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敏
(安康学院 图书馆,陕西 安康 725000)
育人是图书馆的使命和担当。作为高校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图书馆应善于通过环境、资源、服务、管理、技术等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育人的目的[1],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
关于图书馆的育人功能,原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认为,学校图书馆已经不单是藏书的地方,而是“教育的机关”“研究室”,具有传递知识的功能[3]。然而,社会价值标准向务实方向的转变、扩招及以学科为中心的大学文化导致的以育人为中心向育才为中心的转变,正在逐步使图书馆的教育偏离“由科学而至修养”的“人的培养”的大学精神。这集中表现在:信息技术教育取代文化教育,注重信息素养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人文精神和道德修养的渗透;资源建设以学科发展为目标,图书馆的资源和经费配置以学校的评估、学科发展为中心,把师生看作学科发展的工具;教育的方法缺乏创新,内容不能与时俱进等等[4]。
目前国内关于高校图书馆育人方面的研究较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宋庆功等[5]、周肇光[6]、张浩等[7]。宋庆功等结合中外高校图书馆工作实践,将高校图书馆的育人功能概括为提供资源保障,辅助课堂教学育人;多渠道进行信息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素养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开展信息服务,助力科技创新;构建先进制度文化,促进行为规范和品德养成;开设研究性学习空间;搭建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平台;建设社会实践基地,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周肇光针对当前应用型高校图书馆存在的图书馆服务育人功能与学校学科建设缺乏紧密性、与学校教学活动缺乏协调性、与大学生个性化需求缺乏互动性等方面提出在创新人才培养上拓展服务育人的功能。张浩等分享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交圕·学堂”的实践成果。该活动通过“实践体验”与“人格养成”,发挥名师、展览、档案、技术等资源的聚集优势,围绕特定主题,提供集特色展览、科普教育、艺术沙龙、网络档案、社会实践于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学习体验活动,此活动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在支撑人才培养方面开展文化育人服务的一次突破性探索。在新形势下,面对高校转型发展和图书馆新规程等挑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应如何开展育人工作、全面提升育人职能,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除上述因素外,此类高校图书馆的育人职能还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
第一,学校发展层面。为推动国家(2010-2020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发展势在必行[8]。它要求地方高校必须立足地方,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在与地方的融合发展中实现专业的优势集聚,人才的应用型转型。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保障中心、高校育人的第二课堂,其育人职能所依赖的资源、环境、内容等必将受到学校转型的影响。如果图书馆对这一形势及图书馆育人规律缺乏深刻认识,不能作出科学、合理的应对,不能跟上学校转型的步伐,势必导致图书馆与人才培养相脱离,甚至更加边缘化。
第二,制度设计层面。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三条明确指出,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规程》第六章“服务”第三十一条、三十二条明确了育人的具体做法,“图书馆应全面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图书馆应重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信息素质课程体系建设,完善和创新新生培训、专题讲座的形式和内容;图书馆应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积极采用新媒体,开展阅读推广等文化活动”。为适应不同高校的办学特点,《规程》附则第四十六条允许各高等学校结合自身办学层次、学校性质、学科特点、学校规模、所在地区等具体因素,制订适合本校图书馆的工作规定和实施细则[9]。
应该说,新《规程》不仅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的育人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更指明了方向。但限于该类院校图书馆所面临的诸多方面条件限制和困难,如何开展育人工作才能达到《规程》的标准,有待各院校图书馆专家、学者进行不断地实践探索和总结。
第三,技术发展层面。移动网络飞速发展,存储技术、虚拟技术、跨平台技术、RSS、W eb2.0、动态链接库、网格、数据挖掘、4G通讯、云计算等的发展应用,正在不断改变着读者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方式,而且已经快速占据了读者市场,这对仍然沿用并依赖传统的讲座、征文、读书月等育人方式的图书馆来说,无疑是全新而巨大的挑战。
综上所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的育人功能应努力做到如下几点:一是形式上应追求多样性、创新性。这要求图书馆在讲座、征文等传统方式的基础上借用新媒体、新技术,创造性地开展学生教育工作。二是内容上应突出应用性、全面性。图书馆作为院校的文献保障中心,高校育人的第二课堂,唯有将院校转型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图书馆全面育人理念有机结合,才能为社会真正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三是操作上应具有可持续性。人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绝不能揠苗助长,凡是围绕育人开展的工作,都必须结合学生的认知,合理设置、精心谋划,采取定期或不定期连续进行的方式,做到形式、内容和效果的有机统一。
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而言,一切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面对先天和后天的诸多不足,如何在适应、推动学校转型发展等一系列新形势下,保证育人工作健康、有序、并有效开展,情势逼人,任重而道远。
安康学院2006年升本,2014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同年12月成为陕西省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发展首批试点院校。目前图书馆在育人方面开展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例如,在管理方面,着力体现人本理念,全天候、无障碍的管理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开放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勤工助学,吸收学生参与图书馆日常工作,为学生搭建社会实践的平台,使其成为锤炼意志品质、积累实践经验的有效途径。在资源方面,为提高图书利用率,对馆藏资源首次引入映射法,即打破中图分类法的分类原则,将图书按照学科、专业设置进行逐一细分、归类,确保图书馆资源与学校学科、专业的对应配置。在服务方面,除讲座、征文、教授荐书、优秀读者评选等传统项目外,采取多种形式,重点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一是以新生入馆教育为契机,积极向学生宣传图书馆的资源及服务,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实现大学学习、科研、生活、创业、素质拓展等方面的全面成长;二是通过承担全校文献信息检索专业选修课及公选课的教学任务,实现从服务育人到教学育人的跨越;三是设立读者培训室,对有文献信息检索指导需求的学生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培训;四是为有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任务的学生提供文献信息检索、筛选、引用、写作等方面的讲座,有效提升服务层次和育人广度。在技术支持方面,不断优化自动化系统平台,选用最新数据发布终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其日益强烈的信息需求;努力打造高质量微信公众平台,主动推送各类文献信息、活动信息和公共服务信息,实现与读者的适时良性互动。
从上述具体育人工作来看,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创新尝试比较有借鉴意义,但从新形势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全面育人的要求来看,仍存在诸多不足,亟待改进和加强。一是育人形式不够丰富,缺乏新颖性和创意,不能有效、广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二是内容选择不能完全契合学生现实需要,与学生兴趣点联系不够紧密,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匹配的文化育人功能没能有效凸显,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作用有限,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三是顶层设计欠缺,主题不够鲜明,组织管理需要加强。图书馆围绕育人开展的活动一般集中在读书月,一年仅一次,间隔周期过长,而且活动项目之间缺乏连贯性,最终成效不够理想。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此类院校资金、人才、管理、所处地域、生源素质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已经让该类院校图书馆的育人工作力不从心,新形势的出现,无疑增加了育人的难度。这需要此类院校图书馆审时度势,更加冷静地分析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开拓思路,大胆创新,竭力开启富有自身特色的全面育人之路。
长期以来,图书馆的育人工作始终游离于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之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使得学生参与图书馆相关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如果将图书馆“读书月”、征文、优秀读者评选等品牌文化活动及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适度体现参与活动的功利目的,认定一定的学分,那么学生的参与度会大大提高,图书馆的育人职能和作用就能得以充分体现和有效发挥。
作为新媒体的重要使用人群,大学生的阅读习惯、与外界的交互方式都在发生着越来越多元的变化。图书馆只有敏锐捕捉这一变化趋势,在育人中积极借助新媒体进行设计、宣传,才可能拉近图书馆与读者的距离。例如,活动前期除张贴海报、下发通知等形式外,还可以利用微信、QQ等形式向学生做信息推送;活动过程中则可以利用新媒体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吸引场外的学生积极参与节目互动,扩大育人活动的受益面。活动结束后,将活动以微视频的方式放在图书馆的网页上,供学生随时观看,使育人活动能够延续、持久。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资源的支持,特别是其将服务地方、产教融合作为实现自身转型的路径,使得高校与地方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目前,安康学院各二级学院纷纷在专业发展、人才培养与地方资源间寻找关联,签订实习、培训协议,力图找到向应用型转型的突破口。图书馆作为文化育人的主阵地,也应积极将地方文化融入育人环节,一方面让学生在地方文化的熏陶下加深对地方的认知,提升自我修养,另一方面也可有效弥补学校向应用型转型过程中过于重视技能培养而忽略人文素养教育的不足。
安康是一个有着古老文化遗存的地区,汉调二黄、花鼓戏、小场子、紫阳民歌、皮影戏等历史悠久。笔者建议图书馆的育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邀请地方专业团队或艺术家到校园里为学生表演或讲演,使学生足不出校就能切身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在图书馆里为地方文化专家、艺术家举办小型展览,让有兴趣的学生全面了解某一地方文化的演变及与其他地域文化的传承关系;组织院系学生以校园生活为题材,以地方文艺的形式进行表演等等。地方文化载体多样,内容博大,围绕地方文化开展的创意活动,学生喜闻乐见,从而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将学生从冗长的讲座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又使学生身心愉悦,素质得到拓展和提高,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我校文学与传媒学院师生根据著名作家李春平的文学作品《郎在对门唱山歌》排演的话剧,就是高校利用多元创意的地方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次经典示范。
科学确立育人主题是育人成败的关键。以重大热点事件为育人主题的背景,可以使育人活动更加贴近生活,增加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曾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魏则西事件”,就是图书馆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与宣传的一个好案例。图书馆如果加以宣传引导,血的教训会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提升对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同时提高科学、规范检索的意识和信息甄别能力。当然,不是所有的热点事件都可用作育人的主题,如一些涉及政治、宗教等方面的敏感话题。育人主题的确立应结合学校实际审慎筛选,最好选择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且学生普遍关注、关心的问题。
育人活动的常态化、有序化开展是保障育人效果的重要因素。搭建职能育人管理平台是确保育人活动有序开展的有效手段。平台的搭建可以借助当下流行的管理APP软件,即可面向学生进行育人活动信息发送,支持学生报名、签到,并可实现活动后期的问卷调查等功能。这样图书馆就可以预估和了解学生对即将举办的活动的参与度,有效进行人为干预。对于报名人数多的活动,可以加排场次,对报名人数少的活动则可以另行安排,甚至取消安排。如此,既有效节省了时间,又实现了资源的合理调配,使管理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