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印度“上师”遍地走?

2018-01-02 17:18毛克疾
东西南北 2017年21期
关键词:追随者印度教辛格

毛克疾

在印度社会政治生活中,“恩主-侍从(Patron-Client)”模式是最为常见的政治资源组织形式。一般而言,地主、氏族领袖、宗教领袖等少而强的势力成了恩主,而佃农、族人、信徒等多而弱的势力则成为了侍从。在这个体系中,侍从自下而上为恩主提供政治选票、经济供养、甚至充当炮灰,而恩主自上而下为侍从提供精神慰藉、个体保护、政治地位和经济分红。

但是,由于地主、氏族领袖的勢力范围有限,难以适应最新的政治传播趋势,因此各种宗教“上师”就脱颖而出,利用超越地理限制的精神宣讲,成为“恩主-侍从”模式的新时代主角。

辛格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对于追随者的强大号召力和动员力。既然这种力量可以用来替政党打选战,那么更可以用来解辛格的围。从这个维度上说,这次判决之所以能够引起骚乱,很大可能就是辛格和“真业之家”组织主动引导的“护主”行动。

此外,在辛格的支持者中,除了一部分人可能出于对教主的崇拜和虔诚的信仰而投身抗议,另外更大一部分走上街头的原因则可能是因为现实利益受损。例如,很多辛格的追随者其实也是与辛格捆绑在一起的利益代理人,他们需要“上师”站台、加持、背书才能顺利获得商业和社会影响力。然而,一旦辛格身陷囹圄或者由于强奸罪名誉扫地,这些代理人就无法在辛格的“圣光”照耀下行动了,而离开了“上师”的光环,这些人将成为无本之木。

南亚原生宗教(包括印度教、锡克教、佛教、耆那教)传统的神秘主义倾向和师尊传统,再加上对于神性的非严格定义,使得印度成为各种“上师”、“大师”、“尊师”、“圣人”、“古鲁(guru)”的乐园。

建国伊始,为了防止宗教、教派成为印度分裂的策源地,印度选择实行消极的世俗主义,在印度,消极的世俗主义也意味着对于所有宗教一视同仁,向每个宗教分封自由空间,实行与通行民法相异的教法(例如,穆斯林男子娶妻、印度教遗产分家可以按照宗教惯例)。

可以说,印度在宗教领域贯彻了比较彻底的“市场经济”,允许各路“大神”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多种手段吸引追随者,这也是各路“大神”充满争议的原因。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印度“上师”们和印度教民族主义的结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民众在快速的社会、经济变革面前,其精神刚需难以被既有的社会生活填补,使得大师们有机可乘;另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面对西方世界全方位领先的优势,社会自上而下都进入一种渴望挖掘民族自豪感的病急乱投医状态,把一些迷信、伪科学、骗术加上传统文化的外衣,奉之为圭臬,并大肆宣扬。

目前看来,印度似乎还没有走出“寻找自信”的阶段。经济、政治、军事、科技作为印度大国地位的支柱还未稳固建立,因此印度只能在软性的文化方面下功夫,把印度教文化作为民族主义的凝结核。以印度教民族主义立命的印度人民党2014年上台以后,这个趋势更是愈演愈烈,有把印度教、印度传统文化、印度教大师们都聚拢到民族主义旗下的趋势。

猜你喜欢
追随者印度教辛格
我的自由
追随者
喜迎春天
大工程
单独中的洞见
墓志铭
印度教领袖要求一家生10个孩子
看电影
手机不通
做优秀的追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