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与渔业》记者 孔一颖 廖静/文图
|养殖篇|
从稻虾连作到池塘精养养殖到底有没有捷径?
■ 《海洋与渔业》记者 孔一颖 廖静/文图
近年来,小龙虾在国内消费市场风靡,国际出口需求也同步激增,销路好、有市场需求,价格自然也像“开了外挂”一样蹭蹭上涨。从2014年开始,小龙虾的养殖面积在逐年增加,养殖效益和前景也同样可观。
通过走访几个主要小龙虾养殖大省后不难发现,目前小龙虾的养殖模式主要分为虾稻连作、池塘精养和名特混养等,由于名特混养对养殖技术要求较高,前两种养殖模式成为大部分养殖户的选择。在“2017中国小龙虾产业大会”上也可以看到,引发诸多探讨和思考的,也集中在这两种模式之间。
稻虾连作是应用最广的养殖模式
说起来,业内人士对于稻虾连作的养殖模式或早已耳熟能详,这是一种充分利用水稻插秧、管理与收割的特点,配套进行龙虾养殖的生态养殖模式。其利用稻田的自然环境,辅以人工营造的生态系统,既种植水稻又养殖小龙虾,使稻田内的水资源、杂草资源、水生动物资源、昆虫资源以及其他物质和能源更加充分地被小龙虾所利用,并通过小龙虾的生命活动,达到为稻田除草、灭虫、松土、活水、通气和增肥之目的。
“2003年开始,安徽进行了虾稻连作的研究,该模式具有投资少、效益比较好的特点,在当时,每亩稻田年产商品虾50kg~70kg,每亩增加效益500~800元。”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研究员丁凤琴表示,经过这么多年的逐步改良和完善,如今稻田内专养商品虾的模式已经可以达到每亩稻田产虾100kg~150kg,亩纯利润3000元~5000元。
目前,全国稻虾连作的养殖面积已占70%,成为小龙虾最主要的养殖模式。
除此之外,池塘精养也是不少养殖户的选择。“这个模式的优势在于产量高效益高,但劣势非常致命,就是其发病率高。”北京水世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孝武大区经理翁建江介绍说,这类养殖方法对技术有一定要求,如果掌握技术又有一定的养殖面积,可以考虑池塘精养的模式。
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舒新亚认为,这两种模式没有好坏之分,也不建议一直坚持一种模式。“去年的气候等条件适合精养,今年就不一定,所以今年有些养殖户就更换了养殖模式。”舒新亚说。
池塘“繁殖-养殖”一体化
据舒新亚介绍,小龙虾池塘“繁殖-养殖”一体化,是其完成国家级科技支撑课题后推出的一种高效养殖新模式。
据悉,小龙虾人工繁殖与自然繁殖在养殖产量和规格上无法相提并论,前者上市时间早1个月,平均规格大30%,产量高50%,效益高1倍。
小龙虾池塘“繁殖-养殖”一体化,每年除了可以收获2季成虾,1季名优鱼类外,还可以收获2季虾苗,总产值超过18000元,纯利润超7000元。舒新亚认为,其是池塘提高小龙虾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最好的模式。
与稻田“繁殖-养殖”一体化相比,其利润也相对较高。在稻田“繁殖-养殖”一体化养殖模式中,可混养名优鱼类,这样每亩稻田可产稻谷1000斤,1cm虾苗3万尾,3cm幼虾50~100斤,成虾 400~600斤,名优鱼类50~100斤。亩产可以达到12000元以上,纯利润达5000元以上。
天邦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技术服务总监 陆裕肖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丁凤琴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发展处处长 朱泽闻
夏秋放种春季捕苗轮捕轮放
要达到高效、健康养殖小龙虾,在养殖过程中,有诸多环节需要关注。对此,舒新亚认为养殖水体的结构改造中,应当注意水深和坡度,改造进排水;要重视水草的种植工作,并且要注意种植多种水草,保证漂浮植物固定;要注意防控敌害,养殖时最好彻底除野、加水过滤、驱赶水鸟、预防病害;种苗投放时,应当夏秋投种、春季补苗,投早投足、轮捕轮放;同时还应当加强水质监控、经常加水、定时增氧,以保证温度和溶氧量。
“传统模式中的‘春放’是不提倡的。”舒新亚说,小龙虾最佳生长期在秋季(9月中旬~11月底)和春季(3月中旬~6月初),对新环境需要较长的时间适应,采用“春放”养殖模式,春秋两季都不能充分利用,生长周期变短。“很多春季放养小龙虾的养殖户,养殖效益不好就与这个有关。”舒新亚说。
因此,他建议将苗种投放时间改为:6~8月放亲虾,9~10月投放人工繁殖的1cm幼虾。来年3~5月只是捕苗,补投3~5cm的幼虾,形成“早放苗、早收获”。
关注饲料品牌和蛋白质含量
对于小龙虾养殖过程中投喂饲料的问题,天邦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技术服务总监陆裕肖从小龙虾的营养需求角度,给出了参考。
他指出,小龙虾不同生长阶段对蛋白需求的差异较大,并且对动、植物性蛋白源需求有所差异;多不饱和脂肪酸、磷脂和胆固醇对小龙虾的生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有限,适量纤维素添加量对生理机能可以产生促进作用;微量营养元素对小龙虾的蜕皮生长和苗种培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果是初入小龙虾养殖行业的新手,如何鉴别及挑选饲料呢?陆裕肖认为,首先要参考养殖模式,若是粗养,产量低,对饲料的品质要求也就不高,其可以从生长环境的天然水域中获得营养。但若是精养,对营养摄入的需求很高,就应当选用饲料了。
“我建议首先考虑有品牌的企业,同时要考虑饲料中蛋白质、脂肪、钙的含量。”陆裕肖说,一般情况下,高密度养殖中,高蛋白是有助于高产的,但也并非蛋白越高越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