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大数据视野下国际石油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以中亚五国、东亚蒙古为例

2018-01-03 08:49:40余可华夏江义
海外华文教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五国中亚蒙古

余可华 蔡 武 夏江义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中国厦门361102)

“一带一路”大数据视野下国际石油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以中亚五国、东亚蒙古为例

余可华 蔡 武 夏江义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中国厦门361102)

中亚五国和东亚蒙古是中国的近邻,也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本文全面阐述了中国同中亚五国和东亚蒙古的合作关系,通过“一带一路”大数据分析发现这些国家对国际石化人才有着较大需求,最后从中亚五国及蒙古石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培养方式以及评估体系等四大方面提出国际石油工程师的培养模式,以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世界范围内的石油工程师培养提供参考借鉴。

“一带一路”;大数据;国际石油工程师;培养模式

一、引 言

2013年,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时,首次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一带一路”由此发端。自“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得以全面推进。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与东亚蒙古自然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储量居世界前列。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与中亚五国、东亚蒙古在能源合作方面取得重大进展。随着“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中亚、蒙古国家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国际石油工程师的培养迫在眉睫。高品质的人才资源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石。国际石油工程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具备何种能力?如何培养国际石油工程师的跨国工作能力?这是当前“一带一路”国家能源合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中国与中亚五国、东亚蒙古在“一带一路”合作中的大数据分析,探求当前国际石油工程师的需求及其培养模式,以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世界范围内的石油工程师培养提供参考借鉴。

二、中国与中亚五国、东亚蒙古合作概况

(一)政治合作全面推进

中亚五国中与中国接壤的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中哈两国于1992年1月3日正式建交,2002年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11年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哈萨克斯坦关于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2015年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关于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宣言》。2017年6月8日,习近平对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并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联合声明》,中哈关系全面升级。中吉两国1992年1月5日建交。中塔两国于1992年1月4日建交。1992年1月2日,乌兹别克斯坦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并在塔什干签署建交联合公报。土库曼斯坦从1992年1月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中国与中亚五国既是好邻居又是好伙伴,在过去25年时间里,中国同中亚五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努力实现互利互赢。

中国于1949年10月16日和蒙古国建立外交关系。1960年中国和蒙古国签订《中蒙友好互助条约》,1962年签订《边界条约》。1990年中蒙发表联合公报,1994年修订《中蒙友好互助条约》,并签订《中蒙友好合作关系条约》。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上合组织以“上海精神”解决各成员国间的边界问题为主旨,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是上合组织的主要成员国,蒙古为观察员,土库曼斯坦为参会客人。上合组织与“一带一路”建设相互协同,互为动力,并成为中国与中亚五国及东亚蒙古合作的新纽带,将进一步助力各国发展。

(二)经贸合作平稳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至今已历经四年,四年间中国与中亚五国、东亚蒙古的经贸合作平稳发展。在进出口贸易方面,我们通过国际经贸数据库Trademap统计了中亚五国、东亚蒙古自2014-2016年间与中国的贸易总额。中亚五国、蒙古近三年向中国出口贸易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一 2014-2016年中亚五国、蒙古向中国出口贸易总额情况(亿美元)

由上图可知,中亚五国中,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向中国出口贸易总额较大,每年超过40亿美元,最高总额接近100亿美元。然而从近三年来看,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向中国出口贸易额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2014-2016年间向中国出口贸易额每年不到1亿美元,出口贸易额相对较低。乌兹别克斯坦近三年向中国出口贸易额维持在12亿以上,出口贸易额相对平稳。东亚蒙古向中国出口贸易额也比较可观,近三年每年维持在36亿以上,但也呈现出放缓趋势。中亚五国、东亚蒙古近三年向中国进口贸易情况,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二 2014-2016年中亚五国、蒙古向中国进口贸易总额情况(亿美元)

由图二可知,中亚五国、东亚蒙古自2014-2016年向中国进口贸易总额总体呈现出下滑趋势,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向中国进口贸易额每年维持在10亿以上,其中哈萨克斯坦向中国进口贸易额最大,2014年高达73.57亿美元。中亚五国中土库曼斯坦向中国进口贸易额相对较小,近三年每年进口贸易额不足10亿美元。东亚蒙古近三年向中国进口贸易额每年维持在10亿-17亿之间,但呈现出下滑趋势。中亚五国、东亚蒙古近三年向中国进出口贸易具体情况,如图三所示。

图三 2014-2016年中亚五国、蒙古向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情况(亿美元)

由图三可知,中亚五国、蒙古与中国近三年贸易总趋势表现为: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蒙古与中国贸易总体上有所下滑;吉中、乌中贸易总体上保持平稳,15年略为下滑,16年有所上升。我国成为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第一大贸易伙伴,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在进出口贸易结构上,中亚五国近三年向中国主要出口矿物燃料、矿石、生皮、无机化学、棉花、羊毛、食用水果、铜及钢铁金属制品等;中亚五国近三年主要向中国进口机械产品、锅炉、电气设备、针织钩编服装、非针织钩编服装、鞋靴、光学产品、医疗器械、车辆及配件等产品。东亚蒙古向中国进口以锅炉、机器机械为主,出口以资源能源产品为主。

中国在中亚五国的投资额近年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自2004-2014年中国内地对中亚五国的直接投资累计总额如图四所示。

从图四可以发现,中国内地对中亚五国的直接投资累计总额自2008年有较大的涨幅,在中亚五国中,中国对哈萨克斯坦投资额度最大(至2014年中国已累计投资总额超过75亿美元),其次是吉尔吉斯斯坦,对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投资额依次减弱。

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对中亚五国、东亚蒙古的重大投资项目涵盖各行各业,尤其集中在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开发、矿产资源开发以及大型工程承包项目之中。2014年,哈萨克斯坦占中国内地在中亚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5%,吉尔吉斯斯坦占10%,塔吉克斯坦占7%,[1]而中国在中亚的对外直接投资最大部分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

2015年,中哈两国实施总价值240亿美元的52个投资项目,覆盖农工综合体、矿业、化工、冶金、机械工程等领域。这些潜力巨大的投资组合项目,将为哈国提供1.9万个工作岗位。[2]

图四 中国内地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累计总额(2004-2014)[3]

据中国商务部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2016)统计,2015年中国企业在吉尔吉斯斯坦新签承包工程合同25份,新签合同额45143万美元,完成营业额54857万美元。据中国商务部(2016)统计,中国成为吉尔吉斯斯坦的第一大投资来源国,投资额为2.896亿美元,同比下降39%,占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44.2%,主要投入石油化工、矿产资源开采、建材等领域的大型项目。近年来,新签大型工程承包项目有:由中国特变电工公司承建的上合优惠出口买方信贷项下比什凯克热电站项目,项目总金额3.86亿美元;由中国路桥公司承建的“北一南公路”修复一期和二期项目,总金额分别为4亿美元和3亿美元,同样使用上合组织框架下优惠出口买方信贷。

从投资领域来看,中国企业在吉尔吉斯投资最多的是有色金属以及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在矿产资源开发与冶炼领域,中国企业投资的规模相当大,该领域以及相关产业的中国企业数目也是最多的。中国企业在吉尔吉斯的投资中,76.7%投入采矿业,16.9%投入加工业(主要为石油产品生产)。在吉投资的企业包括中国紫金矿业集团(金矿),河南灵宝黄金公司(金矿),中国神州矿业公司(铜矿),西部矿业公司(锡矿),中国黄金,山东黄金,新疆塔城国际资源有限责任公司,吉凯迪矿业公司,环球新技术进出口吉分公司,美林资源,新疆吉安投资有限公司以及吉尔吉斯铁岭有限责任公司(由新疆有色地勘局、新疆大得实业公司和甘肃、青海在疆企业4家股东共同出资注册)等。[4]

据中国商务部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2016)统计,2015年中国企业在塔吉克斯坦新签承包工程合同35份,新签合同额5.9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6.44亿美元。新签大型工程承包项目包括新疆炼化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建中塔石油丹加拉炼油厂一期项目;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承建塔吉克斯坦瓦赫达特一亚旺铁路项目;中材节能股份有限公司承建塔吉克斯坦HUZHAND燃煤电站等。

据中国商务部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2016)统计,2015年中国企业在土库曼斯坦新签承包工程合同41份,新签合同额2.9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6.89亿美元;新签大型工程承包项目包括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承建巴格德雷合同三期区地区设施EPCC项目;江苏国泰力天实业有限公司承建土库曼斯坦项目;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承建巴格德雷合同区域吉尔桑、鲍一塔一坞、奥贾一桑迪气田内部集输EPCC项目等。

根据商务部资料及国内外其它官方资料整理,我们得出中国对中亚五国的重大投资项目清单,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对中亚五国的重大投资项目表

“一带一路”建设以来,中国与中亚五国、东亚蒙古签订了一系列重大经贸合作协定。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中国与中亚五国、东亚蒙古经贸合作全面深化。

哈萨克斯坦方面,2013年9月中哈两国签订了《中哈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至2020年)》,2015年8月签订《中哈关于加强产能与投资合作的框架协议》。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举办期间中哈签署一系列经贸合作协议。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哈萨克斯坦国家公路公司签署公路项目贷款协议;中国海关总署与哈萨克斯坦海关部门签署海关合作文件,进一步深化沿线海关“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合作;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哈萨克斯坦相关部门签署检验检疫合作协议,与哈萨克斯坦有关部门签署《关于加强标准合作,助推“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倡议》;中国铁路总公司与有关国家铁路公司签署《中国、白俄罗斯、德国、哈萨克斯坦、蒙古国、波兰、俄罗斯铁路关于深化中欧班列合作协议》。于此同时,中哈产能合作基金投入实际运作,签署支持中国电信企业参与“数字哈萨克斯坦2020”规划合作框架协议。

吉尔吉斯斯坦方面,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举办期间,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吉尔吉斯斯坦经济部签署关于共同推动产能与投资合作重点项目的谅解备忘录。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吉尔吉斯斯坦相关部门签署检验检疫合作协议。

塔吉克斯坦方面,2015年两国央行正式签署中塔本币互换协议。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期间,中国政府与塔吉克斯坦国家政府签署经贸合作协议。

土库曼斯坦方面,中国与土库曼斯坦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土库曼斯坦关于土库曼斯坦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增供天然气的协定》(2011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土库曼斯坦政府在标准、计量和认证认可领域的合作协议》(2011年11月)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土库曼斯坦政府经济贸易合作协定》(2011年11月)等。

乌兹别克斯坦方面,2015年6月中乌两国签订的《中国商务部和乌兹别克斯坦外经贸部关于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框架下扩大互利合作的议定书》。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期间,中国政府与乌兹别克斯坦政府签署经贸合作协定。中国政府与乌兹别克斯坦政府签署国际运输及战略对接协定。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乌兹别克斯坦相关部门签署检验检疫合作协议。中国进出口银行与乌兹别克斯坦有关企业签署电网升级改造、燃煤电站、煤矿改造、轮胎厂等项目贷款协议。此外,丝路基金与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对外经济银行签署合作协议,中国工商银行与乌兹别克斯坦主要银行共同发起“一带一路”银行合作行动计划,建立“一带一路”银行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

蒙古方面,2017年5月12日,中国商务部部长钟山与蒙古对外关系部部长蒙赫奥尔吉勒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和蒙古国对外关系部关于启动中国—蒙古自由贸易协定联合可行性研究的谅解备忘录》,宣布启动自贸协定联合可行性研究,正式开启双边自贸区建设进程。2017年5月14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期间,中国政府与蒙古国政府签署政府间“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铁路总公司与有关国家铁路公司签署《中国、白俄罗斯、德国、哈萨克斯坦、蒙古国、波兰、俄罗斯铁路关于深化中欧班列合作协议》。中国进出口银行与蒙古国财政部签署桥梁项目贷款协议。中国政府与蒙古国国家政府签署经贸合作协议。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蒙古国相关部门签署检验检疫合作协议,与蒙古国有关部门签署《关于加强标准合作,助推“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倡议》。中国进出口银行与蒙古国财政部门签署工业园、输变电、风电、水坝、卫星、液压器厂等项目贷款协议。

(三)文化教育合作全面加强

近年来,中国同中亚五国以及蒙古的文化教育交流合作越来越密切,无论是在来华留学、孔子学院建设方面还是在国家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播方面,民心相通得到全面深化。

1.来华留学

2013年至2015年,中亚五国来华留学生人数总体上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蒙古近年来华留学人数有所下滑,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五 中亚五国、蒙古学生来华留学趋势(2013-2015)[5]

从图五可以看出,哈萨克斯坦与蒙古来华留学人数相对较多,哈萨克斯坦来华留学人数每年在1万以上,蒙古维持在7500-8000人之间,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以及乌兹别克斯坦来华留学人数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留学人数在2000-3000人之间。但是,土库曼斯坦近年来华留学人数略微下滑,数量保持在2000人左右。

2.孔子学院建设

据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官方网站统计,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中国与中亚五国、东亚蒙古共建孔院16所。中国与中亚五国共建孔院13所,其中,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共建孔院5所,与吉尔吉斯斯坦共建孔院4所,与塔吉克斯坦共建孔院2所,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建孔院2所,与土库曼斯坦尚未合建孔院。中国与中亚五国,蒙古合建孔院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中国与中亚五国、东亚蒙古孔子学院合作概况[6]

在汉语教育方面,中亚国家于1991年开设汉语课程。根据李琰(2016)对中亚四国高校汉语教育的调查显示,中亚国家高校汉语国际教育发展整体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吉尔吉斯斯坦开设汉语课程的高校共22所,塔吉克斯坦开设汉语课程的高校共9所,土库曼斯坦开设汉语课程的高校仅3所,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开设汉语课程的高校也仅有3所。在汉语教材方面,语言技能教材相对较多,理论教材、文化类的本土教材较为短缺。现有的国别化教材以编译为主,主要有塔吉克文版《大学汉语》、《大众汉语》、《汉语》、《汉语百花园》等系列教材,另外还有吉尔吉斯文版的《大学汉语》系列教材以及俄文版的《实用汉语语法》。此外,《新丝路汉语》还被翻译为塔吉克文和吉尔吉斯文(张全生、郭卫东,2014)。在汉语师资配备方面,无论是本土汉语教师还是中方汉语教师分布不均匀,多集中于各国首都的几所高校。本土教师是中亚各国汉语教学的中流砥柱,中方外派教师存在较大缺口,亟待补充。近年来中亚来华留学生除了学习汉语等语言学专业外,专业学习显示出多元化的趋势,涉及石油化工、医学、农业、国际贸易、国际关系、语言教育、法律、经济等不同领域。

3.国家语言教育

中亚五国独立后,各国经历了主体民族语言国语化的过程,在宪法中强化了主体民族语言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中亚五国在通识教育方面逐渐采用以国语为主、俄语为辅的双语教育政策。俄语仍作为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官方语言,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族际交际语,为土库曼斯坦的通用语言。中亚五国国家语言、语言种类及在华高校开设概况如表3所示。蒙古的国家语言为蒙古语,开设该语种专业的中国高校主要集中在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考虑到中亚五国、蒙古与新疆地区在地缘、语言谱系、文化上的绝对优势,新疆高校、蒙古高校可适当增设中亚五国及蒙古小语种专业。

表3 中亚五国语言概况[7]

2007年8月16日,由俄罗斯总统普京倡导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上合大学)。上合大学成立旨在为各成员国培养高水平人才,确立了区域学、生态学、能源学、纳米技术、IT技术、教育学、经济学作为各国的优先合作领域。上合大学项目由来自上海合作组织5个成员国的74所院校组成,其中哈萨克斯坦14所、中国20所、吉尔吉斯9所、俄罗斯21所、塔吉克斯坦10所。上合大学为中国与中亚五国师生的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机会,加速了各国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也进一步促进了各国人才的跨国流动。

中国与中亚各国的文化活动主要包括“文化周”、“文化日”,同时还举办各种不同类别的文化展览例如“中国电影展”、“中国科技日”等。此外,还举行中外各大节日庆典,在中塔建交20周年,塔吉克斯坦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与塔中友好协会、塔吉克斯坦俄罗斯语言文化中心三家单位联合举办了题为“孔夫子——如天空般浩瀚的学说”的孔子思想研讨交流活动(张全生、郭卫东,2014)。

4.文化传播

在文化传播方面,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设立了中国文化中心。文化中心的职能主要包括:举办中国电影周与春节联欢晚会等文化活动;开展语言、文化艺术、体育健身等各类教学培训;组织学术讲座、研讨会、汉学家交流;通过内设图书馆为当地提供涉华信息服务。中国文化中心是中国在中亚地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然而,目前中文传媒在中亚的影响力不足。中亚各国的中文出版物十分有限,尚无当地人创办的中文报纸与杂志。中国节目在中亚地区也只能通过卫星电视收看。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产业在中亚地区有着广阔的市场,中国与中亚在文化合作方面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

近年来,中国与中亚五国、东亚蒙古在教育、文化合作方面进一步深化,签署了一系列文化交流与教育合作项目协议。2016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与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就语言建设、师资培训、人才培养、信息共享、哈语教学与研究等方面的合作达成广泛共识,并就未来的合作模式及合作领域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探讨。2016年10月19日,第四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召开,四川大学分别与吉尔吉斯斯坦国立技术大学、哈萨克斯坦七河国立大学签约,西南石油大学分别与吉尔吉斯斯坦奥什技术大学、哈萨克斯坦七河国立大学签约,合作内容包含教师培训、留学生培养、科研合作等。2017年5月14-15日“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举办期间,中国与中亚五国、蒙古在教育、文化合作方面进一步推进,签署了相关协议。中国教育部与哈萨克斯坦教育部门签署教育领域合作文件。中国科技部与蒙古国教育文化科学体育部签署关于共同实施中蒙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的谅解备忘录,与蒙古国教育文化科学体育部签署关于在蒙古国建立科技园区和创新基础设施发展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国国家旅游局与乌兹别克斯坦国家旅游发展委员会签署旅游合作协议。

总体而言,中亚五国、东亚蒙古与我国教育合作日益加强,其中哈萨克斯坦与我国教育合作最为广泛,土库曼斯坦、蒙古与我国教育合作有待加强,中国高校开设中亚五国以及东亚蒙古语种专业数量不足,开设院校主要集中于外语院校,复合型语言人才缺乏。

三、中亚五国、东亚蒙古国际石化人才需求分析

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近年来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23%,能源消费净增长34%。[8]中国2016年平均每日消费石油77万桶,是石油与天然气最大需求增量来源国。[9]中亚、蒙古地区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中亚油气储量仅次于中东、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亚国家探明石油储量超过113亿吨,约占全球石油探明总储量的2.5%;中亚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超过23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同期全球天然气探明总储量的10.6%,而中亚地区的原油产量70%出口到世界各地(转引自胡健、焦兵等,2016)。蒙古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储量也十分可观,是世界能源及矿产资源出口的主要国家。中国与中亚五国、东亚蒙古在石油天然气产品方面具有较强的资源互补性。目前在上合组织框架下,中国与各国正在探索建立能源俱乐部。习近平2013年在比什凯克上合组织成员国会议中提出“成立能源俱乐部,建立稳定供求关系,确保能源安全”的主张。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推动下,中国与中亚国家、蒙古的能源合作将开创全新的局面。

(一)石油经贸合作概况

目前,中国在中亚五国、东亚蒙古设立了众多大型中资石油企业,包括中国石油集团、中国石化集团在内的重大石油国有企业。这些重大的中资石油企业是中亚五国与东亚蒙古国家能源开采与贸易的主力。中资石油企业具体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中亚五国、东亚蒙古大型中资石油企业[10]

中国石油大庆塔木察格有限公司中核二三建蒙古分公司 东胜石油蒙古有限公司 大庆石油国际工程公司蒙古公司新疆油田建设公司 中国石化集团国际服务公司中石化胜利石油管理局土库曼斯坦分公司中国石油技术开发公司土库曼斯坦分公司

自“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出以来,中亚五国、东亚蒙古与中国能源合作持续推进。自2014-2016年,中亚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东亚蒙古向中国出口石油类产品贸易额在全年贸易中占据重要位置,成为他们国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支柱。石油类产品出口中国贸易比重,具体情况如图六所示。

图六 2014-2016年中亚五国、蒙古向中国出口石油类产品占全年贸易额比重表[11]

从上图中可以发现:中亚五国及东亚蒙古对国际石化人才有着较大需求。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蒙古对石油工程类人才需求量较大,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相对较弱。其中,土库曼斯坦的石油人才需求量最大,其次是乌兹别克斯坦,而哈萨克斯坦也急需石油工程专业人才。蒙古对国际石油人才的需求量也比较可观,但近年来受国际油价波动影响,需求量有所下滑。

目前,中国高校面向中亚国家与蒙古地区留学生开设石油工程及相关专业的院校并不多,大部分集中在石油高等院校,如中国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这些石油院校招收的外国学生以本科学历生居多,硕博阶段的石油人才培养十分薄弱。中亚国家与蒙古地区修读石油工程及相关专业人数较少,但近年呈现出上升趋势。中亚与蒙古国家留学生主要分布在新疆、兰州、西安、内蒙古、北京、上海等地。“一带一路”建设以来,在中亚地区的中资石油企业根据企业战略发展要求,已开始尝试与中国高等院校联合培训中亚本土石油人才。

总体而言,中国高校面向“一带一路”石油联盟国家培养的本土化石油人才稀缺。而且,目前已开设石油工程类专业的中国高校国别化石油工程师培养观念十分淡薄,未能紧跟“一带一路”经济建设步伐,人才培养理念相对滞后,无论是在培养目标设置,还是在课程方案设计、教材、师资、实践基地规划方面尚未能满足“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现实需求。因此,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进一步深化的新形势下,探索国别化、国际化的石油工程师培养模式对于稳步推进“一带一路”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国际石油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构建

根据当前中亚、蒙古国家与中国全面合作的发展态势,我们通过“一带一路”大数据发现:中亚五国、蒙古的国际石化企业对国际石油工程师有着较大的需求。基于国际石油经贸大数据,国内外高校、企业可以从培养目标、能力要求、培养路径、评估方式几个方面,制定相应的国际石油工程师培养模式。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七 国际石油工程师培养模式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亚五国及东亚蒙古国际石化人才培养目标

中亚五国及东亚蒙古与中国之间的合作项目较多,各国的国际石化专业人才十分缺乏。由于石化领域涉及到国家之间的合作,因此,对于国际石化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

中亚五国及东亚蒙古都急需培养石化专业人才。中资石油企业与中国高校联合开展了多项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各国石化专业人才的能力与水平。在2014年,中大石油公司与西北大学开展校企合作,携手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千人培训计划”,计划利用十年时间从吉尔吉斯斯坦国内青年中招聘培养1000名石油化工专业人才,每年培养100人。2015年,首批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100名学员在西北大学学习十个月,前四个月学习汉语,后六个月学习专业技术,这批学员共学习十三门课程,共分为四个方向,以石油化工类为主。多数学员回国后成为行业中的精英、骨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论坛主旨演讲中指出:“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我们要深入开展产业合作,推动各国产业发展规划相互兼容、相互促进,抓好大项目建设,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抓住新工业革命的发展新机遇,培育新业态,保持经济增长活力。”帮助中亚五国、蒙古培养大批量的高素质石化专业人才,既是各国石油化工行业的需要,也是中国政府和石油国家共同的追求目标。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帮助各国加强石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推动双方之间的互利共赢。

因此,中亚五国、蒙古石化人才培养应以国际石油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大数据为依托,要求能够适应国际化石油工作环境,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国际先进的石油理论基础知识与国际石化技术,具备国际经营管理能力、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汉语、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法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交际能力)以及大数据分析能力。此外,还要了解国际石油行业发展动态,熟悉中亚、东亚、中东、非洲、拉美等国际石油联盟国家工程管理制度、国际石油工程师标准、相关国家文化、法律制度与禁忌,能够胜任油气井建井工程、采油气工程、油气藏工程等方面的国际工程设计、国际工程施工与国际工程管理,具备研发石油开采新技术,能够满足“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国际化、专业化的应用型高级石油人才。

根据培养目标,可制定相应的培养理念与培养原则,具体如下。

1.培养理念

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包括个人的工程科学和技术知识)、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大系统调控等方面的能力。

2.培养原则

根据中亚五国及蒙古石油化工人才现状,在培养过程中应强调四个结合。一是理论学习与行业实践相结合;二是国内学习和国外培训相结合;三是网络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四是语言文化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亚五国及东亚蒙古石化专业人才能力要求

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中国和中亚五国及东亚蒙古之间的经贸合作进一步密切,特别在石油领域的合作项目非常多。因此,中亚及蒙古石化专业人才面临的是国际化的工作环境,对中亚及蒙古石化专业人才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亚及蒙古石化专业人才应该是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他们应该具有石油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熟悉石油的勘探、开采、施工等现场作业,掌握多种语言,知晓经济、国际市场规则等,了解相关国家的国情、文化和风俗习惯。

美国石油工程协会(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制定了通用石油工程师的能力素质模型,从最低能力范围、最低能力深度、高于最低能力三个层次对国际石油工程师的作业能力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共包括十二项任务,涵盖“了解和使用石油工程术语”、“识别和运用相关行业和公司的设计标准”、“遵守法规”、“识别和运用工艺软件和信息数据库”、“项目管理技能”、“掌握和运用地球科学原理”、“执行决策、风险分析和应急计划”、“过程管理和优化绩效”、“项目经济评价”、“参与跨学科或跨文化团队”、“履职伦理”、“推进专业化、职业化”(占德干,2012)。陈艳(2008)指出国际石化人才应该具备国际思维观念和战略眼光、较强的外语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化的知识、较强的适应能力、良好的道德与心理素质等。靳秀兰(2012)还提出国际石化人才应具备良好的合作沟通能力、较强的综合能力以及安全防护意识。参考美国石油工程协会制定的通用石油工程师的能力模型及相关文献,结合中亚五国、蒙古与中国经贸合作以及中资石油企业发展现状,中亚五国及蒙古石化专业人才应该具备以下能力素养:

1.拥有国际视野。国际视野也称为全球视野、国际意识等,是一种超出企业、行业甚至国家领域的思维方式,能够不受地域的限制,站在一定的高度,把握企业的全局,正确权衡利弊与得失,科学决策企业的发展。它是一个人在全球化背景下应该具有的意识、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中亚石化人才要有国际视野,拥有国际眼光,通晓国际规则,能够从国际视角或其他广阔的角度上观察经济运行和石化领域的合作,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2.掌握石化专业技术。作为石油专业人才,必须拥有厚实的石油领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利用地质学方法、力学理论及数学工具对油气田进行开发设计的基本能力;具有油气钻采工程设计的基本能力;具有一般钻采工具和设备部件机械设计的初步能力;具有运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石油工程实际问题、进行技术革新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具有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经济知识进行石油工程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初步能力。

3.具备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中亚五国及东亚蒙古石化专业人才更多的是跨国工作,语言能力是基础性的素养。要学会多种语言,特别是除母语外的英语、汉语等,拥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同时,还要熟悉文化差异,对他国文化、民族风俗、价值标准有深刻理解,避免跨文化误解;要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能与他国工作人员进行高效的沟通。此外,由于行业中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各种利益集团的关系错综复杂,石化人才还须善于处理各种复杂多样的关系,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能够与他人更好地合作。

4.具有较强心理调适能力。面临陌生的或孤独的工作环境,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石化人才必须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清楚认识自我,对所从事的工作充满激情,有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爱岗敬业的热情,根据形势和环境的变化,能够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保持良好情绪,自信心比较强,意志比较坚定,能正确对待和处理顺境与逆境,有良好的心理适应性。能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并对外界信息进行吸收、转化,具有融入环境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5.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相关能力。在大数据时代,高素质的石化人才除了掌握其专业技能之外,必须具备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石油行业主要处理的数据有:钻井时间曲线、产量分析、储层压力、用于设计管道系统和套管柱的图表、实际成本等。通过大数据的方法,利用过去的记录作为原始资料,可以帮助石化人才寻找、检索、组织、处理以及完善数据,从而获得最大效益。

6.具有创新能力。石油工程师应该能够自主学习和设计,综合应用基础理论、多学科专业知识及分析方法、相关软件、实验手段和现场资料,对发现的问题开展一定的研究,或对现有技术、方法提出一定的改进建议和措施,能够完成所在领域的基本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和改进,为油田现场生产服务。石化人才必须能够评估复杂的钻井计划,并预期可能出现的状况和问题,处理公司的财务及各类项目。

7.具备跨学科学习能力。一个石油工程项目往往涉及不同学科的知识,涵盖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语言、跨文化交际、信息技术、石油、国际经营与管理等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因此,国际石油工程师应具备跨学科学习能力,能够整合不同学科知识体系,形成完整的、一体化工程知识与实践图谱,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的融合,实现一体化工程设计训练。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亚五国及蒙古石油工程师跨国长短期培养

中亚五国及蒙古石油工程师培养既包括长期的从学士到博士阶段的学位培养,也包括根据国际石油行业发展现状所要求的临时性的短期强化培训。长短期培养可通过建立跨国石油化工教材资源库、跨国师资库、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及跨国实践基地来实现。

1.建立跨国石油化工教材资源库,开发国别化石油化工系列教材与教辅资料

广泛搜集世界各国石油化工教材、教案、案例,明确各国石化人才教学重点与难点,结合中亚五国与中国石化企业合作现状,由中国与中亚五国、蒙古师资、中资石油企业顾问合作开发国别化石油化工系列教材。教材不仅涵盖石化理论与技术,还应包括国际经营与管理、跨文化交际、汉语、中国文化、国际合作法规、国际施工标准等。

2.建立跨国师资库

加强国际化双导师建设,组建跨国师资队伍,从国内外聘请企业专家与专业带头人形成校企合作双导师机制。徐广洲、高彦华等(2015)也提出实施双导师制与产学研合作的国际石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上岗锻炼、进修培训等方式,促使国际石化导师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鼓励导师通过各种途径参加国内外各种新技术培训和认证考试,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增强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利用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平台,提高教师教育培训的水平。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等教学模式,实施教师教学团队化、学生学习合作化、师生交流互动化、校企育人一体化,不断提高培养效果。

面向中亚地区、蒙古的国际石化人才培养,需要组建一支国际化的教师队伍。从世界各地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跨国石油公司中聘请不同学科的专家与企业顾问,根据中亚五国、蒙古中资石油企业石化人才需求分析,可开展定制化的国际石化人才培养。国际化师资团队,要求掌握中亚五国语言、蒙古语、英语、汉语、俄语,能够开展双语(中英或所在国语言与中文)教学。同时,国际化师资不仅掌握世界先进的国际石化理论知识与跨学科知识,同时还能够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开发MOOC、开展石油工程知识与技能的远程培训。

3.建立模块化设计课程体系

无论是高等教育的联合培养,还是专项的能力培训,石化人才的课程体系都应该模块设计化。要根据中亚五国石化人才的现状,体现出培养培训的针对性。在课程体系中,应该包括公共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实践课模块等内容。公共课模块由语言类、经管类、人文社科类、艺术类、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类等课程组成;专业课模块由油田化学工作液课组和油田化学材料等课程组成;实践课模块由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实验技能、课外科技活动等组成。课程体系要特别强调语言基础、文化基础、化学基础、工程基础等,强化语言与应用能力的训练,培养了解中国文化、熟悉石油技术、懂得石油企业经营运作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4.搭建跨国实践基地

石化专业人才培养应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努力搭建国际化的实践平台和实践基地。中方高校应加强与国内外石油行业、石化企业、科研院所、石油高校的交流合作,建立多层次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和国际化的实践平台,实现多国实习。校内实践基地可以模仿真实的职业技能环境,建立仿真或虚拟职业技能实践平台,使之具备教学、实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多种功能。同时还要注重建设实际生产装置与仿真操作结合、手动操作与集散控制操作兼顾的实训室,形成框架完整、设备先进、融仿真演练与实际操作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借助中国与中亚五国合作的石化项目,与国内外大中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等联合,积极构建国际化实践基地,实施产学研合作,推进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作、多技术集成,充分发挥基地的人才培养、生产研发、成果转化等功能。建立跨国创客空间,激发石化人才的创业创新能力。

(四)建立跨国石油工程师多元、动态评估体系

1.测试评估

跨国石化人才的评估,可通过所开设的石化课程进行成绩评定,还可以通过实训、实习中的表现以及在整个学习阶段中的参与度评定石化人才的培养效果。

2.建立“一带一路”石油联盟国家石油工程师资格认证制度

石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符合“一带一路”石油联盟国家石化企业人才的现实需求以及所在国工程师资格认定制度要求。许玉清、马建山等(2012)提出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实现高等工程教育与国际接轨、提高人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借鉴发达国家石油工程师资格认证中对石化人才能力素养的要求,整合课程知识体系,建立“一带一路”石油联盟国家石油工程师资格认证体系,鼓励石化学员在读期间考取不同国家石油工程师资格。这是提高石化学员的职业胜任能力,促使石化学科知识与石化工作深度融合,促进石化人才快速适应国际化石油企业运作的重要举措。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通过积极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加入在国际工程互认体系中最具权威性的《华盛顿协议》,实现了毕业生在国际市场的就业认证,使得石化人才能够享受到与《华盛顿协议》其他协议成员国学生的同等待遇。

3.跨国石油企业雇主评价

国际石油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能否满足国际石油市场以及跨国石油企业雇主的现实需求。通过跨国石油企业雇主用人满意度评价,可对石化人才培训以及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动态性的调整,并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与培训模式,满足石化企业国际化发展要求。

综上所述,中亚五国、东亚蒙古国际石油工程师的长短期培养模式,能够适应“一带一路”国家五通发展的现实需求,可为“一带一路”石油国家联盟石油工程师培养提供借鉴,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五、结 语

“一带一路”建设,人才培养是基石。我们根据中国和中亚五国和东亚蒙古国家的合作现状,以及这些国家的资源分布特点,发现中亚、蒙古国际石化企业对国际石油工程师有着较大的需求。因此,我们基于“一带一路”中国与中亚五国、东亚蒙古合作的大数据,从培养目标、能力模块、跨国长短期培养以及多元动态化的评估方面制定了相应的国际石化人才模式。这是一个尝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在未来能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世界范围内的石油工程师培养提供参考借鉴,促进国际能源合作。

注释:

[1]资料来源于[EB/OL]http//www.export.gov.kz

[2]资料来源于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各个中亚市场概览》,2015年11月19日。

[3]资料来源于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各个中亚市场概览》,2015年11月19日。

[4]资料来源于正点国际(吉尔吉斯斯坦事业部)[EB/OL]http://www.qqfx.com.cn

[5]数据经由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2013-2015)统计得出。

[6]资料来源于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官网[EB/OL]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

[7]资料经由王新青、池中华:《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五国语言状况考察与思考》,《云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整理而成。

[8]数据来源于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6)中国专题:[EB/OL]http://www.bp.com/content/dam/bp-countryzh_cn/Publications/StatsReview2016/中国专题页-中文.pdf

[9]数据来源于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6)报告中文版:[EB/OL]http://www.bp.com/content/dam/bp-country/zh_cn/Publications/StatsReview2016/BP%20Stats%20Review_2016中文版报告.pdf

[10]由商务部发布的中亚国家、蒙古对外投资国别指南整理而成:[EB/OL]http://fec.mofcom.gov.cn/article/gbdqzn/

[11]数据经由 trademap数据库统计得出:[EB/OL]http://www.trademap.org/Index.aspx

陈 艳:《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思考》,《内蒙古石化工》,2008年第22期。

靳秀兰:《树立国际化石油人才培养新理念》,《石油教育》,2012年第6期。

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大连东北亚大数据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技术有限公司、大连瀚闻资讯有限公司编著:《“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简版》(2017),[EB/OL]http://www.sic.gov.cn/archiver/SIC/UpFile/Files/Default/20170331094541370706.pdf.

海关信息网:[EB/OL]http://www.haiguan.info/NewData/NewDateList.aspx?d=3.

胡 健、焦 兵、刘倩倩:《“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下的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现状与发展前景》,《人文杂志》,2017年第1期。

李 琰、聂 曦:《中亚高校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现状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新华社:《“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2017年5月15日,[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7-05/16/c_1120976848.htm.

徐广洲、高彦华、王振喜:《应用型石油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实践思考》,《中国市场》,2015年第20期。

许玉清、马建山、张庆荣、金玉洁、王文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认识及对策研究》,《石油教育》,2012年第1期。

“一带一路”大数据综合服务门户:[EB/OL]http://www.bigdataobor.com

占德干(译):《SPE工程师能力素质模型连载(1)通用石油工程师能力素质模型》,《石油教育》,2012年第5期。

张全生、郭卫东:《中国与中亚的人文交流合作——以孔子学院为例》,《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DB/OL]http://data.stats.gov.cn/index.htm

中国商务部综合司:[EB/OL]http://zhs.mofcom.gov.cn/article/cbw/201705/20170502569655.shtml

中国商务部:《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哈萨克斯坦》(2016),[R/OL]http://fec.mofcom.gov.cn/article/gbdqzn/upload/hasakesitan.pdf

中国商务部:《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吉尔吉斯斯坦》(2016),[R/OL]http://fec.mofcom.gov.cn/article/gbdqzn/upload/jierjisi.pdf

中国商务部:《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塔吉克斯坦》(2016),[R/OL]http://fec.mofcom.gov.cn/article/gbdqzn/upload/tajikesitan.pdf

中国商务部:《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乌兹别克斯坦》(2016),[R/OL]http://fec.mofcom.gov.cn/article/gbdqzn/upload/wuzibieke.pdf

中国商务部:《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土库曼斯坦》(2016),[R/OL]http://fec.mofcom.gov.cn/article/gbdqzn/upload/tukumansitan.pdf

中国商务部:《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蒙古》(2016),[R/OL]http://fec.mofcom.gov.cn/article/gbdqzn/upload/mengguguo.pdf

中国银监会国际部:[EB/OL]http://www.cbrc.gov.cn/index.htm l

UN Comtrade Database:[DB/OL]https://comtrade.un.org

Trade Map Database:[DB/OL]http://trademap.org

A Research Report on the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Engineer Training Mo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the Belt and Road”Big Data——A Case Study of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and East Asia Mongolia

YU Kehua&CAIWu&XIA Jiangyi
(Overseas Education College of 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102 China)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and East Asia Mongolia are China’s neighbors,they play great roles in the Belt and Road construction.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with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and East Asia Mongolia comprehensively,by the needs analysis of“the Belt and Road”Big Data we find these countries have great needs on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engineer talents.Finally,we put forward the trainingmode of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engineers from the four aspects on training objectives,competency requirements,trainingmethods and evaluation system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petroleum engineer training of Belt and Road countries.

the Belt and Road;Big Data;International Petroleum Engineer;Training Mode

G125

A

2221-9056(2017)11-1445-16

10.14095/j.cnki.oce.2017.11.001

2017-07-01

余可华,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Email:yukehua@163.com

蔡 武,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Email:totc1003@163.com

夏江义,贵州师范大学副教授,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推广。Email:xjy@gznu.edu.cn感谢郑通涛教授、方环海教授、陈荣岚教授的大力支持与悉心指导,感谢《海外华文教育》匿名审稿专家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文中不妥之处概由本人负责。

猜你喜欢
五国中亚蒙古
前四个月我国与中亚五国进出口同比增长37.3%
习近平主席在中亚
金桥(2022年10期)2022-10-11 03:29:10
蒙古靴
《雲使》在蒙古
中亚五国网络媒体对华关注度现状分析
新闻传播(2018年5期)2018-05-30 07:02:40
蒙古香
草原歌声(2017年1期)2017-04-23 05:08:53
中亚速览
中亚信息(2016年3期)2016-12-01 06:08:22
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及竞争力分析
民营油企的中亚并购潮
能源(2015年8期)2015-05-26 09:15:43
近邻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