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乌蒙翠、宣威火腿香”,有一种“云上的味道”叫宣威火腿。中国之西南,西南之滇省,滇省之宣威,极边极远,但恰在这里,可以演化奇迹,宣威火腿就是这样一个奇迹,它是以食为天的宣威人创造的无数个奇迹中的一个,是最朴实的宣威人民对人类味蕾的一大贡献。
云南宣威历史悠久,秀丽多姿……然而,很多人了解和感知宣威,往往是從宣威火腿开始的。我们有幸来到这里,品位宣威火腿的那份厚重的醇香。
宣威火腿,作为云南省著名地方特产,因产于宣威而得名。它的主要特点是:形似琵琶,只大骨小,皮薄肉厚肥瘦适中;切开断面,香气浓郁,色泽鲜艳,瘦肉呈鲜红色或玫瑰色,肥肉呈乳白色,骨头略显桃红,似血气尚在滋润。由于宣威火腿其品质优良,足以代表云南火腿,故常称“云腿”。
宣威地处滇东北,冬季气候寒冷,十分适宜腌制腊肉。据《宣威县志稿》记载,宣威火腿始创于清朝雍正年间,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这是书籍记载,其实究竟宣威火腿起源于何时已难查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清置宣威州,使宣威火腿有了成名的前提和基础。
走进宣威人家,餐桌上的火腿就是宣威人欢迎客人最炽烈的情愫。细细品味,吃的是火腿,品的是火腿传承的文化。逢年过节,走亲待客,餐桌上那一盘用炭火细细蒸煮熟透的,泛着红润与油光的老火腿清香回甜、油而不腻、醇韵悠长。
宣威不仅是火腿的故乡,也是邓小平夫人卓琳的故乡。而云南宣威著名实业家,被老百姓称为火腿大王的浦在廷先生就是卓琳的父亲。浦在廷不仅是云南宣威火腿罐头的创始人,更是一个抱着实业救国理想,积极拥护、支持、参加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热血志士。
富有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品牌,往往能够跨越时间界限流传,成为温暖人心的珍品。吃过一次地道的宣威火腿,就会深深记住这一奇美绵长的味道。享受着这圆润丰美的食物,当地的老人们还会津津乐道地讲述商贾将军浦在廷先生的传奇人生。
据了解,宣威火腿的腌制过程顺应了年猪宰杀的节令,始于年头霜降,终于次年立春,尤以冬至、小寒、大寒三个节令为最佳。制作流程分为修割定型、上盐腌制、堆码翻压、洗晒整形、上挂风干、发酵管理六个环节。宣威火腿不仅香味独特、营养丰富,而且吃法多样,可炒、蒸、煮而食,既可热吃又可冷餐,既可单独食用也可以和其他菜肴相佐,吃法堪称花样翻新。而据传比较经典的吃法是与米饭同蒸,即米饭快熟的时候,把宣威火腿切片,铺在米饭上。再盖上盖子蒸一会儿。米饭全熟的时候,火腿也熟了。火腿有米饭的米香,米饭也有火腿的肉香,相映衬张,风味独特。2010年,“宣威火腿制作技艺”被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宣威火腿驰名中外,早在一九一五的国际巴拿马博览会上便荣获金质奖,成为云南省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名特食品之一。一九二三年在广州举办的全国各地食品比赛会上,宣威火腿获得各界人士的好评。在这次会上,孙中山先生品尝了宣威火腿,觉其色鲜肉嫩,味香回甜,食而不腻,倍加赞赏,留下了“饮和食德”的题词,以宣威火腿制成“云腿”罐头的工厂,也取名为“德和罐头厂”,从此宣威火腿名声大振,远销东南亚和港澳地区,如今还出口日本和欧美一些国家。
如今,宣威火腿已经进入产业化发展的全新阶段,产品批量进入国内外市场,产销两旺,初步展现了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发展态势。以宣威火腿为龙头的生猪生产已发展成为宣威、曲靖乃至云南富有特色、极具潜力、可持续发展的富民、富市的高原特色传统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