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
比喻认错了对象或者弄錯了事实,常用的成语是“张冠李戴”。为什么不说“李冠张戴”?甚至可能是把姓刘的人的帽子戴到了姓赵的头上,为什么一定得拿姓张、姓李的人来说事呢?
这个成语出自武则天时的俗语“张公吃酒李公醉”。唐王朝的皇帝姓李,武则天篡夺了李姓的天下,改国号为周,宠幸张昌宗、张易之两兄弟,却把她的儿子唐中宗李显废黜了。在陪伴武则天饮酒的宴会上,那边“二张”饮酒兴高采烈,这边李显却独自一人怀有无限的心事喝闷酒,喝着喝着就喝醉了,于是产生了“张公吃酒李公醉”这句俗语,讽刺李显无法撼动母亲的地位,夺回李姓的天下,并由此衍生出了成语“张冠李戴”。其实与“冠”和“戴”都没有关系。
到了宋代,凡是一个俗语中同时出现张姓和李姓的词语,几乎都源自于“张公吃酒李公醉”的格式,比如“张三有钱不会使,李四会使却无钱”。又如王安石的《拟寒山拾得》:“张三裤口窄,李四帽檐长。”这些俗语后来逐渐销声匿迹了。反倒是成语“张冠李戴”因为生动地描绘了生活中弄错事实或认错对象的情况,所以流传至今。
其实“张冠李戴”和“张三李四”一样,都是修辞中的借代手法,与张姓、李姓没有实际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