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璐
健康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大的社会背景下,人民对于健康的期盼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治疗已病”已经渐渐转变为“养生保健,未病先防”的新理念。群众往往并不满足于对疾病的了解,甚至更渴求那些疾病预防、保健、时令性养生以及良好生活方式、习惯的养成等内容。伴随着“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文内涵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关怀,是一个民族繁荣昌盛和一个国家富强复兴的重要标志。
人文关怀是一种以人为价值核心的人类自我关怀,它的内涵为对人的需求、尊严、价值乃至命运的维护、追求与关切。本文中所指的健康科普人文关怀即是指公立医院在医院宣传尤其是健康科普的过程中对医学人文关怀以及医疗人文理念的传播与渗透。健康科普的本质首先是其专业性、学术性。为此,则要充分发挥专业医护人员在健康科普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性。其次,随着公立医院创建人文关怀示范医院被提上议程[1],公立医院在进行健康科普传播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人文内涵的传递与引导。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不仅丰富了健康科普传播的形式更带来了许多新挑战,在坚持科学严谨的同时,要充分以通俗易懂、简洁生动的特点体现人文关怀。简言之,医学科普与传播是科学与人文在巅峰上的握手[2]。
公立医院作为政府部门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的一部门,其对外宣传中应主动担负起健康科普的社会责任,不断发挥医院公益性。于医院内部而言,它有利于提升医院影响力,塑造医院品牌、树立医院良好的公众形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对外而言,健康科普宣传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攻坚阶段满足当前社会群众健康需求的最便捷、有效的方式,它有利于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就医和健康指导,从而提升患者满意度。
目前来看,世界范围内关于“自媒体”的定义仍然较多。“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和新闻的途径[3]。”笔者此处所言的自媒体时代即是在信息革命时代的背景下,以个人传播为主,以现代化、电子化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或者是个人传递信息的社交媒体时代。医疗卫生行业是涉及到公众健康的特殊领域,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广泛性。自媒体尤以微信为代表相较于其他传统媒介,在信息传播速度、效率、广度上具有更强优势。
笔者目前就职于安徽省一家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党委宣传部门,主要负责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的推送与日常运营,现以此为例,简要论述微信公众平台中健康科普的实践特点。
健康科普作为医院宣传的一个部分,从本质上来看还是医疗卫生行业中的新闻宣传,故必然要遵循新闻宣传的基本规律。时效性是新闻的基本特征之一,健康科普亦以遵循时令为先。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璀璨华章,至今影响亿万中国人的生活习性。公立医院作为为社会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机构,其公益性是第一位的,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则可以借助每一个时令节气、世界(或者国家)疾病日开展义诊活动来进行科普宣教。如端午节是我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我院每年逢端午节来临之际开展“端午送香包”“端午到、香包俏”的公益性宣传活动。借助传统节日的契机,中医科、康复医学科赴合肥市内部分小学、社会福利院等机构开展健康宣教和义诊活动,医院微信也邀请专家开展科普讲座并适时推送了相关科普知识,一方面传播中国传统中医文化,进行科普宣教,另一方面也传播了医院影响力和品牌度。
“蹭热点”常常被认为是口碑营销的一种常用手法,其本质上反映的是微信运营商利用热点话题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从而扩大影响力。在医院的公众号运营中,我们也常常搭乘热点话题,如热播的电视、热议的话题事件或话题人物,以此来进行健康科普,推介医院科室专家及先进的诊疗技术,提高医院美誉度。《我不是药神》电影热映以来,我院第一时间安排血液科专家就片中所谈及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进行了科普宣教,从专业领域解读如何用药、患者康复乃至患者日常生活,该类文章从人文关怀视角进行了科普宣教,针对疾病种类,文章始终以关爱患者、尊重生命为中心,处处体现了患者中心的理念。如发表在省卫计委官方微信“健康安徽Healthy Anhui”中的“看哭了!《我不是药神》引热议,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到底是个啥?”一文当日阅读量即破1万,受众对影片中谈及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关注度随着电影的热映,热度一跃而上,微信公众号的转载率与订阅率大幅提升。
医学一直被看作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而其实际上则是一门涵盖社会关系、关涉社会情绪的实实在在的社会科学。因为医学要实现的目标是社会性的,是为了实现病人健康的一个总体社会目标[4]。而以医学为基础的健康科普就是通过采取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及时地、准确地把受众暂不了解的和即将需要了解到的科普知识传播给他们,在全民范围内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最终目的。医疗活动始终被认定为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事业,尤其需要发挥人文关怀的作用。
3.1 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人文内涵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最核心的是中国传统的人文内涵,春秋战国时形成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始终居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其核心思想是“和”“仁爱”“仁政”。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将其融入医学的教育活动与实践中,用具有传统和时代内涵的人文精神建构公立医院健康科普传播的新途径。如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部分,《内经》中有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医学健康科普深刻汲取二十四节气中所蕴含的智慧,结合时令、节气发布通俗易懂的大众化养生科普知识也是充分发挥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
3.2 将人文理念贯穿医学事业的教育与评价中,推动医学人文本质的回归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始终坚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努力全方位、全周期地保障人民健康。临床一线医务工作人员是健康中国战略建设的参与者、实践者和促进者,要充分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医德医风教育,加强对医学人文内涵的思考和实践。同时医院要不断完善医学人文考评体系,推动医学回归人文本质,促进每个医务人员“有温度、有水平”地投入到健康中国的伟大战略实践中。尤其是目前日益凸显的医患矛盾的化解,更需要发扬医学人文精神,力求维持医疗环境的公平、公正与医疗机构的公益性,从而形成对患者关怀、照顾,对医生尊重、信任的医学人文氛围。
3.3 将人文关怀渗透至医疗临床一线工作中,不断发挥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医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人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医学与人文融为一体才能更有效地为人类服务,以达到防病治病、尊重关爱患者的目的。人文关怀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这一点同样也是医学本质的体现。公益性是公立医院的根本属性[5],公立医院公益性是指公立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必须要始终坚持以社会效益为首位。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就是要在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的同时解决医疗的公平性、适宜性和可及性等问题,其中健康科普作用的发挥即关系到可及性作用的发挥。公立医院作为我国目前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必须要切实履行好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