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18-01-03 10:43张荣
考试周刊 2018年78期
关键词:提出问题研究性学习自主探究

摘 要: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近年来在高中教育中得到了一定范围的推广。具体在高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基于教材,拓展学习资源,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表明,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丰富学习体验,探索新知精神,锻炼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收获更为扎实的历史知识,提升学习素养。因此,研究性学习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自主探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提升高中历史的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基于教材的主线,为学生或者由学生搜集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学习资料,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探究,这有利于学生明确和理解历史阶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内在联系,提高历史认识水平,并提升历史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

一、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首先,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改变高中历史的传统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为主的学习活动。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被有效地激发出来,改变了高中历史课堂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收获新知。

其次,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科研究的要旨在于对研究对象诸要素及其内在关系的发现、归纳、分析和总结,研究性学习在这四个方面中都可以有明确的体现。对于发现来说,学生可以通过对研究性学习资料的学习,见证历史时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知识要素,发现其中的特点或共性。对于归纳来说,学生利用探究历史资料而发现的特点或共性,总结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分析来说,学生在归纳出历史知识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之后,需要通过小组研究的方式,与其他同学共同分析、探讨问题。学生由此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研究问题。对于总结来说,学生通过基于发现、归纳、分析过程获得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点,进行对历史问题的总结,并根据研究性学习过程做出总结报告,这对学生解决问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一种良好的提升。

最后,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与其他小组成员共同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合作学习之时,可以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长选择相应的分工,并根据自己在小组中扮演的角色,为共同学习目标的达成做出努力。因此,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够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合作、共同学习,进而促进他们的社会化发展。

二、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流程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分为:教师导入——小组解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几个阶段。

在教师导入阶段,教师首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出现,为学生介绍本次研究性学习的范围,和发放相应的学习参考资料。教师也可以多媒体导入、音乐导入、诗歌导入等多种导入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导入阶段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为学生明确本次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角度,为学生勾勒出本次学习的方向。

在小组解读阶段,学生的任务是对研究性学习资料进行系统的观察,寻找资料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该阶段以小组的形式,每个学生分别为大家解读自己所负责的那部分历史研究资料,以便由小组全体成员对关键问题进行提炼,为后续研究做好准备。

在提出问题阶段,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获得观点与认识,根据学习的具体目标由每位小组成员分别提出问题,在小组范围内进行交流和总结。这样就有效保证了问题的覆盖面及研究价值。

在解决问题阶段,学生小组通过共同研究学习资料,来解答之前提出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思路,让学生们利用自己的研究进行解决。但是教师尽量不要直接解答问题,以免影响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质量。

在归纳总结阶段,学生小组需要根据研究内容,对本次研究性学习做出归纳总结。一是总结学习成果,包括每位学生的学习感受、学习效果等;二是总结学习方法,以不断完善学习方法。本阶段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成果和不足,为下一轮研究性学习能够更加高效的开展奠定基础。

三、 研究性学习案例:《解放战争》

在高中历史必修一《解放战争》一课,教师采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具体过程如下:

(一) 教师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充满感情地朗诵毛主席诗词《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生瞬间被带入到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波澜壮阔历史场景之中。随后教师介绍本次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发放有关解放战争的学习材料(文字材料、历史照片、统计图表等),并对学生进行分组。

(二) 学生研读解放战争史料

首先由各组学生分别为大家朗读关于重庆谈判的历史背景、挺进大别山、辽沈战役的战略问题、淮海战役的胜利原因、天津战役对北平问题和平解决的影响等五段史料,学生根据对这些史料的理解研读教材。学生将解放战争分为战争开始、战略反攻、全面决战等三个阶段,并提炼“重庆谈判”“挺进大别山”“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毛泽东”“蒋介石”“周恩来”“朱德”“李宗仁”“白崇禧”“林彪”“刘伯承”“粟裕”“杜聿明”“傅作义”等众多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关键词,对相关历史事件内涵的理解和彼此的关系作出初步判断,为之后的提出问题做好准备。

(三) 学生提出相关历史问题

学生在研读史料和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对相关历史事件内涵的理解和彼此关系的初步判断,提出历史问题,如有的小组以“三大战役”为研究方向,提出三个问题:1. 在辽沈战役中林彪为什么迟迟不敢打锦州?2. 在淮海战役中为什么我军以60万的兵力打敗了80万国民党部队?3. 张家口战役和天津战役对北平和平解放起到怎样的作用?其他小组也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各自不同的问题,教师则帮助学生们纠正所提问题的科学性,把握问题的总体方向,以保证研究的规范性和逻辑性。

(四) 学生通过研究解答问题

学生小组围绕所提问题,以不同的角度,进行小组内部的研讨交流。鼓励学生以不同的视角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学生解答“在辽沈战役中林彪为什么迟迟不敢打锦州”的问题时,即对学习材料《辽沈战役的战锦问题》进行了再研究,发现林彪在辽沈战役初期,出于自身谨慎的个性和战术的角度考虑到了很多具体问题,尤其是作战时机的把握和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而中央则是站在整体战略的高度,高瞻远瞩地做出切断国民党军退路攻占锦州的决定。因此,林彪对于占锦问题的拖延,与其政治错误没有关联,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

(五) 学生进行归纳与总结

在归纳与总结阶段,学生根据本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以小组为单位总结个人学习效果和学习方法。教师以协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进行学习效果的反馈与学习方法的提升。

四、 研究性學习的教学效果

首先,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以单纯的知识灌输为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中,学习能力的提升收效甚微。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学生在小组范围内,通过对教材以及学习资料的研究和交流,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得以培养,对于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学生的知识视野得到有效拓展。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通过大量的拓展学习,收获了相对于单纯的教材学习更为宽广的知识,有效拓展了他们的历史视野,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调动了各科知识,有利于学科之间的有效贯通。

最后,学生的研究方法得到有效内化。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不同的材料,对不同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研究,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统计法、比较法、考据法均能得到有效运用和内化。

总之,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拓展了知识见闻,培养了学习能力,掌握了研究方法,发展了人际关系、提升了学习质量。研究性学习所体现的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互动性和过程性对于我们提升高中历史的教学质量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郭永亮.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性研究[J].教育,2016,13(10):241.

[2]刘坚.运用研究性学习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18(12):88.

[3]高柏春.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探究[J].教育,2016,6(11):192.

[4]饶小建.高中历史新课改中的探究性学习研究[J].教育,2016,5(11):70.

作者简介:

张荣,江苏省苏州市,苏州高新区教研室。

猜你喜欢
提出问题研究性学习自主探究
课堂五环节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中考中笔试考查“提出问题”能力的探索实践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提出问题技能训练初探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类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讨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化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究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高中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探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