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
——江声树肖像摄影作品

2018-01-02 08:44江声树
海峡影艺 2017年4期
关键词:摄影孩子

岁月
——江声树肖像摄影作品

袁毅平世界杰出摄影活动家 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 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张 宇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著名摄影家

名家评《岁月》

李树峰:《岁月》是近百年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

凭着真真切切的感受,原原本本地记录乡亲们的音容笑貌和体态。这些人物,让我们细读那些过往的岁月和沧桑。

因为拍摄是在亲切的谈话中进行的,所以人物都很放松、很自然,回到了他们自身的状态。这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摄影功力;而影像处理上,从影调到构图,都与主体和谐一致,没有造作的成分。而摄影的最高境界,是让观众忘掉摄影媒介属性,直接面对现场和人物。这样的影像才有直击人心的力量。

作者的访谈和文字纪录与影像相得益彰。洗练而素朴的文字,介绍人物的姓名、年龄,过去的生活遭遇和当下的心态,使影像有了社会学价值。在几万幅中选出的这80幅作品,是代表性的;而那几万幅作品,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影像库,随着这一代农人的消逝,其价值会越来越高。

(李树峰 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研究所所长,原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李建平:《岁月》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重要参考价值

《岁月》所展现的与其说是一幅幅饱经沧桑、形态各异、身世有别、遭遇不同的老农民肖像,勿宁说是100多年来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缩影,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重要参考价值,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创举。

拍摄的难度也许往往不在于另辟蹊径,而是如何在寻常中,拍出故事,用不寻常的角度、切面,去捕捉那美好的瞬间。他要用最干净的镜头,构造最自然而又最真实的世界。

旧社会的贫穷、落后和灾难,无情地剥夺了农民的生存权利、教育权利乃至婚姻权利。当我们在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之时,回顾中国农村自20世纪到21世纪的艰难曲折而又辉煌的发展历程,再看看《岁月》中一幅幅老农民的肖像,一定会深切感悟到今天的好日子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从而对中国所选择的发展道路充满了自信和自豪。

(李建平 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博士生导师,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

中国摄影出版社:《岁月》的每一幅画面都是经典,都在述说着一段厚重的人文故事

四年多来,您力戒浮躁,脚踏实地,甘于寂寞,专心把这件事做完美,这种专注和敬业的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尊崇。您深入农村,贴近农民,跟泥腿子同坐一条板凳,把父老乡亲当作自己的亲人,与农民兄弟心连心,把自已的全部感情,倾注在充满着泥土芬香的作品中。

《岁月》中的每一幅画面都是经典,都在述说着一段厚重的人文故事。同时,画册设计充满了创意,是一部融汇了摄影学、艺术学、和社会学价值的专著。随着时间推移,《岁月》将愈加珍贵,值得去收藏。

陈必定 男 1943年生

一场暴雨,山体滑坡,把他家5亩地掩埋了大半。从此他全家起早贪黑,清沙运泥,像愚公移山一样,经过三年多努力,终于搬走了这座大山。灾难把孩子们炼成了硬汉,如今他们都成家立业了,老大当了村主任,是奔小康的带头人;老二做生意,还时常做点公益;老三在家管理40亩毛竹山,种几亩脐橙,一年有二三十万元收入。

罗月清 女 1927年生

5岁坐着花轿,风风光光地被娶进一户殷实人家做童养媳,婚后生了一男一女,但都没能活下来,夫家请人相命算卦,说她命硬,与家人相克,于是被休。她满怀屈辱地回了娘家。解放后,再嫁,为第二任丈夫又生了一男一女,现在跟儿子一起生活。由于她受伤很深,时至今日,她仍不敢正眼看人,大声说话,像是一只怕见光的小动物。

罗宗洪 男 1934年生

因为他是劳动能手,又肯为集体做事,乡亲们推他担任大队长。文革刚开始,他还按原来的套路,一门心思抓生产,因而被戴上“走资派”的帽子,批斗了好几场。粉碎“四人帮”后,得到平反,收到平反书时,他无比激动,说,这一天终于等到了。

刘锦标 男 1925年生

读过私塾,当过先生,乡村里的婚丧喜庆,建房修坟,都要请他做文厨;村里修族谱,建宗祠,也都由他来主持。他办事公道,态度谦和,很得大家敬重。邻里间若有矛盾纠纷需要论理评判,只要他说该咋办,没有人会反对的。他觉得自己年届九十,该是盖棺定论的时候了,前年他为自己写了几千字的自传。

陈桃月 女 1944年生

小时候家里穷,做不起新衣服,但她有一头又密又亮又长的乌发,她用“私房钱”剪来两条绸带子,在大辫子上打两个蝴蝶结,走起路来像两只蝴蝶上下翻飞,比穿新衣服还光鲜呢。听说今天要照相,照片还要放大,她特地梳了两条麻花辫,以重现一下少女时代的风采,而且这是她丈夫所喜欢的妆扮。

周明兴 男 1945年生

妻子生下笫二个孩子不多久就自杀身亡了,而那时老大还不满3岁,一个大老粗要喂米糊、洗尿布、缝缝补补、洗洗涮涮,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扯大,这一路的艰辛可想而知。在他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候,却患了胆结石,一家人一个月的各种补贴加起来不过千元,只够他打针吃药,要动大手术是一笔负担不起的费用,他只能拖着,体重从110斤降到目前的56斤。

李孝容 男 1944年生

“典妻”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很遥远很陌生了,解放前一些贫困家庭无法养活妻儿,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就把妻子租给人家,而租妻的一方则是没有钱讨老婆,租来的女人纯粹是为了生儿育女。李孝容和他弟弟就是在这期间出生的,租期满了,父亲带他回家乡时,他4岁,弟弟2岁,推算大约租期为5年吧。这样状况虽然悲催,但从此有了劳动力,生活将得以延续。

邓仁相 男 1931年生

至今未娶,为传宗接代,晚年过继了一个22岁的儿子,生活依然艰难。听说有人来为上年纪的老人照相,他拄着两根竹竿,走了5里多山路赶来了,他告诉我们,20多年前去过一次县城,后来再也没有进过城,现在腿脚不利索,更没有机会了。

郑富娣 女 1916年生

虽然年届百岁,又裹着小脚,但是洗洗涮涮、缝缝补补都做得利索。前些年盖了新房,告别了那冬天透风、春夏漏雨的居住困境,老人心里特别高兴,有客人来,她就会泡一杯热乎乎的冰糖茶端到你面前。这是住在深山里的山哈待人的风俗,又是她对当今生活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朱光郁 男 1930年生

年轻时演过戏,是戏班子里的掌鼓。耋耄之年,靠享受低保待遇和捡些废品维持生活,但依然痴迷戏曲,不管是坐着、站着、走着,总是打着节拍,哼着小调,陶醉其中。村里发动向灾区捐款捐物,他每次都慷慨解囊,还用戏文里的故事告诉大家,发善心做善事日后定会多福多寿。

蔡永员 男 1928年生

杀过猪,贩过牛,走南闯北,经历丰富,见的世面多,办事老辣干练,再难的事都难不倒他。两次婚姻都没有生育,过继了一个儿子,又不幸早逝。这些事使他很挠头,但他仍然成天笑呵呵的,这既是无奈,也是豁达。

林德胜 男 1935年生

二儿子和三儿子都患精神分裂症,医院也去了,迷信的事也做了,就是不见好,发作时,甚至挥刀砍人,说着,老人伸出二只手,上面留有很深的疤痕。三年前患儿还一把火把自家的房子烧了,现在一家人只好寄居在亲戚家里,老人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老人一脸茫然。

刘正眉 女 1929年生

7岁当童养媳,婚后生了4个孩子,全夭折了,家人责怪她,旁人议论她。为了孩子不再夭折,第五个孩子一出生就送给了人家,却去抱养了一个别人家的女孩,从此孩子无恙,大家都松了口气。村里人说她最喜欢的是睡觉,没事就睡。或许这也是躲开冷眼与责骂的一种方法吧。

徐良妹 女 1926年生

那年,她唯一的儿子暴病而死,儿媳妇离她而去,丈夫也撒手人寰,整个家空荡荡的,只剩下她和牙牙学语的孙子。她也曾想过了结自己,但是她想,必须把血脉延续下去,凭着这个信念,她含辛茹苦把孙子抚养成人。孙子也顺利地结婚生子了,谁知孙子的家庭又破裂了,孙媳妇撇下孩子走了,留下的依然是不满二周岁的娃娃,她又一把屎一把尿地把曾孙拉扯大,这50多年的甜酸苦辣只有她自己知道。

张云管 男 1940年生

5岁丧父,6岁丧母,由爷爷抚养长大。年青时到建筑社做小工,一次车祸,断了肩胛骨。后来当拖拉机手,不慎翻车,又折了二条腿,断了六根肋骨,从此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他只能靠政府的救济和补助过日子,可是随着年龄的增大,浑身的伤痛困扰着他,一想到这些事,老人就沉默了。

陈福生 男 1932年生

1955年参军,1958年退伍,被安排在看守所当狱警,村里人都羡慕极了。可是到了1960年,国家为了减少非农业人口的数量,对各项事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紧缩政策,他就是在这次裁员中被调整回乡的。没了铁饭碗,也没了居民户口的优越待遇,老老实实回乡当农民,他毫无办法,听凭命运的安排!

郭华妹 女 1926年生

六个儿子,一个女儿,1960年自然灾害,饿死一个,其他孩子虽食不果腹,但总算活下来了。当年挨饿的情况她还记忆犹新,先是拔野菜,然后是挖草根,接着就吃观音土,那时晚上吃得稀,吃完就早早睡觉,孩子年纪小,饿了就哭,孩子一哭,妈妈的心就像刀绞一样。改革开放后,可以搞些买卖,可以出去打工,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如今一家五代同堂,衣食无忧。

林维明 男 1933年生

爷爷是秀才,因乐善好施,官署送了“齿德堪推”的牌匾。最鼎盛时,二座大房子住着二百多人。到他父辈开始败落,他童年只能去看牛而不能上学。据说家里有个装秀才帽的精致盒子,家里的女人不识货,拿来装谷糠喂鸡鸭,前二年听人说这东西蛮值钱的,才洗干净了藏起来。

上官克原 男 1927年生

解放那年他24岁,正月十五解放,三月廿八土匪攻打占领了他的村子。过去,乡亲们饱受土匪抢掠之苦,如今解放了,怎么还能让这些家伙卷土重来蹂躏百姓呢?作为民兵连长,他吞下称砣铁了心,拼了!他带领全体民兵跟土匪恶战一个月,终于在四月廿八把土匪打垮赶跑了。战斗中牺牲了六个人,他是幸存者,说起这件事,他既沉重又自豪,他说,这也算是上战场了。

雷成森 男 1927年生

1958年开始担任村支部书记,一当就是27年。这期间,村里建了一座石拱桥,建了一所小学,还为集体办了一个碾米厂。他得到了乡亲们的信赖,他儿子又被推为支部书记,又干了20年。二代人为村民服务47年,没有为自己谋一丁点利益,看他那双畸形的手,再看看他那空空荡荡的家,让人心生敬意。

蔡有财 男 1934年生

四个孩子都在深圳上海做生意,赚了不少钱,唯一缺憾的是二个老人身体都不好,他的胃动了四次手术,撩起衣服,肚皮上有好几道疤痕,老伴半身不遂,基本上卧床。几个孩子倒是懂得感恩父母,他们花重金雇了专职保姆,还四个人轮流着回家照顾老人,这让二老倍感安慰,一说到孩子的孝心,他就会情不自禁地夸奖一番。

蔡素眉 女 1927年生

40岁时丈夫病故,45岁带着三个孩子改嫁给一个单身汉,由于过度劳碌,落下一身病。现在孩子大了,也争气,在城里开黄包车,儿媳妇在家种茶,前年还盖了二层半小楼。老人常常向人家晒幸福,二个手腕戴满了手链手镯,过去人家瞧不起我们,现在有东西就戴出来,才不被人家看轻,老人如是说。

管花银 女 1927年生

儿子孙子都进城了,而且都在城里买了新房。他们有的当干部,有的做生意,都忙得很。他们一上班,我一个人在家里发呆,又不能串门,像坐监牢一样难受。他们家里种花种草、养鱼养狗,我侍弄不来。我们乡下空气好,水也好,随便种一点青菜,养几只鸡鸭,比城里自在多了。

刘富妹 女 1931年生

育有3男2女,现在孙辈18人,曾孙辈15人,春节大家回来,吃饭要摆四五桌。她说,儿孙们每回离家都要跟我合个影,说在外面想我了就看看照片;每次还要给我发红包,像发工资一样。乡亲们说我钱多是我的名字好,我不同意,过去我也名富妹,怎么还是穷?不是名字好,是政策好!

江声树男 1941年生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摄影师,国家摄影职业技术考试题库专家组成员,国家级考评员。有300多幅作品在国际、国内影赛中获奖;有200多幅作品在《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报》、《中国国家地理》等刊物上发表;有40多幅作品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有6幅作品被美国俄亥俄洲政府和上海图书馆等单位永久收藏。连续二次获“郎静山国际艺术摄影金像奖”, 连续三次获《大众摄影》十佳摄影师称号,连续五次获福建省“杰出摄影家” 称号。

江声树历时四年,行程3万多公里,走进四百多个村庄,为近万名七十岁以上的农民造像,从中选出81幅肖像编成画册《岁月》,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现选出部分作品刊发。《岁月》及其作者在2017年4月份东南卫视、海峡卫视《海峡著名艺术家》专题节目中播出。

猜你喜欢
摄影孩子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熊孩子爆笑来袭
WZW—bewell摄影月赛
WZW—bewell 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