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秋丽, 程 勇
(1. 南京邮电大学 人事处, 江苏 南京 210023;2. 南京邮电大学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
产学研融合的“双创”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
谢秋丽1, 程 勇2
(1. 南京邮电大学 人事处, 江苏 南京 210023;2. 南京邮电大学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
“双创”人才是以素质为根本,并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人才。培养“双创”人才是我国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产学研融合是高校提升实力创建“双一流”大学的动力源泉,是促进教学科研和生产有机结合、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着力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双创”人才; 产学研; 培养机制
从产学研到产学研用,再到产学研协同创新,产学研融合步伐不断加快。“双创”的重要标志就是产学研融合,“双创”理念已深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创新驱动发展备受关注。产学研融合是促进教学科研和生产有机结合、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创新来源于人才创新,实施体现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1-2]。因此,构建培养教育“双创”人才的产学研融合,以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建立校企的紧密合作关系,通过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探索校企合作、学校导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体系,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无论是实现科学发展,还是构建和谐社会,都离不开创新和技术,离不开创新人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探索人才培养方式。《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4类协同创新模式,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3]。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已成为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和提升国力的重要途径,政策导向不断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促进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创新。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体现,是推动高校“双一流”发展、提高高水平高校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工作重点,高校通过学校、政府、企业和科研单位共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形成新的办学体制,创新“多向进入、互助三赢”的办学模式,使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供创新机遇,促进知识传授向综合素质培养的转变,高校积极改革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积极引进外部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 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建立工学融合模式、订单服务模式、项目教学模式以及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深化创新人才教育质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在校园中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推进素质教育[4]。
教学质量工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教育改革和优质资源共享为手段、以项目建设为方法、途径和平台,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以改革与创新双轮驱动,升级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着力分类培养改革,探索培养路径创新,继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5]。以“双创”为有效载体,纵深拓宽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心和国际视野的精英人才。
培养“双创”人才,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双创”人才的培养是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求创新人才在政治思想素质、知识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创新创意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和完善。“双创”人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必须内在统一,它是实现自我价值和创造价值的前提[6]。产学研融合不断促进教育体制的改革,建立新的运行机制,从而促进“双创”人才的培养。
培养“双创”人才是高校的基本任务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所在,“双创”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以素质为根本,并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人才。通常表现出的个性有独特性、灵活性、开放性、倾向性、情趣性等,并具有丰富的思考力、洞察力、创造力、判断力、分析力等特征。双创人才兴趣广泛、敏于感知、勤于思考、善于发现、不断创新求变。双创人才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如图1所示。
图1 “双创”人才的素质和能力
创新能力是产学研融合的创新活动中不断提供具有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教育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格、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创业能力是产学研融合的创业活动中致力于创造新产品、创造新市场、创造新过程、创造新方法和创造新成果的能力,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创业思路、创业精神、创业经验、创业规划[7]。
产学研融合模型中,高校、政府和企业按合作关系可分为单主体、双主体和多主体合作模型。
单主体合作模型是以学研为主的校内产学研合作,双主体合作模型是高校和企业双方联合进行产学研合作,多主体合作模型是高校、企业和政府等多产学研方合作。高校、企业、政府都是产学研融合建设与管理的主体,主体责任明晰,主体责任意识贯穿创新创业意识。产学研融合的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8]。
产学研融合的进程可以分为3个层面:一是初级融合,主要表现为项目合作、战略合作;二是中级融合,主要表现为资源合作、机构合作;三是高级融合,主要表现为机制融合、资源重组。产学研融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机构执行建立、资源整合配置、体制制度融合、实践能力提升。产学研融合在高校和企业通过组建合作项目管理机构,代表双主体对合作项目实施全过程控制管理。整合配置资产资源、人力资源、 资金资源、技术资源、教学资源、专业资源等,提高资源效率,放大资源效应。在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合作内容等方面建立创新制度体系,确保合作规范运行[9]。组织学生、教师、企业员共同参与,在实践中相互学习, 知识、技能共同提升。
目前高校产学研融合模式主要有:共建校内合作模式、共建实习基地模式、共建研究生工作站模式和共建技术共享平台模式。共建校内合作模式以共建实践教学平台为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共建实习基地模式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素质能力、社交能力、团队能力。共建研究生工作站模式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发能力[10]。 共建技术共享平台模式以创新驱动推动技术的产业化,着力推动产业创新平台、成果转移孵化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产学研融合模式不断创新,为高校理论加实践的人才培养发展拓宽了培养渠道。
坚持“科学规划、共享资源、突出重点、提高效益、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全面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共享优质实验教学资源为核心,不断推动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在“学习+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中,依照“工程训练为基础、能力提高为重点、创新意识培养为核心”的原则,构建了以“基础技能—综合能力—研究创新”为主线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学习、实践、创新相互促进”,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纳入课程课题、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入推进分层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和完善因材施教的管理体系,构建多样化、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
为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校一贯坚持“校企联合、注重实践、学科融合、教科协同”的发展理念,重视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重视科研转化,强化创新与研究意识,注重创新与创业意识的引导,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在实验室共建、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科学研究、产业孵化等方面,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全面的校企合作,建立起灵活、富有特色、能适合市场和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多维立体校企合作平台,如图3所示。充分利用多种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加强国际国内多样化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创业和竞争能力[11]。校企合作平台的建立可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确保为企业和社会输送大量“高素质,强能力,会创新,能创业”的本、硕、博多层次“双创”人才。
图3 多维立体校企合作平台
产学研融合是高校融入社会发展的战略抓手,是提升实力创建“双一流”大学的动力源泉,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产学研融合有力地推动了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进而助推了高校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全面发展。产学研融合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以人才、科研和服务为结合点,遵循教育规律、科技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发展,逐步形成相互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共同体关系机制。产学研融合机制主要包括政策机制、动力源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如图4所示。
图4 产学研融合机制体系
为鼓励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我校制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施细则”“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为促进产学研融合的“双创”人才培养,国家出台一系列导向意见,高校和各地政府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关实施细则,为培养“双创”人才提供政策扶持和必要保障。高校以实际行动推动“双创”人才培养,不断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提升教育队伍创新创业实践水平,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不同范围引入社会资源,搭建创新创业育人平台,并把“双创”人才培养工作的成效纳入学校考核指标体系中,从制度层面保证这项工作的贯彻落实[12]。产学研有效融合机制的建立,是目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核心所在。
培养“双创”人才是我国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探索产学研融合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实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以高校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References)
[1] 杜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创新人才价值实现的关系探讨[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10-112.
[2] 丁涛.产学研结合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26-127.
[3] 康广,王静.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的“双创”人才培养[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5-67.
[4] 王红艳.地方高校“双创”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3):162-164.
[5] 王克春,祝艳.创新驱动发展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6(4):81-83.
[6] 高妍 ,靳宝全,张红娟.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8):37-39.
[7] 黄刚,高丽华.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机制研究 [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7):17-20.
[8] 陈建国,陈一昌,唐晓珊,等.大数据环境下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主体关系与职责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248-250.
[9] 李文,黄文,尹向东,等.校企生三赢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3):240-242.
[10] 徐辉,郁汉琪, 殷埝生,等. 以校企共建实验室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1):212-214.
[11] 刘志侃,赵峰,张志伟.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论坛,2016(1):30-32.
[12] 黄道平,胥布工,乔连芝.产学研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2):11-13.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raining mechanism for “Double-innovative” talents with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tegration
Xie Qiuli1, Cheng Yong2
(1. Human Resources Office,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Nanjing 210023,China; 2. Schoo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Nanjing 210023,China)
The “Double-innovative” talents are the comprehensive talents, and have the quality as the foundation, and th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awareness and ability. Cultivating the “Double-innovative” talents is the need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tegration is the driving force for enhancing the strength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building the “Double-top” universities, and is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and to cultivate the high-quality innovative talents.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construct a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with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mbination, and to explore a new mode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double-innovative talent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training mechanism
2017-08-24
高教司立项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基金项目(201602034023)
谢秋丽(1968—),女,江苏南京,硕士,助理研究员,从事高等教育管理.
E-mail:nj_xieql@163.com
10.16791/j.cnki.sjg.2017.12.047
G642.0
B
1002-4956(2017)12-019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