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学生的终身幸福

2018-01-02 04:55王建明
安徽教育科研 2018年2期
关键词:新课改信息化能力

王建明

(合肥八中 安徽合肥 230001)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是当下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新课改和新高考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三年前在浙江和上海实施的新高考方案极大地推进了各地课程改革的进程。新课改的主要目标就是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发挥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改进上的评价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而以取消文理分科为明显特征的新高考,其目标直接指向高中教育的改革,改变同质化的、统一性的考试和课程,每个孩子都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学科参加学习和高考。差异化和选择性教育是新高考的基础,可以改变千校一面的局面,促进特色化办学。

合肥八中的课程改革自2006年起至今已经历了12个年头,大体划分为三个时期:观念蜕变、步履维艰的起步阶段,彻底变革、全面推开的第二阶段,步入信息化、迎接新高考的第三阶段。

十几年的课程改革,使我校具备了应对新高考的基本条件。

一、促进了全体干部和教师的理念更新,端正了办学思想

课程是检验校长办学思想是否正确的试金石。课程改革之初,学校面临的顾虑重重:课改会不会影响教学质量?家长会不会答应?教师会不会有抵触?学校会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现有的位置甚至被淘汰?现有的办学条件能否支撑?其本质就是我们并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他们的终生发展这一核心理念真正的在心中建立起来。除了高考,除了竞争,除了学校的声誉和所谓政绩,大部分时间里对学生的未来并不关注,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良知被湮没,学校教育失范。所以,在第一轮课改的六年中我们拿不出像样的成果。

学校搬迁后,我们首先就是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育人思想和办学理念,即“让学生和老师共同发展,幸福成长”,努力体现教育的人本主义思想。这一理念也成为我们思考学校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比如,我们大力倡导学生阅读,从学生进校的第一天起,就引导和安排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每周开两节阅读课,这在加班加点的应试环境中是需要勇气的。我们提出读书与作文无关,与语文学习无关,与高考无关,读书只为培养学生的习惯的口号。一个一辈子热爱读书的人,一定更有品位,更有思想,更有涵养,一个大部分人都能一辈子读书的国家,一定会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新课改的推动,这样的育人理念和做法是不敢想象的。同时,我们确立了“养平民情怀,育卓越人才”的育人目标,并明确了从七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实现这一目标。这七个方面是:规则与自律,协作与爱心,责任与担当,自主与自理,爱好与特长,选择与规划,科学与批判。有了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才会有正确的教育行为,这是我们在这么多年课改中得到的最大的体会和最丰富的收获。

二、提高了学校的顶层设计能力和课程管理能力,各项工作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新课改是一个涉及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全方位的、系统性的工程,它要求管理者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管理能力和思考能力,熟悉国家教育政策,了解全球教育发展的趋势,把握学校发展方向。

二轮课改以来,我们设计了学校的“五年发展规划”,将学校两个五年发展的主要工作分为三大任务(课程建设、质量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和十项工作;设计了以生涯规划为主线构建的“校本化课程体系”和“三年课改行动方案”,让我们充分关注学情,在注重基础型课程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特色发展,为此我们为他们提供了70多门选修课;设计了以德育为核心的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标准,将德育活动课程化,德育评价学分化;设计了学校的文化系统和品牌经营的战略思路,将学校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学生的教育资源并向其他学校辐射;设计了以年级为中心的学校扁平化管理架构,强化了学生和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也锻炼和造就了一批管理人才;设计了以研、训、赛为主线的教师专业成长路径,探索新时期教师队伍管理的方法,实现了教学相长;设计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着力于培养数字型老师和信息化学校,为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设计了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教学评价系统和教师考核系统,为学生和老师的成长留下痕迹和评价的依据。

每一个方案的设计过程,都是我们干部和全体教职工学习成长的过程。学校的计划方案必须体现政策性、专业性、导向性和可行性,要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成长。同时,这些设计还不能只是校长等少数干部的事情,必须要转化为师生的共同行动,让他们了解、理解、支持和参与。这个过程会转化为我们每个人的能力,转化为我们对教育本质的理解,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去看待学校和学生。这个过程锻炼了我们的干部队伍。

三、打开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新思路

教师,作为一个成熟的专业,应该具备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特征。一个教师从大学毕业进入校门,到成长为一个成熟的老师,必须要经历专业训练和专业发展之路,学校也必须要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和路径。一个好老师是这样打造出来的:严格的用人选人标准、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科学规范的机制和管理,后两者其实都涉及教师的专业成长。

多年来,我们围绕着新课改,对教师成长做了如下几件事情:教学内容校本化的能力,从而使国家课程更符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将教材有针对性地转化为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和训练内容;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能力,将简单重复的知识传授转化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训练,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育信息化的能力,在资源开发、互联网教学、人工智能教育和精准教育等方面成为数字老师;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学校中的老师是否拥有协作精神,形成合作团队,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一个人人单打独斗的学校将严重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学习和科研的能力,这是提高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的最基础性的工作;课程开发的能力,既能对本学科中国家课程的开发,又有跨学科的对学生选修课程的开发的能力。

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方式是研、训、赛。研,即自主研修和课题研究。训,即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培训和校本培训,包括从经费上鼓励教师在职读博。赛,即举办和参加各种教学比赛活动。这些活动,最终都转化为对教师的评价,作为各种考核的依据,如评优、职评、晋升、绩效。

四、学生的特长发展有了平台,核心素养得到提升;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改变了用升学率评价一切的做法;课程体系中学生终身发展的地位得到巩固

学校课程体系中包含四类课程,即基础型课程,强调用教材,而非教教材;限定性拓展课程,要求超越课本,提升水平;非限定性拓展课程,满足兴趣,培养特长,根据个性为终身发展奠基;研究型课程,培养能力,引导创新;实践课程,重在体验、实践和感悟。

学校围绕科学与人文、艺术与体育、社会与生活、生命与健康等方面开发选修课,为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提供平台。鼓励学生成立各种社团,自主管理,自主活动。其中的志愿者社团被评为安徽省唯一的国家级优秀社团。我们还在生涯规划课程的统领下,将选修课、研究性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三合一,集中、有效地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特长。

学校建立了学业评价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所有活动进行完整的记录。实现了评价的过程性和多元化,有效地改变了单纯凭借学业考试成绩的评价方式,让课程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融为一体。

五、用信息化引领学校发展

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信息化能力和素养以及互联网思维。新高考改革下的走班教学与信息化应用息息相关。我校是教育信息化工作启动较早的学校。目前学校的信息化程度和教育教学与管理的应用程度较高,基本上已经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全覆盖,教育教学过程的全覆盖。一是教育教学资源的信息化。我们不仅通过网络为教师提供大量的资源,还与专业机构合作,打造属于自己的校本教学资源库,并与全国名校建立信息化教学联盟,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目前正在努力建设学生的学习资源库,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二是课堂教学的信息化。 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个性、高效,反馈迅捷、即时,老师能及时了解、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时调整课堂教学。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大提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三是学情分析的信息化。通过对学生的作业、训练、考试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所有数据的集中,在保留传统习惯不变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强大统计功能,使老师们非常便捷地抓取学生学习环节中任何一个方面的情况,逐步形成了每个学生、每个学科、每个班级和每个年级的学生的学情大数据,为学生的自我诊断和老师的精准教学提供了依据,让教学有了针对性。四是课程管理的信息化,学校前后共投入数千万元的资金,建成了学校网络交换系统、管理系统、阅卷系统、备课平台、多媒体教学,实现了无线全覆盖,考勤、消费、电子班牌、微格教室等建设也基本完成。建立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选课平台,全面完成了教育信息化的环境搭建,为下一步全面实施新高考而做基础性准备工作。

新课改是一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多年来,我们把新课改作为学校工作的主要切入点,让课程建设作为总揽学校工作的纲,让学校干部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引领学校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均衡发展,办学品位有了较大的提升,学校得到了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新课改信息化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新课改下初中班主任管理的创新实践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创新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