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长为教育家?

2018-01-02 04:55吴秋芬
安徽教育科研 2018年2期
关键词:教育家思想语文

吴秋芬

(合肥师范学院锦绣校区 安徽合肥 230601)

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家,教育家的文化价值是开启人类心智,提升时代的思想境界。中国历史上教育家辈出,孔子、朱熹、蔡元培、陶行知、张伯苓、竺可桢、梅贻琦、吴玉章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教育大家。然而很长时间以来,教育家似乎又远离了我们的视线,“中国有没有教育家”、“呼唤教育家”、“教育家在当代中国缺席”等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所谓“见仁见智,各抒己见”。2006年,温家宝总理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校长和教师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2014年教师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倡导师生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习近平主席所倡导的“好老师”,其实质就是教育家型教师。

要知道如何成长为教育家,首先要明确几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是教育家?教育家的标准是什么?一个优秀教师或者教育行政官员、校长是否就是教育家?

关于什么是教育家,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家就是教育实践家,要把教育家同教育学家区分开来;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家是多方面的,包括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以及集理论和实践优势于一身的综合性教育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家有三种类型:行政型教育家、办学型教育家、教学型教育家。以上三种观点仅仅涉及对“教育家概念”外延的认识,而对“教育家”的内涵并未提及。就笔者目力所及,目前学界对“教育家”的认识并不一致,更无广为接受的权威定义。有学者对“中小学教育家素质标准体系”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小学教育家素质由“崇高的师德、先进的教育理念、合理的教育知识、过硬的教育能力”等组成。瑞典教育学家托尔斯顿·胡森(Husen,T.)等著的《教育大百科全书》和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主编的《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亦没有对“教育家”作出具体的界定。英国学者德·朗特里对教育家的注解是“指教育领域中知名的研究者或理论家和具有比教师威信更高的人”。

综合以上各种观点,笔者认为,所谓教育家是指在教育领域中有见地、有实践、有影响且品德高尚的杰出人物,包括优秀校长、教育行政官员和杰出教师在内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实践工作者等。根据其工作的形态,可以将教育家分为理论的教育家和实践的教育家;根据其层次分为精英的教育家和大众的教育家;根据其从事的教育活动的类型分为行政型教育家、办学型教育家、教学型教育家。

因此,一个优秀教师或教育行政官员、校长未必是一个教育家。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卸任后曾经应聘哈佛、牛津校长而被拒绝。哈佛大学的反馈意见是:克林顿这样的政治精英可以领导一个超级大国,但不一定能领导好一所大学。依此看来,行政官员与教育家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教育行政官员、校长或教师与教育家画等号。

那么,教育家该如何成长?

一、困知而勉学之——智者不惑

教育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纷繁复杂,教育家应有自己的理论和对教育问题的独特思考,不仅治政(治校、治教),而且治学,治政(治校、治教)与治学并举。自古以来人们对教育目的、教育本质、人才标准的认识都是不同的。如何处理教育平等与精英教育的关系?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孰轻孰重?教学过程究竟应该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内容是教材、学习活动抑或学习经验?……“教育思想的历史就是在这一系列矛盾中左摇右摆地蹒跚前进的历史”,在这些彼此矛盾甚至互相对立的观点面前,教育工作者必须有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并做出抉择,这种认识与思考不是拍脑袋能得到的,而是努力学习、认真钻研的结果。要成为教育家,就必须困知而勉学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只有博学多思,才能形成独到的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古今中外教育的历史长河中,真正的教育家首先是思想家,没有独立思想的人要想成为教育家是不可能的。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是因为他一生“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其学问使弟子“仰之弥高”;裴斯泰洛奇被称为教育家,是因为他提出了“教育心理化”和“要素教育论”;杜威被称为教育家,是因为他提出了迥然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教学五步”、“儿童中心论”等理论,开创了“现代教育”的先河。

教育家还应该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学问家。例如,孔子、苏格拉底、赫尔巴特、杜威、张之洞、蔡元培、陶行知,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具有百科全书式的学识素养,是一棵“文化大树”。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万九千多册藏书,一生写下41本教育专著、600多篇教育论文和1200多篇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能够担任中小学几乎所有课程的教学,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

人非生而知之,惟有困知勉学,才能成为智者。智者不惑、明道达义,故能不为事情所惑。一切有志于成为教育家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问家。

山东省教育厅巡视员张志勇坦言:“校长讲级别,不会讲课,也很少进课堂;教育局长缺乏教育专业知识,不按教育规律办事;校长、教育局长的‘官员化’、‘非专业化’现象应引起人们的警惕。”耶鲁大学前校长施密德特(B.C.Schmidt)曾断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没有一位教育家。”他认为,“官本位”体制才是导致中国教育出现危机的深层原因,这种观点从一个侧面解释了教育家在当今中国缺席的部分原因。

二、笃行并固执之——勇者不惧

除了要有思想,教育家还要有实践,这是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区别。教育思想家有思想,教育家也要有思想,但更要有实践。可以说,教育家是有思想的实践家。要成为教育家,就必须躬行教育实践,笃行并固执之。

孔子被称为教育家,是因为孔子那散发着璀璨光辉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无一不是来源于其教育实践。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唯一没有放弃的是教育实践,因而造就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裴斯泰洛奇被称为教育家,是因为其留给后人教育财富中的“教育心理化”和“要素教育论”,都不是依据科学原理或结论提出的,是他在实践中耐心尝试和苦心思索而获致的。杜威被称为教育家是因为他不仅提出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而且一直在芝加哥大学初等实验学校(又称“杜威学校”)实践自己的理论,可以说,没有芝加哥大学初等实验学校的实践就没有杜威的教育思想。陶行知被称为教育家是因为他不仅提出了“生活教育论”,更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自己的理论。晏阳初被称为教育家,不仅因为他洞悉了中国社会“愚、穷、弱、私”,而且以“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去“化农民”。

“文革”刚结束时,我国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化倾向,语文教育的“语文性”沦为“政治教育”的附庸,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以于漪、李吉林、魏书生、钱梦龙为代表的一批语文教师开始探索语文教育的真谛,使语文教育向“语文”回归。他们尝试用不同方法实现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于漪充满人文气息的“教文育人”、李吉林的“情景教学法”、魏书生的语文教学科学化、钱梦龙富有开创意义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使得中国语文教育园地形成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流派,景象一派繁荣。因此,他们被称为教育家。还有一生耕耘于基础教育并提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思想的国宝级教育家霍懋征,总结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教学思想的斯霞,传奇教育改革与实践家魏书生等,无不是在其教育实践中萃取出各自独到的教育教学思想并绽放出恒久的生命力。

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素质教育举步维艰时,蔡林森、崔其升苦苦探索,寻觅出一条具有典型中国农村素质教育特色的“洋思模式”和“杜郎口模式”,因此,蔡林森、崔其升被称为“乡村教育家”。只有固执地坚守自己的理想并原创性地解决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难题,同时具有能够影响同时代人的教育思想和行为方式的人,才能被称为教育家。

“许多教师都是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具有自己特点的教育思想的。应该看到,教育实践为这些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没有教育实践的基础,也就不可能形成这些教育思想。例如,……泛智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夸美纽斯曾亲自开办泛智学校并撰写了《泛智学校》一书。主知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在德国哥尼斯堡大学讲授哲学和教育学时开办了附属实验学校。至于‘新教育’思想和‘进步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大多开办了自己的实验学校,并在教学组织形式、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革新。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这样指出:实验学校就是教育哲学和心理学的实验室。”

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要想成为教育家还需要有勇气,勇于直面教育之困且有“不惧”的勇者之气。山东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的教学改革经历了“八年抗战”,“期间的艰辛和磨难,喜悦和泪水,坚守和抗争,都风扬为生命里的一道风景”,就像臧克家笔下的那匹老马,“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因为一节课只让老师讲十分钟、因为不让老师布置作业、因为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学生家长打上门来找“那个不布置作业的校长”,窗户玻璃被人砸烂,教育局和检察院联手调查其“十大罪状”。但崔其升挺住了,“他倔强的背影是一座碑!”,“他躬身前行的姿势是一个雕塑!”

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又把这三种境界说成“三种之阶级”,认为“未有不阅第一第二阶级而能遽跻第三阶级者”。放眼望去,古今中外著名的教育家无一不是笃行而执着的勇者。勇者志道直前,造次颠沛,未尝止也。著名作家路遥说过:“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可能成就某种事业。”因此,教育工作者只要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精神,就一定能“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三、爱心荡漾——仁者爱人

教育是社会事业、公益事业,教育需要爱。教育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教育活动中,爱的品质是必不可少的。“爱的品质”是成为合格教师的必要条件,换句话说“爱的品质”是一种属于教育者的天性,当然更是成为教育家的充要条件。2014年教师节,习近平主席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谆谆告诫大家:“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风格可以各显身手,但爱是永恒的主题。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老师的爱,既包括爱岗位、爱学生,也包括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

大凡著名教育家都具有“大爱”、“博爱”。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活动就是爱的活动,教育纪律就是爱的纪律。因为有爱,裴斯泰洛奇被誉为具有“圣心”、“圣德”的人;因为有爱,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因为“爱满天下”,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工作者只有具有济世爱人的赤心,才能发挥出光辉强烈的“圣火”,才能无往不胜、无坚不摧。

有人认为,追逐利润的“企业家办学”、崇尚等级和服从的“官僚办学”、一言堂的“家长制办学”、因循守旧的“教书匠办学”是教育家办学的四大敌人。教育家需要爱孩子、爱学校、爱老师,而不是爱票子、爱位子、爱面子。然而,在市场经济和价值多元化时代,清心寡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那种不求回报的“博爱”更是稀世难求。

总之,教育家应有学者情怀、教育情怀,通俗地讲,教育家要具备学者的素质与民胞物与的情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古今中外教育家成长的规律告诉我们,教育家的产生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上所言主要为教育家成长的内因,而要真正成就一批教育家还需要诸多外因的作用,为教育家的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如政治环境的宽松、经济环境的宽裕和用人制度的灵活。顾明远先生提出,教育界要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要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使大家敢于讲真话,敢于发表和坚持自己的学术见解,敢于进行学术批评和讨论。宽松的政治环境可以使人专心从教。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从高层领导的关注到百姓的期盼,从政府支持到社会重视,从实现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到教师待遇的大大改善,等等,教育的大环境已经得到极大改善,教育和政治、经济正走向良性循环,纲举目张的时代已经到来。

一个时代的教育事业造就一个时代的教育家,一个时代的教育家创造一个时代的教育事业。

只要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教育家正在向我们走来。

猜你喜欢
教育家思想语文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著名数学教育家熊斌荣获Erdos奖
当代著名教育家冯恩洪获聘光明教育家书院副院长
教育家
郭泰:行走在大地上的教育家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