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字职用演变研究

2018-01-01 09:35
安顺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黄色职能颜色

(1、2.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北京100875)

汉字职用学①的发展既需要全面考察汉字的“职能”与“使用”,更需要详实的个案研究,即通过字形分析与文献研究两个层面加以探讨。在汉语史上,颜色词“黄”字的职用演变非常复杂,论文利用汉字职用学理论进行分析,以期探讨出“黄”字职用的演变规律及其原因。

一、“黄”字的形体构意及其本用职能

关于“黄”字的本义,历来众说纷纭,其中主要观点有9种:

第一种是以《说文解字》为首的“黄色”义。《说文解字·黄部》:“地之色也。”[1]698高田忠周将其看成省火之形,并认为“地色亦光采之色”[2]396。林义光在《文源》中进一步认为古文字形中,“黄”字字形中的上半部分是禾苗形,所以“黄”是指“秋禾之色黄也”[2]396,将“黄”的指向具体化了。

第二种为“黄土、粘土”说。马叙伦言“‘黄’为‘菫’的初文,以借为黄色之称而为部首”[2]396,因而“黄”的本义就是“黄土、粘土”义,黄色是其引申义。

第三种说法与“玉”相关。如郭沫若在《卜辞通纂》中认为黄字的字形就是佩玉的象形。又在《金文丛考》中列了部分殷周古文之“黄”字与从“黄”之字形,并根据文献中有关“锡佩者”的大量实例,得出黄字就是“古佩玉的象形”[2]398,因而黄、珩、衡为同一物。而刘心源在《奇觚室金文述卷》中认为黄与珩和璜一样,都是“佩玉之衡”[2]395。这种观点在《诗经》和《礼记》中确有文献根据。

第四种是“横铺、广大”义,周谷城在《古史零证》中将古文字“炗”的上面看成是可燃烧之物,他认为黄地之色就是“丛林野草烧光之后土地的情况”[2]398,后便形成一个横铺的平面,进而有广大义。

第五种是“尪”的本字。唐兰认为“黄”之古文就是像人“人仰面向天,腹部膨大”[2]401的残疾人形象。裘锡圭认为此说较为合理。

第六种是“大带”说。唐兰又以为“黄”就是“巿属”[2]403,罗伯建赞同唐说。戴家祥则根据金文中常出现的“朱黄”而以其为“佩玉丝带”[2]405,两者观点都反对黄为玉属的说法。

第七种是“黄病”义,梁东汉持此观点。他认为黄字是“由正面人形和鼓胀的肚子组成的。本义是黄病之‘黄’,引申为黄色。”[2]403-404

第八种是“蝗虫”说,高亨认为“黄”的初文像“蝗虫形”[3],因而黄色是其引申义。

第九种是“孕妇”说,潘峰认为“黄”的最初字形像孕妇形[4]。

按:郭沫若在《金文丛考》中已言“凡此等殷周古文之黄字,及从黄之字所从之形,与许慎所说实大有迳庭,盖其字并不从田,且亦无炗声之痕迹也。”[2]397可从。周谷城在《古史零证》中对黄字的考证未辨字形,依从旧说,故未可征信。卜辞中有从黄之“菫”,有从“菫”之“囏”,且黄字当为象形字而非形声字,马叙伦之说当属误判。第一种至第四种以及第六种、第八种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裘锡圭通过排比《京人》3081号残卜甲中的三列卜辞,得出卜辞中似交趾之人的字形,并非“交”之本字,而是“黄”字的异体字。通过黄的异体字可推知,既知“黄”似交趾之人形,其字形演变为一腹空之立人,继而于腹部彣饰之,其外部轮廓未有较大之改变。所以黄之本义当与人相关,与物系联之诸说,均属不类。后两种说法由于主观臆造的色彩过于浓厚,缺乏相关材料的支撑,有待商榷。

至此,唐兰的“尪”字说与梁东汉的“黄病”说需要加以详细探讨。在《说文解字》中,“尪”是形似“尤”字的重文。《说文解字》言:“□也。曲胫人也。从大,像偏曲之形。”段玉裁注以其“本曲胫之称,引申之为曲脊之称。”“□者多由曲胫,故言此为下象偏曲张本。”“谓从大而象一胫偏曲之形也。”[1]495

可见许、段都认为“尪”字描绘了曲胫、曲脊,仰面向天的残疾人的形象。对此,唐兰、裘锡圭等认为“尪”字像仰面朝天、腹部膨大、突胸凸肚、身子粗短的残疾人形象,其说甚详。但是,裘先生在《说卜辞的焚巫尪与作土龙》一文中的考释结果仅仅只能说明出交趾之形而并非“交”字,而是“黄”字的异体字,“黄”与“尪”声音可以相通,那么“尪”字与“黄”字也仅仅只是假借字的关系。把“尪”字的残疾人形象义作为“黄”字的本义并没有充分的证据。其次,就目前的对于“尪”字字形的解说中,“尫”字“上平”②的解释也有一定的道理,裘说未对这类字形加以分析,亦是其说不足之处。此外,李丽萍在《颜色词“黄”字考》一文中已经充分地利用了与“黄病”相关的医学资料说明了此病会出现人体畸形的可能并描述了具体的医学特征[5]。因此,代表畸形义的“尪”字义不足以成为“黄”字的本义来解读。

比较而言,梁说近似,郭说有可取之处,然义犹未及,尝试论之。我们认为“黄”字源于黄病,其形体特征为“肤黄、腹大”,腹部似佩戴玉璜,兼表“肤蜡黄”之义。第一,从“黄”字的形体来源和形义关系来看,“黄”字为人形,基本特征为“腹胀大”,呈现出或椭圆,或扁圆,或方块等形态。而其“肤蜡黄”的特点不足以通过形体表现,故而人形腹部有所变化,呈现出由方块状到扁圆状的变化,有“衡”其间者。郭沫若指出“凡言锡佩者无虑四五十例而均用黄字,毫无例外。然则黄字实古玉佩之象形也,明甚。”[2]398腹部彣饰之变化,正是以璜玉明“肤蜡黄”之义也。第二,在先秦文献中,“黄”字多用于描述皮肤之黄,而未见畸形描述的用法。《诗经·小雅·南山有台》:“遐不黄耉。”《诗经·鲁颂·駉》:“有骊有黄。”《庄子·列御寇》:“槁项黄馘者。”陆德明《经典释文》:“黄馘,谓面黄熟也。”郭庆藩《庄子集释》引用俞樾:“黄馘,谓头痛而色黄。”《诗经·周南·葛覃》:“黄鸟于飞。”等。第三,《尔雅·释诂》:“痡、瘏、虺颓、玄黄、劬劳、咎、顇、瘽、瘉、鳏、戮、癙、癵、□、痒……瘵、瘼、癠,病也。”[6]《诗经·周南·卷耳》:“我马玄黄。”“玄”,后作“痃”,梁氏考作癖病,腹病也;“黄”后作“癀”,梁氏考作疸病。郝懿行同郭璞旧说,以之俱为人病,而引申为马病之类,由此可反推所病在肤色,不在形体。畸形之说不可取。第四,从人类疾病史看,《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记载:“西欧的法律展现了人们对麻风病人可能造成的传染的夸张的恐惧。麻风病人必须在一定距离外就能识别,甚至还专门为麻风病人制作了各种颇具传奇色彩的标志物:缝在病人斗篷或外套上的黄色十字架;用来警告走得太近的人的铃铛或鸣器;还有用来指示他们想买的东西,或者用来取回放在允许靠近距离外的施舍杯的长杆。”[7]这一则材料说明西欧麻风病人会佩戴黄色十字架等标志物以示与健康人的区别。黄字字形中人形的腹部则似佩戴玉璜,其义一也。一方面表现了“肤蜡黄”的特征,另一方面表现了区别之义。这不仅体现了造字的本义,也是上古医疗文化的一种体现。至于在医学和医学史层面探讨黄疸病的症状,李丽萍已详述之,兹不赘述。

总之,“黄”字源于黄病,指称患有黄病之人,其形体特征为“肤黄、腹大”,腹部似佩戴玉璜,以此表示“肤蜡黄”之义。因此,用来表示“黄病之人”义的专有名词,我们记为{黄1}(黄病之人)。这种形义密切结合的本义就是“黄”字的本用职能。但是,在现存的甲骨卜辞中还没有看到相应的用法。

二、“黄”字的兼用职能

所谓兼用职能,是指记录与本用义值有某种联系的引申或派生词项。“黄”字在记录形义密切相关的本用词项{黄病之人}的基础上,记录了如下兼用词项。

(一)记录词项{黄2},表示“热病、马病”

“黄”字的本义词项{黄1}(黄病之人)自然派生出表示“热病”的词项义。由人及马,又可以表示“马病”的词项义,笔者将这两种词项义合并为一项,记作词项{黄2}。

(1) 我马玄黄。(《诗经·周南·卷耳》)

(2) 岂能然艾灸頞,瓜蒂歕鼻,治黄不差,而卧死儿女手中乎!(《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八年》)

(二)记录词项{黄3},表示颜色词“黄色”

颜色词是根据概念意义来划分的一类词,汉语颜色词数量丰富,构成方式动态多样,谢新暎根据刘均杰、詹人凤和叶军等先生的理论将颜色词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类,并将“黄”归入单纯词③。黄字记录{黄3}的用法始见于殷商时期,沿用至现代依然是汉语基本颜色词,《说文·黄部》:“黄,地之色也。”《说文》所解“黄”字实际上是其引申义。此外,{黄3}与{黄2}存在着相关性。例如:

(3)贞燎东西南卯黄牛(商《甲骨文合集》14315正.4)

(4)贞勿侑于黄牛(商《甲骨文合集》15048)

(5)韦音之(变)商,为黄钟鼓,为(夷)则征曾(战国早期《殷周金文集成》00324)

该项记录职能使用至今。古代颜色词“黄”与五行五方相配,土色黄,居中,为中央之色。《诗经·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毛传》曰:“黄,正色也。”又有言中色者。

(三)记录词项{黄4},表示“马、犬”

由词项{黄3}的颜色义与动物马和犬相系联,形成偏正结构的词语,即黄马、黄犬。之后,颜色词黄就作为黄马、黄犬的省称,并被作为固定用法使用。这一用法始于《诗经》,在宋词中被广泛使用,后来造专字“獷”来分担,但直到该词项消亡,“黄”字都没有把记录词项{黄4}的职能全部转交出来。所谓其字虽行,本字不废。

(6)四黄既驾,两骖不猗。(《诗·小雅·车攻》)

(7)有骊有黄,以车彭彭。(《诗·鲁颂·駧》)

(8)岂飞苍而走黄,更备畋猎?(唐玄宗《停诸陵供奉鹰狗诏》)

(9)左牵黄,右擎苍。(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四)记录词项{黄5},表示“色变黄”

由于颜色词{黄3}所表达的概念“黄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人将自然现象比附之,进而归纳出“枯萎”、“黄熟”义,用于描述自然界的变化状态。

(10)何草不黄,何日不行。(《诗经·小雅·何草不黄》)

(11)风多应秀麦,雨密不黄梅。(宋苏舜钦《暑景》诗)

(五)记录词项{黄6},表示“嘉谷”

麦谷黄熟,可作粢盛,故而有嘉谷之义。这个词项义的时限非常短暂,仅见于秦汉文献中。

(12)茀厥丰草,种之黄茂。《毛传》:黄,嘉谷也。茂,美也。(《诗·大雅·生民》)

(六)记录词项{黄7},表示“失败”

黄色为正色,得其宜为嘉,过之则萎。引申到具体层面上,则为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这一词项义出现自清代,并沿用至今。

(13)(薛蟠)怕闹黄了宝蟾之事。(《红楼梦》第八十回)

(七)记录词项{黄8},表示“黄金、金印”

颜色词{黄3}的词项义与动词{黄5}的词项义的联系是文化内涵与自然现象的比附,而落实到具体的实物联系,则产生了“黄金、金印”义。

(14)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史记·平准书论》)

(15)老尼遂取出黄白一包付生。(《古今小说·张舜美灯宵得丽女》)

(八)记录词项{黄9},表示“粪便”

表示污秽物、粪便义是为词项{黄9}。这个词项的派生过程也是与词项{黄3}派生出词项{黄8}的结构一致。这一用法一直延续到清季。例如:

(16)肠中热则出黄如糜,齐以下皮寒。(《灵枢经·师傅》)

(九)记录词项{黄10},表示“雌黄”

该词项是由词项{黄3}引申出来,专指用来校改、批点文字的颜料,亦可指药材。

(17)得书熟诵乃录,雠比勤勤,朱黄不去手。《新唐书·隐逸传·陆龟蒙》

在云南,北进长江、南下珠江、沟通两洋(太平洋、印度洋)、连接三亚(东亚、东南亚、南亚)的水运通道正在建设,干支相通、江海直达,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无缝”衔接、协调发展的水路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形成。

(18)每日丹黄烂然,蝇头细批。(《儒林外史》)

(十)记录词项{黄11},表示“卵黄”

“卵黄”表“蛋黄”义,由词项{黄3}引申而来。

(19)前儒旧说,天地之体,状如鸟卵,天包地外,犹壳之裹黄也。(《宋书·天文志一》)

(十一)记录词项{黄12},表示“额黄”

该词项是由词项{黄3}引申出来,汉初已有其雏形,六朝时期专指妇女施于额上的黄色涂饰,这一装饰的用法沿用至清朝。

(20)落钗仍挂鬓,微汗欲消黄。(唐粱锽《美人春卧》)

(21)青丝濯濯额黄悬,巧样新装恰自然。(清吴伟业《题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

(十二)记录词项{黄13},表示“牛黄”

这个意义由词项{黄3}派生而来,其本质为牛胆囊中的结石,为珍贵的中药。

(22)牛有黄在胆。(宋·苏轼《格物粗谈·兽类》)

(十三)记录词项{黄14},表示“黄簿”

明代开始出现了表示“职官的档案册”的名词用法,这是由词项{黄3}派生而来的,明清时期,“黄”字的该职能较为常见,民国易清,该词成为了历史。例如:

(23)武选司选官俱以黄为据。黄分内外……外黄印绶监收掌。(明沈德符《野获编·勋戚·左右券内外黄》)

(十四)记录词项{黄15},表示“婴儿、小儿”

隋代产生了专门用于记录婴幼儿的户口术语,专指“男女三岁以下”,唐制模糊,言“凡民始生为黄”。金朝易制,言“二岁以下”。此用法后遂寝息。

(24)男女三岁已下为黄。(《隋书·食货志一》)

(25)金制,男女二岁以下为黄。(《金史·食货志一》)

(十五)记录词项{黄16},表示“喜色、喜气”

该项记录职能使用的时限较短,使用量也并不多,这是因为黄色与喜色的联系不如词项{黄3}与{黄8}、{黄9}、{黄10}等的联系那么密切,到明代一般人已经不太熟悉这样的用法,至清世逐渐绝迹。

(26)不言偃仰中园乐,还爱眉间喜色黄。(宋梅尧臣《和原甫午寝晚归》)

三、“黄”字的借用职能

“借用”是指将字形当作语音符号去记录与该字形体无关但音同、音近的词语或音节。

(一)记录词项{衡}

在西周早期到晚期的青铜器铭文中,“黄”字还保存了记录词项{衡}的材料。此后,未见有直接的出土材料和传世文献的证据。但是,《诗经》中保留了“珩”通“衡”的材料。古代玉佩,上端为“珩”,其形横,横、衡古音相通。因此三者得以相互借用,故三家诗作“衡”。此“衡”实由“黄”字借用而来,故而在《毛诗·齐风·著》中,《毛传》将“黄”训为“黄玉”,而“黄”通“衡”的直接材料未可见也。

(27)隹(唯)王三年四月初吉甲寅,中(仲)大师右柞,柞易(赐)、朱黃(衡)、(銮)。(西周晚期《殷周金文集成》00137)

(28)新易(赐)女(汝)赤巿、朱黃(衡)、中絅、攸勒,敬夙夜,勿(废)(朕)令。(西周中期《殷周金文集成》04289)

(29)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毛传》:黄,黄玉。(《诗·齐风·著》)

东周以后,“黄”字的这项职能逐渐消失了,它记录的这个词项由“珩”字来代替,并一直延续到清季。

(30)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玱葱珩。(《诗·小雅·采芑》)

(二)记录词项{潢}

“黄”字的这项记录职能大约出现于西汉,用例很少,仅见存于汉代文献中。

(31)辇道邪交,黄池纡曲。李善注:“黄当为湟。潢,城池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壮部》:“按:当为潢。”(《文选·枚乘·七发》)

(三)记录词项{簧}

在战国文献中,“黄”字有了表示“簧片”义的职能。后世希见。

(32)黄言孔章,上帝弗常,九有以亡。(《墨子·非乐上》)

(四)记录词项{皇}

“黄帝”为轩辕黄帝的简称,“皇帝”为三皇五帝的合称。然《韩非子》始将“黄”“皇”二字相通,后遂通行。

(33)丑不若皇帝。毕沅新校正:“黄帝,刘本作皇帝,皇、黄古通用。”(《吕氏春秋·贵公》)

(34)直首天皇号。凌曙注:“黄,他本作皇。”(《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

四、“黄”字职用的演变

上古造字,字词之间本来具有一致性。随着历史语言的发展,在“本用”职能之外,又有了“兼用”和“借用”的情况。与此同时,汉字的职能也就变得动态化了。因此,字符的具体数量与言语词项义之间存在着不均衡的现实矛盾。单个字符职能的扩展与调整(缩减或转移)是为了应对系统内部的紊乱格局,与此同时,汉字职能也就变得系统化了。汉字动态系统化的演变规律也就成为了汉字字符演变的常见现象。但是,这样的规律又隐藏在丰富的、多层次的历史文献的背后,要想梳理清楚汉字职用的演变,就必须综合利用文字字形分析与文献用例分析的手段。就“黄”字的文献使用情况来看,其职能演变大致以汉朝为分水岭:汉以前,通过兼用、借用扩展词项义;汉以后,通过借用他字、增旁分化等形式实现对词项义的压缩,最后形成了现代“黄”字职用的简单格局。

(一)“黄”字职用的扩展

殷商时期,“黄”字产生时,其来源于对“黄病”的描述,造字义为“黄病之人”。相关职能较为单一,惜乎未见相应的甲骨卜辞。在现存的甲骨文卜辞中,一般“黄尹”连用,或以为私名、官名、族长之称,其形式与字词关系均较为简单。随着使用日繁,“黄”字的职用系统也随着兼用和借用两个途径逐渐动态化、体系化。

1.“黄”字的兼用扩展

字符职能的兼用扩展是以词义引申与词义派生为前提的,构成了义、词、用之间的紧密联系。由“黄”字的本用职能出发,派生了新的词项,扩展了新的职能。其主要线索如下:①由“黄病之人”引申为“热病、马病”,派生出{黄2},此词项义与{黄4}(马、犬)存在着相应的联系。②本义词项{黄1}的外在形象特征为“肤蜡黄”,故派生出颜色词“黄色”义,即{黄3}。③ {黄2} 与{黄3}之间存在着相应的联系,并共同派生出{黄4}。④颜色词“黄色”在程度上发生改变,从而派生出“色变黄”之义,即为{黄5};麦谷由青变黄,可用作粢盛以供享祭祀,是为“嘉谷”,记为{黄6};延及事物、计划,“色变黄”就有了“失败”义,记为{黄7}。⑤颜色词“黄色”与具体事物相系联,随即派生出{黄8}~{黄16}。

由此可见,从{黄1}到{黄16},“黄”字的职能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黄”字词项义主体的发展过程在唐以前基本完成,少数如{黄14}在明代才最终形成。“黄”字之所以能够形成如此丰富的词项系统,是因为各词项间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影响。

2.“黄”字的借用扩展

“黄”字在造字之初,本为“黄病之人”而造,而后派生出颜色词黄色义。而早期的“玉衡”义、“池水”义、“簧片”义等词项都还没有造出相应的本字,因而“黄”字被借用来表示这些词项义。这样的借用原理即属于职能的借用扩展。这也是早期的“黄”字职能较多的原因。

(二)“黄”字职用的缩减

1.“黄”字原记的某个词项因词项的湮灭而消失

在中国古籍库的语料中显示,“黄”字的“嘉谷”义在秦汉以后就很少用了。这是因为汉字职能的发展受到汉语词汇系统的历时发展制约,词汇系统中词项的消亡意味着字符原有的某个职能的消失。如自汉以后,礼制的改革表示“嘉谷”义的{黄6}消失了,那么“黄”字也就不再记录词项{黄6},即意味着“黄”字不再具有这个职能。又如“黄”字的“黄簿(职官的档案册)”义仅见于明清,这是明清武选司选官体制下的文书特指,民国以后,已然沦为历史,其职能也就消亡了。

2.造新字分担“黄”字的记录职能

从西周晚期开始,陆续为“黄”字记录的不同词项造增旁分化字分担“黄”字具体的某些记录职能。

A.增旁分化“璜”分担词项{黄3}与词项{衡}

学术界普遍认为“璜”字本属于“黄”字职用相关的字,笔者以为,该字是一种特殊情况,即词项{黄3}与词项{衡}的相关词项,由于“黄”字作为“珩”字的文献通假材料未见,因此,从玉之“璜”、“珩”与“黄”的关系不可遽断,笔者姑置于此。

(1)余(惠)于君氏大章,报(妇)氏帛束、璜,(召)白(伯)虎曰:余既讯我考我母令,余弗敢(乱),余或至我考我母令。琱生则堇(覲)圭。(《殷周金文集成》04292)

(2)祷备(佩)玉,各璜。册告自吝(文)王(以)(就)圣王,各束(锦)珈璧。(《新蔡葛陵楚简》甲三137)

B.增旁分化“獷”分担词项{黄4}

为分担“黄”字记录词项义“犬”的{黄4}的职能,汉朝为该词项专门创作了“獷”字,但并没有立即取代,直到宋词中还被广泛使用。

(3)殷虞、晋獒、楚獚、韩獹、宋……皆良犬也。(《广雅》)

C.增旁分化“潢”、“簧”字分担“黄”字作为音符的职能

“黄”字被当作语音符号来记录他字,扩展了“黄”字的职能。后世往往将“黄”字作为表音符号,以此与表义符号相组合,形成专用的新字来取代“黄”字的借用职能。

经过上述职能的压缩,现代的“黄”字只剩下三项常用职能义:①记录颜色词{黄3}(“黄色”)。②记录{黄8}(“黄金”)。③记录{黄7}(“失败”)。

注释:

①本文在职用学理论上参考了李运富教授的《汉字学新论》、何余华博士的论文《“两”字职用演变研究》和时玲玲的硕士论文《“内”字职能及相关字词研究》。

②李飞、付滨在《尪字病名源流考》一文中指出:“‘尫’字的最早写法为左边‘兀’右边‘王’。‘兀’在甲骨文中从一在人上……;《说文》:‘兀,高而上平也。’吴其昌《金文名象疏证》谓:‘王字之本义,斧也。’王字最下一横初形不是平直,而像孤刃之形……‘王’这个称谓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而来,象征具有生杀权利。从‘尫’字的甲骨、金文之形意推测‘尫’最早指人的头部在一个不正常的位置,而导致‘上平’。”

③指的是加语素“色”后可以构成名词的单音节颜色词,如:红、白、黑、褐、绿、蓝、紫、灰、黄、青等。这类词又称为基本颜色词。其具体数目争论颇多,兹不赘述。

猜你喜欢
黄色职能颜色
督办职能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探讨
新形势下基层财政职能创新探索
价格认定:职能转变在路上
黄色的小蝎子
特殊颜色的水
浅谈会计职能是否应该进行拓展
帮孩子摆脱“黄色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