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杰,李 杰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5)
案例一:2017年9月1日,上海市公安局松江分局交警支队的一名民警带领一名辅警正在对一辆违规停留在人行道上的车辆开展违法停车整治时,该车车主怀抱一儿童前来阻挠,并撕下民警贴在其车上的罚单。在该民警欲驾车驶离现场的时候,该车车主为了阻止警车的驶离,采取扒车门、拉扯后视镜、用身体顶住副驾驶等方式,并且出言不逊。无奈之下,该民警下车对车主进行警告,但是车主不听劝告并开始用力推搡执法民警,该民警对其进行多次警告均无效,车主仍然一直对其进行推搡行为。面对这种情境,该民警无法压抑自己内心的情绪,采取过激的方式将该车车主控制,却并未顾及车主怀中儿童的安全,由此导致了车主怀中的儿童跌落在地。该事件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社会影响,这位民警受到了相应的处分。
案例二:小王是某地一名派出所一线民警,工作上精益求精,事业心较强,多次受到单位的嘉奖,与同事关系也较为融洽。但是,小王回到家后却又是另外一种行为表现:绷着脸、不说话、爱发脾气。妻子知道他工作压力大、不容易,可每当妻子关心他,对他嘘寒问暖的时候,他更是大发雷霆,把工作中积攒的所有负面情绪都发泄出来。有时候,小王明知自己的做法是不对的,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久而久之,他的所作所为严重的影响到了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和谐的家庭氛围也遭到了破坏。
警察作为一种特殊职业,集多种社会角色于一身,具有较高的工作压力,并且具有高风险性、高应激性等职业特点,这些职业特点很容易给警察带来一定的情绪问题。由以上两个案例可知,警察的情绪问题不但会影响到警察个人的身心健康,甚至还会给他们的家庭、工作甚至整个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如果在这些情绪问题出现的初期,未能加以有效的疏导及干预,很容易发展成为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因此,警察的情绪管理问题已经不容忽视。相关研究表明,情绪管理可以缓冲工作压力对身心的危害,其中个性是非常重要的缓冲变量[1];警察的情绪管理可以预测警察个体的情绪衰竭和工作投入[2]。
警察情绪管理指警察进行情绪控制和情绪协调的过程,包括警察的情绪觉察、警察的情绪调节、警察的情绪引导和警察的情绪控制,提升警察情绪管理的能力,是保持积极情绪状态的方法[3]。警察情绪管理可以通过研究警察个体以及警察群体对其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识别、引导、协调、控制和互动,挖掘和培养警察个体和警察群体的情绪智商以及情绪管理能力,确保其个体和群体能够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进而促进警务工作的顺利进行[4]。
罗军、禹玉兰的研究表明,个体的情绪管理总分和身心健康总分之间呈现出负相关关系[5]。即个体的情绪管理能力越强(情绪管理量表得分越高),其身心就越健康(身心健康量表得分越低);个体的情绪管理能力越弱(情绪管理量表得分越低),其身心就越不健康(身心健康量表得分越高)。情绪管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工作压力给个体身心健康带来的危害,也就是说,由于个体之间的情绪管理能力存在差异,使得他们面对同样的工作压力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由此也会导致个体出现不同的身心健康状况。相关研究发现,警察群体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往往与其长期存在的负面情绪状态相关,并且易患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癌症等躯体疾病。因此,加强警察情绪管理方面的研究,提高警察的情绪管理能力,对维护警察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职业倦怠”由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在《职业心理学》上首次提出,又称工作倦怠或职业枯竭,主要是指由于工作压力过大、工作时间过长以及工作满意度过低等原因导致个体出现身心疲惫的状态[6]。职业倦怠普遍存在于服务性行业、助人行业以及卫生保健等行业,并且中国目前处于职业倦怠的高发期。警察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等责任,同时也承担着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等重任,警察自身的心理能量不断受到消耗却得不到应有的关注,正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7]。因此,警察在面对较大的工作压力,感觉身心耗竭、疲惫不堪时,要学会合理地调整自身的身体状态及心理状态,学会调整自身出现的不良情绪,尽量减少负面情绪对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减弱作用。警察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事情,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减少负面情绪对身心的影响;也可以通过寻找他人倾诉、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等方式,减少消极情绪的出现,使警察的职业倦怠得以缓解,提高其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增强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水平,从而有助于提高警察的工作效率。
和谐的警民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警民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新时期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警察是一种集多种社会角色于一身的特殊群体,在打击犯罪、维护公共利益的执法过程中,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并可能出现各种情况甚至突发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警察的情绪管理能力较弱,则很有可能由于一时的情绪爆发与人民群众发生冲突,成为群众的对立面、失去群众的支持,进而会影响警察的工作效率和警察形象,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如案例一中民警的过激行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诱发了人民群众对警察执法能力的质疑。
影响警察情绪管理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警察的性格特征、缺乏情绪管理的技巧以及不合理认知等。外部因素包括警察的社交情境、家庭因素以及领导对警察情绪管理的忽视等。
影响警察情绪管理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警察的性格特征、缺乏情绪管理的技巧及不合理认知三个方面。
1.不同性格的个体会有不同的思维模式,进而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由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可知,根据个体性格中知、情、意三者何种占优势,可以把人的性格划分为三种类型: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理智型的个体,通常站在理智的角度评价、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情绪型的个体,其言行举止容易受到情绪的左右,往往缺乏思考;意志型的个体,往往会表现为积极主动、行动目标明确。案例一中的民警,在其执法过程受到阻碍以及自身受到人身攻击的时候,未能理智地对当时情境进行分析,而是其自身的情绪占据主导地位,最终导致其做出了如此过激的行为。
2.缺乏情绪管理的技巧。由于警察这一职业的特殊性,他们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进而会不断地产生多种负面情绪。对于这些负面情绪,他们往往采取情绪转移的方法。情绪转移指将自身的情绪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从而达到缓解心理压力的目的。警察长期处于充满压力的工作环境之中,既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公众的需求及责难,又要面对家庭的不理解及抱怨,因此,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如果警察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将其转移到公众及家庭成员身上,将会对警察的工作和家庭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案例二中的民警小王便是如此,将工作中的负面情绪转移到家人身上,影响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破坏了家庭的和谐氛围。
3.个体的不合理认知很容易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认知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也指个体内部信息加工的过程。个体的认知缺陷很容易导致其产生心理问题,不合理认知一般包括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三种典型特征。绝对化要求是一种较为极端的认知方式,拥有这种认知方式的个体,往往倾向于从自身意愿出发,对待事物持有“必须”和“应该”等不合理想法;过分概括化是一种典型的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指个体往往根据一件或很少的几件事情,便对自身和他人做出某种片面的认知和评价,并将其应用到其他情境之中;拥有糟糕至极这种不合理信念的个体,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失败,往往会感到“大难临头”,从而会消极的预测未来而不考虑其他可能的结果。案例二中的小王,认为其在工作中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和压抑,回到家中就应当享有绝对的自由和权利,因此妻子的嘘寒问暖对其而言就是一种压迫和侵入,这种绝对化要求的不合理认知导致其情绪几度失控,诱发了严重后果。因此,个体要积极改变自身原有的不合理认知模式,通过认知训练等方法,产生较为合理的认识模式,从而有助于消极情绪的减少,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
影响警察情绪管理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警察的社交情境、家庭因素以及领导对警察情绪管理的忽视三个方面。
1.由于警察这一职业的特殊性,使得警察的交往对象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警察需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及具备较高的人际智能,否则很容易诱发情绪困扰,甚至发展成焦虑症或者社交恐惧症等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2.警察是一种集多种社会角色为一身的特殊职业,所以只有在家庭中才能展现真实的自我,家庭是警察缓解不良情绪的重要场所。家庭成员的理解和支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工作带来的压力、焦虑及负面情绪。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有效的帮助警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使他们感到愉快、轻松,进而有助于他们更有信心和勇气的去面对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与之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围则会恶化警察的情绪问题,甚至会发展成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3.部门领导如果不能及时的识别警察出现的情绪问题,或对警察已经出现的情绪问题未能给予重视,一味地对警察施加工作压力,追求工作绩效,很容易造成警察情绪问题的恶化,对警察的身心造成严重影响。
警察的情绪问题对警察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困扰和影响。因此,警察自身、警察家属以及相关领导都应当关注和重视警察的情绪问题。本文以情绪管理理论及影响警察情绪管理的因素为基点,对警察情绪管理提出以下建议:
个体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因此,警察应觉察其自身存在的负面情绪,并分析其来源,然后才能进行有效的情绪管理。诱发个体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自身存在的不合理认知、绝对化要求以及工作任务繁重、人际关系紧张等,这些负面情绪会大大增加警察的职业倦怠,降低其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因此,分析负面情绪产生的根源,才能够更好地应对负面情绪,减少负面情绪对其自身和他人的影响,进而有助于提高警察的情绪管理能力。
Larissa等人对警察情绪管理的研究表明,警察表达负面情绪的策略一般分为以下两种:表层行为策略和深层行为策略。表层行为策略是指,个体将自身体验到的消极情绪隐藏或掩蔽,而将被期待的情绪表达出来。深层行为策略是指个体通过改变认知的方式,改变自身的情绪体验,适时、适地的表达自身的情绪。表层行为策略将会诱发个体的情绪衰竭,进而导致工作倦怠等消极后果。而深层行为策略则会增加个体的工作投入和角色认同[8]。因此,对于警察来说,改变不合理认知,培养积极的认知模式对其情绪管理、工作投入及角色认同等有着重要作用。
消极情绪状态的调节策略一般分为两种类型:认知策略和行为策略。认知策略指通过改变认知的方式减少消极情绪对自身的影响,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认知策略包括寻找压力源、合理化以及幻想三种方式。行为调节策略指通过调节自己的行为或寻求外界帮助的方式,应对消极情绪,减少消极情绪对自身的影响。行为调节策略包括寻找社会支持、宣泄和压抑等。因此,警察个体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身的情绪调节策略,从而达到更好地进行情绪管理的目的。
提高对警察情绪管理的重视包括两个层面:警察个体层面和警察部门管理层面。从警察个体层面来说,警察应注重身心健康及自身情绪的变化,当负面情绪影响到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时,要学会适当的调整,必要时应积极主动的寻求外界帮助。另外,警察部门的管理层应注重警察的情绪管理,认识到警察情绪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情绪管理的效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内不易显现出来,因此,警察部门管理层面应联合部门领导共同重视,为警察情绪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警察的自身素质,也有利于领导对警察队伍的管理。
通过聘请心理学专家和高校专业人士对警察进行情绪管理理论及相关知识的培训,使警察能够了解情绪管理的相关知识,掌握应对情绪问题的方法。可以从根源上减少警察情绪问题的发生,能够切实提升警察的心理素质,体现警察的自身价值。也可以对警察采用放松训练的方法来提高警察的情绪管理能力,该方法主要通过有机体的主动放松来增强对于生理和心理的控制活动,进而达到降低唤醒水平、合理调控情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