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育怎么办?(下)

2018-01-03 06:58:49冯丽,杨乐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物理学科专业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育怎么办?(下)

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后,生涯规划如何跟上?

沙涛(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副校长):

我最感兴趣的是学生的生涯规划。我用四个字概括新高考制度的变化,即“走班”、“选科”。首先说走班。为什么要走班?因为既然给了学生选科的选择权,那就不能把选择不同学科的学生放在一个班级里上课,所以走班是必然的。上海建平中学做得很极致,除了“六选三”以外,学校又把语文、数学、英语又分了三个等级,每个教室门口挂了很多门牌,我数了一下最多的挂了14块门牌,有语A1、数B2、英C3……学生人手一张课表,每天学生从第一节课到第八节课不停地在走班,这是学生自主的选择,这实际上让学生更大地自主化发展。

其次说选科。选科对应的是选考,选考对应的是高考的选专业,选专业对应的是选职业,这四个是紧密联系的,所以选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年底,我们国家的高校(高等院校)大概是2879所,这些高校能开课的专业达到506个,这两个数据是非常庞大的。现在的高中生应该说,到高考考完以后才开始想以后想干什么,大概选一个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专业,好多学生可能是在三天,甚至两天、一天内将决定下半生要干什么。但是未来的高考,它不是这样的,科目一旦选定,对后面的专业选择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如选择物理、历史、化学三科,在506个专业里面涵盖到99.8%,即只要学生选择这三科,专业几乎全部都可以涵盖。如选择政、史、地,这三科只涵盖所有专业的52%,和选择物理、化学、历史三科的差异是非常大的。选择完之后,那是不是就选择物理、化学、历史这三科?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因为宽了以后,竞争的人就多。

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选择性,所以我要说生涯规划。学生必须在他起始年级就要对他未来想要干什么,有一个较为准确地把握,这样他才能够选科,未来才能选择相应的高校,才能成就相应的事业。生涯规划课,我个人认为是新高考的一个非常大的亮点。

我们已成立了一个生涯规划中心,从学校层面对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在高一年级,普及生涯规划知识,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知道他的长处,知道他今后有可能干什么;在高二年级,利用社区、家长、高校等资源,让学生开始对不同职业进行体验。如我们学校周边的高校比较多,高校非常愿意接纳高中生,进入大学进行体验。有的高校还允许学生动手实验,然后请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会对这个专业、学校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在高考和填报志愿前夕,邀请一些包括大学招办的老师、校友进入学校,介绍专业需要的条件和前景等,让学生对他未来即将选择的专业和职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外省一所学校专门建立了生涯规划的大楼,里面有各种专业的展示,让学生进行体验,甚至用VR技术等去做。学校如果能开展关于生涯规划这方面的课,我建议尽早开,尽早实践。

杨振峰(上海建平中学校长、上海市高级教师评审专家组成员):

建平中学充分关注学校教育的开放性,让学生在高中阶段至少5次(高一、高二的寒暑假以及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后)参加社会实践和职业体验,通过体验不同的职业,不断认识自己的个性、潜能、志趣,再根据目标发展的要求,不断明确自我发展所需的能力与努力的方向。

王荣禄(长安大学招生办副主任):

我谈三点:一是沙校长提到的关于高中和大学的生涯规划领域的衔接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破解高中资源有限的这个难题下的一种有效做法。我们学校招办成立了学生生涯工作坊,学校把所有的实验室全部作为服务本科生、研究生乃至高中生的一个平台,和长安大学附中、西安市八十五中、西安市经开一中进行有序对接,取得了一些好的成果。我举个典型例子,长安大学汽车学院每年招收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感到困惑,特别是男同学,他从幼儿园就喜欢汽车,家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汽车,但为什么到了长安大学汽车学院学汽车专业的时候就不喜欢了呢?我们后来去找这样的学生,去评价他的时候发现他喜欢的是车辆的外形,而不是机械、电路。当代的汽车要解决的外形是工业设计人所要做的事情,而学校里的汽车专业百分之八九十做的都是机械的升级和电路的升级。所以一个抱有改造汽车外形梦想的学车辆的人,显然在这个专业是找不到幸福感的。若是之前体验过,可能就少了人生遗憾。

生涯规划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工程。未来的生涯规划里仅有理论的灌输是不够的,要增加现实体验。在基础教育阶段,怎么真正能够让一个学生在高考结束时,能够理性、正确地去选择专业,乃至未来的职业和以后的行业,我觉得这是我们长期艰巨而复杂的一个事情。长安大学把所有的实验室留给愿意和我们合作的高中。

二是对媒体一边倒的新高考下物理学科弱化的解读,我是这样认为的,未来的高考必定会产生选好和选易之间的博弈,你选考了物理学科,那天下的专业任你选,得物理学科者得天下,这是选得好;若害怕物理学科考不高,不选物理学科,那大学有要求物理学科的专业就不能选。假如说,我没有物理学科我也能考670分,但是你能选清华的自动化专业吗?那显然是不要你的,那你的不含物理学科成绩的670分,或许你只能选一个普通大学的普通专业,我们知道“211”以上大学的理工类强势专业,特别是这次公布的“双一流”的专业,78%以上的全是工科专业。那么这些专业的学科基本都是以物理学科为主,你不选物理学科你能去吗?你有这样的船票吗?实质上我拿这个作一个呼吁,建议大家在看到媒体上宣传的物理学科弱化的情况下,让我们越来越多的中学老师、家长和学生,认清这个规则。高中和物理老师担当起让这种博弈向正常化回归的责任。

三是选择权给高中生是新高考的一个巨大的亮点,但不足的是在于我们过重的课业负担,绑住了学生的眼睛、腿和手,他们没有看到与未来专业和职业过多的相关信息,他们没有通过自己深度的体验知道自己是谁,到哪里去,干什么可以体验到幸福。我觉得这个是我们目前基础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全部缺失的事情。这也是亟待解决的事情。如果说一个考生在6月底知道成绩,在这几天才知悉分数、大学名单和专业目录去选择,会非常地痛苦。为什么?浙江的高考志愿表是80个。志愿填报时在若干个学校里面挑几个学校,对大家来说并不难。如果说我们未来的志愿将拆分成80个,每个家长的心里都会打鼓。陕西到时候有可能是折中的方案。

另外分享两个数据:

目前看到的浙江、上海的高考改革,90%的信息实质上是来源于网络或者媒体的。我作为一个在高校招办工作的老师,尤其是在2014年发布高考新政后,我跑了90所浙江高中。一个基本的结论是,两地的高中是没办法比较的,因为不在一个基本环境里的。他们学校的份额基本上是相等的,每班48个学生左右,12个班级,共576个或578个学生,90所中学中,超过这个数字的不到10个。所以在浙江这样基础教育高度发达的省份,作为试点,是合适的。陕西把高考改革推后到2019年,是务实的。分享这个数据是提醒大家,在我们高中办学面向新高考的时候,办学的规模和未来的选课走班是要注意的一个事情。这是一个。

还有一个是,浙江和上海公布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数据,即新高考选科以后,完全选物、化、生的学生和完全选政、史、地的学生只有12%,88%的学生是“跨界”选择。我们知道一个巴掌上的手指头都不一样齐,让每个学生成才是我们要担负的责任。如果我们换位思考的话,可能体会到新高考的好处。

没有丰富的课程,就没有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辛军锋(西安高级中学校长、教育部首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学员):

十九大报告里讲到每个孩子都要享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每个孩子能不能享受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课程改革至关重要。国内浙江地区课程改革走在前列,需要学习。我随着教育部某司长到美国的两个州进行了考察,在美国,从小学到高中,全部是选课走班。美国也有重点班、重点学校,是进行精英教育的学校,班级授课式的,以老师讲为主的。这是中国的教育与美国的教育相似的地方,我们既不要盲目自信,也不要妄自菲薄。不管是选课走班还是生涯规划,归根结底课程管理是最主要的。

国内比较好的学校的课程管理基本上分为三级: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课程;二是面向学生骨干群体或团体的发展性课程;三是面向个体的拔尖人才培养的课程。

课程设置倒逼学校管理。如一所学校化学老师有3名,其中125名学生选择了一个老师,20名学生选择了一个老师,最后一个老师没有学生选。对不少老师而言,可能会出现一个问题,我宁愿没学生选,或有20个学生选,我也不愿意被120多名学生选,因为绩效工资是一样的。

课程设置可能还倒逼学制改革。美国的学制是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4年。我们的高中是三年,但实际上是两年,两年时间来学习知识,一年时间用来复习,所以我们什么时候来进行生涯规划?如果是四年,我们可以进行一个很好地规划,我们有充足的时间作研究。

杨振峰:

新高考的三大挑战:学生发展指导、走班教学以及综合素质评价。面对新的挑战,校长要充分理解高中教育价值,做三件事:第一丰富课程,没有课程的丰富就没有学生的选择,没有学生的选择就不可能有学生基于潜质的综合素质的发展。第二改变教学。因为三个原因:学生的水平差异,学科的差异;教学进度不一;留出大量时间,让学生发展综合素质。第三让老师的专业性更强。建平中学的新进老师有“三导师制”:一是班主任导师,二是学科导师,三是伦理导师,一般学校没有第三个。伦理导师团队由校务委员会、特级教师、全国师德楷模组成的,近20人。每个伦理导师带新进教师两周,新进教师除了上课,其他时间一直跟着伦理导师,一个伦理导师跟完,再跟另一个伦理导师,差不多需要一年时间,一年时间后新进教师就基本定格了。

校长领导力体现在这次改革,我的感觉是校长们不要以功利心态应对高考。建平中学从来不功利,我们的所有改革路径都不是因为高考而改变的,我们做的事已有一二十年了,是按照教育规律来做,教育规律是有生命力的。

校长领导力体现在三大任务:学生发展指导、丰富课程、走班教学。学生发展指导我已经讲过。课程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教材、教室、模块、社团、选修课、考试等,都要有选择。建平中学有130多门课程。

走班教学后,出现部分学科教师剩余情况,怎么办?除有限地提拔为干部外,重点鼓励开发选修课。我们是集团校,把剩余的教师派到集团学校去,开设选修课,丰富课程。学校给的选修课教师的课时费等于或者高于其他学科教师,还帮助选修课教师出版一本校本教材助力其评职称,这样老师没有失落感,专业性反而得到提升,学校的课程也丰富了。

学生的水平不一,所以分层考试、走班考试是必须的,一定要保证监考教师拿的是同水平层次的试卷。

学科教室建设要加快。排课时要考虑六个点:谁来上课、在哪上课、什么时间上课、上课学生的水平、上什么课、上课内容。选课后,出现多种选择,所以教室开发是必然的。理化生教师还有实验课等,会遇到很多问题,我们将理化生的所有实验室开发出来,实现每个老师有一间专门教室,一室多用,作为上课、办公和做实验的地方。在每个楼层设置了教师集体办公区,严禁教师在实验室和学生谈话,有什么问题在集体办公区进行,这样保护学生,保护老师。

选修课的课时从哪里来,只有优化我们的教学,方能挪出课时。

还要加快制定基于学校实际情况的学科教育标准的研制,包括学习内容标准、层次标准、评价标准和支撑标准。支撑标准是:试题标准,如谁来命题、考几次试等;学生导师制;空间资源重构。

高考改革落地还须解决三件事

赵德成(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校长、博士生导师):

我们国家的教育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可能要做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近些年来的高考改革主要是在外边缘进行的,一些更重要的问题,没有人做。

第一是扩大高校的自主招生权。一个基本的原则应该是,谁招生,谁应该有权来选择学生。现在高校的自主招生权很小,虽有自主招生,但是是很小的一部分,主要是由地方的省招办在确定。省招办给投什么档,高校就招什么人。大学招生的时候应该有充分的自主权。招生的时候不仅是看考试成绩,更应该看到学生的分数结构和能力结构。比如北师大的物理系和中文系来招生,招生标准肯定不一样,假如规定的分数线是650分,一个学生的总分655分,但是物理分数较低,而有一个考了640分的学生,物理分数很高,那你说学校招哪个学生更好,物理系肯定是招物理方面好的学生,但现在大学没有这个自主招生的空间,所以大学没有招到他们想要的学生。至于怎么扩大自主招生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第二是高考社会化的问题。报名社会化就像某些考试一样,学生随便到某社区去报名,考试时拿着考号直接到考场就可以了,即学生的考试和高中是没有关系的。这样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就拿不到每所学校考试的数据了。现在一看考号就知道从几号到几号是哪所学校的,分数马上查出来,就知道学校的高考一本率是多少,二本率是多少,升学率是多少,这个时候大家就只盯着分数了。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个分数,学生在社区报的名,学生的分数是学生的隐私,学生也不告诉学校,学校也不知道,各方面压力会减轻一点。督导部门去学校时候,就看学校推动国家课程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如此学校可以更加静下心来做高中教育。但是高考社会化了,地方省招办的老师又要提出反对意见,他说赵老师你想得太简单了,你说高考社会化,首先在报名就会出现问题。报名如果出现了一个错误,那这个学生的一生就毁了。但是在考试中心就不会报乱吗?招办说我们有经验,但是我们的学生难道就做不好吗,报名都报不清楚吗?

第三是命题改革。在现在的高考改革制度下,只要命题改革到位了,孩子们就可学到真东西,教育还是可以比较健康发展的。比如说,物理学科一定要考到学生的探究和实验能力,如果我们的考试主要考背诵,而不是动手实验的探究能力,那么我们国家孩子的素质就没法提高了。所以如何在高考的命题中,考到我们所需要的素质、关键的能力,这才是要研究的地方,但我们国家在这一块的研究是相当薄弱的。我希望每一个老师都去研究命题,想想怎样考到核心素养、关键能力,进而引导教学。如果每个老师都会出一套好的题,那么我们国家的高考就慢慢地一定会发生自下而上的变化。

(编辑整理:冯 丽 杨 乐)

猜你喜欢
物理学科专业
只因是物理
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44
【学科新书导览】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处处留心皆物理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超学科”来啦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