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水稻生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018-01-01 05:22:05袁红梅杨列亮王玉海赵伟鑫田忠景贾万麒明东风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稻作稻区枣庄

袁红梅,杨列亮,王玉海,赵伟鑫,田忠景,马 丽,梁 宽,贾万麒,杜 斌,明东风*

(1.枣庄学院,山东枣庄 271600;2.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农村能源办公室,山东枣庄 271600;3.山东省枣庄市农业科学院,山东枣庄 271600)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与粮食作物[1],我国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2],水稻的丰产稳产对保障我国食物安全起着基础作用[3]。水稻既是高产高效的农作物,也是重要的生态抗逆作物,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增产增收和生态改良作用[4]。笔者分析了山东省枣庄市水稻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该市水稻生产发展的对策建议。

1 枣庄市水稻生产现状

1.1枣庄稻区基本情况枣庄市位于山东省南部,属于中纬度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和季风等因素影响,光、热、水、气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5]。枣庄市水稻土资源约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0.44%,主要分布在境内台儿庄区韩庄运河东段两岸洼地以及滕州市西部濒临微山湖洼地一带[6]。沿微山湖和运河一带地势低洼,种植玉米等旱地作物容易遭受涝灾,而种植水稻有利于抗逆稳产[7]。枣庄稻区属山东省鲁南运河湖泊灌溉稻区,以稻麦轮作模式为主[8]。枣庄稻作面积目前维持在2.47×103hm2,占山东省稻作面积的2.04%,2015年全稻区水稻平均单产7.95×103kg/hm2,是山东省稻麦高产区[9]。枣庄境内外的微山湖、京杭大运河、韩庄运河等水系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为该区水稻种植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10]。长期以来该地区一直保存着稻作生产的传统,尤其枣庄所辖台儿庄区涛沟桥村一带的水稻种植尤为普遍,“涛沟桥大米”已成为枣庄市小有名气的农产品品牌。

1.2自然生态条件枣庄市年平均气温13.2~14.2 ℃,年平均降水量约800 mm,年平均日照时数2 182 h,≥20 ℃的积温总量接近3 000 ℃,无霜期在200 d左右,光热条件基本能保证作物一年两熟,雨季和高温期基本一致,对水稻等喜温作物的生长较为有利[9,11]。枣庄境内运河沿岸以及濒临微山湖一带,地势低洼,水资源丰富,能够满足中熟水稻品种对温度、光照、水分的需求,同时土质也较肥沃,适宜水稻种植[11]。

1.3种植品种枣庄市水稻以粳稻为主,种植品种主要有超级2号、连粳1号、连粳6号、圣稻145、中稻1号等,其他品种如豫粳6号、圣稻301、镇稻88等,也有零星种植[9]。

1.4稻作栽培技术在长期的稻作实践中,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农技人员和稻农因地制宜地引进和自创了各种水稻栽培技术[12-13]。枣庄市水稻栽植方式以手插秧为主,近年来直播、抛秧和机插秧等模式也引入试用。在稻作技术上枣庄稻区主要推广了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塑盘育秧机械插秧技术、夏直播稻高产栽培技术和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14]。

1.5病虫害状况由于和山东临沂、济宁等稻区具有相似的生态条件[15],枣庄稻区主要病害也主要为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白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等,虫害主要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蓟马等。

2 枣庄市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

2.1品种类型结构单一,突破性品种缺乏由于山东省水稻育种科研不够活跃,突破性后备型品种较为缺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省内各稻区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3,15]。枣庄稻区的品种问题主要表现:主栽品种多、乱、杂,缺乏高产、优质、抗病和适应性广的突破性水稻品种;单产不稳定,品种增产潜力未充分发挥;部分主栽品种的产量与品质难以兼顾。

2.2生产成本高、效益差,稻田面积减少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短缺,传统水稻生产用工费用攀升,加之农资价格上扬,致使稻作成本不断增高[15-16]。与同省的临沂、东营等稻区相比较,枣庄稻区的稻作机械化水平偏低,稻农田间管理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

另外,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开发对部分稻田的占用,以及受水资源条件的限制,山东省多地稻田面积有继续减少的趋势[15]。受农业结构调整和非农业建设等影响,以及水稻种植高成本低收益的影响,枣庄稻区面积也有所减少,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不够稳定。

2.3稻田排灌设施老化,农田水利工程监管不力稻田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成为限制水稻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瓶颈[4,17]。枣庄稻区部分田块存在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地下水机井与河湖沿岸排灌设施报废率偏高、农田水利工程投资较少等问题[18]。此外,农田水利设施管护责任不明确、管理经费难以落实和水利项目建设监管不严等问题依然存在[19],影响了当地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4先进稻作技术推广不力,农机化水平较低农技推广部门大力推介的旱育稀植、有机栽培、无公害栽培等较为先进的水稻栽培管理技术,因技术繁琐、涉及环节多、操作要求高,导致技术到位率低,规范化程度差[20]。稻区还存在农户对稀植技术重视不够,育秧播种量偏高,高毒残留农药使用不合理,稻田施肥依赖化肥,致使地力下降[13,15],甚至有污水灌溉稻田等问题,难以保障稻米稳产优质。

与山东省其他水稻产区相比较,枣庄稻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较多问题:全程性和全面性农机化水平较低,高效率机械缺乏;稻田整地质量不利于机械化操作,水稻机插秧水平偏低;农机利用率不高,农机服务组织薄弱,农机化公共服务建设滞后等。

2.5产业化水平低,生产加工规模小目前水稻生产上普遍存在集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不高,土地流转难度大,难以形成优质稻连片种植的问题[4,7,21]。与山东省其他稻区情况相似,枣庄水稻生产也是以户经营为主,规模种粮大户少,品种杂乱,农药化肥使用不合理,因而稻米产量不稳定,质量标准难以控制,稻谷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

目前,国内多地水稻生产上仍主要以初级产品(大米)销售为主,稻米产业化链中的末端产品开发滞后,未能形成产业链条,难以开展精深加工,难以实现名优大米的高附加值[15,22]。受枣庄稻区稻米产业规模所限,当地稻谷加工企业不多,知名龙头企业缺乏,知名品牌偏少,大米加工企业产品质量不稳定,稻米加工设备陈旧,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对优质米的加工需求,对拉动地方农业结构调整和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有限[13]。

2.6政府政策重视不够,科研管理投入不足政策管理方面,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督导还不到位,对水稻种植、加工和销售大户的培育效果不够显著,水稻生产规模经营引导力度不足,农业行政执法尚需加强。由于水稻需水量较大,在连续干旱,降水量偏少,运河湖泊等水资源难以保障的年份,从湖区调水缓解旱情成为稻区群众不得已的选择,导致稻区主管部门不得不控制水稻种植面积,甚至控制水稻灌溉用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地水稻产业的发展[13]。

近年来,枣庄市在水稻科研上的经费投入明显偏少,当地水稻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枣庄市和下属区县的农科单位尚未建立水稻育种、引种、驯化、栽培、植保和稻米加工等方面的专门科研机构,稻区农技服务部门科研力量薄弱,对稻农生产指导不够及时深入,技术保障力度不足。

2.7对灾害性天气应对不足,病虫害防治不力高温干旱等灾害性天气,频发的病虫害以及土壤板结、土质盐碱化、灌溉水污染等逆境因素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23]。稻区农户和农技管理部门对灾害性天气所采取的针对性措施还不够充分,对过量施用化肥和高残留农药给稻田米质带来的不利后果认识不到位[7]。此外,对稻瘟病和卷叶螟等稻区主要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的研究还非常不足[7],相应的防治手段和对策还亟待强化。

3 对策与建议

濒临微山湖和运河一带是枣庄市传统的水稻产区,稻区农民对加快发展稻米产业的需求迫切,政府和主管部门也希望继续推动这一特色农业产业健康发展,以振兴当地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因而针对制约当地水稻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3.1搞好水稻良种工程建设按照《山东省种业振兴规划》实施方案,通过加大科研投入来促进稻种改良,优化稻种结构,增强优质稻种储备[4,7]。针对枣庄地区水稻科技薄弱的现实情况,应优先考虑加强优良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对当地生态条件的适应性驯化,筛选适于枣庄稻区生态条件的高产、稳产、优质、抗逆稻种资源。同时,也要继续利用好当地传统种植的紫香、鲁香糯等特色稻种。在解决好优质稻种资源建设的基础上,还应通过农技部门攻关,形成与良种相配套的栽培管理良法,并积极向稻农示范推广,推进枣庄水稻良种工程建设的有序开展。

在优良稻种推广种植时,应当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布局[15,24]。从长远发展看,枣庄稻区还应该加强与省内外水稻科研单位的合作,培养当地水稻育种专业技术人员,组建立足于自身的育种单位,逐渐建立常规育种手段和分子育种技术相融合的现代育种技术体系,为搞好枣庄水稻良种工程建设提供更高层次的技术保障。

3.2提高稻作机械化水平,开展稻作新技术研发与推广机械育插秧成为限制稻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15,25]。针对枣庄稻区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应加强机械化插秧、喷药、收割以及干燥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落实好2016年山东省主推的水稻盘育机插秧技术,扩大机械化作业面积,加快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4,15]。

针对先进稻作技术到位率低的现实问题,需要根据当地的稻田环境、气候条件和产业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开展适于本区域的稻作技术研发[4]。首先推广良种良法配套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落实好《绿色水稻生产技术规程》,开发节本增效、简单实用的水稻栽培技术[4,15]。其次要重点发展优质无公害栽培和稻田种养结合等生态技术,培育无公害优质米基地,提高种植效益,为提升产业化水平创造条件[4,15]。三是开展本稻区主要病虫草害发生规律的研究,引进或开发水稻生物灾害可持续控制技术,改进对各种自然灾害预报预警技术,落实《水稻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治技术》,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4,15]。另外,还应注重加强稻米深加工与产品转化技术,提升稻米附加值。

3.3稳定稻田面积,加强稻田水利基本建设基于水稻种植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稻区主管部门应采取措施稳定稻田面积,并组织力量搞好稻田水利基本建设。一是要设立基本稻田保护区,稳定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稻田面积。二是要争取专项资金投入,加强原有主要排灌工程的设施维护,组织对老化落后水利工程的改扩建,对原有的土质沟渠进行防渗防漏硬化改造。三是加强稻区耕地保养管理,禁止高残农药和污染水体等进入稻田,增加有机肥和农家肥投入,强化秸秆还田作业力度。四是沿运河一带的煤炭开采废弃坍陷区,有条件进行水稻种植的,可考虑升级改造并纳入稻田保护区[26]。

3.4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稻作优质化和产业化水平农户直接面对市场的传统经营模式存在风险高、效益低等问题,根据现代农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化发展需要,采用“基地+农户+公司”或“合作社+农户+公司”的生产模式能够更好地帮助农民抵御风险,增加效益,提高水稻种植的专业化和产业化水平[27-28]。

针对枣庄稻区产业化水平低,生产加工规模小的现状,今后应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条件,加强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土地流转,推行品种种植连片化和管理标准化,改变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传统生产模式,扶持水稻种植大户,培育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试行生产订单化,保证大米生产企业获得稳定优质的稻谷来源,提高水稻种植的专业化和产业化水平[13,15]。通过培育和壮大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加大对稻米加工技术的改造,提高稻米加工规模和精加工水平,加强农产品品牌营销推介,增强产品竞争力,可促进生产基地的建设推进,推动优质稻米的产业化发展[15]。枣庄市台儿庄区邳庄镇通过创新集约化种植模式、品牌化经营模式、立体化种养模式和整村化推进模式来推进优质稻米种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其他稻区借鉴。

此外,还应加大对稻作生态环境,特别是灌溉用水环境的保护,加强对农药等农资投入的质量监控,稻区肥水统一管理,推广节水灌溉和测土配方施肥,推行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积极推行绿色稻米、有机稻米和特色专用稻米的种植生产[13,15,23]。

3.5重视农技培训,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过去“专家讲、稻农听”的单一农技培训模式效果差强人意,为了提高稻作的农技培训效果,可采用以专家现场示范为主,并结合研讨座谈、媒体资料学习等多种形式,促进农技培训工作的全方位开展,实现农技培训的快速化、现代化和多元化[29]。

为加快稻区产业化发展,政府部门应该考虑公共财政优先支持农技投入,确保其稳定增长,不断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7,30],继续落实好水稻良种补贴政策和《山东省水稻种植保险条款》,加大对发展水稻生产所需农机具购买补贴的财政支持,加强对引种育种、优质米生产基地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的扶持力度[4,13,31]。

3.6加强产业协作,促进协同攻关水稻产业的良性发展,需要政府、科研单位、农技推广部门及广大稻农的互动协作[4,15]。通过建立水稻产业技术协作体系,提供较为稳定的财政支持,针对水稻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与技术需求[7],各相关单位协同攻关,才能更好地解决稻作生产上遇到的难题,加快稻作技术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不断提高枣庄市水稻产业发展水平。

[1] 赵凌,赵春芳,周丽慧,等.我国水稻生产概况分析[J].农业科学与技术:英文版,2016,17(1):78-80.

[2] 张军,陆继海.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分析[J].吉林农业(学术版),2010(9):111.

[3] 章秀福,王丹英,方福平,等.中国粮食安全和水稻生产[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2):85-88.

[4] 崔太昌,陈峰,李华东,等.山东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与科技需求分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32(6):24-26.

[5] 高淦.枣庄市农村土地流转现状与对策[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0:31-32.

[6] 杨列亮.枣庄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与发展对策[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4:33-36.

[7] 吴修,杨连群,陈峰,等.山东省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5):119-125.

[8] 马宗国,陈祖光.鲁南水稻塑盘旱育抛秧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1998(2):25-26.

[9] 枣庄市统计局.2016枣庄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158-177.

[10] 李思健.枣庄市水生维管束植物资源及群落[J].枣庄学院学报,2005,22(5):58-60.

[11] 周玉亮.枣庄市生态农业区划与模式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0:26-33.

[12] 袁守江,杨连群,宫德英,等.山东省优质稻米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04(6):65-67.

[13] 杨百战,杨连群,杨英民.山东水稻生产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稻米,2006,12(3):53-54.

[14] 枣庄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枣庄年鉴2011[M].北京:长城出版社,2011:206-217.

[15] 陈峰,冯尚宗,李景岭,等.临沂市水稻生产现状·问题·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7):223-225.

[16] 番学好,段如斌.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探索[J].云南农业科技,2015(3):23-25.

[17] 高雷.水稻种植户生产行为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39-44.

[18] 任衍磊,孙佩,蒋勇.对枣庄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状的思考[J].广西水利水电,2011(2):74-76.

[19] 马爱平.台儿庄区农田水利改革经验探索[J].水能经济,2016(5):224.

[20] 范胜.宁化县优质稻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2016(4):34-36.

[21] 虞国平,朱鸿英.我国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6):122-126.

[22] 程旺大,张国平,姚海根,等.我国优质安全稻米生产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3,21(2):144-151.

[23] 刘延刚,刘丽娟,刘德友,等.临沂市水稻生产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1(11):112-114.

[24] 郑加诚.水稻品种选用和推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现代农业科技,2006(1):22-23.

[25] 邢建成.破解发展制约瓶颈 促进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J].湖北农机化,2014(4):21-24.

[26] 朱春江,唐德善.山东鲁南沿运区域农业发展对策研究:以枣庄为例[J].生态经济,2006(5):200-203.

[27] 陈波.农户采用水稻生产新技术和参与稻米产业化经营行为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5:16-19.

[28] 赵二朋.稻农参与粮食合作社效益与行为分析:以浙江、江西、山东省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11:5-6.

[29] 苏丽春.浅析农业科技培训方式及重要意义[J].农民致富之友,2013(10):234.

[30] 郑有川,胡培松,程式华.浙江省水稻产业科技发展形势与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11(1):1-5.

[31] 胡仲明.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政策建议[J].农村工作通讯,2012(3):33-35.

猜你喜欢
稻作稻区枣庄
河南省粳稻新品种生态适应性分析
2023年全国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现代农药(2023年1期)2023-04-15 11:35:30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古今农业(2022年2期)2022-08-15 01:40:30
山东枣庄:大白鹅“叫开”致富门
今日农业(2021年10期)2021-11-27 09:45:24
枣庄学院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枣庄探索公共卫生医联体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36
赣榆区麦秆还田稻作试验总结
现代农业(2015年11期)2015-02-28 18:41:50
2015年全国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种业导刊(2015年3期)2015-01-22 06: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