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建筑研究方法论

2018-01-01 08:05张小敏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22
安徽建筑 2018年3期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人体系

张小敏 (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22)

1 我国老龄化社会的现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形势趋于稳定,进入了和平年代。与此同时,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国家经济稳步发展,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人口基数因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从而高速增长。当人口基数维持一定比例后,因为种种社会性原因,生育率下降,从而导致老年人在人口所占比例大大增加。

联合国相关研究机构这样指出:60岁以上的老人在国家或地区中所占比例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的老人所占人口数量超过7%,与此同时14岁以下的人口在此国家或区域中所占比例低于30%且逐渐减少时,这个国家或地区便被称之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反应了区域中老年人口增长的趋势和过程。

我国自1949年建国以来,随着国家社会基础不断夯实,经济基础不断的前行发展,人口的数量因此得以迅猛发展增加。但是,因为我国国家的发展起步因为客观的社会原因,起步晚,经济基础较差,但是因为我国建立了有效健康的社会政治管理体系,社会稳定,从而导致了人口在此基础上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经济的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经济的发展已经不足以支撑起人口的相应发展了。为了有效遏制人口的非均衡发展,我国在此过程中,提出了人口发展的管理体制。但是,人口控制国策的执行,在解决了国家人口迅猛发展弊端的同时,随着近些年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尤其是在大中型城市中,人口增长呈现负增长的趋势,导致了区域中人口发展模型呈现锥形体系。而人口锥形模型中,随着锥形中建架构人口体系年龄的不断增长,我国迅速进入了整体老龄化社会。

在这种环境下,与老龄化社会配套的社会体系确缺项较多,从建筑学的系统中上看,服务于老龄化社会建筑环境的发展与研究依然落后于老龄化社会的进展。从根本上来说,目前老年建筑在社会上的存在比例极少,各类为老人服务的建筑存在率几乎为零,即使是养老院这一社会必要组成单元,在城市中的比例也是让人惊叹的。建筑学的老龄化配套研究及建设已经迫在眉睫了。

2 老龄化建筑研究的现状

老龄化建筑的建立,需要有与之配套的标准进行指导,从而能使建筑实际起到服务于老年人的作用。我国在1999年5月14日,发布了一本由哈尔滨建筑大学主编的《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编号JGJ122-99,并批准为强制性行业标准,同年10月1日开始施行。

《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的编制原则,便是为了适应国家社会人口结构老龄化,让建筑能复核老年人的体能、心态等特征,并让建筑物的安全、卫生以及适用等原则能符合老年人的基本使用要求。并确定了该规范的适用范围为“城镇新建、扩建和改建的专供于老年人适用的居住建筑及公共建筑”。这个适用范围的建立,是从我们国家现实的经济基础条件出发的,也就是说专务专用,仅仅限制于服务于老年人的建筑,比如特为老年人服务的居住建筑、老年人服务站、托老所、老年人康体中心等。

但是,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与社会的接触不再仅限于专门服务于老年人的建筑了,老年人与其它年龄结构体系的人员一样,开始共享这个社会中每一处环境体系,其中包含我们每天必须接触的各类建筑。也就是说,老龄化社会配套的使用需求,已经开始向所有建筑辐射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国1999年发布的《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于老龄化社会发展的现状了。

那么,老龄化建筑体系的研究应该怎么开始呢?

3 老龄化建筑研究的开始

无论什么样的学术研究开始之初,无不遵循于两个需求:一是生活上的物质需求,另外一个,则是社会活动上的需求。但无论是哪种需求,学术的开始、发展以及应用,都不会凭借一时的冲动迅速的做出成果。老龄化建筑体系的研究,也应遵循这一原则,从老年人生活上的物质需求和社会活动上的需求两方面开始进行。

在我们国家对老年人服务体系的研究中,老年人被分成三类:第一类是自理老人,也就是说在生活上,此类人可以不依赖其他人帮助生活行为完全可以自理;第二类是介助老人,此类老人在生活中需要依赖拐杖、扶手、轮椅以及升降辅助设施进行帮助才能具有完整生活行为;第三类,则是介护老人,此类老人完全需要其他人进行护理,方能继续生活。

在这三类老人中,其基本物质需求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所能接触到的建筑的基本需求。那么,什么是他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呢?从本质上说,吃穿住行,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物质需求,老年人的基本需求也是这4个方面的体现。在这些方面中,与建筑设计密切相关的,便是解决老年人的住与行的问题。

在住的这个方面,在《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中,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圈定了“老年住宅、老年公寓、老人院(养老院)、托老所”4种功能特性的功能性建筑。在这些限定中,所有建筑都的功能使用者,都限定在老年人身上,也就是说,这些建筑物把老年人从我们普通年龄段的生活中划分了出去。在之前的环境中,因为国家经济水平较低,老年人的人口占比不高的情况下,这种划分有利于经济投入上的有效产出。但是,在物质水平较高的今天,老年人口占比大大提高,而且彻底融入到了我门的正常生活中来,在这种情况下,再去限定老年人的使用需求,就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了。

在行的这个方面,原先的《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中依然对老年人的使用范围作出了相应的限定,所限定的生态范围,便是之前所说的“老年住宅、老年公寓、老人院(养老院)、托老所”4种功能特性的功能性建筑之中,在其他建筑的使用方面依然不作限定。而这同样是根据当时的物质条件基础作出的零和博弈选择。

而我们知道,人是社会的人,无论是什么年龄,人都是社会的有效组成部分,而且缺一不可。尤其是老年人,他们具有了极强的社会经验与生活经验,并对带动社会的进步、促进社会发展的稳定有极强的领导性。同时,老年人在社会活动上同我们其他人一样,也是具有社会活动需求的,他们也需要与其他人交往、聚会、交流、互助,甚至在工作中也有极强的需求。无论从社会对老年人的需求,还是老年人在社会活动上的需求,老年人应该而且必须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空间中来。之前因为经济原因,所有人都对一些被迫的选择理解并支持,而在物质经济基础较好的今天,在这些方面中,《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所限定的老年人适用建筑及范围便不合时宜了。

从以上方面来说,老龄化建筑应该融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建筑组成部分中来,在每一个空间,都应该考虑到老年人的使用问题。也就是说,老龄化建筑的服务范围,应是社会性的系统化范围,而不仅仅是单一性的组成单元。有了这么一个认知,老龄化建筑的研究便变得系统化、科学化起来。

基于此种认知,老龄化建筑科学研究体系,便同其它类别的科学研究一样,首先从老年人的各种特性研究开始。

4 老龄化建筑研究的方法

科学研究的方法,首先要认识问题,第二要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然后是针对归纳的问题本质提出解决方案,最后便是总结解决方案,将成果归纳论证,形成结论。在这4个方面,最重要的一环是认识问题,这个环节是奠定整个科学研究的基础。作为一项具有系统性、社会性的建筑模式研究,老龄化建筑同其它类别建筑进行科学研究是一样的,便是首先建立老龄化建筑体系的数据模型,并且需要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来进行,两个方面,用同样的调研体系,来确定数据模型的数据来源的准确性。

我们对老龄化建筑的社会化现状根据之前的描述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但这仅仅是一个环境的对待了解,具体的情况认识,也就是说问题的认识,是通过数据模型来支持的。如何建立老龄化建筑体系数据模型呢?我们设定了以下的模型建立研究步骤。

第一,先对老年人的行为模式进行模型确定。也就是说,先去了解老年的行为模式有哪些。我们在之前阐述过,我们在做老龄化建筑研究时,是针对老年人住和行的两个特性上进行研究。

在住的方面,广义的内容不但指老年人的居住,还应指老年人在某个功能性空间场所有较长时间的停留,比如:在通过一扇门的时候,老年人的行为模式对住宅门的宽度有什么样的需求,门槛的高度有怎样的行为限定;在厨房做饭时,厨具、橱柜等构件是否需要特定的组成单元以支持老人完成这一行为;在客厅内,老年人需要怎样的日光照射来解决生理需求,以及是否需要辅助器具来帮助老年人进行休息,休憩家具的尺度关系怎样才能保证老年人休息进程的进行;在居室内,老年人对床的高度需求、辅助器具的需求以及特定的通风速度、日照强度需求;在餐厅内,老年人需要什么样的光照条件、什么样的用餐条件;在剧场,老年人适用的座椅是什么样的功能需求;在图书馆,老年人需要什么样的辅助环境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要去了解的内容。

在行的组成方面,行也是广义上的所指:一方面是我们常说的通行等正常需求,另外一方面,还包含了老年人社会交往等需求。同住的需求一样,老年人在行的方面是否有特定的支撑体系?比如:老年人需要的通道单独通行时是否需要考虑行走辅助器具的空间宽度;在介助介入时是否需要考虑介助工具的特性需求,如轮椅的宽度以及对道路平整度的要求;在介护介入时是否需要考虑介护人员的使用需求;在老年人聚会的社会性场所是否要考虑声场以及日照条件的特殊需求;在老年人锻炼的场所是否需要考虑到通风速度的控制比正常人群适应的1.5m/s的风速要小,并同时能兼顾考虑到正常人群的需求等等。

根据以上我们的常识了解,同时介入到老年人现在经常参与的社会空间中进行调查研究,对所有确定的行为模式进行确立后,制定一个定量定性但有个变量补充完善空间的老年人行为模式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所有的行为模式都分门别类进行归纳、确立,变量的界面也在其他项的接口中进行保留,一旦通过补充完善确定后,再将此变量值纳入到定量范围中去。

第二,根据已经确立的老年人行为模式模型,制定老龄人建筑需要解决的问题模型。而问题模型数据建立的最有效来源,便是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建立,探讨会产生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可提前进行预判,形成固有的答案体系,并补充“其它”这一项可以让问卷答复人进行补充完善。

当然,调查问卷的制定与完善,不仅需要行为模式模型的数据支持,还需要主、客观调查对象的支持。在制定调查问卷的过程中,需要被研究对象及被研究对象的服务对象进行深入配合。也就是说,这些问题不但要能根据行为模式模型提出来,还要被主、客观调查对象所认可。比如说介护老人,当我们提出“你希望在被介护时,需要什么样的休息空间时”,很多主观上的介护老人可能希望自己既能及时得到护理,又不会被其他人打扰的需求,而客观上的介护服务人员可能希望介护老人能集中聚集以利于有效的进行介护助理。从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得知主、客观调查对象在有些时候的需求是矛盾对立的。那么,在主、客观调查对象深入配合制定问卷的过程中,我们便需要对问卷的答案进行完善补充,比如上述问题我们便可以补充这么一条“是否接受介护老人集中区域设置,但是每个人依然可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的问题。

有了这样的反复研究确定的方式,我们便建立出一种调查问题的问卷模型去确立老龄人建筑的问题模型来。

第三,问题模型数据库建立后,研究人员便可结合老年人行为模式模型及问题模型进行老龄人建筑各类问题进行研究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比如在老年人集聚的场所中,老年人在该场所中,需要冬至日不低于2h的日照条件甚至更多,在问卷中我们会问到“老年人根据自身的身体耐受程度在集聚场所会停留多长时间”,在问卷答案中我们可能会得到老年人希望在有日照的场所中希望每天停留时间不少于4h甚至更高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会针对此类问题,按照老年人的客观需求,确立老年人不同类型的集聚场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来。

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可能不是唯一的,但无论怎样,多种方式的并行维度都是为了解决同一种问题的途径,这些维度都应存在并被客观描述。所有的解决方案都应一一对应相应的类别进行归纳。而且,在此同时,还应在每个问题的解答上,留有变量空间的接口,为后续其它的解决方案留有空间。

这些解决方案归纳后,便需要考虑与现有建筑体系的结合问题了。但是如何与现有建筑体系结合呢?

第四,与现有建筑体系进行结合,首先便是与现有国家相关规范体系进行归并。

但是,这个时候有一个矛盾:现有规范体系在很多方面的要求距离我们研究的老年人需求有较大的差距。比如现有规范体系中,居住建筑基本要求是每户在冬至日或大寒日不得小于2h或3h的日照要求,且对日照的时间连续段没有具体限定。而介护或者介助老年人需要的日照条件是在冬至日或大寒日最好能达到4h以上,而且最好是上午和下午各有2h。这个时候如何对此问题进行解决呢?从高层建筑上简述:从日照计算上我们知道,在满足日照时数的需求时,高层建筑物的间距可能会控制在40m左右,即使是在大多数城市对卫生间距的控制为30m时,根据冬季太阳在我国基本高度角为37度简单计算,高层建筑间距在30m时,遮挡建筑无限宽度,且遮挡建筑与被遮挡建筑同高,被遮挡建筑从顶层算起逆向12m即可基本保证在冬至日9时至15时可以有全天日照,被遮挡建筑从顶层算起逆向21m即可基本保证在冬至日9时至15时从上午10时至下午14时可以有4h连续日照,也就是说在不考虑被遮挡建筑物自身遮挡的情况下,按建筑物每层建筑高度2.8m~3m计算,被遮挡建筑物最少能有4层可以保证冬至日有6h的连续日照,最少能有7层可以保证冬至日有4h的连续日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便可结合老年人的需求及现有建筑体系的规范要求,在被遮挡建筑逆向7层及以上层数统筹考虑老年人建筑问题便可统筹解决这种矛盾了。

通过类似的方法,找到老龄化建筑与现有其它类型建筑的归并方式,归纳总结,形成定性的结论,使其具有今后设计、改造、改建建筑的指导性结果。

第五,总结各类研究结果,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模型体系,在这个大模型体系中,每个组成部分都是一个有效支撑微模型体系。这个模型体系,便是我们最终希望得到的老龄化建筑研究成果模型体系。这个模型建立后,便能对我们今后的工作起到具有实际指导性意义。我们今后无论做哪一类的建筑,都能从此模型库内取得相应的支撑数据进行深化设计,这种支撑,也会相应促进我国老龄化建筑更为系统化的研究。

5 现阶段老龄化建筑研究的问题

老龄化建筑是系统的,但是,目前在此类研究中,因为研究体系的局限性,造成我们研究取得的成果具有区域局限性,而且这种区域局限性极为明显。因为每个地区的老年人在生活习惯上都是不同的,老龄化建筑研究团队因为地域限定,没有办法对各区域都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仅能对自己身边熟识的空间去判定、了解。解决此类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各个区域的研究团队有效的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研究的模型体系,互为补充、完善。

但是,基于现阶段各研究团队统一组织上的无序性,在没有一个有效的组织体系进行协调处理,并给予系统性的经济支撑与支持,各区域的研究团队很难将研究成果汇总、归纳。所以,在此客观环境下,各区域的研究团队应先将自己的区域化研究成果模型具体建立起来,并在自己的区域对社会化系统起到指导作用。待各区域的微模型已经坚定的运转后,大模型的建立便会水到渠成了。

6 综述

以上部分,是对我们国家现阶段的老龄化建筑社会问题、社会环境、认知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一个系统化的研究及讨论,我们也会据此进行深入的老龄化建筑区域性(合肥地区)的研究。建筑是具有社会系统及生态系统双重特性的,老龄化建筑作为建筑体系的一个有效生态组成部分,其双重特性更为明显,尤其是其对现有建筑体系的有效补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今,我国老龄化人口比率急剧上升,老龄化社会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作为解决此类社会问题的一个有效解决方面,老龄化建筑的研究与实施的脚步,虽然慢了些,但有了这种社会性的认知,老龄化建筑的研究与实施已经开始蒸蒸日上了。

猜你喜欢
老龄化老年人体系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国家发改委专家:全面放开二孩不足以应对老龄化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