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应飞
(合肥市杨林小学 安徽合肥 230001)
小学阶段是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接受语文词语最快的时期,教师一定要起到适当的引导作用,不断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会对生活进行更多的思考,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充分保证习作教学效果。于是,“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与传统语文教学的理念有着根本性的差异,这种教学模式非常注重学生的生活体会和写作能力,将生活和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笔者在实践过程中有如下几点体会。
“作文先导式”模式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习作的创新思维和习作构思,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作文先导式”模式教学就是为了加强对学生习作表达能力的锻炼,而最先考虑的应该是学生习作的兴趣。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语文习作教学,在进行教学时,采用体验日记、生活随感等贴近生活的习作训练方式,来激发兴趣,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实践中思维导图、微课等形式在课堂中的运用更能引起共鸣。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学写日记》中便利用微课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他们在教学中完成了一部分学习任务,激发了习作兴趣。在微课中首先展示《笑猫日记》等同学们喜读的名人日记激发兴趣,接着对以前的例文与现在所学的日记例文进行观察比较,同学们便通过三分钟的微课自学了日记的书写格式。“原来习作可以这么有趣,习作不难。”这为后续习作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师还可以采用阅读和朗读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应的习作训练必会推荐相应的名家美文阅读,让学生可以充分地感受文章的美和作者写作的构思的美, 提升学生的习作兴趣。在教学作文修改时结合王安石《泊船瓜洲》,讲述“推敲”的故事,在教学“写自己生活中的新发现”时推荐《维生素C的故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端由此开始。
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提高教学效率。笔者在实践中经常运用两种形式。一是课堂活动的开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课本内容进行不断延伸,在课堂上开展活动,充分实施对话,如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活动中寻找写作素材,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充分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习作《热点大家谈》的过程中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学生分组后组内谈热点话题,再推荐学生上台谈热点话题。任务下达后学生谈得热烈,在上台谈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们的表达及思维角度令人眼前一亮。一篇篇好的习作也在这个过程的铺垫下应运而生。二是课外生活的延伸。语文的外延是生活,习作更是源于生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积极倡导办“蓝天下的学校”,他甚至一周两次将孩子带到大自然中,带到“词源”中去切身感受和学习。现今大多数学校开展的研学游活动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活动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布置,要求记录下当时的感受,可以是文字的,可以是语音的,也可以是图画、照片等,形式多样以积累习作的素材。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习作《生活中的新发现》时便充分利用这一活动资源。习作前布置习作任务:在研学过程中记录你的发现,回来和家长、同学聊一聊。习作中利用班级讨论会的形式充分交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习作便完成了。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围绕学生展开语文习作教学。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因为学生如果只是进行单一的听讲,则无法获取理想的教学效果,“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就是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教师在课前要精心为学生准备好教学的内容,同时要为学生创建自由的学习环境,还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写作活动。笔者在教学《热点大家谈》的过程中便采用了一种交换看法的综合学习形式,这是一种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一种追求性的学习,充分调动生生互动。在学生推荐代表上台谈热点话题时,学生谈到了“某某大学樱花大道暂停开放”的话题。当该学生谈完后,台下有学生立刻发言:“可以采取收费的方式。”笔者立即问:“其他同学同意这个观点吗?”有同意的,也有不同意的,全班立即分成了两个阵营,追问:“理由是什么?”两个阵营分别讨论,集中汇报,完毕后展开稿纸练习习作。引导学生依靠个体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等,通过质疑、反思、修正等途径展开对话,获得了更有价值的能力提升。
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实践“作文先导式”的教学模式,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挖掘学生的潜力,习作能力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全方面提升,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小学“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探索将越来越走向深入,习作在孩子们的眼中不再是“枯燥”的,而是真诚的、自由的、欢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