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兆光 肖远龙 吴振江 刘亚平
摘要:为探讨高衣分、低马克隆值的转iaaM基因材料的利用价值,以IF1-1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以赣棉杂1号为对照,分析杂交组合在农艺性状、产量性状、纤维品质等方面的竞争优势。结果表明:大多杂交组合的株高、脱落率、籽棉产量、单铃重、籽指、衣指等表现为正向竞争优势,生育期、果枝数、果节数、单株成铃数表现为负向竞争优势,部分组合的纤维品质竞争优势显著。IF1-1对棉花早熟性有较强的改良作用,IF1-1与部分母本(如华农9052)配组能够获得高产优质的新材料。
关键词:棉花;iaaM基因;IF1-1;配组杂交;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S562.0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3143(2017)06-0010-05
DOI:10.3969/j.issn.2095-3143.2017.06.003
0 引言
提高产量和改良纤维品质一直是棉花品种改良的两个重要目标性状。衣分是决定棉纤维产量的重要因素,而马克隆值是棉纤维品质的重要指标,代表棉纤维的细度和成熟度。棉花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棉花产量、改进纤维品质和增强抗逆能力的有效途径[1-2]。自1997年转基因抗虫棉在我国商业化以来,已培育出很多份抗虫棉亲本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棉花鳞翅目害虫的为害[3-7]。受种质资源的限制,利用传统育种手段对纤维品质改良的作用不太明显。西南大学利用胚珠表皮特异启动子FBP7调控生长素合成基因iaaM(色氨酸单加氧酶)在棉花品种冀棉14中表达,在纤维细胞起始时期特异的积累IAA,促进纤维起始细胞和成熟纤维数量增加,提高棉花纤维产量,增加纤维细度,降低马克隆值,实现了棉花纤维产量和品质的同步改良,育成了转基因棉新种质IF1-1,被列为棉花第二代转基因新种质材料[8-9]。由于材料IF1-1本身缺点较多,其他经济性状一般,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围绕材料IF1-1在改良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10-16]。本研究以转FBP7-iaaM高衣分、低马克隆值株系IF1-1为亲本,与综合性状好的棉花品系进行杂交,并以赣北植棉区主推杂交棉品种赣棉杂1号为对照,对杂交后代进行竞争优势分析,以探讨材料IF1-1在棉花改良中的作用,为创制高产、优质的棉花新材料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以2012年3月西南大学发放的第二代转基因材料IF1-1为父本,分别以鄂赣棉29(有毛)、RIO-67、冀228、中101943、中915、雅棉6号、鄂赣棉29(无毛)、锦K133、晶华棉135、中6913、MAR、中棉所49和华农9052为母本进行杂交组配,获得杂交组合F1代13份材料,分别编号1~13。以常规杂交棉赣棉杂1号为对照(ck),进行杂种F1代竞争优势测定。
1.2 方法
试验设在江西省棉花研究所科研基地。2016年4月19日播种,双膜小拱棚营养钵育苗,期间及时揭膜炼苗,苗床期间调查出苗期以及苗病发生情况。5月17日移栽,一畦双行,行距0.87 m,株距0.48 m,种植密度24000株/hm2,小区面积20 m2,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试验田按常规进行管理。
大田期调查各参试材料的现蕾期、开花期、吐絮期等生育性状,株高,果枝层数,单株总成铃数、总果节数、脱落数等农艺性状,单株桃数、单铃重、籽棉重等产量性状;分别于7、8、9月中旬调查单株蕾、花、铃等,考察各材料的结铃进度。以小区实收产量计产,收取各材料中上部吐絮正常的棉铃进行室内考种,考种后棉样送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安阳)检测棉花纤维品质。
采用农博士育种家—实验设计及统计分析系统软件(V1.14)进行数据处理、方差分析[17]。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及结铃进度
2.1.1 生育期
从表1可以看出,材料1、3~10、12、13的苗期天数比对照短1~3天,具有负向竞争优势;材料2~7、10~12的蕾期天数比对照短1~4天,有负向竞争优势;材料1~7、10~13的花铃期天数比对照短8~13天,负向竞争优势明显;材料2~6、10~13的生育期比对照短13~19天,负向竞争优势明显,材料1、7~9的生育期比对照短5~11天,也表现出一定的负向竞争优势;所有材料的生育期均比对照短,13个材料的平均生育期比对照短12天,表现出明显的负向竞争优势。
2.1.2 结铃进度
从表1还可以看出,材料2~13的伏前桃较对照多1.1~3.8个/株,正向竞争优势明显;各材料的伏桃比对照多0.8~6.3个/株,具明显正向竞争优势;各材料的秋桃比对照少3.9~6.3个/株,负向竞争优势明显。
2.2 农艺性状
在株高方面,材料1、2、4、6、8~13比对照高,具正向竞争优势;在果枝数方面,材料6和8表现为正向竞争优势,其他材料为负向竞争优势,但优势不明显;在果节数方面,各材料均表现为负向竞争优势;在单株成铃数方面,材料6、7、9~11表现为正向竞争优势;在脱落率方面,材料2~13均比对照高,正向竞争优势明显(见表2)。
2.3 产量性状
材料1~5的籽棉产量比对照减产,具有负向竞争优势,且材料4比对照极显著减产;材料6~13的籽棉产量较对照增产,具有正向竞争优势,其中材料10、11、13比对照极显著增产,材料9比对照显著增产(见表3 )。
2.4 考种性状
在单铃重方面,材料3、6~8、11~13表现为正向竞争优势,材料5、10与对照持平;在衣分方面,材料2、6、8、9、11表现为正向竞争优势,其余材料为负向竞争优势;大部分材料的籽指、衣指、铃壳重表现为正向竞争优势(表3)。
2.5 纤维品质endprint
在长度方面,材料1、2、13表现为正向竞争优势,其余材料为负向竞争优势;在长度整齐度方面,材料11、13表现为正向竞争优势;在比强度和伸长率方面,仅材料13表现为正向竞争优势,其余为负向竞争优势;在马克隆值方面,各材料普遍偏高,材料1、4、7、11表现为负向竞争优势,材料10、13与对照持平(表4)。
3 结论与讨论
各材料的生育期表现出显著的负向竞争优势,整体缩短12天以上,表明材料IF1-1对棉花早熟性有较强的改良作用。各材料8月15日以前上桃快,正向竞争优势显著,8月15日以后上桃慢,为负向竞争优势,符合选育目标对早熟和集中结铃的要求。
各材料的多数农艺性状表现为正向竞争优势,但不显著,与前人研究结果较一致,说明转iaaM基因种质材料IF1-1对农艺性状的改良作用不明显,不影响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
IF1-1为高衣分、低马克隆值棉花种质,通过增加棉花纤维数量而提高衣分和改变纤维细度,显著提升杂交后代的皮棉产量及纤维品质,在棉花育种中具有重要作用[8-9,12-15]。本试验13份杂交组合中,分别有8份材料的籽棉产量表现为正向竞争优势、5份材料的衣分表现正向竞争优势、4份材料的马克隆值表现有利的负向竞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转iaaM棉花种质IF1-1在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改良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以(华农9052×IF1-1)F1的产量和纤维品质综合表现突出,说明以IF1-1配组获得高产优质的后代材料是可行的。
本试验仅仅考察了参试组合的竞争优势,接下来将进一步探索该类组合的超中优势及超亲优势,以便为该材料的育种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喻树迅,范术丽. 我国棉花遗传育种进展与展望[J]. 棉花学报,2003,15(2):120-124.
[2] 崔爱花,夏绍南,张丽娟,等. 对10个棉花杂交组合竞争优势研究[J]. 棉花科学,2014,36(3):24-27.
[3] 孟艳艳. 高优势抗虫杂交棉新品种的选育及其杂种优势利用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
[4] 黄知军,黄卫东,隗平华. 转基因抗虫棉杂交种创新棉2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要点[J]. 中国棉花,38(10):38.
[5] 潘群斌,蔡立旺,王为,等.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花新品种苏棉28[J]. 中国棉花,2011,38(5):30.
[6] 刘亚平,杨兆光,肖远龙. 通过杂交获得三抗棉的可行性探索[J]. 江西农业学报,2015(1):15-18.
[7] 刘亚平,杨兆光,肖远龙,等. 抗草甘膦杂交棉超亲和竞争优势的分析[J]. 棉花科学, 2015,37(6):23-30.
[8] PEI Yan,ZHENG Xue-lian,ZHANG Mi,et al. Improvements of Fiber Yield and Fiber Fineness by Expressing the iaaM Gene in Cotton Seed Coat[J]. Cotton Science,2008,20(s1):44.
[9] Mi Zhang,Xuelian Zheng,Shuiqing Song,et al. spatiotemporal manipulation of auxin biosynthesis in cotton ovule epidermal cells enhances fiber yield and quality [J]. Nature Biotechnology,2011,29(5):453-458.
[10] 王国宁. 转iaaM基因高衣分棉花新种质创制[D]. 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2.
[11] 劉天雄. 转iaaM基因棉花纤维起始与发育的生物特性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 2013.
[12] 王国宁,张桂寅,吴立强,等. 转iaaM基因高衣分棉花新种质材料创制[J]. 中国棉花,2014,41(7):27-30.
[13] 肖钦之. 利用转iaaM基因种质IF1-1改良棉花纤维产量与品质的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15.
[14] 陈旭升,狄佳春,赵亮. 转iaaM基因对陆地棉主要经济性状的相关效应分析[J]. 中国棉花,2015,42(6):17-19.
[15] 刘宏伟,李南南,苗玉焕,等. 利用FBPiaaM改良华杂棉H318产量与纤维品质研究[J].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4(2):133-137.
[16] 刘存敬,江振兴,张建宏,等. 转iaaM高衣分棉花种质IF1-1杂种优势分析及育种应用[J]. 河北农业科学,2016,20 (3):70-74.
[17] 肖远龙,刘亚平,杨兆光,等. 抗草甘膦杂交棉F2代利用价值研究[J]. 江西棉花,2011,33(S1):59-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