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雁
秋夏之交,黑马村的芭蕉熟了,老乡们打来电话,邀我们回山里吃芭蕉。就这么一个电话,把我们单位一下子闹炸了。
黑马村是漾濞江沿岸一个依山傍水的山村,隶属于漾濞彝族自治县瓦厂乡。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截至2015年末,有249户774人。村内干旱少雨,交通不便。从古至今,村民一直以玉米种植为主,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缺乏产业支撑,把山村发展带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死胡同。全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达38户、131人,约占总人口的六分之一。
大理州教育局被州委、州政府确定为黑马村的挂包帮扶单位的两年多时间里,先后有70多名干部职工分期分批到黑马村农户家中,广泛调研,深入了解贫困户经济现状及致贫原因,并结合实际,一户一策为他们制定脱贫计划。
在几次到黑马村走访中,我有机会深入这些贫困户家中,看到他们最真实的生活状况。从村委会出发,到一组的罗安虹家得翻越一个山头,足有3 000米远,连年的干旱迫使他们卖掉了大牲畜,女儿和女婿打工去了,家里就剩下她帶着一个3岁的孙女,罗安红有高血压,时常头昏得连站都站不稳。记得第一次见到我们,她就只是一个劲儿地抹泪。贫困户茶伟枝家住山背坡,核桃树下,一个没有大门和围墙的破落小院就是。刚进小院,我们就遭遇了大雨,跟瓢泼一样,躲到屋檐避雨的时候,我才发现,她家其实就只有两间房,推门进去,除了两张旧床、几件衣服,连一件像样的被褥都没有。陪同前来的乡兽医站干部桑枝艳是本地人,对村里的情况比较熟悉,他说茶伟枝招了个外地女婿,但人又矮又弱,干不起重体力活,还供养着两个孩子,房子漏了也没钱修建……
三组的茶紫清家在山的另一头。与他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他母亲已经70高龄,至今失明好几年了,生活中离不开亲人的照顾。茶紫清原本还有外出打工的念头,可为了一家老小,他只得缩在家里盘几亩薄田。贫困户桑丽珍家隔一个草坡,好几次去,我们看到最多的是她的丈夫杨子全,三十七八的年纪,看起来却像个老头子。每次见到我们,都有说不完的话。他是个上门女婿,他媳妇常年生病,大半夜请车子往县城里送,就有过好几次。虽然日子过得很艰难,但他们仍然勤劳乐观。得知教育局干部进村入驻的消息,他就向我们透露要建个家庭养猪场的想法,工作队于是想方设法,帮他解决了5万元的扶贫贷款,转眼间,养猪场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每次来,都能听到小猪在圈里闹腾。
在与村民的接触中,局里的干部职工渐渐发现,大家的心和这个村子的命运居然联系得如此紧密。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根都在乡下,我们的心就不会背离土地,遗忘初心。于是,帮助黑马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逐渐成为全体干部职工的心事。一段时间来,除在积极为山村发展捐款捐物、购买保险之外,有人会把孩子的玩具、图书、衣物捐到山村;有人会走进村里的教学点听课指导,给孩子们照相、讲故事、做游戏,力所能及地关爱山村孩子;有的提议每家人开辟一块菜地……每到“七一”或是春节,局里都要深入村中走访慰问,几位书法家都要进村为农户书写对联,让所有家庭都能过上一个幸福吉祥的节日。驻村队员则做起了义务销售员,在休息日把土鸡和各种山货运到城市售卖。我也曾好几次托他们买来村里出产的芭蕉,捂熟了分送给同事和亲友。
两年间,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黑马村易地搬迁新建安置项目顺利开工,黑马小学拆建项目实施启动,行政村通水泥路成了现实,基础设施明显改观,各阶段学生资助政策周密实施,让所有孩子都能安心上学。与此同时,驻村工作队将全体干部职工的捐款买成了猪仔,分送到所有贫困户家中,并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水利等条件和林果专家建议,采取“农户+合作社+公司+互助社”的模式,扶持村民种植金丝4号枣子27 000株,努力将之做成带动山村发展的一大产业。
今年建党节之际,我们又再次来到黑马村,在座谈中我们得知,不少贫困户已经搬进了新家,特别是桑丽珍家的养猪场也出了效益,去年居然12头猪一起出栏。至今,黑马村已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愈走愈好。黑马村的芭蕉熟了,沉甸甸地挂在枝头,让我们一起去品尝那香甜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