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兰
(合肥市习友小学 安徽合肥 230001)
体育对小学生来讲是一门重点学科,不仅关系着小学生体能素质训练,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学生意志品格建设。一定的体育训练,能够让小学生在完成体育项目的过程中,养成不怕苦、不怕输的品格素养,对小学生今后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应注重优化小学体育教学,在体育课程中,渗透小学生意志品质教学内容,确保小学生在身心健康、素质建设方面实现全面建设与发展。
意志品质,具体指个体在正确的思想意识支配下,完成某项规范性的行为、动作,并具有一定心理品格,敢于面对困难、克服挑战的坚韧品质。不同个体在意志品质方面表现出较大的不同,有些人意志品质较强,而有些人意志品质则比较薄弱。通常情况下,意志品质主要包含四点要素,分别为独立性、果断性、自制性、坚定性[1]。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上述几点意志品质,思想、生活独立,做事果断、高效,有较好的自控能力与自制能力,面对问题时思想不动摇,性格坚韧。因此,在素质教育环境下,我国为了培养出更多全能型、复合型人才,务必加强小学生意志品质建设,为其今后成为高素质人才奠定素质基础。
在传统应试教育下,体育并非重点学科,教师、家长等对小学生体育运动缺乏重视,认为小学生应当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主科学习当中。受成人思想误导,小学生在体育运动观念上也存在较大偏差,将体育与游戏视为同一项目。殊不知,体育学科中存在着严谨的体育精神与竞技精神,而非普通游戏所能比拟。小学生对体育运动缺乏正确的思想认知,认为体育课程运动项目又苦又累,不愿意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体能素质、意志品格均比较低下。
目前,小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自律意识较差,具体表现为无法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在运动过程中投机取巧,扰乱体育运动规则。其原因,主要在于家长教育思想影响严重。目前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长希望给孩子呈现完美的生活环境,在平时生活中,过于溺爱孩子,导致小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经常抱怨、喊苦喊累。为了躲避体育运动训练,有些小学生甚至佯装身体不舒服,或者缺席体育活动,这对于小学生意志品质建设是极为不利的。
当前,小学体育课程,在小学生意志品质建设方面的功能并未获得有效发挥[2]。小学生生活、饮食不规律,再加上平时缺乏体育锻炼,导致目前小学生肥胖人群数量在不断提升。因为身体过于肥胖,小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十分吃力,无法灵活、敏捷、快速地完成体育锻炼。生理的缺陷,给小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并且逐渐对体育运动产生排斥情绪,久而久之,限制了小学生意志品格的开发与建设。
当前,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电子产品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各个家庭日常生活和娱乐的必需品。然而,现在小学生接触电子产品过早,并长期沉迷于电子游戏当中,导致本属于小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被电子游戏剥夺,既不利于小学生身体健康,也促使小学生养成懒散、拖沓等不良习惯。同时,小学生如果长期沉迷在虚拟世界中,则不利于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建设,甚至还会耽误学业。
为了让小学生在思想层面上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体育教师应加强小学生体育运动思想教育,利用多媒体向小学生播放体育运动视频、比赛视频,让小学生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其次,体育教师应加强与小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向小学生灌输正确的运动思想,端正小学生体育运动态度。同时,体育教师应积极与小学生家长建立合作关系,在小学生运动观念方面,保持教育思想一致。只有树立正确的运动观,才能够更好地为意志品质的建立奠定基础。
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合理设计教学难度,让小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感觉到挑战性与困难性,从而激发小学生的斗志,在完成体育运动训练的过程中,促使小学生形成坚韧的意志品格。比如说,体育教师在设计长跑训练任务时,不妨根据小学生实际情况、增设训练难度,在训练场地增设障碍物等,延长跑步时长等,规范小学生运动强度,训练小学生形成坚韧品格。
因为不同学生个体运动基础存在较大不同,所以教师在组织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根据学生个体情况,设定自我体育运动训练模块,从而针对小学生意志品格建设,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体育教师应注重为小学生创建自主锻炼环境,从而激发小学生自主锻炼的思想认知,提高小学生自我锻炼的训练效果。
首先,做好自我运动动作规范训练。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向学生展示完体育运动动作之后,应当引导学生自主展开动作记忆,并掌握运动技巧,规范小学生体育运动自主学习能力建设。
其次,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授课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严格依据自己的兴趣以及潜力,设定适当的体育运动目标。在设定完体育运动目标之后,教师应该要求学生严格依据训练目标、训练计划,开展相关的体育运动训练[3]。比如说在立定跳远项目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在跳远方面的素质潜力,设定跳远距离,然后一次次训练,直到实现自己所设定的运动目标。如此一来,能够让学生在自主训练的过程中形成坚持不懈的良好品质,也能够让学生养成有计划、有组织、有纪律参加各种活动的习惯,为其今后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做好准备。
同时,在小学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鼓励,比如说通过心理暗示,来强化自身在体育运动中的自信心。在体育运动教学阶段,学生可以在心里不断重复“我可以”“我能行”,进行一系列的心理暗示,然后充满自信地参与到体育运动训练当中,并从运动开始到完成,一直保持着“我能顺利完成”的良好心态,积极参与体育运动训练,从而提升体能素质,健全心理品格。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所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4]。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是决定小学生体育运动素养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应加强自身素养建设,以端正的行为品格、行为态度以及运动理念,去感染学生,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正确认识体育锻炼,并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增强自身意志,实现品格建立。
同时,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学习一些小学生体育运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掌握当前小学生运动心理基础,以及运动素质表现,并结合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体育课程活动设计。
此外,体育教师还应在平时保持健康运动状态,从而有效发挥榜样作用,为小学生正确示范如何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并健全自身的意志品格。
体育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重遵循小学生个体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
首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体育教师应针对小学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以及不同身体素质的训练情况,合理设计体育运动训练难度,确保小学生都能够适应体育运动训练,从而在训练过程中建立起体育运动的自信心。
其次,体育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的运动特长,分层设置训练方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比如说有的小学生擅长跑步,教师可以为其专门设立一些有助于提升跑步能力的运动技巧训练。
同时,体育教师应针对小学生在体育运动训练中的表现,制定成长档案,定期记录、分析小学生在运动领域的发展进步,以及上升潜力,并以此为依据,灵活调整体育课堂教学策略,提高小学生运动效率与运动水平,让学生在完善性的体育训练环境下,健全心理品格,实现意志品质的有效建设。
为了让小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意志品格,教师应注重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积极创新体育运动训练方式。通过多元化的体育运动训练,让小学生健全意志品格,为其今后的深入学习和发展奠定素质基础。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开示范教学,播放相关体育项目的规范性动作视频,让学生规范自身动作技巧,从而提高运动水平。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展开体育教学。比如在篮球运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积极展开篮球运动投篮、运球等技巧的强化训练,让学生在合作训练的过程中,提升篮球运动技巧,并形成团结协作的良好思想认知。
同时,为了规范小学生的运动理念,教师不妨为小学生组织比赛活动。针对小学生的兴趣需求设置篮球项目班联赛、校联赛,或者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比赛活动。让小学生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端正体育运动思想,提高体育运动水平。
此外,教师在展开常规体育项目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加强小学生体能素质训练和协调性训练。让小学生在完善新的教学环境下,健全体育运动素养,为接下来的意志品质建设奠定基础。
综上,体育对小学生来讲,是一门十分关键的实践性学科,体育学科在小学教育领域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显著,不仅决定着小学生体能素质强化建设,而且能够有效影响小学生意志品格的建立。因此,体育教师应重点加强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培养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观,优化设计体育课程,创新教学方法,提升体育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等,为小学生构建完善性的体育教学体系,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健全意志品格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