文献直接将环境责任行为与亲环境行为概念作为等同概念,部分文献对环境责任行为的概念界定直接引自亲环境行为文献。同样,部分文献对亲环境行为的概念界定直接引自环境责任行为文献。李秋成和周玲强对环境友好行为的概念界定直接引自环境责任行为文献。万基财等对环保行为的概念界定直接引自环境责任行为文献。Han等则默认生态友好行为与亲环境行为是等同术语。通过对表1中各术语定义内涵表述的具体比较,发现各术语的概念内涵基本一致,但这些术语背后的学科立场与理论视角则略有不同(表2)。

具体而言,环境责任行为与社会责任行为的概念内涵有所关联,两者背后都蕴含利益相关者的理论视角。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分析,TERB正是旅游者作为利益相关者履行自身责任的一种具体体现,这是因为在旅游地管理当中,旅游者被视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其所展示的TERB是促进旅游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推手。事实上,在已有的24篇有关TERB的文献中,所有这些文献的作者所在部门全部来自旅游管理、企业管理等工商管理学科,可见,来自旅游管理、企业管理等工商管理学科的学者们常使用TERB来表征旅游者的環保行为。

在环境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的文献中(如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Environmentand Behavior.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常用亲环境行为来表征个体/群体的环保行为。在心理学文献中(如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Personality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生态友好行为是另一个用来刻画个体/群体环保行为的术语。旅游者环境友好行为这一概念来源于消费者行为学,其被定义为一种购买环境友好旅游产品与服务的旅游者行为。旅游者环保行为是旅游地理学与环境心理学关注的焦点。旅游者可持续行为偏于理论集成与导向,是对旅游者积极响应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一种理论化构想。旅游者生态文明行为这一术语来源于生态文明理论,是旅游者积极参与旅游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2.1 TERB内涵的总体描述

综合以上分析,环境责任行为的等同术语包括:亲环境行为、环境友好行为、环保行为、生态行为、可持续行为等。本文将表1所示的这些等同术语的定义作为定性资料,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这些定性资料进行编码、分组、汇总等操作。有关这些定性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法的具体编码、分组及汇总结果,详见表3。借助内容分析法对如表3所示的TERB相关概念定义进行分析,依据词汇的相似性与层次性原则,TERB相关概念定义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1)有关描述TERB实施主体的词汇,“旅游者”“个体”“群体”均是其中的高频词汇;(2)有关描述TERB实施环境的词汇,“休闲/旅游活动中”“旅游过程中”“生态旅游情境下”“旅游体验中”“度假区情境下”“景区游览中”“各消费环节中”等表述是其中的低频词汇,“无预设情境”则是其中的高频词汇;(3)有关描述TERB对环境的影响具有正向性的词汇,“减少环境负面影响”“促进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环境/促进环境保护”等表述是其中的高频词汇。综合以上分析,为了更准确地表达TERB的概念内涵,本文将TERB概念内涵的总体描述为,旅游者在旅游情境中所实施的减少旅游景区环境负面影响或有利于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具体行为。

2.2 TERB特征的提炼

现有TERB研究聚焦在TERB概念内涵的总体描述,对TERB的重要特征缺乏探讨。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本文在明确了TERB概念内涵的总体描述之后,通过系统梳理现有相关文献进一步提炼TERB的重要特征,以对TERB概念内涵有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界定。

(I)TERB的实施主体为旅游者

在TERB概念界定中,不少文献强调TERB的实施主体为个体或群体,未将旅游者纳入概念定义中,未突出旅游者这一TERB实施主体的重要性。事实上,TERB是旅游者作为个体在旅途过程中所实施的行为。TERB与政府部门、民间环保组织等行为主体实施的ERB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也跟居民/公众等行为主体实施的ERB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由此可见,在TERB概念界定中通过明确TERB的实施主体为旅游者这一论断,能有效区分政府部门、民间环保组织、居民/公众等行为主体实施的ERB。

(2)TERB的实施环境是非惯常环境

在TERB概念定义中,大多数文献未明确TERB的实施环境,忽视了实施环境对TERB概念界定的情境预设作用,这造成了目前TERB概念内涵表述呈现不够精准、泛化的现状。非惯常环境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以外的环境。张凌云指出,旅游是人们一种短暂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状态,是人们对于惯常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或熟悉的人际关系与人地关系的异化体验。李志飞通过构建旅游者二元行为理论,试图揭示旅游者在常居地情境与异地情境下的行为变化问题。可见,旅游者在旅游这一非惯常环境中实施的TERB,与居民/公众等行为主体在惯常环境中实施的ERB是有所差异的。受非惯常环境影响,TERB可能不会像居民/公众ERB所表现得稳定,TERB的可重复性更易受非惯常环境中情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在TERB概念界定中通过明确TERB的实施环境为非惯常环境这一论断,能有效区分惯常环境下旅游者作为居民身份所实施的ERB。

(3)TERB的内涵是丰富的

在旅游情境下,有不少学者强调TERB的多维特质,其中较为典型的例子是Lee等所开发的TERB多维量表(表4)。可见,TERB是一个多维特质变量。具体而言,TERB不仅包括节约用电、节约用水、不乱扔垃圾等在旅游情境中所表现出的私域ERB,且涵盖提醒同行游客开展ERB、主动捡起旅途中的垃圾等在旅游情境中所表现出的公域ERB。因此,TERB概念界定中通过明确TERB多维构思这一论断,能有效区分TERB的单维特质。

3 TERB的结构与测量

本文不仅对国外学术界中被引频次较高、具有代表性的TERB维度测量工具进行述评,且对国内TERB维度测量文献进行述评,以勾勒出TERB维度测量的知识图谱(表4)。

3.1 国外有关TERB的维度测量

Lee等通过对ERB的测量维度及测量指标进行文献梳理,综合德尔菲法与定量研究工具,以中国台湾社区旅游者为研究对象,通过3个实证研究开发了TERB量表,并通过了交叉效度检验。该量表将TERB划分为身体力行行为、财务行为、说服行为、公民行为、亲环境行为、可持续行为、环境友好行为等7个维度。进一步分析,身体力行行为、财务行为、说服行为及公民行为聚焦于旅游者在日常情境下的GERB,而亲环境行为、可持续行为及环境友好行为聚焦于旅游者在特定旅游情境下的SERB。在国际旅游学术界,Lee等创新性地在旅游情境下聚焦旅游者这一特殊群体开发了TERB量表,为后续TERB研究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测量工具。相比以往西方情境下的测量工具,该量表依据东方国家的社会文化习惯对TERB量表进行了修正,如法律行为的具体指标不适合在东方国家情境。然而,该量表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1)该量表的部分测量指标内容跟旅游情境不相契合。其中的部分维度,例如身体力行行为、财务行为、说服行为、公民行為,从测量指标内容来看,仍然是日常生活实践中的GERB,并不严格围绕旅游情境而设计的,这些指标设计跟非惯常环境这- TERB实施环境是有冲突的。(2)该量表中部分维度的命名不够科学合理。ERB、亲环境行为、环境友好行为及可持续行为等4个术语是等同概念,而该量表将亲环境行为、环境友好行为及可持续行为等3个变量嵌套在ERB里面,作为ERB的子维度。因此,对旅游情境下的TERB维度测量有待在中国本土化情境下进行进一步的实证检验与修正。

3.2 国内有关ERB的维度测量

范钧等、周玲强等、贾衍菊和林德荣、余晓婷等等学者均将TERB作为单维度变量,这一维度划分未能有效覆盖TERB内涵的各个方面。有关TERB多维构思的探讨上,李秋成和周玲强在参考Ramkissoon等对TERB的维度测量,将TERB意愿划分为环境维护行为意愿与环境促进行为意愿。万基财等将TERB倾向划分为遵守型环保行为倾向与主动性环保行为倾向。从TERB具体维度的命名规则与测量指标角度来看,上述两者对TERB的维度划分较为一致。曾菲菲等将TERB意向划分为生态系统管理行为、绿色消费、支付意愿及说服行动等4个维度。由此可见,国内各文献对TERB的维度划分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内已有不少TERB量表仅简单地借鉴国外已有量表,未充分考虑国外量表在本土化情境下的文化适用性,这使得有必要基于中国本土化背景下通过定性研究(如扎根理论方法)提炼TERB的关键要素,以期能准确地剖析中国旅游者TERB特征。

进一步分析,已有国内外TERB量表评价均采用自评方式。尽管自评方式能较好地反映旅游者的TERB水平,但是客观存在游客不愿承认“自己不如别人”而有意夸大自身TERB表现的可能性。后续相关研究可以综合采用自评与他评方式,以有效提升TERB量表测量的准确性。总的来说,尽管已有TERB量表的信效度得到学界的不断佐证,但是由于一方面不少学者仅用单一维度来测量TERB,不能充分解释与预测TERB内涵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国内TERB量表主要参考国外TERB量表,未充分考虑中国本土化背景的特殊性,因而借助混合方法来探明基于中国本土化情境的TERB量表是一项非常值得尝试的研究命题。

4 不同理论视角下的TERB形成机制模型

在现有ERB文献中,已有的ERB形成机制分析框架主要包括计划行为理论、保护动机理论、期望理论、规范激活理论、价值观一信念一规范理论、环境情感视角、地方依恋视角、态度一情境一行为理论、刺激一机体一反应理论、ERB的溢出效应视角、社会资本理论、目标导向行为模型等。根据Lindenberg和Steg、Steg等的建议,本文在借鉴目标框架理论(goal-framing theory)架构的基础上,从获取目标、规范目标、享乐目标、情境因素、习惯因素及其他分析框架等6个方面,对已有的理论视角及其实际应用进行评述,以勾勒出较为完整的TERB形成机制模型的“知识版图”。

4.1 获取目标分析框架下的理论模型

(1)计划行为理论

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认为,主观规范和行为态度是影响个体行为意向的驱动因素。Aj zen在此基础上通过整合感知行为控制变量,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behavior, TPB),从而提升了TRA理论的预测力。在旅游情境下,已有研究应用计划行为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例如绿色酒店消费选择、文明旅游行为意向,并证实TPB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力与解释效力。

(2)保护动机理论

保护动机理论(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PMT)是由Rogers首次提出了一套从恐惧诉求角度出发而建立的态度行为理论。PMT理论认为,恐惧诉求包含以下3个关键因素:①描述事件有害的严重性;②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③保护性反应的效率。这3个变量共同引起相应的认知评估过程,进而导致个体态度的改变。Maddux和Rogers对PMT理论与自我效能理论进行了有效整合,其实证研究表明:基于PMT理论与自我效能理论的整合模型可作为态度改变的通用性模型。PMT理论以认知过程中的威胁评估与应对评估为基础,根据综合评估的结果来看是否产生保护动机,从而最终产生保护行为。其中,威胁评估包括感知脆弱性和感知严重性,应对评估包括自我效能和反应效能。在旅游情境下,已有研究证明了PMT理论的适用性,例如,资源节约与碳减排行为。PMT理论的核心逻辑和计划行为理论很类似,均认为个体行为决策是在成本一收益评估的理性模式中生成的。从测量指标来看,PMT理论的威胁评估内涵可视为TPB理论中行为态度的一种变体,而PMT理论的应对评估内涵则与TPB理论中的感知行为控制十分相似。

(3)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是1964年美国心理学家Vroom提出的一种过程型激励理论,其常被用在解释个体行为决策过程。期望理论预设个体是有理性、有思想的人,个体对于生活与事业有基本的预期和既定的信仰。期望理论主要包括效价、手段、期望值等3个变量,三者是共同驱动某一特定行为的激发力量。通过对538位青年团队游客的调查,Kiatkawsin和Han发现,相比价值观一信念一规范理论(value-belief-norm theory, VBN)而言,基于VBN理论与期望理论的整合模型对TERB意向的解释力高l2.8%。此外,不仅证实期望理论中的“效价一手段一期望值”这一链式因果逻辑的有效性,且效价与手段还可以通过道德规范间接驱动TERB意向。

4.2 规范目标分析框架下的理论模型

(1)规范激活理论

规范激活理论(norm activation model,NAM)主要由道德规范、后果认知、责任归因等核心变量构成。上述3个核心变量在NAM理论中的逻辑关系并不是恒定不变的。Steg和De Groot通过文献梳理,将其概括为以下3类逻辑关系:①责任归因与后果认知同时驱动个人规范,又由个人规范进一步影响行为意向/行为;②后果认知直接驱动责任归因,责任归因又直接驱动个人规范,最后由个人规范直接影响行为意向/行为;③个人规范直接影响个体行为意向/行为,而两者之间关系强度会受到后果认知与责任归因的调节作用。尽管如此,道德规范对个体行为的直接驱动表述在各大文献中是完全一致的。ERB从本质上来说被认为是一种利他主义的亲社会行为。NAM理论的适用性不仅体现在旅游者责任旅游领域,且体现在环境责任型会议选择决策、环境责任型博物馆选择决等研究情境。Schwartz指出,道德规范是个体在长期人际交往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好”和“坏”的评判准则,是社会规范社会期许的一种“内化”。与理性人假设前提下的个体行为决策理论(如TPB理论与PMT理论)不同,NAM理论认为对后果认知与责任归因的评估能够“激活”或增强个体内在的这种道德感,从而促使他们去实施亲社会行为。可见,NAM理论的一个隐含假设是,认为个体是被动接受社会道德与社会规范灌输的“社会人”,个体本质上是具有一定的“外部性”。

(2)价值观一信念一规范理论

Stern等针对ERB情境,在NAM理论的基础上,整合价值观理论及新环境范式(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NEP)视角,提出了VBN理论。VBN理论指出,利己价值观、利他价值观、生态价值观等在内的个体内在价值观,通过信念这条中间枢纽(生态世界观、行为负面结果认知、責任归因),来激活道德规范,从而促进个体实施ERB。在TERB领域,已有研究证明了VBN理论的适用性。亦有学者整合其他理论视角,对VBN理论进行了拓展,例如,“TPB+VBN”、“VBN+期望理论”等。

4.3 享乐目标分析框架下的理论模型

(1)环境情感视角

为了专门研究ERB中环境情感(environmentalaffection)的重要性,王建明构建了情感一行为的双因素理论框架,并通过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技术进行了相应的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环境情感由环境忧虑感、行为愧疚感、行为厌恶感、环境热爱感、行为自豪感、行为赞赏感等6维度构成,并有效区分了环境情感不同维度对消费碳减排行为的具体影响效应。在理论分析层面,徐菲菲和何云梦认为环境伦理观由环境道德、环境情感及环境信念构成,其是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核心理念,对TERB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在实证检验层面,已有学者以环境责任型酒店或环境责任型邮轮为研究情境,整合已有理论视角,进行了相应的实证探讨。例如,Han等借助SEM技术对NAM拓展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预期积极情感对旅客环境责任型酒店重住意向存在显著的影响。Han等通过对“VBM+情感因素”整合模型的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预期积极情感通过道德规范影响TERB。Han等通过整合目标导向行为模型与NAM模型,研究发现预期情感通过欲望对环境责任型邮轮重游意向存在显著的影响。

(2)地方依恋视角

基于地方依恋(place attachment)视角分析ERB形成机制是近期这一细分领域的研究热点。地方依恋各维度对TERB存在不同的影响效应,例如,Halpenny以霹雳角国家公园游客为研究样本进一步证实地方依赖通过地方认同间接影响TERB。通过澳大利亚宁格罗海洋公园372位游客的调查,Tonge等发现:地方认同对TERB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地方依赖则表现出不显著。有关“地方依恋如何影响TERB”这一命题的探讨上,已有研究不仅证实旅游者满意、保护承诺、环境责任态度是其中重要的中介变量,且探讨了旅游者满意在其中发挥了调节作用。由于地方依恋对TERB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提升旅游者的地方依恋水平进而促使旅游者转向实施TERB”这一命题正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例如,学者们主要从旅游涉人、旅游地意象、旅游地吸引力、地方特质、环境知识等角度切入揭示这一研究问题。尽管上述学者均将地方依恋作为驱动TERB的自变量或中介变量,也有个别学者将地方依恋作为揭示TERB形成机制的调节变量。

4.4 情境因素分析框架下的理论模型

(1)态度一情境一行为理论

场域理论(field theory)是由Lewin提出的,被认为是有影响力的早期社会心理学理论。该理论预设个体行为是受内部与外部共同影响的“动态”场域的作用。在Lewin行为模型的基础上,Guagnano等发展了态度一情境一行为理论(attitude-context-behavior theory, ABC),明确指出ERB是环境态度和情境变量共同相互作用的结果。ABC理论的贡献主要在于,发现了内在态度因素和外部情境变量对ERB的共同影响,并验证了情境变量在环境态度与ERB关系分析中的调节效应。遗憾的是,在旅游情境下尚未探讨情境因素在旅游者心理因素与TERB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2)刺激一机体一反应理沦

经典的刺激反应理论认为,个体行为是个体受到刺激后做出的反应。由于刺激反应理论只能分析显性的外在刺激与结果,无法呈现接受刺激者的内心意识与心态感知。Mehrabian和Russell在此基础之上整合了“机体”这一概念,从而提出了刺激一机体一反应(stimulus- organism- response,SOR)模型。Su和Swanson借助SOR模型,以湖南长沙岳麓山为研究案例地,通过对539位中国游客的现场调查,借助SEM技术发现作为刺激的旅游地社会责任可通过积极情绪、消费情绪及旅游者一旅游地认同等在内的机体来驱动TERB,并利用AMOS的多群组分析对初游者与重游者进行了模型的恒定性检验。

4.5 习惯因素分析框架下的理论模型

溢出(spillover)定义为一种对随后行为的干预的效果,但这种干预不是针对随后行为发起的。在环境心理学领域,已有研究表明ERB溢出效应的有效性。这里的溢出效应反映的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ERB是如何有助于提升在其他情境下的ERB倾向。ERB从在特定情境下到其他更为广义上的情境下的溢出效应得到Bem (1972)的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的支持。该理论主张个体在一个领域的ERB会影响其态度及自我形象,这又进一步有助于个体在其他领域实施ERB做好准备。Ramkissoon等借助溢出效应视角阐述了在国家公园情境下特定TERB到广义GERB的合理性。Miller等研究表明,习惯因素是驱动TERB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4.6 其他分析框架下的理论模型

(1)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social capital theory)是一套较为宽泛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规范、情感、信任可以驱动个体态度及其行为,并能给个体与集体带来收益。与理性人假设不同,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个体行为是嵌入在一定的社会网络之中,因此人际情感、互惠互信、群体规范下的集体理性和社会理性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在TERB领域,李秋成和周玲强基于TERB的集体行动与利他主义属性,着重探讨了社会资本各维度对TERB意愿各维度的影响效应。

(2)目标导向行为模型

Perugini和Bagozzi在借鉴TPB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目标导向行为模型(model of goal-directed behavior, MGB)。MGB理论明确指出:如果要更好地理解个体行为,需要把动机过程、情感过程、习惯过程整合在TPB模型中。在動机过程中,欲望被视为解释个体行为决策形成的关键因素;在情感过程中,预期情感是解释个体行为决策过程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在习惯过程中,过去行为或习惯因素是解释个体行为决策过程的一个显著性决定因素。在旅游情境下,已有研究应用MGB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例如:旅客环境责任型酒店入住意向、环境责任型邮轮重游意向。

综合已有分析,已有研究主要从地方依恋、TPB等理论视角来揭示TERB形成机制,较少涉及NAM理论、VBN理论、环境情感视角,极少涉及PMT理论、期望理论、SOR理论、社会资本理论、MGB模型、ERB的溢出效应视角,缺乏对ABC理论在TERB情境下的实际应用。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已有学者通过整合相关理论视角对整合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例如,“TPB+VBN”、“NAM+MGB”、“VBN+期望理论”。相比初始模型,这些模型对TERB的预测力与解释力得到了提升。但是,由于已有的整合模型未能充分整合人口特征因素、心理因素、情境因素、习惯因素等关键因素,尤其是未将情境因素纳入整合框架之中,这导致整合模型未能充分解释与预测TERB。

4.7 目标框架理论对已有理论的整合

目标框架理论认为存在享乐目标、获取目标、规范目标等3种最基本的焦点目标。享乐目标是指“及时行乐”的动机,它促使个体聚焦在如何改善自身的感受,如避免努力、寻求直接的快乐或寻求刺激;获取目标是指捍卫与增加个体资源的动机,它促使个体对自身资源的变化尤其敏感,如金钱与身份地位;规范目标是指循规蹈矩的动机,它促使个体聚焦自身行为的适当性,及对自身所认为应该做的尤为敏感。目标框架理论指出,个体在行为决策过程中获取、享乐、规范3种基本目标常常是并存的,哪种目标位于焦点目标的位置决定了个体如何处理信息、如何开展行为。

Lindenberg和Steg将目标框架理论应用在ERB领域中,并认为3种不同的焦点目标和ERB形成机制的不同理论视角相对应。根据Lindenberg和Steg的分析思路,在享乐目标情境中,个体力求如何改善自身的感受,对能调整自身情绪的影响因素非常敏感,情感将成为指导信息评估和行为决策的参照依据,因而与环境情感视角、地方依恋视角等理论框架相对应。在获取目标情境中,个体力求维护与改善自身资源,对成本与收益在内的信息刺激非常敏感,这会驱动理性的信息评估和行为决策,因而与TPB理论、PMT理论、期望理论等分析框架相对应。在规范目标情境中,个体力求依据规则与规范实施行为,道德规范将成为指导信息评估和行为决策的参照依据,因而与NAM理论、VBN理论等分析框架相对应。相比之下,由于李秋成和周玲强所提出的TERB情境下社会资本概念体系包括人际信任、群体规范及情感连带,因而社会资本驱动TERB的决策过程是由享乐目标与获取目标共同驱动的。由于MGB理论整合了TPB与预期情感,因而MGB理论驱动TERB的决策过程亦是由上述双重目标共同驱动。基于此,由于目标框架理论能有效整合已有理论视角的TERB形成模型,能够全面揭示“获取、享乐、规范3种目标在驱动TERB形成机制上孰轻孰重”研究命题,那么,基于目标框架理论的整合模型可能是最为准确的用于解释与预测TERB的理论。目标框架理论对不同理论视角的整合汇总(表5)。

基于上述研究基础,本文借鉴Lindenberg和Steg、Steg等的分析思路,基于目标框架理论,通过整合人口特征因素、心理因素、情境因素及习惯因素,提出了TERB形成机制的整合分析框架(图1)。图1所示的TERB形成机制的整合分析框架的核心观点包括:(1)目标框架理论解释了TERB是由多元动机共同驱动的;(2)人口特征因素是TERB形成机制整合模型的控制变量;(3)情境因素是TERB形成机制整合模型的自变量与调节变量;(4)习惯因素是驱动TERB的前置变量。

5 研究结论及展望

通过文献梳理与评述,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第一,TERB与旅游者亲环境行为、旅游者环境友好行为、旅游者环保行为、旅游者生态友好行为、旅游者生态文明行为、旅游者可持续行为等术语是可以互换使用的,并将TERB概念内涵的总体描述为,旅游者在旅游情境中所实施的减少旅游景区环境负面影响或有利于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具体行为。TERB的3大特征包括:(1) TERB的实施主体为旅游者;(2) TERB的实施环境是非惯常环境;(3)TERB的内涵是丰富的。第二.TERB维度测量存在不少分歧,而国内TERB量表主要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未充分考虑国外量表在中国本土化情境下的文化适用性。第三,从研究视角看,不同理论视角间的整合模型正成为流行趋势,而影响TERB的情境因素研究则鲜有探讨。第四,从研究内容看,心理因素占据绝对主导,人口因素、情境因素、习惯因素则较少涉及,其中基于中国本土文化价值观的TERB影响因素研究缺乏探讨。第五,现有TERB研究聚焦非惯常环境下TERB的形成机制,对常居地一旅游地二元环境下TERB变化规律缺乏探讨。第六,从研究结果变量看,整合模型的结果变量主要聚焦在环境责任型酒店/绿色酒店等TERB细分行为。第七,从研究方法看,定量研究居多,质化研究甚少。定量研究中以问卷调查法为主,实验法极少涉及。

本文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借助内容分析法提炼了TERB概念内涵的3大重要特征。旅游情境下的TERB概念内涵界定是一个极其重要但易被忽视的研究领域。已有文献对TERB、旅游者亲环境行为、旅游者环境友好行为、旅游者环保行为、旅游者生态友好行为、旅游者生态文明行为、旅游者可持续行为等相关行为的概念界定缺乏比较与对话,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积累和拓展。本文借助内容分析法对已有TERB相关行为概念进行了系统梳理,不仅对TERB概念内涵进行了总体描述,且进一步探明了TERB概念内涵的内在特征。第二,探明了现有TERB结构与测量存在的不足。尽管学术界对TERB结构与测量已有相应的探索,但对已有TERB测量工具缺乏系统比较,这导致这些TERB测量工具的信效度何优何劣命题缺乏明确的评判。为了回应这一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述评明确指出国内TERB量表存在的主要不足是,这些量表主要借鉴国外量表,缺乏中国本土化情境的普适性检验。第三,借助目标框架理论初步构建了TERB形成机制整合模型。已有TERB文献侧重从TPB、PMT、NAM、VBN、MGB、地方依恋、社会资本等理论视角来揭示TERB形成机制,且其中的不少文献通过整合上述理論视角来实证检验整合模型。但是,已有的整合模型因未能充分整合人口特征因素、心理因素、情境因素、习惯因素等变量而导致对TERB的解释力与预测力不够充分。本文所构建的如图1所示的TERB形成机制整合分析框架是对已有理论视角的系统集成,丰富与拓展了TERB形成机制的研究视域,这为今后揭示“各理论视角在驱动TERB形成机制上孰轻孰重”研究命题提供理论整合框架支撑。

尽管现有TERB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由于TERB研究方兴未艾,TERB议题的相关探讨不足,亟待后续完善。基于上述分析与梳理,本文认为未来该议题的研究可以着重从以下6个方面进一步展开研究:

第一,TERB的结构维度和测量范式亟须规范。由前文的文献回顾与梳理可知,目前学术界对TERB结构维度的划分未达成共识,未形成具有普适性的TERB量表。尽管Lee等最先正式提出了TERB构念,并通过信效度检验开发了由7维度构成的TERB量表,但所开发的TERB量表的部分维度并不是严格围绕旅游情境下而设计的,且部分维度的命名考虑不够科学合理。他们对TERB的维度划分及测量方法并未被后续研究者普遍采纳,如Chiu等的单维度结构、Cheng和Wu的两维度结构、Tonge等的TERB 3维度结构,甚至连Lee本人在后续TERB研究中也未采纳自己所开发的量表。国内TERB研究的测量工具主要借鉴国外ERB的研究成果,如范钧等直接引自国外非旅游情境下ERB量表,李秋成和周玲强、万基财等、周玲强等、贾衍菊和林德荣直接引自国外TERB量表。国内这些测量工具的主要不足体现在TERB题项偏少,对TERB内涵的覆盖面不够;且部分题项不适合中国本土化情境,如“参加志愿者”“向景区捐款”“参加景区环保公益项目”等指标。对TERB结构维度的探讨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TERB内涵,也有助于开发TERB测量工具。开发有效的TERB测量工具是推动TERB理论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因此,今后研究有必要在中国本土化情境下以质性研究方法(如扎根理论方法)进一步厘清TERB的结构维度,并借助定量技术开发出信度与效度良好的TERB量表。

第二,TERB形成机制整合模型亟待检验。TERB作为旅游者在旅游情境中的一种环保行为表现,会受到人口特征因素、心理因素、情境因素、习惯因素等多元因素的影响。整合模型为研究者们理解TERB提供了一个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视角。目前已有学者尝试在TERB及其细分行为研究上侧重心理因素层面,借助“TPB+VBN”“TPB+地方依恋”“TPB+道德规范”“NAM+MGB”“VBN+情感因素”“VBN+期望理论”等整合视角,进行相应的实证检验,然而人口特征因素、情境因素、习惯因素对TERB及其细分行为的影响研究却鲜有涉及。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公认、统一、权威的TERB形成机制整合模型被学术界普遍接受。本文借助目标框架理论,并整合人口特征因素、情境因素及习惯因素,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TERB形成机制整合模型。正如Lindenberg和Steg所言,根据目标框架理论,个体ERB是由享乐目标、获取目标、规范目标等多元目标共同驱动的,且在特定情境下任一目标均有可能被“激活”为主导信息处理与行为方式的焦点目标。因此,在多元目标并存的情形下,享乐目标下的环境情感、地方依恋视角,获取目标下的TPB、PMT、期望理论,规范目标下的NAM、VBN理论等之间究竟如何相互影响?哪一目标中的哪一理论视角能主导旅游情境下的TERB决策?人口特征因素对TERB形成机制整合模型的恒定性检验如何?情境因素对TERB的形成机制究竟由ABC理论解释合适,还是由SOR理论解释更为合适?旅游者心理因素与习惯因素对TERB的解释力孰强孰弱?这些问题是现有研究文献中尚未探讨的研究问题。鉴于此,今后研究有必要从人口特征因素、心理因素、情境因素、习惯因素等方面,探索更多的前因变量,整合多理论视角,来实证检验TERB形成机制整合模型,进而形成对TERB形成机制系统、全面的认识。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对TERB的作用机理亟待挖掘。TERB切实地反映了目前我国政府对旅游者参与旅游地生态文明建设的呼吁,能够在本土化情境下发展延伸。尽管国内外学者均探讨了价值观对TERB的具体影响,但国内学者照搬西方文化背景的價值观体系开展相应的实证检验,而未考虑依托中国特有的国情与文化。与西方的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并融合道、佛等诸家思想,其中儒家思想最重视家族、家庭的和睦及人际关系的和谐。而基于西方文化背景的价值观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体系存在较大差异,这使得很多人不禁质疑: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与西方文化价值观对TERB的作用机理有差异吗?如果有差异的话,那么差异具体在哪里?国外较为成熟的VBN理论在中国本土化情境下的适用性如何及如何改进?为了回答这些疑惑,今后研究有必要通过多样化的本土探索,结合那些能表征中国文化特色的理论视角与本土概念,提炼与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对TERB的作用机理,以实现TERB议题在中国情境下的价值发挥。

第四,常居地一旅游地二元环境下TERB形成机制亟待刻画。尽管有个别学者探讨了二元环境下TERB变化规律,然而二元环境下TERB形成机制的系统比较研究却鲜有涉及,这一细分议题正成为目前TERB研究的薄弱环节。在旅游情境下,由于游客身份处于匿名状态,惯常环境下的道德规范及政策制度约束力减弱,旅游者心理与行为特征和日常环境存在不少差异。旅游行为不同于生活行为,由于离开了日常生活环境与社交圈,旅游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利己价值观更为明显。因此,今后研究有必要围绕同一批旅游者开展TERB与日常ERB的配对调查,来实证检验二元环境下TERB形成机制整合模型,进而形成对二元环境下TERB形成机制系统、全面的认识,以期对TERB与日常ERB理论的系统比较奠定知识基础。

第五,TERB细分行为形成机制亟待进一步揭示。除了基于整体观视角的TERB以外,目前行为结果变量聚焦在绿色酒店/环境责任型酒店选择决策,较少涉及潜水责任行为、低碳旅游行为、环保支付意愿、会议旅游ERB、航空旅行决策、环境责任型会议选择决策、环境责任型博物馆选择决策、自行车旅游决策,极少涉及不攀爬悬崖、移除海滩垃圾、化石收集行为、违规行为。我国旅游者不文明事件常见报端,主要表现包括乱扔垃圾、攀折花木、踩踏草坪、乱刻乱画等,然而旅游学术界对这些TERB细分行为形成机制缺乏深入探讨。因此,今后研究有必要聚焦上述这些细分行为,进一步厘清背后的形成机制,以期对我国旅游“515”战略的文明旅游建设提供思路借鉴。

第六,调查方法亟待突破。尽管个别学者借助实验法探讨了TERB的形成机制,然而国内外绝大多数现有研究都是基于自我报告问卷调查的形式,而真实行为数据和自我报告的问卷数据之间存在一定偏差,测量结果的真实性存在很大的提高空间。现有研究以静态时间横向调查为主,缺乏对同一批旅游者的长期纵向追踪调查。现有研究定量研究占主导地位,质性研究则寥寥无几。因此,今后研究有必要在已有常规研究方法(如数理统计方法)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验法、纵向调查、质性分析等研究方法,这对提升TERB研究成果质量有长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形成机制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工程应用能力形成机制研究
网络时代大学生犯罪的形成机制及预防对策研究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我国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基于城乡双向流通的商贸流通组织体系形成机制分析
从药品价值链角度分析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浅析房地产价格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
组织承诺与个体行为研究综述与展望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与形成机制研究
中美城市化空间失配形成机制对比分析
马铃薯连作障碍形成机制与调控措施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