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俭德实践能力培养探析

2018-01-02 15:52何文华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榜样道德情境

何文华

实践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在心理学层面主要体现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本质特征。俭德即节俭道德,俭德实践能力就是对个体实践解决节俭道德问题的方式与进程上起稳定调控作用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之和。在高校,学生的俭德实践能力即在社会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与技能解决关于节俭道德相关实际问题,主动践行节俭,从而适应社会生活和促进自我成长。

1.大学生俭德实践能力基本情况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多方影响,大学生也逐渐忘却节俭这一传统美德,节俭意识淡薄,并频现大学生俭德缺失现象。概括起来讲,高校大学生俭德实践能力表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缺陷:

一是在俭德认知与俭德实践不一致,节俭行为选择差异大。节俭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一位学生都了解它的重要涵义,但在认知与实践能力上却存在着不一致。不少大学生从主观上就对节俭道德十分排斥,认为节俭就是要吃苦,就是要过苦日子,他们认为这样的时代早就过时了。因此,在节俭行为选择上差异较大,生活中出现诸如“准大学生‘开学装备万元起步”、“新生标配‘苹果三宝”;或无计划购买许多闲置品,造成大量生活垃圾而浪费物质资源;或不顾学业,长期上网、聊天、游戏、看小说等打发时间,只为追求自身的感官享受等各种俭德失范现象。

二是在无他律约束的情况下,节俭行为自控能力差。我国虽然也有关于节俭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宪法中所规定的:国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同样,高校在关于节俭相关约束管理上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操作性上还存在不少缺陷。校园里,随处可见的长流水、长开灯、长开机因没有他律约束而熟视无睹,普遍的浪费行为没有他律约束而漠不关心。因此“节以制度”很有必要,即节俭道德意志的形成离不开相关规章制度的保障。

三是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条件下,节俭行为驾驭能力低。在学生群体中有一部分同学也能够做到一定的节俭行为,但是在与自身切身利益相关的前提下,受到经济或舆论的影响,如自身是学生干部或学生党员的特殊身份,则更需要规范自身言行而去有目地的节俭。以上学生的节俭动机不是因为节俭美德本身,而是受到节俭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影响,节俭本身的道德价值认知被漠视。基于外在经济效应价值而被迫节俭的学生,一旦自身能够拥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和具备较好的经济条件时,节俭的美德又很快被忘记。

2.大学生俭德实践能力缺陷的成因分析

结合大学生成长环境,学生俭德实践能力主要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影响,即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这三个层面来分析:

2.1宏觀层面

一方面,受社会环境导向的影响,社会上频现追求高消费、盲目攀比、摆阔斗富、奢侈浪费等不良现象,一些领域还表现出享乐主义、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社会问题,这些不健康的思想观念和腐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们产生潜移默化的侵蚀。一些学生追求物质和精神享受,虚荣赶时髦,攀比穿名牌,沉迷于网络游戏和购物而不能自拔;另一方面,受社会价值导向的影响,知识可以创造财富,因而对学生关注的是其成绩高低,而对于个体的思想品质和心理健康则往往忽略。这种社会价值的导向还体现在单位用人机制上,一些用人单位过度强调学历而忽视能力,重视知识而轻视道德。在这种价值导向的误导之下,学生学习目的往往单一,即学习好就可以找到稳定的工作,获得丰富的待遇。这种只顾个人价值而忽视社会价值的理念将导致个体俭德素养产生偏差。

2.2中观层面

节俭教育属于道德建设的范畴,为高校日常管理工作内容之一,具体实践中存在很大的差距,对道德方面的重视和引导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一方面,从对德育工作者的重视程度来看,个别高校或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在对德育工作者的业绩评定指标更多倾向于从职称评定、获奖级别、晋升提拔这些角度,而根本忽略了德育教育绩效评定。以辅导员队伍为例,一些高校无法保证1:200的配备比例,导致辅导员每天疲于应付日常工作,精力无暇顾及开展学生道德教育引导工作。另一方面,在相关教育行政部门检查时,主要考察教学硬件条件、学校课程设置、教育效果指标、师资队伍建设等等,而对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与效果等缺乏关注。

2.3微观层面

一方面,在家庭环境下,有些父母往往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条件上再苦都不能苦孩子,因此会尽一切可能给予子女最佳的物质生活环境,对于平时主动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道德品质往往忽视,而孩子所受的道德教育主要仅限于课堂上传授的一些理论知识。事实上,原生家庭对节俭观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要。受原生家庭的影响,“不能苦孩子”、“别家有的,我家也要有”等这种非理性化支持的错误观念往往也导致大学生养成对金钱的依赖和物质的盲目追求。同时,还有一些家长自身节俭意识淡薄,生活中高消费、图享受、好攀比,这些错位的家庭教育和不良消费示范都对孩子起到了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处于不稳定时期,在面对各种不节俭现象和消费诱惑面前,往往会缺乏自制力,俭德实践能力存在较大的缺陷。

3.大学生俭德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3.1课堂启发模式——转变大学生俭德认知发展

课堂教育平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学校要将大学生节俭道德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并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利用思政课课堂教育平台进行价值观认知引导,倡导理性化的消费观,转变他们对节俭道德因果关系的认知。课堂启发实施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与思考关于节俭品质的相关问题:如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崇尚节俭与生态环境保护、勤俭美德与经济发展等。同时,着重加强国情民生、感恩责任和艰苦奋斗等方面的教育,促进他们对俭德的认知发展。教育者要发挥适当的角色,循循善诱并启发触动,帮助他们提升道德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只有注重对现有道德认知经验的思考、辨析与反省,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节俭道德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节俭道德情操,提升学生节俭道德的责任意识,从而对学生俭德实践能力培养真正起到实效。

3.2情境感染模式——丰富大学生俭德情感体验

情境感染模式即通过特定的节俭道德故事,让学生在情境内容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对节俭道德的感受性。学校可以通过选择名人典故,或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故事,以课堂讲授、专题讲座、演讲比赛、小品演绎、舞台表演等方式,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情境展现,注重围绕感染力强、生动形象以及易理解接受等特点,尽可能调动学生参与时的感官感受,让他们在情境的濡染中接受熏陶,引导他们深刻领会节俭道德故事中所蕴含的道德意义。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情境感染活动后,要主动提供交流与思考的平台来加强互动,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想法与感受,而且还要对情境感染的设计组织重新调整,开展更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活动,目的让学生在内心中滋生情感后主动节俭,并对节俭道德意义的理解与感悟更趋于理性化。

3.3激励约束模式——磨练大学生俭德意志信念

道德意志信念是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助推器,对个体的道德行为表现出稳定性和坚定性。即当个体一旦形成道德信念,就会将道德行为转化为自觉行动;一旦拥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则会主动克服外在影响和内在犹豫而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大学阶段是意志信念形成和塑造的过渡阶段,是意志信念培养的关键阶段。此外,俭德意志的形成,高校既需要激励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道德信念,又需要倚助带有强制性或处罚性的规章制度管束。如果学校对于节俭行为有着明确的规范,学生们的行为则会更好的自律。高校可以结合学校发展实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节俭相关管理制度,如对学生的食堂用餐、水电管理等进行规范化,确保日常消费生活以及监督管理均有制度可依。高校通过建立激励约束模式,实现教管统一,从而教育、引导、调整和规范学生的行为,更好地磨练大学生俭德意志信念,提升俭德实践能力。

3.4榜样示范模式——固化大学生俭德行为习惯

心理学家班杜拉認为,人类的行为不单纯只是表现出对环境刺激的反应,在社会环境下,人类的行为还往往通过“观察”与“模仿”他人来获取行为习惯和知识技能。因此,对大学生俭德实践能力培养还可以运用榜样示范模式。要善于发现并选取示范榜样,既可以考虑结合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普遍性,引入古今社会生活中的榜样;又可以考虑结合学生之间的联系点,选择学生身边的朋辈榜样,并将榜样的节俭道德精神实质从具体的行为中凝练出来,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从观察学习向模仿操作行为转化。通过发挥勤俭榜样的力量,让学生们切身感受到俭德在自身成长成才道路上的重要意义。此外,学校教职员工也应积极参与,在教书育人中注重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在俭德上作出表率。通过选树节俭榜样,整合榜样资源,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的激励作用,从而让大学生学做榜样、争做榜样,最终让节俭固化成个体行为习惯。

4.总结

培养大学生俭德实践能力,无论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思想观念,还是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同的培养模式会受其主体、环境、资源等因素的影响而有自身特定的功能与局限性。“单一的模式并不会圆满实现道德教育的任务” 。因此,大学生俭德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多种模式并存的建构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

猜你喜欢
榜样道德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跟踪导练(五)(2)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
榜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