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草根美食

2018-01-02 18:31刘国信
百科知识 2018年24期
关键词:红薯淀粉

刘国信

冬季是烤红薯飘香的季节。随着气温下降,街头香喷喷的烤红薯,自然成为大家的心头爱。

红薯,学名叫番薯,还有甘薯、地瓜之称,不但在世界各地广泛栽种,而且被公认为味美价廉、粮菜兼用、老少皆宜的健康长寿食品。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红薯更是司空见惯的食材,从正餐到甜品都能见到它的身影。特别是在冬季,烤得焦糊流浆的红薯,看上去诱人,吃起来香甜,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冬日美食。

红薯的奇幻漂流之旅

红薯是旋花科植物番薯的块根,虽然原产于中南美洲热带地区,但是在农作物界扮演着风云角色:它从美洲远渡重洋,以谍战片般的方式传入中国,不仅种遍了全国各地,还一度成为救荒的主粮。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16世纪,多条通往新大陆的航线陆续开通。其中有一条穿越太平洋,连通中美洲和亚洲的菲律宾岛。初夏,船只乘着西南季风,从菲律宾马尼拉港北上,顺洋流航行至中美洲西海岸港口,贸易完成后,再顺着赤道暖流向西返航。当时的帆船航速有限,去程要6个月,返程也要至少3个月。炎热气候下,船上的储粮容易坏掉。商人们在中美洲发现了一种没见过的农作物—红薯。这些其貌不扬的块根富含淀粉,且易于储存,简直是远航储粮的上上之选。马尼拉航线的船只从中美洲起航时,又正好是当地红薯收获期,价格非常便宜。于是,大量红薯被运上商船,漂流在茫茫大洋上。到了菲律宾,有人试着将船上没吃完的红薯种在地里,结果发现它很适应当地环境,既好种、又高产,迅速在菲律宾站稳了脚跟。

当时中国将菲律宾称作“吕宋岛”,中菲之间贸易也很频繁。在吕宋日益流行的红薯,也被中国商人看在眼里。1593年,福建大旱,引发大饥荒。在中菲之间跑生意的福建商人陈振龙,见到家乡灾荒惨状就动了心思,准备将高产的红薯引进中国,推广救灾。

当时菲律宾是西班牙殖民地,殖民政府严禁红薯出口。陈振龙冒着禁令,将几尺红薯藤绞缠在绳子里,躲过了西班牙人的检查,带回国交给福建巡抚金学曾。金学曾对陈氏的义举大加赞赏,让他先行小规模试种:7月种下薯藤,仅仅4个月后挖开土壤,就收获了大大小小、“味同梨枣”的红薯。金巡抚大喜过望,下令在福建各地栽种红薯,大获丰收,成功解救了闽地饥荒。从此,红薯正式进入中国人的食谱。

初来乍到的红薯,尽管易种多产,但也只是在闽、粤一带大行其道,往北就少有种植了。但引入红薯的陈氏家族,一直坚信红薯的“可能性”,不断尝试将种植区向北方拓展。他们一边经商,一边把红薯推向浙江、山东等地,经过100多年,将红薯种到了山东胶州一带。

清代前期,繁荣稳定的“康乾盛世”让全国人口快速膨胀。18世纪,全国人口翻倍,达到3亿以上,人口爆炸让灾荒变得更可怕。1767年前后,山东、河南一带闹饥荒,而这两省人口加起来,占当时全国人口五分之一以上,要是流民起义,那可就天下大乱了。清政府在焦头烂额中,灵光一闪,想起了红薯,开始全力推广红薯种植。

在这股由国家掀起的“种薯”风潮中,陈氏家族如鱼得水。陈振龙的六世孙陈世元以80岁高龄,拖家带口,专程北上去教人种红薯。陈家不断改良技术,把红薯一路种到河北。陈世元本人因为“教种有效”,被朝廷授予举人头衔。靠种地当上举人,堪称空前绝后。

红薯虽是原产热带的植物,但对气候的适应性奇佳,而且耐水、耐旱、耐贫瘠。经过乾隆、道光两朝,红薯“攻陷”了大江南北,“领地”不断扩张,逐步推广至全国各地。

有益健康的长寿食品

明代《本草纲目》记有甘薯“补虚乏,益气力,健脾开胃,强肾阴”。据现代科学研究,红薯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有“长寿食品”之誉,曾高居“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食品排行榜”蔬菜榜之首,被列入“抗癌蔬菜排行榜”。

从营养的角度讲,红薯真算得上是一种健康的天然食物。据现代科学分析测定,每100克红薯约可产生热能122千卡,含蛋白质2.2克、碳水化合物28.9克、脂肪0.1克、膳食纤维1.2克、磷50毫克、钾166毫克、钠71毫克、铁1.6克、胡萝卜素0.02毫克;也含有维生素B1、B2、尼克酸、亚油酸等物质,具有抗癌、降低胆固醇、预防冠心病、防止便秘、美容减肥等多种功效。

红薯中还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叶酸、植物纤维,还有一种名为“去氧表雄酮”的生理活性物质,能预防肠癌和乳腺癌,促进脑细胞和内分泌腺素的活力,故能延缓智力衰退,增加人体的抵抗力。红薯含有丰富的黏液蛋白,这是一种多糖和蛋白质的混合物,属胶原和黏多糖类物质,对人体有特殊的功能:一方面可提高免疫力,维持血管壁的弹性,阻止动脉硬化的发生;另一方面可减少皮下脂肪,防止肝肾中的结缔组织萎缩,预防胶原病,并对呼吸道、消化道、关节腔和漿膜腔有很好的润滑作用。

红薯中含有较多的淀粉和膳食纤维,特别是含有大量可溶性纤维素,不仅食后能在肠内大量吸收水分,增加粪便重量和体积,预防便秘,而且可溶性膳食纤维有助于防止血液中胆固醇的形成,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食用红薯应注意什么

不过,万事都有两面。红薯虽好,可不能贪食,食用过多也会有副作用。

研究发现,红薯中含有一种氧化酶,这种酶容易在人的胃肠道里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同时红薯含糖量也较高,如一次吃红薯过多,会使人产生腹胀、呃逆、打嗝、泛酸、排气等不适,因此,湿阻脾胃、气滞食积者应慎食红薯,消化不良、胃酸过多者也不宜多食。

同时,吃红薯应讲究科学,注意做到:吃熟不吃生。红薯中含有大量淀粉,其细胞外面包裹着一层坚韧的细胞膜,这是难以消化的物质,只有蒸熟煮透,才能被人体吸收;也只有如此,方能将大部分氧化酶破坏掉,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产生,使人减轻服食后的不适感。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红薯发芽后千万不可生食,也不能食用有黑斑的红薯。发芽后的红薯称为凤凰薯,有剧毒。曾有农民把挖去芽后的生红薯喂猪和牛,出现猪牛中毒死亡的案例。另外,黑斑里的病毒不易被高温破坏与杀灭,食用后容易引起中毒,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一系列中毒症状,甚至会导致死亡。与此同时,红薯也不宜与柿子一同食用。红薯的主要成分是淀粉,进食后会产生大量果酸,如果与柿子同时食用,果酸可与柿子的单宁、果胶起凝聚作用,形成胃结石。如果食量多的情况下,应该至少相隔5个小时以上。

红薯的块根除供食用外,还可以制糖、酿酒、制酒精,也可制取淀粉、粉条和凉皮,提取果胶等。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其富含淀粉、糖分的特性,做出五花八门的美味菜肴。比如,烤红薯、拔丝红薯、红薯饼、红薯粉、红薯丸子、湖北的“苕面窝”、四川的红薯粑、广东的红薯糖水……昔日传奇救荒粮,现在已经变成了餐桌上的百变美食。

红薯到底有多少种叫法?

红薯名字里的“薯”字,是因其属性与我国传统薯类相似,“红”则是来自皮和瓤的颜色。最初,陈振龙将红薯带回中国,向金学曾介绍时,也是根据颜色,叫它“朱薯”。闽人感谢金学曾推广红薯、解救灾荒之德,又管它叫“金薯”。由福建传到广东,广东人得知它是外来的洋货,就称它“番薯”。推广到其他地方之后,由于它含糖量高,味道甘甜,又有“甘薯”之名,还有的地方叫“地瓜”“苕”,北方一些地方则将瓤的颜色浅黄的品种叫为“白薯”。

最终植物學家采用了“番薯”作为这种植物的中文正式名,但老百姓还是叫着各种俗名。有的俗名换个地域,指的就是另一种东西,所以点餐配菜时,也会发生混乱,比如山东称“地瓜”,但要是山东人到了湖北,说句“地瓜”,端上来的多半是一盘豆薯(凉薯)。

猜你喜欢
红薯淀粉
从人工合成淀粉说开去
挖红薯
秋季怎样种植红薯
红薯喂猪 注意四点
蒸红薯,学一招
坚强的红薯
MMT/淀粉-g-PAA的制备及其对铬(Ⅵ)的吸附
蕉藕淀粉与薯类淀粉特性对比研究
蛋白酶水解马铃薯淀粉对于淀粉化学性质改变的研究
光促催化拟均相低温氧化法制备双醛淀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