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霸”遇上宦官
公元八二八年三月二十五日,刚登基一年的唐文宗李昂,在宣政殿亲自“面试”前来参选“举荐贤良方正”的士子们。
唐文宗十八岁那年,由宦官头子王守澄扶持上位,做了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王守澄同时也是唐文宗不共戴天的仇人——皇祖父就是被他谋害的。此人就像滑不溜秋的泥鳅,父皇与皇兄都拿他没办法。李昂立志要亲手终结王守澄的嚣张跋扈。
这次殿试就是天赐良机。皇帝摩拳擦掌,打算为自己笼络一帮得力手下,除掉王守澄和他的一干亲信,一来为皇祖父报仇,二来好让自己摆脱傀儡皇帝的身份。
在获得殿试资格的士子当中,来自北京昌平的爱国青年刘蕡,尤其引人注目。他生性耿直,嫉恶如仇,早为此次考试做足了功课。
刘蕡也确实如皇帝所愿,在考卷上针砭时弊,对宦官们无情开炮,强烈呼吁废除宦官,成了这场国考中的一股清流。考官们无不被他鞭辟入里、振聋发聩的一番高见“戳中”内心。
然而,等到录取结果公布,大家惊愕地发现:人心所向、胜券在握的刘蕡,不在朝廷录取的22人当中!原来是考官们迫于宦官的压力,不敢让刘蕡的名字出现在录取榜上。顿时,舆论哗然,人人都为刘蕡的遭遇抱不平。
这次考试被评为第一名的诗人李郃,公开为刘蕡叫屈:“公认第一的刘蕡没被录取,我们这些才能远不如他的人却被录取,实在令人羞惭。”他上奏朝廷,提议将自己的官职让给刘蕡,而朝廷却对这位“职场新人”的意见视若无睹。
刘蕡的一纸答卷石破天惊,引来赞誉无数,同时也拉了仇恨无数。把持朝政的宦官们对他狠得牙痒痒,为了自身利益,不惜一切代价“封杀”他。到这时,众人还乐观地以为,刘蕡的事还有转机。
哪知道,唐文宗李昂的“战斗力”太低,辜负了一众爱国青年的信任。李昂居然心虚地躲在宦官背后,看着刘蕡成为所有宦官讨伐的靶子而不敢吱声。
而在这场风波里,最淡定的却是刘蕡。当初决定写下那份六千多字的策论时,他就已经预见到自己的未来:“戮于权臣之手”。但哪怕被权臣踩得死死的,甚至有性命之忧,他对自己当初的振臂一呼却从不后悔。
这次考试带给刘蕡的“后遗症”,是宦官对他长达七年多无休无止的打击报复,让他这个唯有才学可倚仗的书生,在生活和工作上举步维艰。直到封疆大吏牛僧孺出任淮南节度使后,顶着宦官的压力,聘请他做幕僚从事、授秘书郎,负责图书典籍的收藏管理工作,他的生活才有所好转。
当初靠一纸文章引得朝廷风云色变,而今却只能做着一份不起眼的微末工作,刘蕡仍是全情投入。因为,这不只是对上司知遇之恩的报答,更是对自己的交代。刘蕡初衷不改的操守,赢得了牛僧孺对他亦师亦友的热情对待。
然而,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的宦官集团,岂能容忍他过上好日子?牛僧孺虽说势力不小,但说到底也只是在宦官手底下讨生活。朝廷的一纸贬谪调令压下来,牛僧孺徒有高官厚位、爱才之心,在宦官们的压迫下,也只能安排刘蕡去荒僻的桂林郡(现广西柳州),当一名小小的参军。
心系刘蕡的人们开始心灰意冷:就连牛大人都保不下他,刘蕡这下子要彻底被权势熏天的宦官毁了。而另一边,宦官们总算松了一口气,无不弹冠相庆:从此,这胡言乱语的混小子,只有自生自灭的份了。
又一次被踩得低到尘埃里的刘蕡,在柳州一隅,过着被上司诘难、被同僚排挤、水土不服的艰难生活。值得庆幸的是,那些如影随形的刁难、打压,从未浇灭他心底想要民谋事的满腔热情。
有段时间,刘蕡眼见老百姓养殖的泥鳅莫名其妙大量死亡,乡民们悲苦绝望的面孔让他目不忍视,声声叹息也如重锤敲击在他的心上——泥鳅,那是傍水而生的柳州百姓的活命“粮食”。
这件事本身跟他这个小小的参军没有关系,但他替百姓忧虑,凭着自己的学识,翻阅大量书籍,最终找到了破解泥鳅难养的法门:泥鳅下种前,要先在养殖塘里撒生石灰消毒,这样,便可使泥鳅的死亡率大大降低。这个法子一普及开来,柳州百姓的生活,从此少了悲苦多了欢笑。
直到今天,刘蕡的这个方法,依然惠民无数。刘蕡并没有如宦官所愿自生自灭,而是跟柳宗元一样,被柳州人民铭记,留名青史。
(纤眉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