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视野下旅游目的地开发模式与路径选择

2018-01-02 13:08张洋洋
丝绸之路 2017年24期
关键词:肃南旅游目的地开发模式

张洋洋

[摘要]全域旅游作为大众旅游时代一种新兴的旅游发展模式,为旅游目的地的建设路径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本文阐释了全域旅游及全域旅游目的地的概念和内涵,并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研究案例,对其发展全域旅游的基础条件、全域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肃南县建设全域大景区型旅游目的地的路径,以期对肃南县及其他地区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全域旅游;旅游目的地;肃南;开发模式;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24-0067-03

当前,旅游需求和消费日趋多元化、个性化,传统的旅游目的地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无法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旅游目的地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注入新鲜血液,寻求新的发展模式。而与此同时,国家旅游局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在全社会掀起一股热潮。在此背景下,基于全域旅游理念,研究旅游目的地发展模式和路径,具有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全域旅游因其强大的产业集聚性、就业带动性、娱乐休闲引领性等优势已成为城市及乡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动力,同时其作为大众旅游时代新兴的一种旅游形式,为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为从理论上更好地指导旅游目的地建设和发展,本文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例,引入全域旅游的理念,探讨了肃南县打造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以期对肃南乃至其它旅游目的地的全域旅游有所裨益。

一、全域旅游目的地的内涵

全域旅游的思想率先使用于2008年汶川县的统筹规划中,李柏槐指出把汶川全县作为一个整体景区来建设,统筹全县城镇与乡村一体化,统筹一、二、三产业转型升级,统筹南北中区域的协调发展,统筹文化与生态建设,推进全县整体发展。随后,2010年在《大连市旅游沿海经济圈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全域旅游的概念,由此引起了旅游界的关注。2016年1月,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做了《中国旅游要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转变》的工作报告。 “全域旅游”这个概念也因此开始受到国内各界关注。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机制体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这一观点提出后,全社会掀起了发展全域旅游的热潮。全域旅游强调的是各部门、各行业的共同参与和管理,不再是旅游部门的单打独斗、孤军奋战;强调居民和游客共同参与,游客不再单单是外来旅游者,其也是旅游地的一员,与居民共同开发建设旅游地这个“家园”。

旅游目的地即一定空间上的旅游资源、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他条件的有机集合体,是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旅游目的地把和旅游相关的所有要素,包括需求、市场营销、交通和供给等都集中于一个有效的框架内,可以被看作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服务和设施聚集地。全域旅游目的地是指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能够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是一个能够全面动员资源、立足全面创新产品、可以全面满足需求的旅游目的地。在全域范围内,所有自然、人文、社会资源都可以作为旅游吸引物,全面创新产品的重要体现就是居民的参与,注重充分满足游客和居民的双重需求。

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全域旅游目的地开发模式

(一)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的基础条件

肃南县地域辽阔,境内草畜、矿藏、水能、生态、旅游、生物等资源丰富,这为全域旅游开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草原种类多、草质好,为草原生态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祁连玉品质佳,储量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境内分布有冰川、水源涵养林、湿地、森林等,有利于生态旅游开展。境内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赋集,草原森林、大漠戈壁、丹霞地貌、雪山冰川、河流瀑布、幽谷深涧等自然资源分布广泛,裕固族民族风情、宗教文化、历史文化遗迹、石窟壁画艺术等人文资源令人流连忘返。依据《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的分类标准,我国的旅游资源可以分为8个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三个层次,肃南县的旅游资源包括7个主类、12个亚类、22个基本类型,总体上构成丰富,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兼备。其中较为典型的有两个4A级景区马蹄寺和文殊寺、七一冰川——世界上距城市最近的可游览冰川、黑河大峡谷——世界第三大峡谷、祁连山草原——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

肃南县位于张掖市南部,扼古丝綢之路咽喉,毗邻敦煌、嘉峪关和塔尔寺等景区,靠近312国道和兰新铁路,区位优势突出。其东与武威和金昌相邻,西与酒泉和嘉峪关相邻直通新疆,南邻青海省,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素有“居中四向”的地理优势。连霍高速公路与陇海兰新铁路穿越全境,227国道与312国道在张掖交会,张掖至阿拉善盟高等级公路项目已确立,全市将建立通航起降点、设立通用航空公司,这些都将使肃南县区位优势更加突出,为肃南旅游文化特色县的打造提供有力条件。

肃南县政府高度重视全域旅游形象,将全域旅游与精准扶贫、生态农业、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开展全域旅游无垃圾专项整治活动,城市旅游形象大大提升。同时,修建了金塔寺至马蹄寺、马蹄乡小孤山至正南沟、鹿场至大河乡鄂博台等交通道路,进一步改善了景区通行条件。此外,依据《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方案》中的指示,肃南县完善相关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各景区游客中心服务功能,全面提升旅游厕所覆盖面和便捷度,在重点景区建设自驾营基地,打造夜游模式,开启肃南全域旅游的“夜时代”,为游客提供人性化服务。

(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全域旅游目的地开发模式选择

全域旅游的发展并非一个点的发展,而是区域整体的协调和创新,其在发展中体现了“五新”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倡导的是一种“处处皆旅游”“人人为旅游”的新理念。全域旅游目的地根据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与水平,及目的地旅游吸引物和旅游市场两个维度可以划分为龙头景区带动型、城市全域辐射型、全域景区发展型、特色资源驱动型和产业深度融合型五种模式。endprint

龙头景区带动型,即根据发展全域旅游的要求,依靠龙头景区建设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研发旅游产品,打造景区,调整各部门在旅游发展中承担的职责,依托龙头景区带动地方旅游业一体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例如湖南张家界依托“三星拱月”“月照三星”的全域旅游发展总体布局,加快推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四川都江堰以“一城两区”为城市架构,多举措并进,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城市全域辐射型,即依托城市著名旅游产品、品牌、交通和服务等,推动旅游、城乡、土地利用、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促进城乡旅游互动和一体化发展,依托旅游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例如辽宁大连,依托全域旅游规划理念,从空间、产业、基础设施和交通等方面整合全域旅游资源,最终实现“全域城市化”的目标;厦门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以“集美”模式助推全域旅游发展,走向深度旅游2.0时代。

全域景区发展型,即把区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营销,按照“五全”的原则,深入开展全域旅游建设,推进旅游城镇、村落、庭院、园区、厂矿、风景道等建设,实现“处处是景、时时见景”的城乡旅游风貌。例如浙江桐庐县采取五全的“桐庐模式”进行全域大景区型旅游目的地建设;宁夏中卫市确立“一核、两翼、三带、四区、六线、多节点”全域旅游空间布局,深挖沙漠旅游资源,依托特色旅游资源发展全域旅游。

特色资源驱动型,主要依托区域内高品质的且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突出的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同时融合科技、体育、健康养生、文化等相关产业建设特色旅游目的地,推动区域旅游业发展。例如重庆武隆利用其天生三桥、仙女山、芙蓉洞等特色资源,构建“一心一带四区一网”的空间布局,实现了“景点游”到“全域游”的转变;贵州花溪深入落实“五全”方针,把花溪建设成为全域旅游先行示范区,推动全省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

产业深度融合型,即依托“旅游+”和“+旅游”,大力推进旅游业与一、二、三次产业及与文化、科教、商贸、体育、养生、宗教、教育、科研等行业的深度融合,增强区域旅游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如南京江宁区,围绕旅游“1+N”思路,将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生态、科技等融合,释放旅游与产业联动叠加效应;北京昌平区将旅游与商业、工业、科教、文化、养生等融合,做大做强“旅游+”,实现昌平经济及旅游业的飞速发展。

综上所述,龙头景区带动型主要依托知名景区带动目的地旅游业发展,城市全域辐射型需要城乡“多规合一”来促进旅游业发展,特色资源驱动型主要依托高品质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推动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产业深度融合型需将旅游与工业、农业、文化、生态、科技等深度融合来增强区域旅游业的整体实力。通过对肃南县开展全域旅游基础条件的分析及对全域旅游目的地发展模式的划分可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富集,核心旅游吸引物突出,且旅游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甘肃大景区建设中,张掖丹霞就是其中一处,张掖丹霞的核心旅游吸引物突出,品牌带动效应十分明显,极大地促进了张掖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因此,肃南县适合全域大景区型发展模式来进行旅游目的地建设。

三、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全域旅游目的地开发路径

(一)整合优化全域旅游资源

全域大景区型旅游目的地建设强调将景、城、村、人和交通五大要素融为一体,所谓“景”,不应只单单指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整合全域各类资源,深度挖掘自然、社会和人文旅游吸引物,將整个区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打造,实现“时时见景、处处是景”的旅游风貌。肃南县建设全域大景区型旅游目的地,应充分挖掘全县各类旅游资源,创新思路合理布局,构建“一城七乡(镇)六片区”的功能布局,逐步建设成由一个“旅游县城”,马蹄、康乐、皇城、祁丰、白银、大河、明花七个“主题旅游度假小镇”以及裕固族民俗度假区、祁连山生态观光游览区、宗教文化朝圣区、丹霞冰川沙漠探险区、红色历史文化体验区、祁连玉文化产业园区六大“旅游特色片区”组成的旅游大县。

全域大景区型旅游目的地的建设需要资源的多样化和特色化,来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因此,肃南县要充分挖掘各种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结合民族文化、丝路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以及自然资源文化,着力打造“肃南丝路风光游”“肃南丝路民族游”“肃南丝路历史游”“肃南红色体验游”等精品旅游线路。

(二)促进全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在全域大景区型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中,旅游的发展并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与其他产业融合交叉、相互渗透,甚至通过产业聚变创造新的产业,使全域产业旅游化,尤其是与文化、体育、医疗、农业、林业和工业等产业。

因此,肃南县旅游业的发展,要大力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首先,加快与文化、体育、医疗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出特色旅游。依托裕固族历史民俗、饮食、宗教等非物质文化,开展绿色餐饮、农家住宿和特色购物等经营活动;依托肃南县独特的生态气候条件开展健康特色饮食和休闲养生服务。其次,促进农旅融合,使农民成为受益者。通过旅游业与农业结合,鼓励农民发展绿色餐饮、开办农家乐等特色住宿,使农民成为旅游发展的受益者之一。再次,加强林旅融合,开发林旅游线路。依托本县森林、湿地等资源,开展森林生态旅游,使森林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使游客与自然和谐共存,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最后,促进工、商、旅融合,培育旅游新业态。依托肃南县独有的矿产资源及开发条件,使工业旅游向纵深发展。

(三)注重全域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传承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旅游相辅相成,文化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来展现自己的魅力,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又体现出文化的本质特征。文化旅游资源是旅游地核心旅游吸引物之一,因此,建设全域大景区型旅游目的地,应加强对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肃南县在全域大景区型旅游地的建设中,要加强对遗产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目前肃南县已打出“山水肃南,裕固家园”的特色文化旅游牌,但由于文化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对其保护与传承。首先,政府部门颁布相关政策法规,加强知识宣传,进行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与保护。其次,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可采用博物馆式、前店后作式民间自娱自乐式、节庆节会式等模式,进行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再次,打造特色旅游产品。肃南县应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工艺品,开发以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品、祁连玉、挂毯、动物标本、唐卡刺绣、皮制画为主的民族旅游产品。最后,加强人才培养。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课堂开设民俗舞蹈、民歌表演等科目,培养他们对非物质文化的兴趣爱好,从中筛选下一代传承人、接班人。

(四)推动全域乡村旅游的发展

全域大景区型旅游地的建设,并不是每个地方都要打造景区,而是让每个地方都能成为风景。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使景与村融和互促发展,使群众的居住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例如桐庐县依托特色村、中心村和景观带,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同时,坚持传承与创新双管齐下,在不破坏乡村的历史文脉和自然景观前提下,突出乡村特色。

因此,肃南县在全域旅游的开展中,要实现城乡一体化,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使村民从中受益。将乡村面貌、农事生活、乡风民俗、农副产品与旅游发展结合,打造旅游特色村,形成“一村一景”的村落特色,同时每个乡镇建设主题乡村旅游示范村、特色旅游示范点和现代休闲农业观光、手工艺制作体验基地,为中小学生课外活动提供实践基地。

(五)加强全域社区融合的旅游体验

发展全域旅游,应遵循全社会参与的原则,不仅政府和当地居民需要参与,更应该让游客深入到整个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中,使其体验到更本真的旅游地文化内涵。因此,肃南县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让目的地居民从中受益,使其感受到发展旅游业而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提高,而游客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可以感受到裕固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游客与旅游目的地居民接触越多,其体验感就越深,体验越深就越容易长时间停留,也容易形成正面口碑和重复性购买,有利于肃南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柏槐.论旅游统筹全域景区的建设和发展——以汶川县地震灾后重建发展文化旅游为例[J].中华文化论坛,2011,(4).

[2]魏小安.旅游目的地发展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3]厉新建,张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3).

[4]吴小天.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中的政府角色定位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3.

[5]王华东.贵州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贵阳:贵州财经大学,2013.

[6]刘呈艳.少数民族地区全域旅游发展探析——以西藏拉萨市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6).endprint

猜你喜欢
肃南旅游目的地开发模式
肃南马鹿
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对肃南牦牛的影响分析
扬州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调查分析
景观美感视野下旅游目的地空间分形与结构优化刍议
南海诸岛旅游目的地建设研究
浅谈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与优化策略
邢台微营销市场前景与开发模式研究
2013年9月20日甘肃肃南、青海门源交界5.1级地震的加速释放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