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正环
“一带一路”视域下安徽外贸供给侧改革的目标与路径探究
许正环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贸易系,安徽 滁州 239000)
当前,安徽外贸供需结构较匹配,互补性较强,企业对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合作趋势日益增强,政府引导作用也进一步增强,贸易物流体系趋于完善。“一带一路”背景下,为推动安徽外贸供给侧改革,应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优势产业与战略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推动“引进来”与“走出去”投资合作格局协调发展;创新对外贸易方式,促进贸易途径与渠道的多元化;健全对外贸易保障机制,创造和谐的供给环境。
“一带一路”;安徽;外贸供给侧;改革路径
“一带一路”沿线共有65个国家。有学者将其划分为6个区域,即蒙俄、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中亚、中东欧。由于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的不同,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能源丰富的国家,以沙特阿拉伯、文莱等国为代表;第二类是装备制造业发达的传统工业化国家,以波兰、捷克、匈牙利等东欧国家为代表;第三类是高度开放、注重技术创新和国际型人才培养的国家,以新加坡为代表。[1]
目前,全球市场存在两个有强烈区域特征的贸易中心。其一是大西洋贸易中心;其二是太平洋贸易中心。“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未来十年有望成为第三大世界贸易中心。[2]熟知并重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需求结构与特点,为研究安徽乃至全国外贸供给侧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与前提。
(一)从贸易结构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众多,与我国的进口贸易中,对我国的机电产品、精密仪器、钢铁制品、汽车、食品及轻纺用品等需求量较大,特别是水泥、钢铁、有色金属、家用电器、汽车在东南亚、西亚等沿线国家占有一定市场份额。[3]而我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的商品以农产品、原油、天然气、矿砂等资源型产品为主,以弥补国内资源的空缺。
(二)从期望合作领域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多为发展中国家,公路、铁路、管道等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调查显示,多数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国家与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首要合作领域为基础设施,占比为 49% ,紧随其后才是工业建设(占比21%)与贸易领域(占比21%),这再次印证了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存在巨大需求。[4]
(三)从投资合作目的看:能源依赖型国家希望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寻找经济转型突破口,转变自身单一经济发展模式。中东欧国家希望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充分利用中国的大市场,加强与中国的贸易、投资、金融合作,以此弥补对欧元区国家出口的下滑。东南亚、南亚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如越南、柬埔寨,以期紧抓中国产业结构由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机遇,开放港口,招商引资,承接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改善基础设施状况,推动自身工业化体系的建立与健全。
从进出口贸易总量看,2011-2014年,安徽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贸易从69.5亿美元增加至143.1亿美元,占全省外贸总额的比重从22.2%上升至29.1%。[5]2016年安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约为120亿美元。2017年1-6月份,安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为454.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1%,占同期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的26.9%。
从进出口商品结构看,安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商品以初级产品、农产品为主,出口商品以工业制成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纺织服装为主。水泥、钢铁、有色金属、家用电器、汽车及其零部件产品在印度、阿联酋、孟加拉、沙特阿拉伯等沿线国家占有一定市场份额。
可见,安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互补性较强,特别是安徽出口优势商品,恰恰是沿线国家的主要需求产品,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拓宽安徽外贸的市场容量,优化贸易空间布局。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经成为安徽“走出去”的重点区域,如马钢集团在伊朗和印尼投资建设;海螺集团在“一带一路”沿线5个国家建有水泥生产线;奇瑞汽车在伊朗、俄罗斯等13个沿线国家建立了汽车生产基地及营销网络。
2016年,全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境外企业总数已达600多家,对沿线国家投资7327万美元;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11亿美元,完成营业额9.3亿美元。[6]2017年1-10月,安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实际投资6977万美元。
为了进一步增强安徽企业“走出去”的导向性,2017年安徽建立了“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库,项目库中共有基础交通、贸易平台、产能合作和人文交流等四类重点项目共106个,总投资9624亿元。
下半年,安徽又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带动省内优势产能、优质装备、适用技术输出,并且在政策资金、贷款贴息、保费补助、项目用汇等方面重点支持、优先保障。
面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的市场机遇和发展前景,安徽企业“走出去”正从规模扩张向效益提升转变。
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水平与基础设施等国际物流体系的健全与完善是分不开的。安徽地处江淮之间,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腹地和枢纽,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结东部和西部的重要纽带。
据统计,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合新欧”班列累计发运162列,货值71.20亿元。“合新欧”班列不仅载有以笔记本电脑、汽车、机械、轻纺等为主的传统产品,还载运太阳能光伏、液晶显示屏、智能机器人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7]“合新欧”班列已成为连接合肥与中亚、中欧重要的货运通道,是安徽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标志。
综上所述,安徽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之间的经贸往来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国情复杂多变,有些地区政治与社会情况变数较大,再加上安徽在贸易制度、贸易结构、贸易方式、物流体系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要真正在“一带一路”沿线等新兴贸易市场站稳脚跟,推动安徽品牌向国际名牌转变,还必须在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导向下,不断加快安徽外贸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步伐。
在传统国际分工模式下,国际分工主要表现为一国举各种生产要素制造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绝对或比较优势的某种商品(往往是最终产品),并将此种商品销售到其他具有绝对或相对生产劣势的国家和地区。在这一模式下,贸易的目的是推动本土商品在他国实现价值转换,贸易的实质是各国(地区)以优势产品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不断实现产品的价值最大化。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下,对外贸易的内涵发生了一定的拓展与延伸。所谓全球价值链,就是产品生产的不同环节和阶段,会按照其不同的要素密集度特征而配置到具有不同要素禀赋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其实质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布局其生产网络体系,从而实现其成本最小化或收益最大化的全球资源优化配置和整合。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推动了对外贸易实质的转变,即由优势产品的跨境交易向优势要素的跨境流动转变,贸易竞争力的高低更多地取决于一国(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优势要素所处产品价值链的何端。
同时,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内,外贸的范畴也向“大外贸”转变,不仅有最终产品的跨境交易,也有资本、技术、知识等要素的跨境流动。特别是随着全球分工领域正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升级,外贸既涉及货物贸易,又涉及更多领域的服务贸易。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指从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出发,用改革的办法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扩大有效供给和高端供给,减少无效供给和低端供给,从而推进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9]
如上所述,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与大外贸背景下,外贸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就是要在全球要素市场上提高本土资源、资本、技术、信息、知识等要素效率,输出优势要素,输入稀缺要素,实现本土全要素生产率的最大化,最终推动本土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1.推动本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这是外贸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目标。贸易与产业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产业是贸易的基石,贸易是产业的试金石。在一国外贸竞争力的背后,是产业结构与体系能否给予强大的支撑。而对外贸易恰恰可以将本土产业发展置于国际市场大环境中与他国加以竞争与抗衡。推动外贸供给侧改革根本目标在于“以贸促产,以产带贸,产贸结合”推动产业结构体系的优化、转型与升级,推动本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10]
2.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这是外贸供给侧改革的长远目标。外贸供给侧改革旨在推动出口商品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制成品转变,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积极优化进口结构,促进进口市场的多元化,最终推动我国外贸发展方式从数量增长为主的粗放型向质量效益、环保和速度并重的集约型转变。[11]
因此,在改革目标的引导下,外贸供给侧结构改革应重点从供给内容的完善、供给方式的创新、供给环境的优化等方面切入。其中,完善供给内容,即供给什么,一国(地区)能为国际市场提供什么,是外贸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关键环节。创新供给方式,即如何供给,也就是外贸领域中的贸易方式,是外贸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内容。优化供给环境,是外贸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前提与保障。
产业是贸易的基础与后盾。推动安徽外贸供给侧改革的关键环节与核心要务是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加快构建培育“以战略新兴产业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增强现代农业基础地位,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现代性、创新型产业体系,不断激发安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1.积极推动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一直以来汽车、装备制造、家电等是安徽外贸出口的优势产业,也是出口商品份额的主力军。在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新兴市场时,安徽既要继续发挥传统优势产业的引导与支撑作用,更要重视并提高优势产业的质量、技术、标准、品牌、服务等综合竞争力,推动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其一,安徽外贸企业要积极树立“质量为矛,品牌为盾”的产品意识。在提升产品质量、技术硬实力的同时,更在打造品牌、服务软实力上下功夫。品牌化是外贸企业转型升级中不应回避也不能回避的命题。没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三无”外贸企业,在新一轮贸易战中将会被淘汰出局。因此,外贸企业一定要重视品牌给企业带来的无形价值,通过吸纳品牌营销高端人才入企,不断推动品牌创建、推广与运营工作,逐渐形成“安徽品牌,国际名牌”的良好局面。
其二,安徽外贸企业要增强“营销全渠道+服务人性化”的经营意识,不断提升售前营销、售后服务的能力与水平,提升安徽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条件成熟的外贸企业可以通过海外投资建设专卖店、营销网点、展销中心等途径,建立境外营销网络,也可以充分利用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平台建立境外营销窗口与机构,示范引领安徽境外营销体系的建立与健全。同时,汽车、机床、通信、轨道交通、航空、船舶等外贸企业要增强售后服务意识,认真调研,统筹规划,时机成熟时建立境外售后维修服务中心和备件生产基地,通过完善境外服务保障体系,提升国际市场的认可与青睐。
2.要提升战略新兴产业出口竞争力。随着《安徽省战略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出台,安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政策机遇期,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政府部门要加快推动规划的落实与落地,积极推动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和公共安全等战略新兴产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际市场竞争。
3.逐步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构建农产品“基地+龙头企业+产品”的出口支撑体系,以龙头企业为引导,推动蔬菜水果、中药材、茶叶、糖类与蜂蜜等优势农产品深加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拓宽农产品产业链,打造全省优势农产品出口产业集群,提升农产品的整体国际竞争力。要建立健全“人才、信息、资金”一体化的农产品出口保障体系,加快农产品企业外贸人才的培训,完善农产品国际市场供需、法律法规等信息发布平台,给予农产品出口企业专项资金、银行信贷等金融支持。瞄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需求结构与特点,加大对东盟、俄罗斯、南亚、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开拓力度,逐步推动农产品出口市场格局的多元化。
4.优化进口商品结构,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在合理增加一般消费品进口的同时,更要积极鼓励进口安徽急需的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扩大重要资源性产品进口,以弥补国内经济技术不足,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创造条件。
随着国际产业结构体系的进一步转型与升级,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与扩大,是未来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与方向。谁占据了服务贸易的制高点,谁就会赢得未来贸易的主动权。21世纪的核心产业是金融、通信和运输。正是这三大产业推动资金、信息和商品在全球流动并通过全球化不断催生新的经济领域。因此,要逐步扩大旅游、文化演艺、动漫游戏、软件开发等出口贸易,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龙头企业和成长性好的中小型服务外包企业,不断改善全省服务贸易格局,推动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均衡发展。
1.优化“引资、引技、引智”三位一体“引进来”格局。积极吸引东南亚、中东欧、西亚等“一带一路”高收入国家经济体外资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积极利用外资改造传统产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严格限制外资进入“两高一资”和低水平、过剩产能领域。省内各区域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特色,在“引资、引技、引智”方式中科学选择、搭配利用,推动“引进来”格局健康发展。
2.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协同、效益优先”的“走出去”格局。首先,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安徽企业“走出去”发展规划,要以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重点项目为先导,积极推动家电、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钢铁、建材、能源、建筑、农业等行业优势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合作,不断强化境外投资配套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体系,促进“走出去”企业科学布局、有序发展。其次,企业要结合自身行业特色优势,明确“走出去”目标与任务,慎重合作区域领域、选择进入方式模式,逐步提高“走出去”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企业要协同政府、高校、社会等多方利益体,及时获取政策、人才、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强化境外风险评估和防控,维护自身在境外的合法权益。
我国多年的外贸实践证明,加工贸易方式让我国以“代工”地位提高了一定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发挥了一定的就业效应,但也让外贸企业丧失了自主设计、品牌营销、技术创新的空间与动力,一直处在全球分工价值链的低端。一般贸易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产业优化的重要指标与标志,也是一个地区产品国际竞争力、经济实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方式正在成为提升外贸总量的加速器。
为此,外贸“供给方式”的改革方向是稳定一般贸易发展的良好势头,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积极培育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方式,创新对外贸易的途径与渠道。
1.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引导安徽加工贸易从组装加工向品牌、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制造、物流营销等产业链高端延伸,鼓励有条件的加工贸易企业向服务外包等新业态延伸,将传统加工贸易转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腾出空间重点发展研发设计、营销结算、物流配送、报关咨询、法律会计等服务外包业务,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12]
2.培育跨境电商。《中国电子商务“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要在“一带一路”和主要贸易伙伴国家或地区等重点范围积极搭建双边电子商务合作机制体系,推进“网上丝绸之路”经济合作试验区建设。跨境电商的发展前景广阔,安徽要紧抓跨境电商发展的时代机遇,积极优化跨境电商生态圈。
一要充分发挥中国(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引进和培育一批跨境电子商务国际龙头企业,打造一批跨境电子商务基地和集聚区,不断壮大跨境电商企业主体。二要完善跨境电商企业在通关、检验检疫、退税、结汇等方面的更加便利、高效的进出口管理模式,不断提高跨境电商通关效率。三要搭建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即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保税仓储、物流、报关报检、跨境支付、法律和知识产权咨询、信息共享等综合服务。
1.加强制度的导向性。安徽省政府、发改委等应认真领会“一带一路”发展规划的内涵与要领,积极出台安徽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方案。并在此框架指导下,具体由安徽省商务厅协同各相关部门,认真汲取商务部《对外贸易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务院关于促进外贸回稳向好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认真制定安徽外贸发展三年至五年规划,明确发展理念、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机制,增强安徽外贸发展政策的导向性。
2.夯实物流的基础性。要充分发挥合肥区域优势,继续发挥“合新欧”国际货运专列重要作用,畅通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贸易;要继续深化皖江示范带与上海港、宁波港、南京港联运合作,积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要大力发展合肥、黄山机场国际航线航班,加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客货航班,构建空中丝绸之路。
3.增强通关的效率性。一要加快推进全省口岸“三互”大通关建设,优化关检合作“三个一”通关模式,推广“一站式”作业。二要加快升级完善安徽电子口岸平台,积极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形成集申报、监管、物流及金融等于一体的公共平台,共享申报、物流监控、查验、放行、企业资信等信息。
4.强化金融的保障性。政府部门要积极搭建金融机构与外贸企业对接平台,积极融入丝路基金,建立安徽“一带一路”融资担保平台,增强企业参与“一带一路”的金融支持力度。
对外贸易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重。“一带一路”倡议明确指出,贸易投资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这为安徽外贸的跨越发展创造了强大的政策导向与外生动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背景、经济模式、需求结构与特点各不一样,安徽外贸企业要紧抓供给侧改革的机遇,在原有贸易基础与优势上,瞄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特色、需求层级、消费群体、贸易容量等贸易指标,加快形成“供给内容多样化,供给方式多元化,供给环境和谐化”的外贸供给侧格局,推动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均衡发展,“引进来”与“走出去”均衡发展,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跨境电商均衡发展,“制度、物流、通关、金融”和谐发展,在产业与贸易良性互动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安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1]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J].经济参考研究,2017(15):16-45.
[2]张茉楠.“一带一路”区域或成全球新贸易中心[J].中国中小企业,2016(5):15.
[3]王博.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贸合作研究[J].发展战略,2016(4):32-33.
[4]毛欣雅.“一带一路”倡议与区域经贸融合发展[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6(3):157-158.
[5]王永群.“一带一路”引爆安徽企业“走出去”[N].中国经济时报,2016-06-07.
[6]黄舜.安徽打造“一带一路”重要腹地和枢纽的对策[N].安徽日报,2017-05-23.
[7]中国物流与采购网.“合新欧”班列累计发运162列 跨境电商新兴产业在安徽集聚[EB/OL].[2018-01-10].www. chinawuliu.com.cn/ 2017-12-22.
[8]戴翔,张为付.全球价值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外贸发 展方式转变[J].经济学家,2017(1):39-40.
[9]龚雯,许志峰.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人民日报, 2016-01-04(2).
[10]戴翔,张二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外贸转型发展[J].贵州社会科学,2016(7):134-135.
[11]罗鹏.外贸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EB/OL]. [2018-01-10].http://roll.sohu.com/ 2013-10-16.
[12]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促进外贸回稳向好的实施意见[EB/OL]. [2018-01-10].http://www.ah.gov.cn/2016-08-30.
(责任编辑 郑承志)
Probe into the Goal and Path of Supply-side Reform on Anhui’s Foreign Trade: In the Perspective of “Belt and Road”
XU Zheng-huan
At present, the demand and supply in Anhui’s foreign trade are relatively matching and they complement each other. At the same time, Anhui’s enterprises are increasing their investment in the countries and areas along China with strengthened guidance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an optimized logistic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elt and Road”, to promote the supply-side reform on Anhui’s foreign trade, the enterprises should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imports and exports and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dvantageous industries and strategic industries in international market;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vite more investment into Anhui and also allow more enterprises to invest in foreign countries, thus promoting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Anhui and other countries and areas; and it should also innovate foreign trade mode to develop more foreign trade ways and channels; the government should also perfect foreign trade guarantee system so as to create a harmonious supply environment.
“Belt and Road”; Anhui; foreign trade supply-side; path of reform
2018-03-13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规划科研重点项目(YJZ-2017-11)
许正环(1983- ),女,安徽凤阳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讲师,硕士。
10.13685/j.cnki.abc. 000326
2018-04-25 17:23:42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4.1242.z.20180425.1019.001.html
F752.8
A
1671-9255(2018)03-0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