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教育与民间美术的现代传承

2018-01-01 22:36吴从瑞江文淼
关键词:弘扬民间美术

吴从瑞,江文淼

(阜阳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民间美术,特别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呈现的民间美术,地域特色鲜明,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涵盖了染织、绘画、建筑、工艺美术等方面。然而,民间美术因日益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现代信息浪潮的侵袭而日渐衰落。民间美术的继承和发扬必然需要一批高素质、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高校在开展民间美术教育方面兼具创新性和高层次性的优势。如何结合已有美术教育经验及现代传承手段,发挥好自身优势,为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美术教育是传承和发展民间美术的重要力量。作为学术和文化集聚地的高校,特别是直接对接地方基础教育的师范类高校,学生所接受的民间美术教育深入与否,将会直接影响中小学民间美术教育能否顺利开展。因此,高校特别是高师院校是传承和弘扬民间美术的源头。同时,组建高校科研团队也会助力民间美术的研究,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智库团。

从世界各国高校美术教育的内容来看,大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美术资源是高校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发达国家的现代美术教育中,民间美术往往以工艺美术选修课和研究课题的形式在各类高校中开展。比如,美国高校美术普及课就已不单纯是绘画训练,而是包括了雕塑、陶瓷、编织、金属工艺等教学内容。然而,目前在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课程中,除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外,其他大多数地区的高校对民间美术资源的传承与利用尚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缺乏深入的推进。

目前,国内许多大学都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大学美术教育普及课程,部分高校设有大学生艺术指导委员会,指导艺术教育。《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普通高校美术教育要“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优秀民族民间艺术”;各级各类学校“要开发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美育资源,搭建开放的美育平台,拓展教育空间”[1]。有关民间美术融入高校美术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被逐步关注,有些部门还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后续研究。缺失的民间美术教育体系的构建被摆上议事日程,民间美术资源的普及与传播在高校美术教育中也逐渐开展起来。

(二)民间美术是高校美术教育不可多得的文化载体。“原生态美术的价值关不亚于西洋美术和中国传统的精英美术,原生态美术更具有普遍性、适应性和民族性,更具有生命力。”[2]相对于高雅艺术的深奥及精准造型要求而言,以手工制作为主的剪纸、彩陶、扎染等民间美术更具温度,并以其雅俗共赏、简单易学、贴近生活等特征而受众颇广,这使得在高校中广泛开展民间美术课程成为可能,成为必然。有学者早就提出:“没有民间美术这一部分,我们的美术教育就不完整。因此现在将民间美术这一部分纳入现代的中国美术阵地上来,形成中国美术教育的完整体制,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在高等美术教育中更应该及早弥补这一内容。”[3]将民间美术资源与高校美术教育进行对接,不仅对弘扬和保护民间美术有重要作用,对普及美术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高校的创新力量为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弘扬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同时,民间美术也是高校艺术专业实现艺术本土化、特色化的重要源泉。新媒体时代信息互通的迅捷化,使得民间美术同时承受着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双重冲击和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审美情趣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科技材料和形式、中西现代的审美价值观将民间美术几乎挤到了审美的悬崖边上。那些以“粗俗”天然的泥土、植物等制作而成的,反映最淳朴、最美好的感情的民间美术的生存空间正一点点被侵蚀,很多民间美术作品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在宾馆饭店、艺术馆等满眼看到的都是西洋油画、西洋雕塑等,让人很是遗憾。然而,正是这些富有本土文化底蕴的民间美术,反而更具“中国特色”。比如,以剪纸元素设计的时装正走上世界舞台;富含民间美术特色的旅游设计商品反而备受国外游客欢迎。世人皆以为是现代审美观念的冲击消减了民间美术的活力,殊不知有多少人是因为“不了解”而与民间美术之美失之交臂。笔者组织学生参观民间美术展,拜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时,学生经常流连于拙朴巧妙的民间美术作品间久久不愿离去,赞叹于乡土之中竟有如此瑰宝!因此,从高师院校这一源头上进行民间美术教育势在必行。让大学生参与到民间美术的现代传承与弘扬中,在感受民间美术所创造的美的同时,提升其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陶冶审美情操,丰富精神生活。民间美术教学作为艺术类教学体系中的一脉,其朴素、直观的艺术形象和审美寓意,能增加学生对拙朴自然的美感的认识和体验,也是回归自然、认同乡土的重要途径。民间美术的题材往往富有教育意义和美好寓意,这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情感教育,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与热爱[4]。

二、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传承与发展的困境

高校的介入为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弘扬带来了新的机遇,众多研究和学者投入其中,然而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重研究、轻普及,师资培训不足、师资力量缺乏,激励机制不完善,后续就业压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民间美术教学与民俗文化脱节等一系列的问题。

(一)重研究,轻普及。在职称评定、绩效工资等现实因素与项目立项挂钩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动力充足,国家政策的扶持加上切身利益的双重推动,促使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民间美术的研究中去。以安徽省为例,据安徽省教育厅皖教秘科〔2016〕10号文件显示,仅在2016年度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1085项各级立项项目中,与“传统文化元素与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或“民间艺术”等相关的立项项目高达百余项,占全部立项项目的百分之十以上,其中,以音乐、体育、美术及相关专业为主。2015年至今,与“民间美术”相关的研究论文更是不计其数。安徽省部分高校还设立了民间美术研究机构。可见,在高校中,针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研究,是热度较高的。然而,相对科学研究而言,众高校尚未切实将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弘扬落实到课程安排和课堂教学,落实到学生亲身实践方面。调研资料显示,安徽省本科高校中开设与民间美术相关课程的学校极少,多以师范类院校为主。至调研日期为止,安徽6所本科师范类高校中,仅有4所高校开设有相关课程,且所占课程比重较轻。

因此,目前高校民间美术美育课程还停留在研究、讨论的理论层面,实践环节相对薄弱。

(二)师资培训不足,师资力量匮乏。高校美术专业的老师大多毕业于各大美院,其中多以传统的国画、油画、设计、美术理论等专业为主,鲜有与民间美术相关的专业教师,只有部分工艺美术专业的老师具备此方面的教学能力。加上多数民间美术家族式传承、技不外传的特点,致使在高校中开设民间美术相关课程的师资力量极度匮乏。同时,公费的师资培训制度关卡重重,往往要求专业对口、具备“骨干教师”头衔等等条件,以致于使有心学习民间美术的老师没有机会接受培训和学习。目前,往往采取聘请艺人为客座教授进行课堂教学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然而这种形式对学生来说,只是“蜻蜓点水”式的介绍,动手实践环节更是浅尝辄止,对民间美术并没有机会深入了解,很难提起学习积极性。有些高校虽在民间美术管理单位或工艺美术公司等设立了实践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基地等,但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也只是教师带领学生走马观花般游览一番,学生虽有兴趣亲自动手尝试,但苦于设施、课时等条件的限制而难以实现。如有的学校在界首彩陶工艺厂设立的实践实训基地因资金、设备、场地的限制,并不能提供拉坯、刻陶等实践机会。诸如此类的情况,势必造成高校民间美术教育最终流于形式,治标不治本。

(三)激励机制不完善,后续就业压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激励机制分为教师方面和学生方面两个部分。对教师而言,占用大量时间来辛苦研究较少涉猎的民间美术的教学,不仅要学习技能,还要进行教案设计、教学准备等一系列的工作,有些教学材料的准备还颇费功夫,远远不如自己的专业执教起来驾轻就熟,而所得酬劳却是一样的,并不会因为涉猎新专业教学,而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奖、绩效酬劳等方面有所补偿。这也是大多数教师不愿任教民间美术课程的原因所在;学生方面,就业压力是其面临的最大问题。师范类美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去向调查显示,毕业生的出路有考编、考研、工作几种方式。首先,考编、考研中几乎不涉及或极少涉及有关民间美术的内容;其次,大多数学生在应聘到基层教育单位或美术培训机构时,考试内容往往是针对美术高考的素描、速写、水粉等专业内容,并不包括民间美术。最后,即使学生掌握了民间美术技艺,社会上也难有公司和单位提供专业对口的工作机会。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和就业压力的双重困境,都为民间美术在高校的传承和弘扬带来障碍。

(四)民间美术教学与民俗文化脱节。任何艺术的产生,都源于一定的文化土壤,民间美术也不例外,它往往是伴随着相关的民俗文化而生发的,民俗文化是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土壤,而目前许多高校中利用民间美术资源进行研究和教学时,往往将民间美术的根本脱离开民俗文化的丰厚土壤,将民间美术元素分离、肢解开来,流于表面地加以简单吸收,用于现代设计,如此,便将民间美术孤立起来,成为无根之水,无土之木,从而无法对其进行“活态”的传承。

三、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传承的主要途径

(一)以构建民间美术课程体系建设作为重点,切实增加并保障民间美术教学的时间。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弘扬,首要问题是课程体系的建设。它应该具有完整的课程体系,并首先在高校美术相关专业中建立起来,然后逐步推广为全校通识教育普及课程。师范类本科高校是基础教育的源头力量,是传承和弘扬民间美术的先驱阵地,在师范类院校相关专业中应首先建立完善的民间美术课程系统,才能进一步将民间美术传承于基础教育,传承给下一代。首先,应构建民间美术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分门别类地开设民间美术课程,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该由浅入深,将民间美术课程系统化。理论环节,通过课堂教学介绍民间美术的起源、发展和沿革、创新,欣赏民间美术作品,穿插有序的动手制作课堂等;实践环节,学校应增加投入,在实践基地添置设备,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制作,由任课教师和民间美术家共同执教,及时指导学生操作,解惑答疑;其次,应该增加现有的课时量。目前,几乎每个高师院校的美术学专业都有写生或考察课程,可以把其中一次考察课程设置为民间美术的实践学习和考察。通过知行合一的体系架构,使学生有机会到民间美术大师的工作室去,或者是民间美术实训实践基地去亲自动手实践制作,并及时接受民间美术大师的指导。也可以到全国知名的民间美术所在地,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这将取得远远超出网上或课堂学习的效果。

(二)强化师资培训与师资力量储备。通过现有教师培训、长期聘请当地知名的民间美术家为客座教授,邀请他们进行实地教学或定期讲座等方式来解决民间美术教学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师资培训方面,应不仅包括高校美术教师的培训,更要加强对民间美术师进行系统的、定期的艺术培训。其一,选派有兴趣参与培训的老师,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或以采风的形式向民间美术大师学习;其二,目前许多的民间美术师未曾受过系统的美术培训,他们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都非常欠缺,直接导致民间美术与现代社会审美需求之间的断层。可由政府出资,当地美术院校或高校美术专业为民间美术家们提供定期的美术培训课程,教授他们关于色彩、构图、造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加强对他们审美和鉴赏能力的培养。这样,经过一段的时间的努力,很快便可以缓解师资力量匮乏的状况。聘请客座教授方面,应该是长期有序的行为。阜阳师范学院信工学院的艺术设计系,聘请民间剪纸传承人为客座教授,并为其提供专门的工作室、展厅等,工作室和展厅就设在学生上课的教学楼上,毗邻教室,使学生不出校园便可感受民间美术作品散发的独特魅力,营造出浓厚的乡土艺术氛围。此外,高校教师还可以帮助和鼓励民间美术大师制作教学软件、教学视频、微课等,以便更好地普及和传承民间美术。这样的措施,使民间美术的教学成为常态。

(三)完善激励机制,改善民间美术专业的就业环境。完善的激励机制是民间美术在高校中进行传承与弘扬的有效保障。激励机制分两个方面。首先是教师方面。学校可以对于积极进行民间美术研究与教学的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奖、绩效酬劳等方面给予倾斜。学生方面,首先,将民间美术素养作为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这可以通过学生的考试与参赛等方式来实现;其次,在美术专业考编、考研以及中小学美术教师招聘和其他人才招聘考试中,必须加入民间美术的相关内容,这需要教育部门的配合与支持;最后,大力发展与民间美术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为掌握此专业技能的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和薪资保障。

(四)将民间美术教学与民俗文化教育相结合。民俗文化是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土壤,民间美术总是与民俗、节气、人生礼仪等活动,或生活中实用的器具等相结合的,如扎染图案依托于染织、服装技艺等。这也是民间美术在高校美育中传承与弘扬的最大不足,高校无法开展大规模的民俗活动,但可通过定期开展民俗文化展、以民间美术元素装点校园、营造氛围、创设学习环境,或将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结合起来进行教育教学等方式来进行。

此外,新媒体的兴起,也为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了新的契机。可以把“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民间美术的教学中,建立微信群、公众号等,定期或不定期发布有关民间美术的作品以及有关民间美术、民俗文化的内容,采取“强迫式”的教学,使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不自觉的接受民间美术的有关知识,也不失为一种可尝试的手段。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A/OL].(2015-09-28)[2017-03-3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28/content_10196.htm.

[2]撖学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美术教育——关于原生态美术的思考[J].宁夏社会科学,2006(6).

[3]魏力群.民间美术与高等美术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4]袁园.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取向分析[J].贵州民族究,2017(4).

猜你喜欢
弘扬民间美术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美术篇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弘扬先进文化 传承雷锋精神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