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

2018-01-03 11:43蔚继林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冬景明朗散步

蔚继林

【设计理念】

课堂上借助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让学习者在问题驱动下进行深层研讨,在交互讨论中,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体味“散文的心”。教师要构建核心问题情境,方式有两种:一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二是教师预设问题情境。本设计主要采用第二种。

【目标定位】

通过赏析语言走近古典诗词修养极高的作者,感受作者消受“江南冬景”的方式——散步。

【教学环节】

一、导入

以欣赏“江南印象”的多媒体课件导入教学,背景音乐《江南采莲曲》,图片中穿插诗句:“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接着,由江南印象引入江南才子郁达夫,让学生通过课前看“江南的郁達夫”资料,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1927年:不满于同仁的软弱,宣布脱离“创造社”。

1933年:时代更加风雨飘摇,先生携爱妻回到杭州,停止了心的漂泊,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江南——精神的家园。

1938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离开了江南。

教师总结:这期间有他在那个发黄时代的苦闷和奋斗、爱情和友情、忧郁和美丽。本文写于1935年12月,也就是作者回到江南想寻找自己精神家园的那段时间。那么,这段时间里作者眼里、心中、笔下的江南又是怎样的?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建构起对文本内容的初始感受,为问题探究做好充分铺垫。具体操作如下:自由朗读文本,找出作者认为的江南冬景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明确:明朗的情调。

三、细读文本

教师预设问题,让学生鉴赏画面情境,引导其进行审美感受,有表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处,然后描绘自己的感受。如喜欢的一个画面、一种色彩、一种气氛。

一种颜色:“绿”,根边总带点绿意,所以,让人感觉不到岁时的肃杀。因为,那就是希望,就是春天的信使。“白”的雨与“乌蓬小船”渲染的就是一幅中国古典水墨画。

“红黄”的加入,让这幅江南农村悠闲的水墨画有了一份柔柔的暖意。

一种气氛:老翁小孩曝背谈天,那是一种最淳朴、最暖心的画面,是最让游子心里柔软的一种气氛。

这种“明朗的情调”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课件提示思考角度:词语锤炼、句式修辞、观察描写(色彩、白描、工笔、写意、各种感官、各种角度……)、视觉层次、表现手法……

明确:这种“明朗的情调”首先得益于五彩的文字。灰的云,白的霜,红的叶,雪白的桕子,根边带着绿意的赭色的草,青天碧落,白的雨,淡墨的远村,乌蓬的小船,红黄的垂暮天,白茫茫的雪野……

这种“明朗的情调”还得益于变幻多姿的角度和丰富多彩的层次。①北国的正衬,闽越的反衬,德国的推测,最有把握的是北方的夏夜,藉了这正衬和反衬,江南的冬景焉能不诱人?②一个人郊野的独处,三五人把盏喧哗,一群人在大门前的曝背谈天。③雪景图中时间的顺序:日暮→冬宵→更深人静→第二天早晨。下雪的程度:欲雪→微雪→风雪→深雪。④濛濛烟雨的静与喧哗酒客的动;雪夜的明暗交辉;霜与晨土的明暗交辉;对饮候雪、深夜独归、以雪月梅为伴深居畅饮、黎明踏雪寻梅。⑤天空、屋檐、泥地、树巅、草地、江岸、山野、河港——丰富的视角,高下参差,长桥远阜,远近相接。⑥前三幅细细描摹,写雪景雪趣时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

雪有雪的情致,微雨有微雨的韵味,晴天有晴天的快活——无法拒绝的自然美,无法拒绝的人情美,无法拒绝的心境美。藉着这样虚实相生、动静相宜、明暗相衬、高下相倾、远近相映、疏密相间的变幻的角度和丰富的层次,江南的冬景焉能不鲜活?

四、由思而悟,深度阅读文本

作者认为消受“江南的冬景”的最佳方式就是“散步”。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散步”?

明确:作者在第5、6、9、10段中明确写出了自己用“散步”来消受这儿的美景。实际上,“散步”贯穿了文章的始终。作者走到了门前,走到了山郊,走到了河港,走到了村头村尾。这表面看是身体的散步,实际上是心灵的散步,是作者走出阴霾,走出狂躁,走出苦闷,走出低迷,走到阳光下,走到和风中,走到微雨里,走入纯净的世界,不管霜风雨雪,都一如“明朗”,这是心的境界。这也是美学的境界,是美学的散步,作者在这里发现笑容,发现色彩,发现生机,发现温度。

【教后反思】

作为授课教师,首先要有对文本最独特的价值判断,我认为《江南的冬景》独特的魅力,不单单是画面和情境,最重要的是郁达夫心灵的状态、生命的状态。初读文本,感知画面;细读文本,品味语言;深度阅读,探寻散文的心。这是散文鉴赏的方法,而第二、三点又恰恰是高一学生所缺失的。在本教学中我首先“知人论世”,给足学生郁达夫的材料,让他们先入为主,对在那个黄色时代作者的心路历程有个清晰的轮廓。最关键还是细读文本,回归语言本身。为此,我设计了一条线:围绕“明朗”写了几幅画?怎么写的?作者是如何消受“明朗”的?整节课力求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深情触摸、自由游走,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呈现真实的有味道的课堂。

猜你喜欢
冬景明朗散步
《太湖冬景》
东北冬景
散步的收获
七绝·冬景(外一首)
散步
大德歌·冬景
散步畅想
一起去散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