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方超
纣王墓前的沉思
□尚方超
纣王墓位于淇县淇水河畔,由县城的云梦大道东行约8公里到达淇河桥便可看到。冢呈长方形,高12米,长50米,宽25米。墓前有一通巨碑,碑上有“纣王之墓”四个大字,由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在1987年题写。纣王墓的北边几十米处,有两个小型墓葬,分别是姜皇后墓和苏妲己墓,三座坟墓呈南北排列。
历经三千余年,纣王及姜王后、苏妲己的墓葬还能够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在2008年公布的第五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纣王墓也在列。这毫无疑问应该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但基于多种原因,纣王墓及其附属墓葬的保护现状并不乐观。三十年前,作家王剑冰发文感慨:“这哪里是一座陵墓。纯粹是一座土丘,只见它长百米、高十二米左右。荆棘蓬蒿丛生,野菊黄草杂长。上面还遍布着动物的爪印和粪便。”时隔三十年,笔者先后两次实地探访纣王墓,对其保护现状依然颇感失望,同行的任润鑫博士初次见到纣王墓时,也感慨其荒凉破败。
第一,没有政府的保护迹象。从淇河桥上观望,纣王墓就如同一个孤零零的土丘,没有围墙等保护性建筑。墓冢旁边是农村的通行公路,来往车辆不断,很难保证减速慢行。虽然已经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纣王墓缺少明显的标示牌。这些都对纣王墓的保护构成了极大的隐患,也极易出现文物损坏、流失现象。据当地老人回忆,昔日墓前立有石碑一通,上刻“纣帝辛之墓”五个篆书大字,但今已不存。
第二,保护的力量来自于民间,在文物保护的持续性、建筑布局的合理性、管理方式的科学性上无法保证。现在的纣王墓,可以看到的保护措施基本都来自淇县及周边地区的殷氏宗亲会,比如栽种的松柏、纪念的石碑、竖起的雕像、祭奠的小亭等。这些殷氏后人,凭着自发的力量,为纣王墓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些举动,多是出于寻根祭祖的感情需要,存在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只能作为辅助性的保护力量,并不能将纣王墓的保护完全寄托于此。
第三,人迹罕至,除了附近老一辈人,知道此处的人并不多。相比纣王在中国的高“知名度”,纣王墓就显得十分凄凉了。即使是淇县本地人,知道此处的也十分有限。偶有路人感兴趣,会出于好奇上前探视,也绝不会虔诚祭拜。墓前刚刚竖立的纣王雕像,顺着淇水流去的方向静静凝望,望到的不过也是孤独罢了。
相比全国其他帝王墓葬,纣王墓的保护现状确实令人深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也不难理解。纣王在中国的“知名度”虽然非常高,但这个“名”却极其不好。在史书记载里,他是昏聩无能的残虐暴君;在国人认识里,他是荒淫无道的亡国之君。他有许多众人皆知的罪行:奢靡浪费,酒池肉林;大兴土木,耗尽民财;炮烙之刑,暴虐嗜杀;荒淫无道,宠幸妲己;摘心比干,陷害忠良;等等。如此十恶不赦的形象,有违君王之道,有悖圣人之训,有犯纲常之理,怎么能得到后代的祭奠呢?
在很多人的逻辑里,十恶不赦的历史罪人是不应该受到陵园高筑、松柏常青、祭香常拜的礼遇的,是应该受到冷落的。但是,问题的根源是:纣王真的是十恶不赦的暴虐昏君吗?纣王当真是毫无功绩的历史罪人吗?历史的真实,往往与后世之人的认识不太一样,何况是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
◇ 纣王墓前的雕像
其实,自古以来,一直有人为纣王喊冤。春秋时期子贡在《论语》中说道:“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毛泽东、郭沫若、顾颉刚等熟读历史的有识之士都曾为纣王鸣不平。当代一些历史学者更是本着严谨的态度,通过周密的考证,为我们还原了历史上真实的纣王。这些都打破了纣王暴虐的单一形象。我们应该对纣王及纣王形象有个更加客观真实的认识。
首先,纣王的恶名主要来自历代的积累,其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何为纣?“残忍狷义曰纣”“贱仁多累曰纣”“残义损善曰纣”。西周当然是希望将帝辛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自周朝以后,对帝辛的批判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加严重。毛泽东曾经这样认为:“纣王是很有才干的,后头那些坏话都是周朝人讲的,就是不要听。”古史辨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撰文《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详细考证了历史上流传的纣王罪状的出现顺序,认为纣王的罪状是历代积累起来的,源于周朝人为宣传目的而进行的人身攻击,多为不实之词。
其次,正确认识文学影视作品中人物塑造与历史真实的关系。纣王恶名的形成与传播,与文学影视作品的渲染不可分割。何如认为:“殷纣王是我国历史上有数的暴君典型,周秦以来三千年间的文献记载,可以说是清一色的看法。特别是通过了《武王伐纣平话》和《封神演义》在民间广泛介绍,更是在我国人民中间,家喻户晓,妇孺咸知。”李亦辉、李秀萍指出:《封神演义》“对古代典籍及讲史小说中的纣王故事皆有所取资,同时又基于自身的审美趣味与文化立场,施以繁复的加工润色,从而使得书中的纣王形象既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又带有鲜明的理学文化的烙印,成为‘善端’与‘虐政’的化合体:一个本有善端,却因不能正心修身而终致国丧身死的君主形象。纣王形象发展至此基本定型”。在现代社会中,以《封神榜》等电视剧为代表的纣王形象进一步在民间扎根。但是,从这中间获取的知识明显与历史真实存在较大背离。
◇ 纣王墓今貌
◇ 妲己墓今貌
再次,正确认识历史人物与其生活环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囿于时代条件、社会环境、个人能力等的限制,纣王的确有过不少过失。后世批评的多种罪恶虽然有所夸大,但也并非全是无根浮萍。对于其恶,我们还需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以历史主义的态度辩证分析。有学者认为,纣王的不少过失是当时奴隶主阶级的共性问题,而不是其独有的。“作为一个大奴隶主贵族,就具有荒淫、残忍的特点,这是古今中外一切奴隶主阶级的共性,殷纣王又何能例外。”这些观点提示我们,对于历史人物的恶,应辩证主义分析,不能以偏概全。
最后,纣王并非一无是处,而是有过不少足以彪炳史册的历史功绩。比如,征战四方,开疆拓土,为国家基本疆域版图和多民族构成做出了贡献。毛泽东评价:“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郭沫若一针见血地指出:“像商纣王这个人对于我们民族发展上的功劳倒是不可淹没的。殷代末年有一个很宏大的历史事件,便是经营东南,这几乎完全为周以来的史家所抹杀了。这件事,在我看来,比较起周人的翦灭殷室,对我们民族的贡献更伟大。这件事,由近年的殷墟卜辞的探讨,才渐渐地重见了天日。”还有,纣王统治前期,面对日益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他采取了一些有益于社会进步的革新措施,例如反对神权、改革旧俗、重视人才等。这些,都是纣王的历史功绩,不应被抹杀。
综上所述,纣王是个有功有过的历史人物。我们要用历史主义的态度看待纣王之过,也要公正客观地评价纣王之功。文学影视作品的形象塑造并不是历史的真实,更不应该成为左右现代人看法的依据。作为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的纣王墓及姜皇后墓、苏妲己墓已历经三千余年风雨沧桑,应该得到切实的重视与保护。
(题图:纣王墓俯拍图)
河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