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18-01-01 14:22宋玉静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机制

宋玉静

(沈阳音乐学院 思政部,辽宁 沈阳 110818)

高校是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政治素养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能否实现自身价值。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势单力薄,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因此,有必要从协同育人的视角,阐述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并对高校协同育人现状进行分析,基于协同育人的基本原则,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一)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自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矛盾也逐步凸显,出现发展不协调现象,例如城市与乡镇发展不协调、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不协调等。基于这一社会现象,国家提出协调发展理念,有效破解社会发展不协调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协同育人理念,顺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将有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各个要素之间的协同发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1]。

(二)抢占思想意识领域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新时期大学生受多元文化、多元思潮的冲击,意识形态呈现出不协调发展现象。高校作为大学生聚集地,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主流阵地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将有助于抢占意识领域主流阵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使学生的主流意识与国家、社会主流意识统一起来,并引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发展,拒西方不良思想于千里之外。

(三)提升思政教育效能的需要

尽管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将有助于提升教育效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多元教育主体之间的互动,使他们互相协调,互相配合,形成高效的联动机制,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孤立无援、孤军奋战的现象,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与针对性,为社会输送德才双馨的高素质人才。

(四)优化学生素质结构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就将立德、树人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2]。然而在高校育人实践中,不少高校忽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过于重视学生专业素质提升,这就导致高校育人机制的不协调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将有助于促进高校育人机制的协同性,基于学生全面发展调整育人思想,从而优化大学生素质结构,促进大学生全面、均衡发展,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问题与成因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存在的突出问题

1.顶层设计不到位

协同育人是高校育人的新尝试,也是对传统育人机制的优化与改善,它将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势在必行,然而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一个时期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协调好各个要素,需要提升顶层设计,然而高校顶层设计不到位,站位不高,思想存在短视现象,导致高校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互动、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应不突出。

2.资源整合度不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存在资源整合度不高的现象,资源整合意识薄弱,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单一化,高校学生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来自于学校,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参与的主动性不高,教育影响力较低;协同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尚未形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全员参与的格局,无缝教育、立体化教育格局也有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科研、教学管理等衔接度有待提升;校际互动不足,无论是学校内部互动,还是高校之间的互动较少,严重浪费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3]。

3.保障机制不完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离不开外部保障机制支持。但实际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外部保障机制存在不完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机构设置缺乏协同性,各个机构在分工方面存在配合度较低甚至不配合、互相推诿现象;二是资金数量不足,捉襟见肘,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三是规制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制度缺乏严谨性,可操作性不强,执行过程中存在执行不力现象,难以发挥保障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效应不突出的原因

1.高校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新时期,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但是不少高校思想认识存在偏差,没有从高校内涵发展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缺乏深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的视角,关注的焦点在于课程,没有将协同育人机制贯穿于高校育人的全过程,缺乏连续性,往往是学生思想出现不良苗头时就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功利主义色彩,具有短视行为。因此,迫切需要高校提升思想认识水平,纠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认识偏差,构建高效的协同育人机制。

2.校内校际配合意识弱化

尽管高校内部与高校之间开始重视各部门、各主体之间的配合,但是配合意识明显存在弱化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育人观念落后。在高校育人实践中,立德与树人并不处于平等地位,智育重视程度要远远高于德育。其次,教育方法陈旧。不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经验主义思想,校内与校外缺乏有效互动,教研活动频度过低,不能根据时代的发展与学情特点优化教学方法,忽视学生德育体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不够。第三,高校育人机制缺乏活力。目前,不少高校基于行业竞争,固步自封,缺乏与其他高校配合,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4]。

3.多元主体协同动力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具有复杂性,需要多个主体之间加强协同,包括高校、家庭、社会、网络等。然而这些协同育人主体明显存在动力不足问题,高校在协同育人中的主动性不够,导致校外协同育人主体动力弱化,家长往往处于被动局面,缺乏主动意识,只是在高校提出要求时才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各个部门不能合理定位自己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往往居于旁观者的角色;网络是现代大学生获取信息、进行互动的重要载体,但是人们对网络被纳意识还有待提升;相关激励机制的缺失也是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原则

1.整体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具有复杂性,是由多个要素共同作用的,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遵循整体性原则,具有系统性思想,从协同育人的大局出发,将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个主体有机协调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避免出现割裂现象,促使各个要素共同发挥作用,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最大效应。

2.协同性原则

协同性原则需要各要素之间互相配合、互相渗透、互相协作,使各个要素之间的优点与缺点形成互补,发挥各个要素最大效应,建立起良性互动机制,各个要素之间各自承担起协同育人的责任,具有高度的协同意识,协同主动性强。

3.动态化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思想政治课程、时代、学情等发生变化,因此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遵循动态化原则,将各个要素进行动态组合,并且将动态化原则渗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思维要具有发展性。

4.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保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力的动力之源,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要遵循创新性原则,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保持思想政治教育鲜活性,使协同育人机制成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动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路径

1.构建完善的校内协同育人运行机制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主阵地,它在协同育人机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也具有其他组织所不具备的优越性,高校要积极构建完善的校内协同育人运行机制。

(1)跨学科协同育人机制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要打破传统理念,建立起跨学科协同育人机制,使思想政治课与非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协同起来。具体来说,可以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学习培训活动,强化专业任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可以通过结对子的形式,将思想政治课教师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组合起来;深化跨学科协同育人宣传活动,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养。

(2)教育与管理协同育人机制

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者要转变管理理念,强化管理与教育融合意识,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在实施管理中达到育人目的;要发挥自身榜样作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关注学生思想状态;要变管理为服务,根据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展需求,将育人理念渗透在管理全过程。

(3)构建连续性全方位育人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是一项持续性工作,在高校要构建连续性、全方位育人机制。首先,完善入学教育机制,从学生入校之初,就要通过宣讲活动、讲座、高校校规等对学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制定详实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计划等,尽量选配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心理教育与心理疏导等,及时地施以心理干预等;最后,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机制,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就业观、择业观等,从而实现全方位的思想政治育人机制。

2.构建完善的校际协同育人机制

(1)区域联合培养机制

大学城成为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这体现了教育协同发展的大思路。大学城的建设为区域内高校校际协同创造了条件,高校要建立区域联合培养机制,利用地缘优势。高校间可以采取联合共建的模式,建立联合培养平台,将区域内思想政治教育专家集中到一起,基于合作共赢、资源共享,进一步完善互访机制与组织机构,优化管理,推动区域内校际之间的协同育人,形成良性的区域联合培养机制。

(2)校际资源共享机制

高校要进一步完善校际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包括思想政治教学资源、优质课程资源、师资资源等。各院校在教学设计方面各有所长,也存在各自的不足,通过思想政治教学设计资源共享,取长补短,提升教学水平;通过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使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发挥优质课程资源的育人效能;通过师资资源共享,例如聘请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开课、开设讲座等,扩大优质师资资源的影响力。

3.构建立体化校外协同育人机制

(1)家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要发挥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家庭、社会在协同育人中的作用,通过有效的家校互动机制,推动高校与家庭之间的交流沟通,共享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发挥家长榜样作用,通过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学生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要充分发挥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挖掘社会德育资源、社区人才资源等,传播正能量,占领意识形态阵地。

(2)产学研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

产学研一体化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要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利用产学研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崇高的职业道德,务实、勤恳的作风,利用企业精神、科研精神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断丰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3)网络与现实协同育人机制

网络成为学生获取信息、交流互动的重要方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将网络与现实协同起来,发挥现实教育的现场感强的优越性,并将之与网络教育渗透力、互动性强的优势结合起来,扩展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4.构建完善的协同育人激励、保障机制

(1)协同育人激励机制

激励是激发人的思想状态、调整人的行为的一种有效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结合,通过物质激励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参与者的成就感;通过精神激励,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参与者的积极情绪,同时要不断优化激励形式,例如将目标激励与榜样激励相结合等。

(2)协同育人保障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这就需要基于协同育人进一步优化保障机制,包括物质保障机制与队伍、组织保障机制。通过物质保障机制构建,健全并完善网络平台、硬件设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需场地、经费等;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管理队伍综合素质,为思想政治协同育人机制提供人才保障;通过完善组织保障机制,具体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工作,明确分工与职责等。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要进一步发挥在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实践反思,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构建完善、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高度。

[1] 罗薇薇.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亚太教育,2016(3):98-101.

[2] 白金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探究[J].求知导刊,2017(11):103-105.

[3] 程从琳.高校辅导员与思政教育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教育(文摘版),2016(5):78-81.

[4] 岳鹏,许庆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专题研讨会综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1):92-95.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机制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京津冀协同发展
皮革机制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