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华威
【摘 要】首部进入中国大陆的“个人英雄主义”电影《被解救的姜戈》完美的向中国人展示了特有的“昆式”暴力美学风格,,讲述发生于美国奴隶种植园经济制度下的黑人代表“姜戈”经过一系列挫折完成自我救赎。在影片中,昆汀所运用的暴力美学不仅点明主题,且增加电影的镜头魅力,带给观影者一场震撼的视觉盛宴。本文将通过分析此电影中的暴力美学,联系美国西部片,更深次的解剖 “昆式”暴力美学风格,帮助观影者更加深入的欣赏影片。
【关键词】《被解救的姜戈》;暴力美学;观赏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2-0050-03
一、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一词最初是香港报刊对于中国导演吴宇森电影的评论。但其于20实际90年代中后期才逐渐流行起来。在我们的认知观念中,“暴力”和“美”原本属于两个完全对立的概念, “暴力”是运用一些手段工具对生物进行迫害的恐怖场景,让人心生恐惧害怕。而“美”同样使用一些物化的形象在人们心中留下美好的向往追求。
“从美学的范畴来说,‘暴力美学是指将相关的媒体表现(电子游戏,漫画,动画,平面设计,广告等)中的暴力元素提取出来,创造纯粹的形式主义美感;同时包括对艺术加工过的‘暴力展现的审美体会”。(尹洪,2008)
暴力美学源于美国,成熟于香港,后引起全世界对于暴力美学的研究热潮。吴宇森的暴力美学是加入东方禅意的美学结构,将暴力进行完全仪式化形象化的包装,在吴宇森的电影中,只有暴力才是解救电影的唯一手段。通过精美的铺张的华丽的场面设计,将暴力置于其中,这时暴力不再是暴力,而是为了表现个人英雄魅力的主要手段,转化为营造电影艺术仪式感的重要突破。吴宇森巧妙结合中国传统的表现手法写意,在影片中体现为镜头的缓慢移动,逐渐移动与突然移动相结合,时而展示枪支飞舞的速度感场面,时而静止于被击爆者缓慢的血浆溢出,给观看者一种突破保守传统在现实中极为罕见的血腥场面,而下一个场景可能又回归于平静。将这场看似悄无声息的战争在动与静的切换中,快与慢的体验中流失,毫无察觉。赋予暴力的血浆迸发,肢体断裂等残暴的场景一种视觉享受,场景如同观看在雪中盛开的牡丹花,突然开放突然消失,唯美感十足。
“近年来在世界上成为重要的艺术形态和美学观念的‘暴力美学是有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的,它就是指在中国的香港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它的内涵是发掘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感发扬到炫目的程度,忽视弱化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效果。”(郝建,2002)
然而“暴力美学”真正透彻地被灵活运用归因于昆汀这位大师,如果说“暴力美学”在吴宇森手中是有分寸的运用,那么在昆汀手中“暴力美学”简直成了他的“玩偶”,甚至可以说“暴力美学”的规则就是昆汀。在昆汀的电影中,甚至加入了戏谑性元素的后现代风格,用荒诞的电影排列和黑色幽默引导了一场关于“暴力美学”的革命。
昆汀的影片总是给人惊喜无逻辑的黑色幽默,在弥漫着恐惧暴力血腥的氛围中突然转变,颇具喜感与讽刺的幽默,让人们在观影中还能开怀大笑。同时展现暴力的方式多种多样,出乎其外又入乎其内,完美表现的荒诞在昆汀的影片中数不胜数。昆汀的影片之所以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功,是因为其内在的真实性,很多观影者会不自觉的将自己假设处于当时的时代环境,与人物进行交换,甚至是直接替换人物,达到一种移情式欣赏模式。这就是昆汀影片的魅力所在。看似完全不合逻辑的套路,经过我们非理性的转换,是人性深处的真实想法,昆汀影片的背景选取都以历史或是当下的现象为主,向人们呈现无厘头怪诞夸张的无限放大,让人们误以为这只是电影,但其实是现实。他将社会黑暗,制度的不公平,人性的扭曲,深度的放大不经过剖析的展示出来,有的观影者不能接受怪诞,很大程度上是真實的过于真实,难以接受。
昆汀曾这样定义自己:“我不想成为一名枪把式,如果我仅以一名拍匪盗片的家伙闻名于世,我想,我将会变成一个令人十分厌恶的人。”[1]从这句话中,明显的看到昆汀自己对自己影片的定义,并不是简单的暴击组合,而是接受暴力的外壳传播美和积极的正能量。《被解救的姜戈》就是一片很成功的正能量影片,姜戈从种植园奴隶制度中勇敢的站出来,告诉白人,黑人也是人,需要平等的人权,需要尊重,甚至在很多黑人眼里都住着“姜戈”,就像我们中国人心里都住着伟大的政治领袖家。其透露的是正确的价值引导信息,构建的也是和平友善的体系,尽管在影片中展示了各式各样的暴力方式。
昆汀的影片基本上遵守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来构建电影。在影片中文明/荒蛮,秩序/无序,英雄/恶棍,白人/印第安人的对立随处可见。在《被解救的姜戈》中,主要表现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对立,尤其展示当时在种植园经济制度下,白人对黑人的歧视,甚至对没有任何人权的黑人“动物性”“奴役性”的不断利用,在这部影片中所反映的也只是凤毛麟角。制度尚未完善,白人所建立的制度象征一种当时的“进步”,如今的“落后集权”,黑人姜戈从被赎买到最后的英雄主义落幕,昆汀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向我们鞭打嘲讽当时的白人“正义”,黑人姜戈正是正义的化身,代表黑人寻求人权的模范。
《被解救的姜戈》中骏马配英雄的对峙,拔枪,射击的紧张刺激,从中展示的暴力美学部分实为震撼。
二、《被解救的姜戈》中暴力的观赏性
(一)暴力出现的频率分布与观影者的习惯相融合。本文通过分析发现,在影片《被解救的姜戈》中共出现场景20次,平均8.3分钟出现一次暴力画面;这20次暴力画面的总时长为14分钟54秒,占影片总时长的9.01%;影片总时长2小时45分22秒。[2]通过上述具体的关于影片的分析,我们发现,并不是姜戈的整部影片围绕暴力的画面为主,但是必须明确的是,暴力画面的占比已经比一般影片占比更多。确实属于一部“暴力美学”电影。我们观影者最基本对于画面的态度不可能长时间的停滞与同一个异于生活常见的场景过久,而8.3分钟的间隔可以说是把握的十分准确。根据观影者的观影习惯,频率过于高的暴力切换难免会使人心生恐惧,以至于达到“弃观”的压倒式反应,这样并不利于影片本身的传播。观影者的集中力是有限的,来回进行剧情的切换与镜头的快慢调整更能抓住观影者的心。每次在暴力发生后总是会有留白的出现,或短或长,留时间交给观众消化,不仅有利于缓解过渡直白所带来的恐怖,而且观影者可以利用留白思考回忆影片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轻松。
(二)暴力内容的多样性与镜头的完美切换。在20次的暴力场景中第15次,第16次和第20次的时长最久,分别达到307秒,122秒和91秒。[3]这三次场景分别是舒尔茨与姜戈到坎迪的种植园假借买黑人奴隶实则是救姜戈的黑人妻子,结果不料被坎迪发觉逼迫其用一万二美元的高价买下黑人妻子,在坎迪逼迫握手的情况下,舒尔茨开枪杀死坎迪,坎迪的血浆从白色胸花中泵出,坎迪打手将舒尔茨打飞,慢镜头将飞的瞬间无限延长,扮演救赎者的舒尔茨“出乎意料”的死了。姜戈双手持枪进行扫射,彼此交融的肉身血浆混在一起,血液的粘稠和鲜红瞬间挤满镜头画面,嘶吼声,强盛,惊吓声,碰撞声集合在这仅仅的几分钟,姜戈藏身的衣柜枪孔累累。这是这部影片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暴力展现,慢镜头与速度镜头的把握十分精准,使画面不致于太夸张而失去真实性,再加上动感的黑人说唱音乐使得整个暴力像美丽的画随着时间和情节不慌不忙的呈现出来。
在接下来的一处暴力场景是姜戈被倒吊在悬梁上,全身赤裸,后背明显的鞭痕,触目惊心,镜头这时属于特写镜头,可以清楚的看出姜戈身上每一处立起来的汗毛和水珠,紧绷的双腿,愤怒的眼神,此处的紧张的程度不亚于枪战。看守拿烧红的长匕首要割姜戈的“命根子”,听到姜戈歇斯底里的叫喊,姜戈这处的镜头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白人所制定的“公平的黑人处罚制度”,再一次揭露了美国当时文化建设制度相当骇人。最后一处较长时间的暴力画面是影片的末尾,姜戈在坎迪庄园对其中所有的奴隶主势力进行最后的清除,挑逗的话语与看似轻浮问答,让这场本来就属于历史的荒诞结束与黑人胜利,当炸药的一端开始蠢蠢欲动,姜戈骑着白马冲出烟雾缭绕,迈着优雅的探戈舞步,轻松的像是解决了一桩家务事,帅气的走向了未来。
(三)“精美”的暴力话语。咒骂语是人们表达恐惧,愤怒,指责,沮丧,兴奋等情感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影视作品中咒骂语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所以,大量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咒骂语往往充斥着整个影片。[4]
在整部影片中,对咒骂语的分类有以下几种:与生殖器或性有关的咒骂语,例如fuck;与人和动物排泄物有关的咒骂语,例如shit;与人体器官有关的咒骂语,例如nut;与宗教有关的咒骂语,例如goddamn;与卖淫有关的咒骂语,例如bitch;与种族歧视有关的咒骂语,例如nigger[5]。而在《被解救的姜戈》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nigger(黑鬼)有关种族歧视的咒骂语,这恰好与影片的主题切合,从语言的暴力中展示黑白人之间斗争,尤其变现白人认为其黑人“动物性”的本质特生,随意的谩骂辱骂之名。Fuck出现次数较多,在字幕处理中,多数采用直译的方式,将原汁原味的美式咒骂语表现出来,语法靠后,最重要的是观影者声色画面的融合,四面八方的感受来自昆汀的暴力。从眼睛到耳朵,最后直接打入内心。完全的将代表暴力美学以姜戈为代表的一系列的人物形象置于南北战争的背景,暴力粗鲁野蛮,就是这种元素的混合,使观影者全方位感受氛围。
(四)粗制滥造却饱含深意的恐怖工具。不像其他恐怖影片所故意营造的恐怖氛围,昆汀的影片习惯用直接的人体器官制造恐惧,用人类自身去制造荒诞。《落水狗》中被割下的血腥的耳朵,一滴滴血慢慢滴落的场景,从内心深处的恐惧油然而生。《八恶人》中当黛西以为克里斯已经死了,拼命的用身边的刀将已经死了的赏金猎人约翰的手臂割下来,黛西满脸是血带着一条胳膊费力的趴着。这些都是原生态的恐怖道具,不精美,不华丽,没有刻意营造,简单粗暴。在《被解救的姜戈》一片中,被狗咬死的黑人奴隶在地上打滚,旁边的猎狗嗷嗷直叫,这种死法或许现实已经很少见,但却是直接触动人心的惨烈。后是黑人之间兽性的角斗,为了取悦白人主人不得不生死相搏,以一方的死为结点,给观影者留下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昆汀没有回避任何简单的恐怖制造,让人们置身于自己仿佛是人又不是人的高出,颠荡起伏。
(五)色彩的巧妙搭配。一部影片能营造唯美的画面感,主要是导演精准的选景,而景物的唯美与否,关键在于色彩的搭配是否合理。影片中继承并发展了美国西部片,其意境往往是辽阔的大沙漠,英勇正义好战的骑着马拿着抢的牛仔,野蛮的印第安人,被风吹起的野草伴随大敞篷车急速飞驰,荒野一片黄色,代表美国开阔西部世界的基础动力,横冲直撞的,枪支弹药的,顷刻间灰飞烟灭的,西部拓展殖民历史的大踏步在西部片中展露无遗。在这部影片中,其实存在很多惨烈的场景,但都被处以“滤镜”般的美化,让人们不至于因为过于血腥而产生不良的生理反应,通过消解暴力而达到理想的唯美画面。当舒尔茨击毙eliss兄弟时,eliss从飞奔的马上跌落,鲜血瞬间溅在雪白的棉花上,这一切都是以慢镜头展示,将原本惨烈的画面从暴力中抽取出来,增加了浪漫的美感。姜戈舒尔茨杀死“老爹”庄园里得力的处罚黑人的干将,而半夜想趁机围攻他们时,老爹被舒尔茨精心策划的爆炸事件而四处逃窜,姜戈练手过程中一枪击毙“老爹”,血溅白马的场景,一处荒漠,一匹白马,一具死尸。营造暴力中构建了血腥的美感。还有最后一处,当姜戈成功炸裂坎迪园,整个农庄处于光与火的美丽烟花中,没有尸体,没有血腥的暴力,没有身体被撕裂的叫喊声,没有横七竖八的胳膊和腿,当光照在姜戈的妻子脸上,他妻子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快乐,含情脉脉的盯着从远处款款而来骑着骏马的姜戈,这几种色彩的搭配简单但是给观影者留下美好幸福温馨的场景。不得不说,昆汀对于色彩的敏感度与驾驭程度,配得上他的“鬼才”称谓。
(六)暴力接受的合理性。昆汀在他的所有影片中都穿插多出暴力场景,但这并不是说昆汀本人崇尚暴力。影片以黑色幽默讲述故事,我们在观看时可以得出,所有的暴力都是有理有据的,并不是像恐怖分子那种无端的暴力,不是为了暴力而故意暴力。
影片中的暴力主要有两种人完成,一种是處于奴隶身份的姜戈;一种是属于不同身份的白人。比如当赏金猎人的舒尔茨,当种植园奴隶主的坎迪,还有管理坎迪园的黑人总管以及手下的杀手等。这三种暴力并非都是独立不可分开,而是融合的关系。我们认识到,每一种暴力都是“合理”的。
首先是白人对黑人残酷的奴隶制度严刑拷打。这是昆汀想反映的主题。影片出现频率最高的暴力就是来自受苦难的黑人奴隶。一开头,舒尔茨驾着一辆马车,看到远处衣冠整齐骑着骏马的白人头子,后面用铁链拴着衣衫褴褛,赤脚行走在雪地的黑人奴隶,背后明显的伤痕。包括姜戈讲述到他的黑人妻子如何尝试逃跑又被抓回去在脸上用滚烫的铁板烙上的“R”,因为身心疲惫不愿参加角斗的黑人被数几只狼狗撕咬而死。这些白人奴役黑人的场景在当时是合理合法的,观影者也能接受,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白人舒尔茨作为赏金猎人,同时扮演着“黑人的救赎者”身份,凭借着一张张看似“凭空而来”的通缉令,杀死每一个通缉犯,而且成功的培养了“南方第一猎手”姜戈。
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姜戈作为黑人的奋起反抗者对白人的杀害。姜戈的感情身份有两种,一种是作为赏金猎人的身份,需要杀害通缉令上的犯人得到财富,另一种是作为黑人,不自由的被奴役的黑人身份,姜戈几乎是用尽积蓄已久的愤怒和压抑,在每一次冲突中习惯性的报复行為,杀死白人奴隶主,杀死黑人管家,并将坎迪园炸毁。这在观影者心中是泄愤又痛快的事情,影片太多的黑人遭遇到不平的待遇。观影者都处于新世纪,深深的明白每一个种族之间都是自由且平等的。这与西部片一贯的主旨相契合,美国人民在西部开发中积累财富,艰难探索中培育的开荒精神与探索精神,一直以来被美国人民所奉行,以财富为象征的牛仔精神,后来成为当今美国人民勤劳乐观,勇于探索的历史渊源。那么西部片中的结局往往是正义战胜邪恶,文明战胜野蛮,进步开拓的发展史。
因此,这两种暴力,都是为观影者所接受的,而不是凭空出现,为了暴力而暴力的。“白人压迫黑人”和“姜戈杀死白人”这两类暴力相互呼应,在内容上构成一种双向结构。前者是施害者对受害者的暴力,后者是受害者对施害者的反抗,前者作为后者的诱发因素,也为后者的行为提供合理性支撑。因而,影片中的暴力美学遵守了暴力理性[6]。
三、结语
昆汀的《被解救的姜戈》与西部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在他影片中所体现的暴力美学的应用可谓是趋于完美。更为重要的是,它带给观影者的一场视觉盛宴被放置于美国种植园经济制度下,同时一黑人姜戈追求自由平等的和平观念想融合,在展现暴力美学的同时,传播关于种族人权的正能量,这次是“昆式”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1]刘彦娟.探析昆汀·塔伦蒂诺电影作品中的暴力美学[J].电影文学,2014,(01):61-62.
[2]马佩连.电影《被解救的姜戈》中的暴力内容分析[J].新闻世界,2014,(12):146-148.
[3]马佩连.电影《被解救的姜戈》中的暴力内容分析[J].新闻世界,2014,(12):146-148.
[4]杨晖.影视作品中咒骂语字幕翻译的文化学解释——以《被解救的姜戈》字幕翻译为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01):94-100.
[5]杨晖.影视作品中咒骂语字幕翻译的文化学解释——以《被解救的姜戈》字幕翻译为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01):94-100.
[6]高翔.形式审美与暴力解构——《被解救的姜戈》暴力美学赏析[J].美与时代(下),2014,(10):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