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翠芳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总结朱自清的古文教研思想,阐述其“小处下手与大处着眼”的古文教学和研究方法,指出其对当今古文教学和研究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文教学 研究方法 小处下手 大处着眼
从1920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以后,直到1925年夏,朱自清从事中学国文教学工作长达5年之久。此后在清华大学任教授,继续开设国文课。朱自清不仅在国文教学实践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及时总结经验并形成一定深度的理论思考,对国文课程的教学目的、教材编选以及教授方法等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训练至诚的人格始终是国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朱自清从宏观和微观上提出了一整套学习古文的方法。而纵观其实践与理论的总体思想可以概括为“小处下手,大处着眼”。宏观上,从“大处着眼”,了解古文产生的语境,微观上,从“小处下手”,从对平时积累的学生易错的词语和标点到阅读训练的详细步骤,都做了详细的论述。宏观和微观相互结合,相互作用,达到古文阅读的最佳效果。把握了这一点,也就把握住了语文教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和方法。
朱自清在《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中认为,中国国文教学的目的包括两个方面:“(1)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和能力;(2)‘发展思想,涵育情感……我们在实施时,这两个目的是不应分离的,且不应分轻重的。”在《论中国文学选本与专籍》中对其做了进一步阐明:“我想中学生念国文的目的,不外乎获得文学的常识,培养鉴赏的能力和练习表现的技术。词汇与成语,风格与技巧,白话都还有借助于文言的地方。”在《古文学的欣赏》中,他指出,“要培养情感,欣赏的机会越多越好,就文学而论,古今中外能欣赏越多越好。”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朱自清指出了学习古文的四个主要的内容:一是获得文学的常识。这也是古文阅读的基础,凭借这些常识进一步阅读古文,进行审美欣赏,了解古代社会状况、伦理风貌等。二是培养鉴赏的能力。这一层从基本的文义上升到审美的欣赏,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的写作处境,移入情感,产生共鸣,获得美感。所以,欣赏作品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三是发展思想,涵育感情。我们阅读古文,了解古代的社会历史和社会风貌,了解古人的思想,但不是一味地接受,不能只停留在审美鉴赏的层次,而是要重新站在自己的立场,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思考,批判地接受文化遗产,这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审美欣赏的过程中,也要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培养丰富的情感,提高人格的修养。四是能运用古代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词汇与成语,对于古代文学的风格与技巧还要学会借鉴和运用。
针对以上学习的内容,朱自清提出了一套古文学习的方法,进行经典的阅读和训练。
经典训练旨在培养“欣赏力”,同时也“培养批判力”。为了实践自己的主张,朱自清在40年代编撰了一部《经典常谈》,共13篇,以《说文解字》起首,对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若干种古书和古文体作了精要的分析讲解。
朱自清说:“欣赏并不是给课文加上‘好‘美‘雅‘神妙‘精致‘豪放‘婉约‘温柔敦厚‘典雅丽皇一类抽象的、多义的评语,就算数的;得从词汇和比喻的选择,章句和全篇的组织,以及作者着意和用力的地方,找出那创新的或变古的,独特的东西,去体会,去领会,才是切实的受用。”(见《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这里分三个层面:首先是语义层面。具体方法上,朱自清借鉴语义学的方法,把语义分析与考据结合起来,探索词语的应用史和语义的变迁史,以揭示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发展规律。掌握其“本义跟变义,源头和流派”,然后方能谈得上切实地欣赏作品、准确地评价作家。当出现多义的时候,“多义并非有义必取,搜寻不妨广,取舍却须严。”其次是文本层面,也就是文章的章句和全篇的组织。阅读不能拘泥于点滴的文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是应该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整体理清文章的篇章结构,梳理文章的脉络以及文章的主旨。第三层则是要将文本放在更大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发现作品的创新或者复古的独特的东西,并研究其深意。这是对阅读的更高层面的要求。这就不仅要求要有丰富的文学史的知识,也要有宏大的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这也体现出朱自清的从“大处着眼”的史的眼光。这三个层面也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语义的选择离不开文本和语境,文本的理解离不开具体的语义和历史语境,语境的确立也依赖于对文本的理解。
学习古文,不仅要学会阅读方法,也要多进行训练。关于古文的训练,朱自清提出了“四条路”、“四步走”的方法。在《古文学的欣赏》中,他建议从翻译、讲解、作注、拟作四个方面逐步深入地学习古文,这就是四条路。在翻译上,学生读译本要慎重选择。翻译者的修养至关重要,他要能够了解古文学,批判古文学,将考证与批评结合,还要能够照他所了解与批判的译成艺术性的或者有风格的白话。这就要求译文不仅准确,还要具有可读性,才能最充分地传达出古文的精美。讲解是分析原文的意义并加以批判。跟翻译不同的是,翻译要有文化的背景,有自己的立场。讲解以原文为主。同时讲读不该逐句讲解,更不能信口开河,得切实计画,细心启发,让学生多讨论,多练习,才有效。这就要求教师要负责任,循循善诱,学生要积极参与,认真配合。作注是要以白话注释,更以读原文为主,选出该注释的词句,并要有新义。朱自清身体力行,著有《古诗歌笺释三种》,在总结历代注释的基础上做了澄清的工作。此外,拟作也是古文欣赏的门径,或以诗拟诗,或以白话拟作古文。这是在模仿的过程中加深对古文的记忆和理解。这“四条路”是循序渐进的,翻译是基础,是疏通文义,讲解中已經有了批判的立场,作注需要比较和研究,拟作是创造。
在《论学诗门径》中,朱自清提出“四步走”的方法。一是诵读,即吟诵,熟读和记诵。学诗要吟诵,吟诵是诗歌兴味的发端,也是学诗的第一步。熟读不独那能领略声调的好处,并且能熟悉诗的用字、句法、章法。但是吟诵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或成学,需要记诵,记诵时须能明白诗的独特的表现方式。为对诗的理解鞭辟入里,还需要说诗的人,这就是第二步,听人讲解。说诗有三种:注明典实;申述文义;评论作法。也就是弄懂用什么材料,表达什么意思,使用什么技巧。最好有“诗例”这种书,如俞曲园的《古书疑义举例》的体裁,将诗中各种句法或词例,一一举证说明。第三步是“宜多读注本、评本”。注本易芜杂,评本易肤浅笼统,主张学生应多读选本。如唐以前的五言诗与乐府,自然用李善注的《文选》比较好,因为李善注的最为谨慎、切实,而且各体兼备,咬文嚼字,启人深思。第四步是适当读一些诗话著作,“诗话可以补注本、评本之不及。”朱自清精选了一些历代诗话作为阅读材料,这些诗话或者引人入胜,或者对后世影响甚大,或者介绍诗史,或者具有创新意义。此外,朱自清也亲自还做了大量的诗钞、诗文评钞的工作,都是值得借鉴的方法。endprint
以上方法是针对精读而言的。朱自清认为,精读要逐词逐句求解,还要讽诵,涵泳。精读要采取分析的态度,词义、句式、声调、论理、段落、全篇主旨,都分析说明,比较,练习。阅读是精读与略读的结合。如果说精读较多的依靠教师的讲解和教材的选择,首先要做的是精细而扎实的文字功夫,略读则只观大意就成,更多的是运用所学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阅读古文的能力,扩大阅读的视野。在《略读指导举隅》中,《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为学生的略读提供了范本。作者不仅对各家诗的选择和评点非常谨慎,注意到各家、各体、题材、时段的选择和分配,还介绍了一些诗歌的常识,如声调,唐诗的分期等,点面結合,既有重点诗歌的阅读,也有诗史的维度,考察诗歌形式的变迁。
在教学上,朱自清不只是要求师生机械地学习,还要学会研究,实现教学与学术共进。掌握丰富的资料是进行研究的基础。《古诗歌笺释三种》、《十四家诗钞》、《宋五家诗钞》都是朱自清授课的讲义,所选都是先秦到北宋时期有代表性的诗人与诗作,参考材料丰富、笺注诠释详细精审。规模庞大,富有深度。在研究上,朱自清同样注重“小处下手,大处着眼”的方法。在搜集材料的基础上,考证求索代表作家的行年,代表作品的选编、笺释以及诗歌史中个别专题的探讨,乃至某些名句的分析考辨。在批评史的探讨上,朱自清善于抓住“意念”,通过对这些“意念”的史迹追寻来揭示古文和文学批评的真实面目。如通过对“好”与“妙”这两个意念的缜密考辨,揭示了古人对于自然与艺术的传统态度,发现简单的语词背后隐藏的社会意识形态。《诗言志辨》是对“诗言志”这个概念的辨析,分《诗言志》、《比兴》、《诗教》和《正变》四个部分,其中前两者是大纲,后两者为细目,揭示了其儒家论纲的政教本质。从一个很小的概念入手,却有了独到的发现,见出了另一片天空,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将作品作为活的对象,实现教师、学生和作品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朱自清指出,不宜过分重视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学生教育还应当注意整个人格的发展。在《论大学国文选目》中指出,兴趣是常会变动的,训练应该循序渐进的进行下去,有时候必须使学生勉强而行之。这就体现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他们所没有注意到重要问题,师生共同解决。但是朱自清反对教师一味灌输,主张不仅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更注重的是学生提出问题,指示路子,阅读原料,接触“权威作家重要作品”,做报告,多方发展,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他指出,学生负担过重,眼花缭乱,没有自己的专长是国文程度低落的重要原因。如果我们能实现从小处下手,大处着眼的方法,就能实现以点引线,以线带面,纲举目张,洞微知著,不仅能学习丰富的文学常识,也给研究古文带来新的胜景。
朱自清先生不仅有自己的一套系统的语文教学思想,而且身体力行,对语文教学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我们总结朱自清的语文教学思想,是为了提高实际的语文教学水平,但是,正如朱自清所言,“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是切实的,有恒的施行;理论无论如何好,不施行总还是个白费!”(见《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
参考文献
1.《朱自清全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1997.
2.《朱自清论语文教育》,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
3.李少雍:《朱自清古典文学研究述略》,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顾黄初:《语文教育论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中国电影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