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侦查集体智能的对立效应

2018-01-03 14:46王力一
求知导刊 2017年25期
关键词:效应民警嫌疑人

王力一

摘 要:侦查集体智能,是侦查集体为了实现特定的侦查目的,其中不同侦查个体之间智能集合运作而构成的侦查智能,它同时具有“增效应“与“减效应”两种对立效应。侦查集体中个体间的“感知叠加”“记忆叠加”“思维叠加”“行为叠加”与“士气叠加”等能够产生“增效应”,而“时间拖延”“错误放大”“互为依赖”与“情绪干扰”等能够形成“减效应”。最大限度地实现增效应、避免减效应,是侦查集体智能运作必须注意的问题,文章就此展开论述。

侦查集体智能,是指不同侦查个体,为实现同一个目标而共同体现出的智能。不同侦查个体智能叠加后可产生“增效应”与“减效应”两种对立效应。

一、侦查集体智能的对立效应

侦查集体智能的“对立效应”,是侦查集体智能在运作时体现出的智能,既具备多于其中个体智能之和的效应,又具备少于其中个体智能之和的效应。在很多情况下,由于不同个体之间的“感知叠加”“记忆叠加”“思维叠加”“行为叠加”与“士气叠加”,使侦查集体智能一般能够产生个体智能叠加后 “增效应”,使得集体智能,往往具备个体侦查智能无法体现的优越性。

2014年8月8日,甘肃省陇西县一小区通往附近城中村小路旁的树林内,该小区女居民简某被杀害。被害人被钝器打击头部并被锐器刺伤胸腹部致死。在距离中心现场很近的小区围墙附近,侦查人员搜索到一件藏匿在草丛下的带血迹上衣,上面的血迹经检验是被害人的,但上衣并没有破损,不符合被害人胸腹部被刺时的穿着,因此判断此外衣应是案犯遗留。正当侦查指挥人员对被害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展开调查却无进展时,技术人员在现场提取的外衣上检出另外一人的DNA物质,通过查档比对,该DNA与之前被治安处罚的一名违法人员吻合。侦查人员将该嫌疑人抓获,该犯供认:当天傍晚在现场附近拿起石头砸了被害人的头部,由于被害人不断呼救,为了灭口,遂用石头与携带的刀具杀死了被害人,并脱掉其裤子,但并没有实施性侵,即离开现场。此案侦查人员侦查初期进行了大量调查,虽然在现场发现了血衣,亦未使侦查获得实质进展,而技术人员在血衣上检出被害人外另一疑为案犯的DNA,由此查档突破案件,这体现出侦查集体中的调查人员与技术人员智能互为“叠加”,使侦查集体产生智能的“增效应”。

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也可能由于不同个体之间的牵制导致 “错误放大” “情绪干扰”“互为依赖”与“时间拖延”等问题,使侦查集体智能产生“减效应”,如2015年4月28日,在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一条废弃的沟渠旁,发现一个装有无头、无腿的女性躯干尸块及被罩的手提箱。由于尸块无明显特征,在案发后十多天的时间,安排大量侦查指挥人员调查装尸的手提箱及箱内被罩的出售来源,结果由于售出量很大,案件侦查并无有效进展。5月20日,通过布置在全市范围各分局下辖派出所,对本辖区春节前后受理的失踪人员排查,江岸区一派出所发现,当年2月16日在其所由家属报失的方某,与发现尸块的死者性别、年龄及时间基本一致。技术人员将该案尸块的DNA与失踪人员方某父母的DNA比对,认定方某即是“4.28案件”的被害人。通过调查,发现方某在江岸区出租房卫生间里发现溅状血迹,为杀人现场。该处住房有三人有房门钥匙,案发期间,一人在当地有作案时间。5月25日,将案犯抓获,其余尸块在案犯的指认下亦找到。

此案历时20多天告破,应该是成功的,但也有一些不足。本案的成功与侦查集体智能的增效应关联,而本案的不足与侦查集体智能的减效应关联。在侦查之初,专案组通过专家会诊等方法,集思广益,确定了多条破获此案的路径,由此动用很多侦查手段破获此案,也正是其中确定的侦查手段破获了此案,这体现出侦查集体中不同个体智能叠加带来的“增效应”,但由于不同侦查个体产生的思路过多,互为干扰,导致“错误放大”,也给本案侦查集体智能带来一些“减效应”,如侦查指挥人员本来应在侦查一开始,即确定侦查的重点应在全市查找特定时间段、年龄段的女性失踪人上,这样几天之内就能排出方某,使破案时间大大提前,而实际上,由于采用了不同人的意见,形成少许“错误放大”效应,在初期做了很多收益不大的工作,如调查手提箱及被罩费了很多时间,却没什么直接收益,使侦查效益略显降低。

二、侦查集体智能的“增效应”的实现

侦查集体智能要将个体智能的缺陷掩盖并弥补,使得集体侦查智能比个体侦查智能水准要高,实现“智能叠加”的优势,首先必须充分发挥不同个体各自在感知、记忆、思维与行为上的优势,使“叠加”效应发挥到极致。

大雁在列队飞行时能维持队形,很少形成乱飞、碰撞的“减效应”,是由于能在飞行时互为协调,在要碰撞时迅速躲避。通信形成的信息反馈,使大雁集体最终能够找到问题的近似最优解,更好地实现飞往目的地。侦查集体智能的维持与大雁群体飞行一样,需要互为通信产生的协调机制。个体之间的通信适当,侦查集体智能“增效应”才能稳定、适当地实现。

举个简单例子,呼伦贝尔市公安局垯赉湖自然保护区分局民警发现,有两辆越野车停在冰面上,有非法偷鱼的嫌疑。几个民警决定找到嫌疑人下到冰面下的渔网。由于嫌疑人拒不供认具体下网地点,民警们只能根據大致判断的凿冰点用电动凿冰器钻孔,在孔内用铁钩查找嫌疑人下的网。钻孔的民警钻了数个孔后,用铁钩下到里面试探,都没发现渔网。这时另有民警在其他地方发现,冰里面隐约可见疑似渔网的尼龙网绳,这位民警将此情况告诉钻孔的民警。钻孔民警用电凿冰器在这里打孔,果然在此冰面下发现挂网,将网拉上,里面有几十斤鱼,而这个网后来确定恰在嫌疑人定位仪的一个凿冰点上。嫌疑人在证据面前不得不供认:三天前偷凿冰下网,这天是来起网。此案取证民警在凿冰未发现渔网的情况下,其余民警在附近发现疑似渔网的尼龙绳,告诉给凿冰民警,几个民警互为配合,进而发现嫌疑人下的渔网,后来确定与嫌疑人定位仪显示的偷鱼凿冰点一致,从而形成证据,体现集体中不同个体“感知叠加”“思维叠加”“行为叠加”产生了“增效应”,但如果发现尼龙绳的民警没有将此信息传达给凿冰民警,也不能进而迅速获取了嫌疑人下的渔网,又体现出侦查集体智能“增效应”的实现,不仅需要侦查集体中的侦查个体发挥各自智能的优势,而且需要通信适当。

偵查集体智能系统互为通信产生的协调机制,不仅由不同个体之间的通话反馈完成,而且由侦查工作的法规、条例及其他内部纪律,如《人民警察使用武器与警械条例》等形成,但侦查情况千变万化,时机稍纵即逝,集体规则不能对所有情况的认知与行为都作出限制或规定,因此,集体侦查中,个体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随机、适应性的认知与行为,对侦查集体智能实现“增效应”还是很重要的。

三、侦查集体智能的“减效应”的避免

集体智能的效应由指挥者与其他个体参与者共同决定,在有些情况下,集体中个体产生的错误不但不会被掩盖与弥补,反而由于受到其他个体的忽略、宽容与认同而被放大,而且,由于集体决断前的意见统一过程,往往需要争议,导致消耗比个体决断更多的时间,部分个体的不良情绪,也会传染给其他个体,并对其他个体的注意、观察、思维与行为能力产生制约,不同个体之间也可能相互推诿、依赖,因此,不同个体之间的“错误放大”“时间拖延”“情绪干扰”及“互为依赖”,可形成削弱侦查集体智能的“减效应”,使整个集体误入歧途,造成不良后果。2014年,云南省安宁市公安局,历时227天才抓获杀人潜逃案犯,说明了侦查集体若缺乏对智能运作中“减效应”的防御机制,必然造成对线索的合理利用不够,使很多机会失之交臂。

该案犯杀人后,逃进家附近的大山,全局数百名干警对方圆百十公里的案犯藏匿地搜捕,除了找到一些其在山里抛弃的生活用品外,未有其他收获。这时,逃犯的妻子反映,其儿子要过生日,逃犯给其手机发来短信,说要见儿子。侦查人员在其儿子过生日那天,在路上一直守候到半夜,也未见其回来,又接到其妻报告,说案犯又发来短信说不回来了。守候人员在后半夜2点左右撤回了,撤回后不久,案犯偷偷潜回,看了儿子,其妻由于害怕,没有报告给已经撤回的侦查人员。后来又有村民反映,曾看到案犯在山上挖草药。侦查指挥人员布置搜寻,果然见到草里露出逃犯,但由于抓捕人员配合不当,案犯迅速钻进草丛中逃掉。过一段时间,山脚下小卖部反映,案犯曾来小卖部买方便面和白酒,虽然对该小卖店进行了布控,但事后表明,在布控时间与空间上断档,使案犯能每隔二十多天就在山脚下的三个小卖店,买些生活用品再回到山上。此案在二百多天的抓捕时间里,案犯从未逃出家附近的山地,曾有多次抓捕机会,但由于集体侦查行动造成的“错误放大”“时间拖延”,不同个体“互为依赖”等问题,错过了抓捕时机。如果此案侦查能对这些问题高度重视、避免,采取万全变通之策,案犯早该归案了。虽然后来还是在山下小卖部的布控中将案犯抓获,但二百多天的时间,无疑消耗了更多的警力。

为避免“错误放大”“情绪干扰”“互为依赖”与“时间拖延”,使侦查集体智能运作形成“减效应”,应当注意集体智能的运作方式,既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少数服从多数、领导者作最后决策,又应该在时间允许时,对所作的决策客观地反复审视,尽力避免将集体中个体智能错误被“放大”,或受个别个体不良情绪的“干扰”,贯彻责任制,避免互为“依赖”或减少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产生的“拖延”,在准确的基础上迅速完成对信息的发现、分析与利用,才能使侦查集体智能充分发挥优越于个体的“增效应”。

同时,实行责任制,即规则约束下的“协调机制”,也能有效避免或降低侦查集体智能产生的“减效应”。违反集体智能的运作规则,必然会给集体智能造成“减效应”;给集体智能造成“减效应”的严重的违反规则行为,要被追究责任,是侦查集体智能避免“减效应”的保障。同时,集体中的个体必须不断维持并提升智能,才能有效地增进集体智能,避免或降低侦查集体智能的“减效应”。

参考文献:

[1]赵幼明,欧焕章.侦查智能培养训练[J].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06 (1).

[2]欧焕章.侦查智能培养与训练[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5.

[3]汪海燕.关于侦查职业思维方式及养成研究[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5,27(2):107-112.

[4]乔顺利,董 杰.刑事侦查综合训练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1(5) :47-51.

猜你喜欢
效应民警嫌疑人
画与理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光从哪里来
嫌疑人X的童年照大献身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三名嫌疑人
偶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