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江湖:你有科学,我有神功

2018-01-03 10:17许诺
齐鲁周刊 2018年44期
关键词:大侠武侠江湖

许诺

武艺一道,可为个性之表。有杀人之心,便为技击;有自由之心,便为艺术;有进退之心,便为智慧;有人格力量蕴于其中,便为不屈之精神,它会在新的语境中获得转型、张扬与发展,也会成为走向未来所需的文化基因。

再也不能用神功护体,来抵挡科技的子弹。再也不能用一个理想化的乌托邦,来抵御现实。我们在江湖上,怀念童年,慢慢长大。

用科技让精神到达生命极限

近代以来,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的科技发展和启蒙运动后的法律与民族国家的建立,使得肉体与技术的博弈出现了失衡。个体的肉身无论如何强悍已经无法对抗现代科技和统治术,热兵器让武术贬值了。这中间还涉及到现代性进程中的西方文化冲击,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有机部分已经难以抵挡西方外来代表现代文明的枪炮的威力。

老舍的父亲作为守卫皇城的旗兵,就是死于八国联军的枪弹之下,多年以后他写了《神拳》,里面的义和团大师兄高永义起初还相信能够飞剑取人首级,并且信誓旦旦地宣称:“义和团善避刀枪,还怕什么呢?……有了武艺,再加上神法,咱们就没挡儿,准的!”结果却是即便有武艺在身也挡不住八国联军的炮弹。

另一方面,时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混乱归于安定,贫乏变成过剩。技术的发展与法律的建制也让武侠的扶危济弱在现实中没有施展空间甚至可能惹祸上身。

就像王度庐在《绣带银镖》的开头充满感怀地忆旧时所说:“无论有多么好的身手,或是手使什么‘龙泉‘太阿削铜剁铁的宝剑绝对斗不过洋枪;再说现在到处都有警察,所谓‘江湖好汉‘绿林英雄那是一万个也行不开的。”

这一切带来了武侠之梦的幻灭,传统意义上的诗意英雄在现实社会中举步维艰。张北海的《侠隐》中,从前庙堂与江湖之间相距遥遥,基本各安其事。但到故事起始的1936年,中国几经变法和革命,现代化的政法观念全盘接管社会,法与义越来越不能相容。“侠”的义理与江湖规矩的合法性受到质疑。

所以李天然想不明白,什么时候开始报仇变得这么麻烦。不与官方背景的蓝青峰合作,报仇就没有“合法”的理由,然而不投官,却是师傅留给自己的遗训。侠者,必有一份自己的独立性,不为任何人、任何组织卖命。李天然最后违背师傅的教诲,与蓝青峰达成合作,在张北海看来,实非共赢,而是不得已,因而事成之后即隐身而去。

所谓“侠隐”,无非是因侠的势力在衰落。当铺、镖局被银行、邮局取代,从前或多或少被这些产业供养着的江湖也没落不少。社会正大变,金戈铁马抵不住坚船利炮。新环境下生存,侠要懂得隐。张北海写出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侠,不仅是侠的伟大,还有侠被掣肘,侠的不安。

2008年,武侠小说作家步非烟语出惊人,提出“要敢于革金庸的命”,一时舆论哗然。尽管后来步非烟澄清称,“革命不是打倒,是对金庸先生一种深层的敬意”,有人赞同,但仍有不少人认为她出言轻狂。

凤歌感受到,单纯试图用纯粹的武侠来突破是非常难的,如果想有所突破,就要用到其他形式,架空历史、科幻,悬疑等等,让武侠作为一种元素去嵌入到其他小说中。

或许正是因为这层天花板,最终,大陆新武侠不少作者都转向了奇幻类题材,但这并未能挽留新武侠小说的颓势:一方面,人们不再需要也不相信一个身怀绝技的个人英雄来拯救世界,而更需要法制、公平、安全感;另一方面,各种“爽文”充斥的网络文学,也在消减武侠这种通俗文学的生存空间。

与其让人的身体抵达生理极限,不如让人的精神到达生命极限。飞檐走壁或许是浅层次的极限,宇宙飞船早已抵达浩瀚的太空。

武侠退隐,江湖犹在

《神雕侠侣》里面,郭靖对杨过说:“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乃是本分,但这只是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称我一声‘郭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的助守襄阳。.......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

可纵使在金老爷子笔下,数百年江湖,可称大侠者又有几人?

偌大的江湖里,多的是大侠的背景板:他们想要练功学武,却大多本领低微;想要行侠仗义,却囿于生计;想要行走江湖,却出门就找不到路;想要四海为家,最终却厌倦江湖漂泊。

想起十几年前的电视剧《武林外传》,这部消解了武侠小说的电视剧,早就告诉我们,江湖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盗就是盗,盗圣、盗神其本质还是小偷,江湖不应是混沌的,应该是法治彰显、自由精神的。

很多年輕人甚至搞不清楚射雕、神雕和倚天屠龙记的关系。武侠小说的“谁赢”之问,从“关公战秦琼”,变成“义和团与洋枪”,最终变成了“郭靖和超人”。郭靖能够使出降龙十八掌、双手互搏,还会列天罡北斗阵,但超人路数完全不同,飞行、力量、速度和超级视听,自身是活体太阳能电池,累了还能回氪星补充能量。双方遇上,大概都是一脸黑人问号,对话就先要翻译很久。

武侠让位于玄幻和宫斗,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已经定格为历史。新世代,肾上腺在寻找新的偶像。江湖已死,只剩下一地鸡毛的电影《江湖儿女》告诉我们,江湖就是苟且。

其实,武侠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成为一种边缘文化动力。正是因为边缘,电影《一个人的江湖》才会讲述习武成痴的杀人狂与现代社会的故事而获得成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选择中,保住初心就已难能可贵。也正是因为“边缘”,马云的“风清扬”花名和阿里巴巴的江湖文化才会被人如此津津乐道。

“武侠”边缘,江湖仍在。武艺一道,可为个性之表。有杀人之心,便为技击;有自由之心,便为艺术;有进退之心,便为智慧;有人格力量蕴于其中,便为不屈之精神,其后是对生命的珍惜,历经失望磨砺后的坚韧,把握自己命运的力量和放眼世界的宽恕与包容。“武”与“侠”中积淀着中国历史的文化创造和传统,它会在新的语境中获得转型、张扬与发展,也会成为走向未来所需的文化基因之一。

忽一日,来自武当派、少林派、峨眉派、青城派、崆峒派、崂山派等各大门派的一群长髯长袍者来到天山脚下,各路神功大行其道,“天山论剑”再次上演。这群当代世界的大侠们,在距离昆仑山明教光明顶最近的地方,在距离华山遥远的地方,来了一场新的论剑。

可惜,花拳绣腿的武功架势,引来的是不断的嘲讽。就像金庸小说里第二次华山论剑之后,一群江湖宵小又来比划。那个江湖已经不在了,依旧沉浸在江湖里的人,是一群可爱又可怜的孩子。

猜你喜欢
大侠武侠江湖
武侠风
嘿!这才是武侠
黑熊大侠
三角龙教你做大侠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武侠影后郑佩佩
武侠教室
爱的江湖
相忘于江湖
相忘于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