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媛
[摘要]我国拥有极为丰富的民族旅游资源。在民族旅游开发过程中,民族地方政府、民族旅游景区、民族旅游企业、当地社区和民族旅游者是五个核心层利益相关者。随着民族旅游发展的不断深化,这些民族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矛盾冲突、利害关系也日益显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民族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结合民族旅游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民族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基本图谱以及核心层利益相关者两两之间的关系,试图提出民族旅游开发的新思路。
[关键词]民族旅游;利益相关者;旅游开发;系统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24-0011-04
民族旅游是指旅游者怀着对异质文化的憧憬,从日常生活中脱离出来,到异地去游览民族民俗事项,并由此展开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从本质上讲,民族旅游就是文化旅游。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最终体现,有着显著的地域差异,蕴含着当地丰富的社会内容。它是旅游资源开发的本质,具有不可代替性。因此,相较于一般意义上的旅游,民族旅游的范围更加广泛,内容、形式更加千姿百态、自然丰富。
一、民族旅游利益相关者基本构建及其分析
民族旅游是现代旅游特色开发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我国,民族旅游尤为以其丰富的资源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也正因如此,民族旅游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较多,关系也较复杂。近些年,这些利益相关者在民族旅游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涌现出了不同程度的矛盾冲突,而其中一些不良影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民族旅游利益相关者基本构建
根据利益相关者的基本概念,判断利益相关者有三个定性因素,即影响力、利益性质和关系程度。根据这三个定性因素,可将民族旅游的利益相关者概括为当地社区、政府、民族旅游企业、民族旅游者、非政府组织、学术界、专家、媒体、公众、民族旅游景区等。
(二)民族旅游的核心层利益相关者分析
核心层利益相关者是指在旅游活动中,拥有直接的经济、法律和道德的个人和社会群体。结合民族地区调研的实际情况,本文重点分析了地方政府、民族旅游景区、民族旅游企业、当地社区以及民族旅游者五个核心层利益相关者。
1.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包括国土建设、园林、文物环保、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等。地方政府是代表国家和社会公民的行政机构,其根本职责便是保障国家和社会公民的基本利益。具体而言,地方政府希望以民族旅游开发做为带动点,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进而全面推进当地国民经济发展。在甘肃省,很多民族地区都存在旅游资源优势明显,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例如,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都属于此类。因此,当地政府早年大力推进民族旅游开发的主要目的就是发展社会经济。在这整个过程中,政府有责任制定民族旅游开发的各项政策法规,并及时有效地协调各个方面关系,整合资源,确保当地民族旅游开发的顺利推进。
2.民族旅游景区
一般而言,民族旅游景区属于地方政府所属的下级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管理民族旅游资源。然而,由于目前大多数民族旅游景区的行政管理权限不明确,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出现了民族旅游景区虽属事业化管理模式,但却实行企业化经营,利益追求同样成为其主要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景区很容易出现对民族旅游资源进行过度开发,无节制透支消费等不良倾向。
3.当地社区
在全域旅游新概念提出的背景下,社区自然也成为了民族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在民族旅游中,社区担负着多重角色,它既是构成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又是民族旅游的利益主体,同时还是民族旅游发展对本地影响的直接承受者。当然,作为民族旅游管理者、经营者和影响承受者的社区,其主要受益面体现在:更多的当地民众实现就业,经济收入有所增加,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而社区本身也在公共设施改善等方面有显著提升。但是,多重角色整合下的社区,在民族旅游发展中如何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这个问题仍然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4.民族旅游企业
旅游企业扮演的角色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是这些企业为民族旅游的社会文化环境提供了全新的人力、物力、资金和信息,这些资源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对发展当地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不利的一方面是企业在协同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永远以自身利益为首要保障,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使得他们可能会不惜破坏环境资源,甚至造成更可怕的毁灭。目前,我国从事民族旅游的企业大多数是旅游企业,此外还有一部分是外地投资商投资经营的企业和当地民众创办的个体或集体所有制企业。这些不同类型的企业由于运营模式不同、服务体系不同,获益情况也会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它们仍处在一种相对平等的竞争格局中。
5.民族旅游者
“旅游者”一词的外延非常宽泛。但是,对于民族旅游目的地而言,其所具备的主要身份便是“消费者”。值得注意的是,民族旅游者与上述利益相关者的核心利益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虽然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也会考虑经济利益,但经济利益却不再是民族旅游者所追求的核心利益。那么,民族旅游者的核心利益是什么呢?很显然,民族旅游者之所以选择民族旅游目的地进行游览,其最主要的目的便是切身感受异质文化带来的新奇与体悟,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完成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建构。与此同时,民族旅游目的地与民族旅游者之间的交易也不仅仅具有经济学意义,而更重要的是文化传统及道德、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无形的接触和交流。对于民族旅游者而言,这些收益要远远比经济利益重要的多。
综上所述,若要使各个独立的利益相关者与民族旅游系统之间实现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理想状态,就必须要让利益相关者进行高效的协同合作。也就是说,民族旅游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必须要深入思考如何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促成协同效应的产生与增长,从而使整个民族旅游系统的总目标得以充分实现。例如,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当地政府应该起到引导、管理和监督的职责,协同社区、企业共同努力,力求生态环境保护与景区开发的有效权衡。民族旅游景区和民族旅游者也要做到双向互动:一方面,民族旅游景區要站在民族旅游者的角度,以满足其多元需求为目标,对所提供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进行升级和优化;另一方面,民族旅游者要及时地把自己对民族旅游景区的满意度或相关感知尽可能详细地反馈给民族旅游景区,以便景区更好地完善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等等。endprint
(三)民族旅游核心层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分析
1.利益冲突复杂
民族旅游核心层利益相关者关系复杂,各种利益交织在一起,多元化的利益相关者、多样化的利益需求以及多途径的利益获取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利益网络图,从而引起了多种多样的利益冲突。由此可见,民族旅游实践出现了比较多的利益冲突问题。
2.地方政府与民族旅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分析
民族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大多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所以,民族旅游的开发通常需要通过吸引旅游企业的投资才能完成。但是,当地政府的发展目标与旅游企业的预期目标经常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这主要表现为:当地政府的决策主要基于对当地发展的全局考虑,虽然要大力支持民族旅游的发展,但同时也要兼顾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协同发展;而旅游企业则不同,其追求的主要是经济利益。作为资金的投入者,旅游企业在参与民族旅游规划决策时,很有可能会对一些民族旅游资源脆弱区进行不合理的规划与开发。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导致民族旅游资源的短期规划,从而引起资源配置的低效和无序,导致民族旅游太过标签化。这无疑和当地政府的意念背道而驰。事实上,当地政府在民族旅游发展中必然获益,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更应该在如何制定相关政策来支持民族旅游企业、回报民族旅游者上做足文章。这也使得民族旅游企业可以得到经济利益上的补偿,从而缓解矛盾。
3.民族旅游企业之间关系分析
在我国从事民族旅游经营的企业中,资源管理部门下属的旅游企业占大多数。这类企业具有先天的优势资源,往往凭借“政府+企业”的经营模式,拥有大多数旅游资源的经营权。正因为他们缺乏竞争环境,忧患意识薄弱,因此,排斥其他经营主体介入,甚至进行垄断经营的现象突出。同时,这一部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也存在对旅游资源进行过度开发,甚至造成严重破坏的现象;另一部分民族旅游企业则是外来投资者所创建的企业。由于他们是投资方,所以在与当地政府洽谈民族旅游目的地开发的相关事宜时,往往占据主动权,而会尽量为自身争取更多地权益。这种情况在地处偏远、旅游开发条件较弱、没有充足资金的民族地区尤为明显。还有一部分企业便是当地资助创办的企业。这部分企业并不具备上述两类企业的优势,所以,在民族旅游经营活动中举步维艰。
4.民族旅游景区与当地社区之间关系分析
由于受到政治、经济、文化、民主观念、社会结构等各方面的影响,民族旅游景区与当地社区之间在处理协调相互关系时,都没有付出太多的努力。民族旅游目的地在建设过程中,遵循资源开发的思路,使得当地某些传统生产方式的延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同时,也并没有为他们长久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行深入的思考。当地社区更多地处于等待开发的被动地位,无法获得决策当地民族旅游发展的公平机会。不仅如此,当地社区更是被排除在民族旅游发展的利益分配体系之外。在这种利益分配严重失衡的背景下,当地社区为了快速获得经济利益,就必然会对宝贵资源进行破坏。从长远来看,这无异于杀鸡取卵。可以想见,如果当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文化价值遭受了破坏,牺牲了原始文化,那么,就不要再奢望推动经济发展,很有可能连现有的民族旅游景区也会走向衰落,甚至消亡。因此,在民族旅游系统中,民族旅游景区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枢纽中心,其他利益相关者既要紧紧围绕着民族旅游景区,同时,相互之间也要保持互通有无,以便防止利益冲突的突然爆发,导致系统的运行受到影响。
5.当地社区与民族旅游者之间关系分析
在民族旅游发展进程中,民族旅游者最重要的体验之一便是与当地民众进行接触。因此,他们会在与当地民众的深度交流与互动中提升旅游满意度。而就当地民众而言,他们也同样希望民族旅游者的到来能为他们带来更多的商机,帮助他们改善经济发展的问题,走向发家致富的康莊大道。这本是“双赢”的战略意义所在,但是,随着民族旅游者与当地民众之间接触的日益频繁,就会不可避免地干扰到民族旅游目的地原有的生产、生活秩序,当地民众受到民族旅游者所带来的外来文化的影响,即文化濡化随即产生。这不但有可能会使当地民众的思想行为发生混乱,而且还会使他们在文化自觉程度不高的情况下,盲目进行仿效,从而导致原有文化特征的模糊,甚至消失。另外,由于当地民众借助民族旅游发展时机的程度不同,获益的大小并不均衡。一部分人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己的生活阶层,一部分人可能增加了一定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还有一部分人也可能并没有什么实际收益。这种不均衡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它们都有可能成为阻碍民族旅游发展的诱因,甚至直接破坏民族旅游发展。
由于民族旅游核心层每个利益相关者获益的要求并不一致,这就势必会出现某些利益相关者为了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惜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使得民族旅游系统整体利益受到损害。因此,基于对民族旅游系统各核心层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维护,必须建立起有效的行为监控机制,预防民族旅游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冲突问题。同时,也应该建立起相应的处罚机制,对系统平衡的打破者给以严厉的处罚,营造一个良好的民族旅游系统运行环境。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的民族旅游开发新思路
随着“发展旅游强国”口号的提出,各民族地区逐渐意识到自己守着金饭碗却没有好好加以开发和利用。于是,纷纷挖掘当地民族特色,并试图开发为旅游资源以吸引游客,发展当地经济。然而,良好的愿望和有效的实践并不能完全等同。因此,开拓民族旅游开发的新思路势在必行。
(一)从民族旅游者角度看民族旅游与利益相关者关系
近年来,在发展迅速的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以及红色旅游中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民族旅游中的民族特质。这些不同的新兴旅游形式在形成机制与发展模式上都表现出较高的相似度。因此,它们的发展只有在相互补充、相互协作的理念下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目标;同时,由于民族旅游目的地大部分集中在偏远地区以及偏僻乡村,这些地区的突出特点往往是资源优势明显,但经济发展滞后,而上述这些新兴旅游形式恰好都能够较好地顺应地区发展形势,有效地宣传当地特色文化、促进当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当然,在和谐发展民族旅游的同时,必须首要考虑到旅游体验和满意度的相关问题,积极做出改进和创新。因此,民族旅游发展一定要站在民族旅游者的角度,突破传统规划的桎梏,不能局限于一个小范围之内。民族旅游项目的开发既要突破创新,又要谨慎细致。endprint
(二)从中央政府角度看民族旅游传统性问题
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共同支撑。 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可以用来指导民族旅游的产供销活动,从而解决供需方面的矛盾;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民族旅游开发中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价值的宣传,要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激发起对所在社区、地方文化的自觉、自尊和自豪感、提高其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对于旅游者而言,更要通过宣传,使其充分知晓并尊重旅游目的地的特有文化和风俗习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在于加强环境保护,开展多种多样的针对民族旅游开发者、管理者、旅游者以及当地民众的生态环境教育,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
(三)从当地政府角度看民族旅游保护问题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地方政府无视民族旅游的体验真实性等问题,造出了许多“假民族”。有的甚至为了迎合部分游客的低俗心理,对其民族特征进行肆意改动和伪造。这些都是阻碍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不当之举。我们必须要明确:开发民族旅游要以内涵开发为重点,在吸引旅游者身上下功夫,延长旅游者的旅游时间,从而增加旅游消费市场。同时,还要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的健全机制,加强旅游市场的治理与整顿,推进诚信经营与建设,切实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
(四)从民族旅游景区角度看民族旅游营销问题
民族旅游营销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推动:一方面是营销客体,即民族产品的特色化,主要是指地方根据当地的民族特色,设计出符合游客需要的旅游民族产品。例如,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人民根据其民族特色开发传统食品,使牦牛肉、乳制品等品牌产品名扬天下。另一方面是营销介体,即营销手段的特色化主要是指营销的方式,其关键在于如何宣传自身的特色产品。总之,民族旅游宣传首先要确保内容的真实性,不可欺骗游客;其次,要突出特色,给游客留下难忘的印象;再次,要开发形式多样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最后,要加强全方位的宣传,利用科技力量、艺术手段将民族旅游产品推向市场、面向国内,甚至国外。
(五)从媒体角度看民族旅游教育扩大化问题
民族旅游人才不足,尤其是管理和经营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社区民族旅游发展的重大因素。对于民族旅游发展而言,不仅需要大量旅游规划与管理方面的人才,更需要深谙民族文化,能够合理有效地展演和开发民族旅游项目的人才。所以,旅游人才队伍的组建和补充必须要一手抓学校培养,一手抓人才引进,可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就学校培养而言,要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学校,采用不同的培养模式,培养不同类型的民族旅游人才,例如,管理类人才、规划类人才、服务类人才等等。同时,广泛深入地开展职前和职中培训,构建长效的人才学习和扶助机制;就人才引进而言,主要针对一些急需的高级管理或经营人才,以平衡民族旅游发展人才结构、规避发展进程中的短板效应为目标,尽量满足民族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全面要求。
另外,在民族旅游教育方面,社区的参与同样重要。当地社区是民族旅游发展最直接的受益者。这尤其体现在经济水平的加快发展和广大民众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上。然而,在保障当地社区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更要加强当地社区在民族旅游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突显其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因此,这就需要民族旅游目的地的社区民众主动参与有关民族旅游发展的相关知识普及讲座或培训,转变原来单纯享受民族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硕果的“小我”思想,变被动为主动,有意识地保护民族旅游生态环境,营造民族旅游体验氛围,在民族旅游体系运行中担责任,尽义务。只有这样,也能享受到更多的权利和更丰厚的经济利益,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效应。
(六)从公众角度看民族旅游的现代化建设
民族旅游的现代化建设是保障民族旅游生命力永不枯竭的必然要求。它不仅不会影响民族旅游固有的古朴性与承传性,反而会使其相得益彰,共放异彩。随着科技的进步、交通的便捷,原来闭塞的民族地区开始向外界开放;多元文化的碰撞、经济发展的融通、海量信息的交流都使得民族旅游的发展趋向于现代化。然而,发展民族旅游现代化并不意味着无视当地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模式,更不意味着将民族文化毫无节制地商品化、经济化。如果这样,只会是打着民族旅游现代化建设的虚晃,实则在毁损民族文化,加速其消亡。而由此带来的最终结果必将是经济的衰退。因此,民族旅游的现代化建设一定要遵循良性发展的循环体系,切不可走偏路、走歪路,甚至走反路。
三、未来研究展望
目前,我国民族旅游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对其研究的整体水平不高、深度不够,仍处于起步探索时期。总体而言,目前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理论体系的构建,不能放眼全局,更达不到体系研究;第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比例失衡,现有研究多以思辨、定性分析为主,这些研究由于方法的局限,难免掺杂主观判断,有失偏颇,而定量研究较少,方法应用单一;第三,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虽然旅游学科的学科性质偏向于应用型,但这并不代表旅游学科可以忽视理论研究;第四,分析问题不够深入,对时事热点的关注度不高,对本质问题不够重视。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加以注意,并力求改善的。要做到以基础研究促进理论建设,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并发现新问题,再次投入新的研究。唯有如此,才能为民族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从而推动民族旅游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Freeman RE.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 [M].Boston:Pitman,1984.
[2]Carroll A B,Buchholtz A K. Business & society:ethics and stakeholder management[M]. Cincinnati, Chio: Dave Shaut,2001.
[3]何彪,馬勇.基于关系营销的旅游目的地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策略研究[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4]张伟,吴必虎.利益主体理论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以四川乐山市为例[J] .旅游学刊, 2002,(4).
[5]夏赞才.利益相关者理论及旅行社利益相关者基本图谱[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3).
[6]刘静艳.从系统学角度透视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结构关系[J]. 旅游学刊,2011,(5).
[7]刘雪梅,保继刚.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剖析国内外生态旅游实践的变形[J].生态学杂志,2011,(3).
[8]肖琼,赵培红.我国民族旅游村寨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
[9]谢维光,安颖,李宇桥.民族旅游地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与角色定位研究——以赫哲族为例[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4(2).
[10]张喜凤. 民族旅游开发的新思路[J].西北民族旅游,2012,(1).
[11]刘孝蓉.文化资本视角下的民族旅游村寨可持续发展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6.
[12]戴卓.“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