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同构:创业学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2018-01-02 00:02葛民建
文教资料 2017年26期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

葛民建

摘 要: 创业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高效创业学教育的核心是“育人”。以“育人”为目标的创业学教育定位,事实上是将创业学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范畴,贯穿于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的育人过程。因此,推进高校创业学教育,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创业学教育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 意境同构 创业学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市场的地位定下了历史基调,即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1]。那么市场开始走向高等教育的课堂,将创业课堂与世界创新教育结合起来,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原动力,这是从社会创业向教育创业的转型,这包括两大内容:一个是创业教育理念的系统化的需要,高等教育必然要把握住三大规律:教学教育规律、学生成才生长规律与创业实践规律,创业教育的关键是整合这三大规律;一个是创业教育培育的一种创业精神与创业意识,这是超越时空、超越个体差异的教学实践过程,它要求打破的是以往教育模式的“教学相长”的过程,而是强调“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积极创业、擅长创业的创业意识,积极创造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一、创业学教育的哲学性质

(一)创业学教育的“时空观”。创业学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让高校受教育者熟悉市场化运作规律,缩短由学生到“市场人”的转换时间,同时它提供的是一个让学生构制入市场空间的过程。具体而言,一方面,创业学教育使高校学生真正走向创业,把握创业的理论与实践内容,杜威的教育哲学理念是,教育是经验的传递,这种传递是需要时间的,创业学教育从课程设置到研习实战都在压缩经验传递的时间,这表现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创业流程、理解创业进程、践行创业过程等。另一方面,创业学教育是学生超越空间界限,在学校内把握商品流通规律,这有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创业本身不是脱离社会实践的过程,是“去符号化”的操练,这种去符号化本身就是将商品意识从一种抽象的概念思维转化为具体商业实践内容,二是这是基于终身创业的职业训练的要求,将学生的创业热情与致富愿景从学校空间延伸至社会空间,这样打开了创业空间的界限。

(二)创业学教育的“全面观”。创业学教育是一种系统化的教育实践,它有无限的拓宽能力与想象空间,其拓宽能力在于市场的本质能力,就是通过市场意识的塑造重新构建学生的价值观,从教育的“生存意识”或“生存技能”的理解到“致富意识”或“成就意识”的转换,这需要高度市场拓宽能力,需要学生受到全面培育;想象空间是指创业需要想象,其可以诠释为一门艺术,当我们面对创业时,需要将生存状态与现实的市场链接起来,找出市场化运动规律,诸如创意创业、文化创业、精神创业、符合创业等内容。因此,创业学教育是对传统高等教学的一次提升,这是使整个社会创业实践与高等学校创业者高等链接的过程,需要全面化的知识储备与经验能力。

(三)创业学教育的“生成观”。马克思哲学强调,历史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生成过程,它的动力是人的實践创新,创业学教育其实是一次创新性的教育改革,将社会实践知识通过扁平化的模式传输给受教育者。创业学教育,显然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它需要不断通过实践与课堂教育的结合,形成学习者的创业观。创业学教育可以从两大方面对学习者的生成:一方面,创业学教育从个体创业水平上来讲,创业学教育弥补了校园与社会之间的现实间距,将校园的学习者在一个快速通道中培养成社会的创业者。另一方面,创业学教育从社会创业要求来谈,它延伸了社会创业的内容,因为不再将校园排除在外,拓展了创业的数量与质量。

二、创业学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切合

马克思提出,人的发展是自由全面的,这是异化劳动向自由劳动的转换,自由劳动的本质就是人能够控制自己的劳动能力,创业学具有三大哲学性质,可以从三个层面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时空”重新塑造。创业学教育的本质是打破两大领域的界限,将就业时空进行压缩,从根本上改造进入整个社会体系之中。当中国社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向“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这是对市场与社会关系的再理解,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要求“参与市场”,出现了20世纪80年代初的“下海大潮”,市场从规定的视角打破了社会成员与计划经济之间的关系,人的主体性意识得以张扬,这种主体性意识主要是以货币化的生产为基本内容的,即将社会成员转化为交换价值的形式,以市场的时间与空间进行定义:市场的空间就是人的社会交往活动被市场原则或货币原则所中介;市场的时间是人的自然时间不断被货币流转时间或工业生产时间所解构,因此市场要求社会成员不断从传统社会的宗法、血缘关系中脱离出来,参与社会市场建制,市场的话语编程出人的存在模式,主要表现为财富的积累方式,从传统社会的农业劳动的创造形式,到现代社会的工业劳动的计量方式的转换;财富分配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计划经济的配给制(大锅饭)到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制的转变;人的思想意识,从传统农耕社会的“秩序观”到现代社会的“财产观”的转变,商品意识与货币意识得以充分培养,使农业财富劳动的“属人性”瓦解,工业财富意识出现强烈的“拜物”意识内容,这样社会对财富的获取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即可以通过创业实践获取。在此过程中,人获取了理解与座架世界的能力与要求,通过创业的财富化、资本化重新主张人的存在价值,不断通过财富的物质力量发展自己的能力。人的全面发展在市场化经济中有了物质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言,社会的三阶段,其中第二阶段“物的依赖关系”为共产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内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受制于社会发展的阶段背景,高等教育的创业思维与创业课堂相对封闭,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当中国改革开放后,财富的积累已经到了一定程度时,社会对创业要求发生了巨大改变,各种新的创业模式诞生,特别是互联网时代中的创业内容,如电商、微商等,改变了传统商品交往模式,通过一种“网络”建构虚拟的市场,这是新的时空观建构。它的优势首先体现为投资方式的变化,投资方式更灵活、收益方式更简便、资金流动更简单;其次参与时间更多元化,任何人都可以借助互联网等进行交易,这样形成多元化的交易方式;最后市场交往行为的“移动化”,这是说明市场交往行为从固定场所能够迁移至虚拟的网络空间,不再限制交往主体与交往客体,具有更强的灵活性与方便性。以上三个方面,创造出高等教育能够开创出创业学课程的基本条件。这样在虚拟的网络交往空间中,大学生更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网络创业,这为创业教育提供了可能。因此,创业学教育本质上就是在新的“时空观”中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在简短的时间内将自己的创业新意、创业构想、创业价值、创业精神通过创业学习得以充实,改变的是学生对社会财富的运动规律及自己发展的存在价值的理解,这其实就是创业教学的重大影响。endprint

第二,创业学教育创设出“全面发展”的学生。创业学教育从以下方面发展了学生的素质:首先,创业学教育提出了教育的先行预设之可能。当前高中教育具有一种惯性,就是应试教育的强制性,它表现为将学生的技能唯一地等同于学习,因此,学习以外的能力技能都被认为是“多余的”,因此这样的惯性形成了教育的预设:只要在高校学习达到毕业要求就可以,其预设定义就是高校被压缩为一个塑造知識精英的地方。但是由于现实的市场经济化的推进,经济利益至上主义成为整个社会的宏大叙事时,经济思维与创业价值被突出,不断撞击着高校的教育价值,因此,创业学教育必然应运而生。创业学教育的一个很大障碍是消除高中教育的思维惰性,重新塑造高等教育体系下的大学生培育的内容,创业学教育必须从根基上剔除,提出先行预设:高等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培育的场所,更是教育理论的实践空间,这种教育理论的实践主要通过市场实践与创业行为体现出来。其次,创业学教育内容不是教科书体系所规范的。创业学教育没有一种教科书程序性的规范,它高度体现出学生对于改造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真实过程,它的特征主要体现为,一方面,准确理解市场的运行规则,当代经济化社会的主要任务是把握市场逻辑,这是一个具有高度灵敏性与极度规律性的活动,创业学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要从瞬息万变的市场经营活动中,提炼出市场运动的逻辑内容:就是如何从市场化运作中获取利益的过程。另一方面,准确理解个性与创业实践之间的“间距”,这种“间距”其实表述的是你能不能创业、适不适合创业的要求,创业是一个具有多方面素养的要求,其中一个重大的素养是个性特征能否形成,创业学教育提供了对接个性与市场之间的平台,起到了检验与淬炼的作用。最后,创业学教育需要多个学科、专业课程与素养的支撑。

第三,创业学教育提供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可能。当前,高等教育遇到了世俗主义,各高等院校及中职学校也对创业教育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与讨论,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及解决大学生就业等方面肯定了创业教育存在的意义,并从课程设置、实施模式、教学方法及心理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

一是创业学教育的实施直接面向人的实践活动。“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2]。因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各类创业教育模式包括“创业园”、“创业俱乐部”、“沙盘演练”、“实习基地”等各种竞赛与活动方式,这些活动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的创业知识、技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也是创业教育最基本的要求。

二是创业学教育培养结果指向具有“全面的流动性”的个人,“全面发展的实质是人在发展上的自由、自主、和谐、丰富以及流动和变化”[3]。教育正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恩格斯说:“教育可使年轻人很快就能够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它可使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就会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创业学教育的受益者并不见得人人都要成为企业家,但是因为了解甚至熟知一个企业各个部门所必需的基本素质而使得自己可以在系统中自由发展。创业学教育在内容上极力避免单一,因为创业者的活动,除了自己擅长的专业内容外,还有如相关的法律、管理、金融、营销、人际交往、未来趋势等知识与实践。而且创业活动的进行不可能仅凭一人之力,它强调团队协作及分析、统筹,创业教育的所有活动都指向培养“能适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在交替互换的职能中,只是使自己先天的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的个人”[4]。

在高等学校开展创业学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创业学教育作为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模式,有助于高校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实现从注重知识向更加重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转变,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与生活,学会做人与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

[2]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7-72.

[3]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J].教育研究,2005(5):3-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2-108.

[5]张敏.创业教育: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诉求[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5).

本文为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16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课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OOC教学改革方案的组织与实施》(项目编号JG1605)阶段性研究成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学说
学校教育在技术时代信息化社会何以不可替代
体育审视:身体运动与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