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的理论基础、历史延续和实践特色

2018-01-01 03:50李晓林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道路特色发展

李晓林

(成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党的十八大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中国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华人民不断探索和发展而产生的,它不仅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它凝结着中华民族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经验和智慧,总结了历史经验、继承了前人的探索、把握了时代特征以及积极思考和回应现实问题。

一、中国道路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道路的精神积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积淀的文化遗产。国家、民族和个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在国家发展中至关重要。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形成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谐统一的“和为贵”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勇于奉献的大无畏精神等。中国道路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实践探索中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道路。其表现在: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互洽性,为社会主义道路能在中国确立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修身齐家”“爱国治天下”思想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价值观,“以民为本”思想与人民当家作主,勤劳、勇于奉献与“一切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理想之间都具有相洽性。由于这种精神上的相通,社会主义思想才能够在中国生根并茁壮成长,这也为中国人民接受社会主义理论、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相容的。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崇公抑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公有制观念,传统文化中“仁者爱人”“大同世界”与马克思主义主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关系以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的理想社会,民本思想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及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同工异曲之妙。作为中国道路探索者和实践者,中国共产党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确立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以一切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实事求是,形成了党在一切工作中的群众路线,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中国道路,圆中国梦想,增强中国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道路的制度保障

我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经济制度和基本政治经济制度,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具体制度,是依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所制定的一整套制度体系。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由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践行。在中国道路逐步发展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实现中国道路的价值定位和发展目标起了根本保障作用。例如,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有效约束市场经济中出现的自发性、盲目性,盲目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的诟病,都需要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发展和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日渐完善。再如,社会主义制度还能调节收入分配中出现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对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起到重要作用,等等。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能够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也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也能经得起各种艰险和挑战,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提供了保障,也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制度自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道路的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创造性成果,是沿着中国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党的十八大全面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遭遇了很多难题,但这些难题都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出了科学的解答。例如,在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产生疑问和困惑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重大理论作出阐释,使人们更加明确、系统的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问题,也为坚持中国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又如,社会时代背景在发生着变化,我们党就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肩负起历史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增强了人们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信心,也使人们认识到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提高对走中国道路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科学应答,是我们坚持中国道路的思想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走中国道路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走中国道路的行动指南,也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理论自信。

二、中国道路的历史延续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道路的艰辛探索

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面对国家的日益衰败,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仁人志士,目睹了帝国主义列强的船坚炮利之后,开创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河,号召“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抵御外来的侵略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曾国藩、李鸿章等地主阶级,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和经济,包括开设工厂,办立学堂,派遣出国留学生,并建造了北洋舰队,这为当时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是由于封建制度禁锢,束缚了其发展,本质依然在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最后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败;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试图建立一个“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但最终失败,究其原因在于当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以及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为防止华夏“亡国灭种”,领导了一场戊戌维新运动,倡导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在自身局限和守旧势力阻挠下失败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三权分立,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当时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虽然打击了封建政权,推翻了清王朝的腐败统治,但革命果实最后被袁世凯所窃取,没有解放中国。这些都表明,以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不能取得救中国的胜利,中国革命要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道路的成功开辟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肩负起反帝反封建的历史重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继续探索中国道路。首先,要认识清楚中国的国情,只有认清当时的国情,我们才能认清一切革命问题。“我们已经明白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亦即中国的特殊的国情,这是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4]。因此,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共领导了一系列工人运动,但是并没有建立了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党的三大建立了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但对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大革命兴起后,国共两党内部矛盾激化,主要表现就是对领导权的争夺。党的四大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在1926年前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逐渐形成。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发起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新的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式革命道路的成功开辟,以及毛泽东思想的确立,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经历土地改革、“三化一改”等巩固政权措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道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道路的丰富与完善

一个国家,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历史,才能在现实中把握方向;一个民族,只有正确理解自己的道路,才能在不断的社会变革中走向进步[5]。从改革的启程到摸着石头过河,从道路的选择和探索,到道路的开辟和发展,在实践与认识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日益成熟,对中国道路的的理解也愈加清晰。改革开放将中国道路送入世界的视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中,逐步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其后以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推进。首先,在理论层面,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梦以及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集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其次,在实践层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全面推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定要走好中国道路。

三、中国道路的实践特色

(一)中国道路是探索科学发展的道路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科学技术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关注的重点,各个国家都在加快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坚定不移的走科学发展之路。我国用30多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在工业革命时期100年才完成的使命,并且完成的很好。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比重由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的1%上升到2012年的10%强,2011年中国GDP相当于美国GDP的40.2%。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大幅提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多年行进中,我国绝对贫困人口由2.5亿减少到1479万,30多年内我国的减贫人数在不断增加,其比重已占全球减贫人数的70%以上,第一个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的目标。在世界陷入金融危机的今天,中国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已成为实现“发展和稳定的成功典范”。中国的发展不仅使国家强大,而且人民也从中受益,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些成就,充分反映了中国道路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二)中国道路是注重和谐发展的道路

中国道路吸取了世界文明发展成果,以本国实际求发展,在发展理念、科技文化、体制机制上有很大创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道路的本质要求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价值指向是实现共同富裕,是一条现代文明发展道路。20世纪以来,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已不再成为各国的难题,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基本实现,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各国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国家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造成能源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系统受到破坏,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问题严重,并没有做到可持续发展。从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来看,只追求经济增长是片面的,应该是全面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应该是社会公平随着社会财富增加得到更好地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吸取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把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以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作为追求目标,走和谐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6]。新发展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上又有新的突破,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而提出的治本之策,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也是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把握,也是走好中国道路的重要基础。

(三)中国道路是追求和平发展的道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深入发展,我国审视时代发展潮流、世界发展形势和国家根本利益作出战略选择: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所走的和平发展道路,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道路,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促进世界和平,中国永远不称霸,也不搞对外扩张。自古至今,中华民族就是以和平交往的方式对外通商,不欺诈抢夺,不侵略扩张;有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不是殖民主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让我们明白走和平发展道路才是正确的道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统筹大局,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持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了中国特色外交新的道路。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议,简称“一带一路”,东连亚太经济圈,西入欧洲经济圈。“一带一路”建设是共商、共建、共享的,目的是沿线周边各国共同发展,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的发展架构互利共赢。我们有理由相信:走好中国道路,将使社会主义更具生命力,焕发出社会主义光芒,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已举足轻重。中国道路遵循人类发展规律,紧跟世界进步潮流,不仅是中国得到了巨大发展,也为世界发展破解了难题,符合人类进步的时代潮流。

【参 考 文 献】

[1]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3.

[5]顾海良,王越.道路 制度 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46.

[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7.

猜你喜欢
道路特色发展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