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戰國秦漢四古本《老子》文字研究綜述*

2018-01-03 07:14:10李紅薇
简帛 2017年1期
关键词:文獻大學老子

李紅薇

出土戰國秦漢四古本《老子》文字研究綜述*

李紅薇

本文討論的出土四古本《老子》是指郭店楚簡本、馬王堆帛書甲、乙本及北大漢簡本。我們先扼要介紹諸版本的基本情況,再從文字學角度以舉例的形式撮述學界重要的研究成果,最後列出相關的一些參考論著。

郭店楚簡本(以下徑稱“郭店本”): 1993年湖北荆門郭店1號楚墓出土了71枚《老子》簡,存1 750字,爲今本的三分之一左右。*裘錫圭: 《郭店〈老子〉簡初探》,《裘錫圭學術文集》第2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283頁。或認爲是五分之二左右,參看荆門市博物館: 《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前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荆州市博物館編著: 《楚地出土戰國簡册合集(一)》,文物出版社2011年,第1頁。整理者據其形制及契口位置的不同,分爲甲、乙、丙三組。其抄寫時間大概不晚於公元前300年左右,即戰國中期偏晚。*具體情況可參看裘錫圭: 《郭店〈老子〉簡初探》,《裘錫圭學術文集》第2卷,第283—284頁。關於郭店楚墓的發掘情況,參湖北荆門市博物館: 《荆門郭店一號楚墓》,《文物》1997年第7期,第35—48頁。竹簡圖版公佈於荆門市博物館: 《郭店楚墓竹簡》和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荆州市博物館編著: 《楚地出土戰國簡册合集(一)》。學術界對郭店本《老子》的年代和性質有不同看法。*關於這些不同意見,已有學者做過很好的梳理,具體可參看邢文編譯: 《郭店老子——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學苑出版社2002年,第138—143頁;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荆州市博物館編著: 《楚地出土戰國簡册合集(一)》第1頁;李若暉: 《郭店竹書〈老子〉研究述論》,《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4年第2期,第1—18頁;裘錫圭: 《郭店〈老子〉簡初探》,《裘錫圭學術文集》第2卷,第283—310頁。郭店本《老子》三組爲同一抄手在不同時期内書寫完成的,*李松儒: 《郭店楚墓竹簡字迹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吉林大學2006年,第41頁。成爲迄今所見最早的寫本。所抄各章全部見於今傳《老子》,彼此重複的地方很少。在編連方面,李家浩據斷處形狀、文字風格將乙組10號殘簡和竹簡殘片20號拼接。*李家浩: 《關於郭店〈老子〉乙組一隻殘簡的拼接》,《中國文物報》1998年10月28日,第3版;李家浩: 《讀〈郭店楚墓竹簡〉瑣議》,《中國哲學》第20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39—340頁。

馬王堆帛書甲、乙本(以下徑稱“帛書甲、乙本”): 1973年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兩種帛書寫本的《老子》,原整理者將字體較古的一種稱爲甲本,另一種稱爲乙本,*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 《馬王堆漢墓帛書〔壹〕》,文物出版社1980年,出版説明。均分上下兩篇,兩篇次序與傳世本相反。其中甲本169行,字體接近秦代隸書的早期古隸,可能抄寫於漢初高祖之世,未見篇題。乙本78行,字體爲較晚的古隸,抄寫年代可能在文帝時期,篇末抄手題屬了篇名及計字尾題,上篇爲“《德》 三千卌一”,相當於通行本《德經》,下篇爲“《道》 二千四百廿六”,相當於通行本《道經》。*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裘錫圭主編: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肆〕》,中華書局2014年,第1頁。篇内各章連續抄寫,不涉及排序的問題,近年隨著研究地不斷細密深入,不少可歸屬於《老子》的帛書殘片也得以重新拼合,相關成果已體現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肆〕》一書中。

北大漢簡本(以下徑稱“北大本”): 2009年北京大學入藏了一批漢簡本《老子》,經整理綴合整簡共計211枚,殘簡10枚,抄寫於西漢中期,有自題篇名,且篇末記有全篇字數。上篇爲“《老子》上經”,對應傳世本《德經》;下篇爲“《老子》下經”,對應傳世本《道經》。兩篇順序與帛書本相合,異於傳世本,保存了完整的篇章結構,每章均另起一簡抄寫,章首有“ ● ”作爲分章符號,章尾未寫滿則留白。北大本《老子》共計77章,與傳世本81章相比,分章方面僅存7處差異。*韓巍: 《西漢竹書〈老子〉的文本特徵和學術價值》,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07—225頁。簡背有劃痕,據此排序後,與今本章序基本相合。*韓巍: 《西漢竹書〈老子〉簡背劃痕的初步分析》,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貳〕》第227—235頁。北大本是迄今發現的四種古本《老子》中保存最爲完整的。*韓巍: 《北大漢簡〈老子〉簡介》,《文物》2011年第6期,第67—70頁;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韓巍編撰: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貳〕》第1頁;裘錫圭: 《出土文獻與古典學重建》,《光明日報》2013年11月14日,第11版。

文字的正確釋讀,是利用出土材料進行其他學術研究的根本,如果文字釋讀錯誤,那麽以之爲起點的其他研究的可信度也就無從談起。任何文獻的閲讀都始於字詞。回顧出土本《老子》文字的釋讀過程,一則可以加深我們對古本《老子》原貌的認識,二則爲過去我們不識或誤識的文字的破解也提供了新契機。下面我們即以文字學爲綫索從不同角度談談這一問題。*文字的釋讀往往牽扯很多方面,這裏只是爲了方便敘述暫且劃分幾個小節,但各小節内容各有側重,並没有嚴格界限。

一、 文 字考釋

帛書本、北大本用隸書書寫,識字難度並不大,問題多集中在通假用字方面,郭店本爲戰國楚文字書寫,有不少疑難字,其中不少字形給古文字研究帶來新課題:

限制文字釋讀的因素很多,除文字本身的形、音、義外,文字所處的具體語境,其所屬的整篇文獻反映的哲學思想等外部因素有時也起提示作用。如:

此外,文字的正確釋讀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老子》早期的哲學思想。如今本《老子》57章“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郭店本作“夫天多期(忌)韋(諱)而民爾(彌)畔(叛)”,帛書本及傳世本皆作“天下”,《郭店楚墓竹簡》注“據各本,簡文‘天’下脱‘下’字”,*荆門市博物館: 《郭店楚墓竹簡》第116頁。劉信芳、李零等學者認爲“天”後並不脱“下”字,*劉信芳: 《荆門郭店竹簡老子解詁》,藝文印書館1999年,第98頁;李零: 《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第12頁。裘錫圭曾懷疑“期韋”當讀爲“期違”,又懷疑“畔”是“貧”的音近譌字,後來裘先生訂正舊説,指出“期韋”還應據各本讀爲“忌諱”,“誋”和“誋諱”都是教誡、警誡的意思。他認爲“老子從天道自然的觀點出發,是反對‘天多忌諱’的。但是他的這句話反映出,在他的心目中,天是能夠這樣做的。這是研究老子思想的重要材料。今本此句無疑經過竄改。用‘趨同’於今本的辦法來對待簡本的這句話,實在太可惜。”*裘錫圭: 《中國古典學重建中應該注意的問題》,《裘錫圭學術文集》第2卷,第339—340頁。北大本此句作“夫天多忌諱而民綃(彌)貧”,已改“叛”爲“貧”,但尚未在“天”下加“下”字。*韓巍編撰: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貳〕》第132頁;裘錫圭主編: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肆〕》第28頁。

出土本《老子》因有傳世本可資對讀,在文字釋讀方面往往會有新突破,合理利用這些新的研究成果可以解決舊問題,或解讀其他古文字材料,或印證前人舊説,或啓發學者對古籍中的錯譌現象進行重新思考。如:

郭店本《老子》甲簡6、13、18中的“亘”均用爲“恒”,簡24“至虚亘也”和乙組簡2“則莫知其亘”之“亘”,則對應今本的“極”字,裘錫圭根據楚簡的用字習慣及相關辭例的分析,指出楚簡中一些學者過去釋爲“恒”的字應改釋爲“極”,《是“恒先”還是“極先”?》一文對此現象有過詳細論述。*裘錫圭: 《是“恒先”還是“極先”?》,《裘錫圭學術文集》第5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326—337頁。楚地簡帛“亘”“亟”常有譌混,陳偉、周鳳五、李零、李鋭等學者亦有討論。*陳偉: 《郭店楚簡别釋》,《江漢考古》1998年第4期,第68頁;周鳳五: 《郭店楚簡〈成之聞之〉劄記》,《古文字與古文獻》試刊號,1999年10月;李零: 《人往低處走——〈老子〉天下第一》,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第24頁;李鋭: 《“恒”與“極”》,《中國文字》新36期,藝文印書館2011年,第17—26頁。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閲讀有傳世本可對讀的出土文獻時,不應有目的地套用傳世本的對應文字釋讀出土文獻,甚至濫用通假、異體。應該充分了解古人的閲讀習慣,重視諸版本中有價值的異文,以免漏失極其難得的信息。*夏含夷: 《簡論“閲讀習慣”——以上博〈周易·汬〉卦爲例》,收入氏作《興與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20頁;馮勝君: 《有關出土文獻的“閲讀習慣”問題》,《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年第1期。如:

近幾年對出土本《老子》文字進行釋讀的重要文章,還有: 魏宜輝《簡帛〈老子〉校讀劄記》,*魏宜輝: 《簡帛〈老子〉校讀劄記》,《學燈》第30期(http: //www.confucius2000.com /admin /list.asp?id= 5955),2014年4月7日。蘇建洲《北大簡〈老子〉字詞補正與相關問題討論》,*蘇建洲: 《北大簡〈老子〉字詞補正與相關問題討論》,《中國文字》新41期,藝文印書館2015年,第95—136頁;又見簡帛網(http: //www.bsm.org.cn /show_article.php?id=2313)2015年9月21日。黄人二、趙思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老子〉試釋》*黄人二、趙思木: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老子〉試釋》,《“考證與釋義: 出土四古本〈老子〉綜合研究”高端論壇論文集》,上海大學2015年11月,第11—25頁。等。此前即有很多有關出土本《老子》釋字的文章散見於各種期刊、會議論文集及相關網站,如白於藍《郭店楚簡補釋》、*白於藍: 《郭店楚簡補釋》,《江漢考古》2001年第2期,第54—55、58頁。袁國華《郭店楚簡文字考釋十一則》、*袁國華: 《郭店楚簡文字考釋十一則》,《中國文字》新24期,藝文印書館1998年,第136—137頁。大西克也《談談郭店楚簡〈老子甲本〉“綖”字的讀音和訓釋問題》、*大西克也: 《談談郭店楚簡〈老子甲本〉“綖”字的讀音和訓釋問題》,《中國岀土資料研究》第4號,中國岀土資料學會2000年,第70—80頁。趙平安《郭店楚簡與商周古文字考釋》、*趙平安: 《郭店楚簡與商周古文字考釋》,《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年第1期。劉少剛《釋郭店楚簡中的“達”》、*劉少剛: 《釋郭店楚簡中的“達”》,《出土文獻研究》第6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43—46頁。劉樂賢《談簡帛本〈老子〉的“銛錟”》、*劉樂賢: 《談簡帛本〈老子〉的“銛錟”》,《長沙三國吴簡暨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書局2005年,第269—272頁。陳劍《郭店簡補釋三篇》、*陳劍: 《郭店簡補釋三篇》,《古墓新知——紀念郭店楚簡出土十週年論文專輯》,國際炎黄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114—131頁。禤健聰《讀楚簡零識》*禤健聰: 《讀楚簡零識》,“簡帛研究”網(http: //www.jianbo.org /)2002年9月7日。等,相關論著甚多,兹不贅舉。

二、 字 詞訓詁

出土古本《老子》一些文字的寫法可以糾正過去學者對《老子》及其他古代文獻詞義的理解與認識,不但幫助我們更好地探究《老子》原文本義,也爲其他古文字資料相關字詞解讀提供了綫索。如:

郭店本《老子》甲簡19“以逾甘露”,帛書本、北大本作“以俞甘露”,傳世本作“以降甘露”,郭店簡發表後不久,陳偉就指出郭店簡“逾”有自上而下之義,正與今本《老子》的“降”相對應。*陳偉: 《郭店竹書别釋》,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9—20頁。劉釗、孟蓬生還特别指出“逾”“降”二者語音上有密切關係。*劉釗: 《讀郭店楚簡字詞劄記》,《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6頁;孟蓬生: 《郭店楚簡字詞考釋(續)》,《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1輯,巴蜀書社2002年,第24—27頁。學者由此悟到古書和出土文獻如鄂君啓節、新蔡簡、上博簡中一些从“俞”之字也當讀爲“降”,訓爲“至下”之義。*具體參看單育辰: 《楚地戰國簡帛與傳世文獻對讀之研究》,“‘逾’字的疏解”條,第183—186頁。

今本《老子》第10章“滌除玄覽”之“滌”,帛書本、北大本均作“脩”,秦漢人多以“脩”爲“修”。《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肆〕》認爲“脩(修)”本有清除污垢之義,*參看裘錫圭: 《裘錫圭學術文集》第1卷,第562—564頁。《周禮·春宫·守祧》:“其廟則有司脩除之。”宗廟可言“修除”,鏡鑒當亦可言“修除”。此句“脩(修)”字似不必從今本讀爲“滌”。原釋文整理者將此句“脩”字括注“滌”,今改爲括注“修”。*裘錫圭主編: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肆〕》第46頁。

郭永秉對古今學者關於“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解釋進行梳理,肯定了司馬光、裘錫圭等學者觀點,認爲“恒道”、“恒名”之“恒”即“平常”、“普通”之義,“道可道”、“名可名”即“道是可道的”、“名是可名的”。*郭永秉: 《關於〈老子〉第一章“道可道”、“名可名”兩句的解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5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595—611頁。又劉洪濤據北大本“道可道,非恒道殹;名可命,非恒名也”討論了“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和“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斷句問題。*劉洪濤: 《北大藏西漢〈老子〉識小》,《中國語文》2011年第5期,第470—471頁。

近年涉及古本《老子》字詞訓詁、文義釋讀的文章,主要還有: 方勇《讀北大漢簡〈老子〉小札一則》,*方勇: 《讀北大漢簡〈老子〉小劄一則》,簡帛網(http: //www.bsm.org.cn /show_article.php?id=1837)2013年3月17日。許抗生《讀西漢竹簡〈老子〉札記》,*許抗生: 《讀西漢竹簡〈老子〉劄記》,《“簡帛〈老子〉與道家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大學2013年10月,第1—4頁。何晉《讀北大簡〈老子〉札記一則》,*何晉: 《讀北大簡〈老子〉劄記一則》,《“簡帛〈老子〉與道家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3—19頁。吴毅强《〈老子〉“食税”小議》,*吴毅强: 《〈老子〉“食税”小議》,《“考證與釋義: 出土四古本〈老子〉綜合研究”高端論壇論文集》,上海大學2015年11月,第65—76頁蔡卓《簡帛〈老子〉考釋劄記二則》,*蔡卓: 《簡帛〈老子〉考釋劄記二則》,《“考證與釋義: 出土四古本〈老子〉綜合研究”高端論壇論文集》,第77—85頁。李鋭《讀帛書〈老子〉札記》,*李鋭: 《讀帛書〈老子〉劄記》,《〈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修訂研討會論文集》,復旦大學2015年,第119—122頁。李鋭、山翠翠《讀簡帛本〈老子〉札記四則》,*李鋭、山翠翠: 《讀簡帛本〈老子〉劄記四則》,《簡帛研究二〇一五秋冬卷》,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高新華《從出土文獻看對〈老子〉之“欲”的誤讀》*高新華: 《從出土文獻看對〈老子〉之“欲”的誤讀》,《第二届“先秦兩漢出土文獻與學術新視野”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灣大學2015年10月。等。

三、 異 文對讀

與今本相較,出土本《老子》存在不少異文,可以利用出土本訂正、校勘今本文字之誤,研究造成這些異文産生的原因,不僅從文字學角度提供了探索古本《老子》原貌的可能,也爲學者進一步考求文本流佈、哲學思想流變等課題提供了必要的學術準備。如:

今本《老子》第10章“滌除玄覽”,高亨讀“玄覽”爲“玄鑒”,謂此乃以“形而上”之鏡鑒比喻内心的光明,並懷疑《淮南子·脩務》、《太玄·童》中的“玄鑒”之名,皆本於《老子》。其説甚是。帛書甲本作“藍”,帛書乙本作“監”,帛書《老子》原釋文已括注爲“鑒”,北大本作“鑑”,正用本字。*裘錫圭主編: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肆〕》第46頁。

今本《老子》第19章“見素抱樸”,郭店本作“視素保樸”,裘錫圭將“視”讀爲“示”,並認爲從文義上看似乎比今本好(“示素”的説法比“見素”合理。“保”“抱”音近可通,但“保樸”比“抱樸”好理解),很可能是《老子》的原貌。*裘錫圭: 《以郭店〈老子〉簡爲例談談古文字的考釋》,《裘錫圭學術文集》第2卷,第278頁。

今本《老子》第21章“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閲衆甫”之“自古及今”,傅奕、范應元本、馬王堆帛書、北大本作“自今及古”。馬敘倫指出: 今本及注的“自古及今”蓋後人依别本改。*轉引自裘錫圭主編: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肆〕》第51頁。其實早在帛書本《老子》公佈不久,高亨、池曦朝即據帛書本,從文義及押韻角度再次訂正今本。*高亨、池曦朝: 《試談馬王堆漢墓中的帛書〈老子〉》,《文物》1974年第11期。北大本出現後再次印證馬説是正確的。*韓巍編撰: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貳〕》第154頁。

今本《老子》第57章“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之“法令”,河上公注、范應元本等作“法物”,到底是“法令滋彰”還是“法物滋彰”,一直存有争議,直到1976年,礪冰《“法令滋彰”還是“法物滋彰”?——讀帛書本〈老子〉劄記》一文,首次利用帛書本《老子》訂正今本這一謬誤。*參看礪冰: 《“法令滋彰”還是“法物滋彰”?——讀帛書本〈老子〉劄記》,《歷史研究》1976年第2期;高明: 《帛書老子校注》第104—106頁。隨後出現的郭店本《老子》作“灋(法)勿(物)”,北大本作“灋(法)物”,亦可證。*韓巍編撰: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貳〕》第132頁。

最近陳劍通過梳理已見各種版本《老子》的異文,從語法結構入手重新分析“以其無以易之(也)”一句,陳先生通過字形對比、版本異文,分析造成北大本“而功堅强者莫之能失也”是“失”而與其他諸本作“先”“勝”不同的原因,認爲因“先”誤爲“失”,而後增入“以其無以易之也”句,推測它本來無之,而出於後來添加以補充説明文意的,這也合於《老子》文本演變的通例。*陳劍: 《〈老子〉“天下莫柔弱於水”章開頭幾句臆解》,《“考證與釋義: 出土四古本〈老子〉綜合研究”高端論壇論文集》,上海大學2015年11月,第1—9頁。陳劍: 《漢簡帛〈老子〉異文零劄(四則)》,《“簡帛〈老子〉與道家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5—12頁。

另魏宜輝《北大漢簡〈老子〉異文校讀(五題)》、*魏宜輝: 《北大漢簡〈老子〉異文校讀(五題)》,《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6期,第71—75頁。馬福林《〈老子〉第十九章異文考察》、*馬福林: 《〈老子〉第十九章異文考察》,《讀書文摘》2015年第6期。俞紹宏《利用出土文字材料考辨〈老子〉中的一處異文》、*俞紹宏: 《利用出土文字材料考辨〈老子〉中的一處異文》,《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宋啓發《帛書〈老子〉異文商榷》、*宋啓發: 《帛書〈老子〉異文商榷》,《文獻》1998年第4期。楊澤生《郭店簡〈老子〉的三處重要異文》、*楊澤生: 《郭店簡〈老子〉的三處重要異文》,《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張艷《〈老子〉簡帛本及傳世本異文探源》、*張艷: 《〈老子〉簡帛本及傳世本異文探源》,《語文知識》2013年第3期。王中江《漢簡〈老子〉中的“異文”和“義旨”示例及考辨》、*王中江: 《漢簡〈老子〉中的“異文”和“義旨”示例及考辨》,《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黄懷信《〈老子〉校讀舉例》、*黄懷信: 《〈老子〉校讀舉例》,《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王曦、曾永勝《〈老子·道經〉第十四章異文考察》、*王曦、曾永勝: 《〈老子·道經〉第十四章異文考察》,《勵耘學刊(語言卷)》2008年第2期。趙培《先秦兩漢典籍異文及其和共時與歷時文本之間關係析論——以〈老子〉諸本異文的層次性爲例》、*趙培: 《先秦兩漢典籍異文及其和共時與歷時文本之間關係析論——以〈老子〉諸本異文的層次性爲例》,《“考證與釋義: 出土四古本〈老子〉綜合研究”高端論壇論文集》,第111—134頁。劉玉環《利用帛書〈老子〉校正通行本〈老子〉四則》、*劉玉環: 《利用帛書〈老子〉校正通行本〈老子〉四則》,《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6輯,第304—314頁。白於藍《利用郭店楚簡校讀古書二則》*白於藍: 《利用郭店楚簡校讀古書二則》,《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第109—112頁。等論著對異文現象也有所討論。現在看來,諸出土本《老子》之間仍存在一些争議較大的異文現象尚未解決,這有待學者進一步發覆。

四、 字體风格、書法特征及字迹研究

2012年4月,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爲了讓廣大書法愛好者及早瞭解北大漢簡這批漢隸精品的概貌,出版了《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墨迹選粹》一書,擇要刊布了代表不同書體風格的部分竹簡,並做出了相應的釋文。*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墨蹟選粹》,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年;蔡偉: 《試説北大漢簡〈妄稽〉之“臂綗八寸”》,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http: //www.gwz.fudan.edu.cn /)2012年12月22日。陳侃理的《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及其書法價值》一文,從書法史、漢字發展史的角度分析了這批簡的學術價值,揀選了部分代表性書體,介紹了各篇簡文的書寫情況、筆勢、筆法、文字結體、書體風格等,論述了這批竹簡書法方面的藝術價值。*陳侃理: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及其書法價值》,《書法叢刊》2011年第4期,第37—46頁。孫暉的《從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管窺西漢隸書發展》一文,通過北大漢簡與同時期的簡帛、石刻、瓦當、銅鏡等文字資料比較研究,説明隸書在不同文字載體上發展不平衡,分析論述了北大漢簡的整體特點及各篇的書法特徵。*孫暉: 《從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管窺西漢隸書發展》,《書法》2013年第7期,第34—43頁。最近還有矢野千載《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老子〉的筆法與隸變初探》*〔日〕 矢野千載: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老子〉的筆法與隸變初探》,《出土文獻研究》第13輯,中西書局2014年,第271—275頁。與徐富昌《北大簡〈老子〉之書體結構及章法特征》*徐富昌: 《北大簡〈老子〉之書體結構及章法特徵》,《第二届“先秦兩漢出土文獻與學術新視野”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灣大學2015年10月。兩篇文章也談到了北大本《老子》的筆法、書體特徵。

此前,也有學者對郭店本、帛書本《老子》的書法價值做過研究。如劉綱紀《略談郭店楚簡的書法藝術》,*劉綱紀: 《略談郭店楚簡的書法藝術》,《全國楚簡帛書法藝研討會暨作品展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横田恭三《郭店楚簡的書法風格特征》,*〔日〕 横田恭三: 《郭店楚簡的書法風格特征》,《全國楚簡帛書法藝術研討會暨作品展論文集》。李金泰《論楚簡的書法學意義》,*李金泰: 《論楚簡的書法學意義》,《中國書法》2009年第3期。王鑫玥《先秦墨迹書法整理與研究》,*王鑫玥: 《先秦墨迹書法整理與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吉林大學2012年。陳松長《馬王堆帛書書法藝術》,*陳松長: 《馬王堆帛書書法藝術》,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席志强《馬王堆帛書古隸的美感特征》,*席志强: 《馬王堆帛書古隸的美感特徵》,《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期。華人德《中國書法史·兩漢卷》,*華人德: 《中國書法史·兩漢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陳松長《馬王堆帛書藝術簡論》,*陳松長: 《馬王堆帛書藝術簡論》,《藝海》2005年第2期。喻燕嬌《淺談馬王堆帛書書法特征》,*喻燕嬌: 《淺談馬王堆帛書書法特徵》,《東方藝術》2010年第8期。陳松長、劉嬋《馬王堆帛書書體特征探析》,*陳松長、劉嬋: 《馬王堆帛書書體特徵探析》,《文物鑒定與鑒賞》2011年第9期。李潺《馬王堆帛書藝術探索》,*李潺: 《馬王堆帛書藝術探索》,《書法賞評》2013年第5期。張樂《馬王堆帛書文字的隸變研究》*張樂: 《馬王堆帛書文字的隸變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南昌大學2012年。等。

隨著研究的逐漸深入,越來越多學者開始關注簡帛文字材料中的書手字迹問題,其中涉及四種古本《老子》字迹研究的主要有: 李松儒《郭店楚墓竹簡字迹研究》、*李松儒: 《郭店楚墓竹簡字迹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吉林大學2006年。李孟濤《試談郭店楚簡中不同手蹟的辨别》、*李孟濤: 《試談郭店楚簡中不同手蹟的辨别》,《簡帛研究二〇〇六》,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0—29頁。劉傳賓《郭店竹簡字迹研究簡述》*劉傳賓: 《郭店竹簡字迹研究簡述》,《中國文字學會第七届學術年會會議論文集》,長春2013年9月,第287—297頁。等。

五、 其 他

此外,很多學者對出土本《老子》做過綜合考察與整理,其中涉及文字考釋研究的論著還有: 許抗生《帛書老子注譯與研究(增訂本)》,*許抗生: 《帛書老子注譯與研究(增訂本)》,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黄釗《帛書老子校注析》,*黄釗: 《帛書老子校注析》,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高明《帛書老子校注》,*高明: 《帛書老子校注》,中華書局1996年。丁原植《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丁原植: 《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臺灣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魏啓鵬《楚簡〈老子〉柬釋》,*魏啓鵬: 《楚簡〈老子〉柬釋》,臺灣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崔仁義《荆門郭店楚簡〈老子〉研究》,*崔仁義: 《荆門郭店楚簡〈老子〉研究》,科學出版社1998年。劉信芳《荆門郭店竹簡老子解詁》,*劉信芳: 《荆門郭店竹簡老子解詁》,藝文印書館1999年。聶中慶《郭店楚簡〈老子〉研究》,*聶中慶: 《郭店楚簡〈老子〉研究》,中華書局2004年。彭浩《郭店楚簡〈老子〉校讀》,*彭浩: 《郭店楚簡〈老子〉校讀》,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劉釗《郭店楚簡校釋》,*劉釗: 《郭店楚簡校釋》,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李若暉《郭店竹書老子論考》,*李若暉: 《郭店竹書老子論考》,齊魯書社2004年。尹振環《楚簡老子辨析——楚簡與帛書老子的比較研究》,*尹振環: 《楚簡老子辨析——楚簡與帛書老子的比較研究》,中華書局2001年。廖名春《郭店楚簡老子校釋》,*廖名春: 《郭店楚簡老子校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彭裕商、吴毅强《郭店楚簡老子集釋》,*彭裕商、吴毅强: 《郭店楚簡老子集釋》,巴蜀書社2011年。嚴靈峰《馬王堆帛書老子試探》,*嚴靈峰: 《馬王堆帛書老子試探》,臺灣河洛圖書出版社1976年。尹振環《帛書老子釋析》,*尹振環: 《帛書老子釋析》,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尹振環《帛書老子再疏義》,*尹振環: 《帛書老子再疏義》,商務印書館2007年。徐志鈞《老子帛書校注(修訂本)》,*徐志鈞: 《老子帛書校注(修訂本)》,鳳凰出版社2013年。[美] 韓禄伯《簡帛老子研究》,*[美] 韓禄伯著、邢文改編: 《簡帛老子研究》,學苑出版社2002年。曹峰《近年出土黄老思想文獻研究》,*曹峰: 《近年出土黄老思想文獻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張艷《帛書〈老子〉研究綜述》,*張艷: 《帛書〈老子〉研究綜述》,《語文知識》2012年第2期。聶中慶《郭店楚簡〈老子〉研究評述》,*聶中慶: 《郭店楚簡〈老子〉研究評述》,《孔子研究》2003年第2期。張園《郭店楚簡〈老子〉研究述論》,*張園: 《郭店楚簡〈老子〉研究述論》,碩士學位論文,東北師範大學2006年。王維國《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研究綜論》,*王維國: 《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研究綜論》,碩士學位論文,揚州大學2006年。劉固盛《近20年帛書〈老子〉研究述要》,*劉固盛: 《近20年帛書〈老子〉研究述要》,《學術月刊》2001年第6期。李若暉《郭店竹書〈老子〉研究述論》,*李若暉: 《郭店竹書〈老子〉研究述論》,《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4年第2期。吴秀婷《簡帛〈老子〉研究史略》*吴秀婷: 《簡帛〈老子〉研究史略》,碩士學位論文,鄭州大學2012年。等。

出土四古本《老子》文字研究的成果甚多,限於篇幅,本文主要圍繞近年發表的重要的研究成果進行舉例論述,學力所限,以上所論難免掛一漏萬,疏漏、不當之處,祈請方家指正。

附記: 小文蒙匿名審稿專家審閲並給予修改意見,謹申謝悃。

*本文的寫作得到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簡牘學大辭典”(項目編號: 14ZDB027);吉林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西周金文異寫現象”(項目編號:2016002)的資助。

猜你喜欢
文獻大學老子
新見王國維手鈔詞籍文獻三種考論
词学(2022年1期)2022-10-27 08:08:16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爱的呐喊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憍賞彌國法滅故事在于闐和吐蕃的傳播(文獻篇)
憍賞彌國法滅故事在于闐和吐蕃的傳播(文獻篇)
近年出土戰國文獻給古史傳説研究帶來的若干新知與反思
大学女生的日常
爷爷的家长会
厉害了,我的魔都姐妹
新民周刊(2017年9期)2017-03-20 18: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