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国
(合肥市园上园小学喻岗分校 安徽合肥 243100)
小学生到了高年级,对于作业,到底是什么样的态度呢?下面有两个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案例,可以帮助我们窥一斑而见全豹。
案例一:在五年级上学期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我遇到一道这样的统计题:选择你最喜欢学的一门学科。当时关于语、数、英这三门课的统计结果是这样的:2人喜欢语文、3人喜欢英语、8人喜欢数学。其中语文课代表和英语课代表都没有选择语文和英语,数学课代表当时举手选数学时,还被同学们嘲笑说是拍老师马屁。班级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体育、音乐这类学科。一问原因,他们都笑着回:“这些课不用写作业,轻松。”学生天真而朴实的回答,正向我们传递着一个信息:凡作业,必负担。很明显,我们掏心掏肺,绞尽脑汁,倾注全部爱与青春来上的文化课,学生们是不喜欢的!尽管有些无奈与伤心,却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
统计结果显示,从心理的角度来看,学生都把写作业这件事看作是讨厌的事情,这已经是一种心理意义上的负担,与作业的多少和难易程度无关。
案例二:近期,在班级里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题目是:“你喜欢写作业吗?”调查的结果是64.5%的学生选择喜欢写作业,这个数据里面有真心喜欢的,也有假意喜欢的,还有只喜欢写某一学科作业的;29%的学生选择不喜欢,这里的不喜欢是绝对的百分之一百;6.5%的学生选择不清楚,说作业这个东西,写也行,不写更好。
调查结果表明,从实际作业的角度来看,部分学生能把作业当成自己必须要完成的事情,作业压力来自家庭或者老师,当然也不排除少数学生学习自觉性的提升。但是消极对待作业的学生的比重不容乐观。
鉴于以上的案例,为缓解学生对待作业的消极心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本人在实践中尝试了以下几个小对策。
利用故事来讲道理,永远比说教容易使人接受。《每次提高一厘米》的故事,讲的是一个训练师将一条重达九吨、看似笨拙无比的鲸鱼,训练成能轻松灵活地越过水面高度达七米的“飞鱼”。训练秘诀竟是每次将绳子提高“一厘米”。我用这样的故事鼓励学生:在写作业的时候,可以给自己定下许多小目标,逐步完成,最后不仅养成了良好的作业习惯,还培养了自己的耐性与毅力,成为“作业达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要适度,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作,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在平时的作业批改中,我们发现:在作业适量的情况下,学生的作业整体状况是良好的,若是作业量加重,学生写的作业明显就马虎起来,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们在写作业时的焦躁情绪。因此,一直以来,我把作业布置搞成“少吃多餐”形式:给作业内容分类别,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每次3—5题,争取做到全部消化。坚持加积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很好的巩固训练。
一次,站在儿子身后,看他打小游戏,发现无论他打得多烂,游戏的结果总是会出现“继续加油”之类的鼓励语,若是打得好了,那么就装备升级啦、提示进入下一关等,此设计吸引着他乐此不疲,兴奋不已。此情景让我深思:游戏的评价设计总是鼓励着孩子们不断前行,但是我们的作业评价设计呢?对于那些错误的作业,我们会画个大大的叉,对于那些不工整的作业,我们会画个大大的问号。有的时候,这样还不足以表达我们的愤怒与不满,我们还气势汹汹地跑到学生跟前,狠狠地批评个够。事后想想,这有作用吗?数学作业的批改不能充满符号化的冷漠,还可以添加温情性的语言。例如面对学生错得一塌糊涂的作业,我写了这样的评语:“尽管都错了,但你坚持了自己想法。需要我帮忙,尽管说。”对于作业字迹潦草的学生,要是逮着他写得较工整的一次就及时评价:“今天作业真好看,希望下次还这样。”对于偶尔马虎的学生,我会发出疑问:“放松自己了吗?老师一直关注着你。”总之,不能让自己的坏脾气促进学生进入恶性循环,坚持鼓励,学生的作业才能有所进步。另外,这样的评语也吸引了学生耐心地看一下自己作业的对错情况,甚至还有学生在批语旁回复我一下。这样的温情互动,可以缓解学生作业时的排斥心理。
在调查中,发现有一半的学生喜欢在教室里与同学一起写作业,对于此现象,我在班级成立许多“作业共同体”。“作业共同体”依照的是“课堂学习共同体”模式。“课堂学习共同体”指的是处于同一个班级之中,并共同从事学习活动的所有学生和教师。那么“作业共同体”就指人数在4人左右的学习小组,主要任务是作业的互批互教。例如一堂自习课,可以这样设计:前三十分钟独立完成作业,后十分钟“作业共同体”的小组成员在一起讨论交流。这样,前三十分钟,学生们都在默默地“你追我赶”,后十分钟又很热闹地在一起交流,遇到不同看法,就让我去当“裁判”。每每此时,我都乐呵呵地在教室里来回穿梭。虽然这种方法,没有我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解一遍省事,但是,教师心里都明白:有多少回,我们站在讲台上扯破嗓子卖力地讲解题目时,学生们却在底下无所谓地窃窃私语,那情景,犹如一盆凉水浇头顶,让你觉得透心凉。而现在这种方式,让我变得“很重要”。学生在独立与交流结合的作业方式中,也增长了见识。
只站在教师的角度来思考如何培养学生作业习惯是不够的,作业习惯的持续性培养还需要家长的努力,家校联合,事半功倍。上学期,学校组织了家访活动。我们在家访中,发现学生们在家写作业的环境不容乐观。例如班级里的小毅同学,家住马路边的一个小门面。门口因修路而灰尘滚滚,店内装潢工具摆放较乱。往店里面走是一家人休息的地方,光线不好。在我们与他妈妈交流的过程中,时不时有人来买工具,家里还有个差不多三岁大的小妹妹在门口乱跑,需要人看管……忙、乱、吵,是我对他家的整体感觉,我觉得自己若是生活在这里,估计也不能。安心地学习。生活的辛酸和忙碌让他的父母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情况,最多只是忙里偷闲地对上一次话:“作业可写了?”“写完了。”家访中还碰到一部分学生的家长忙着上班,下班要很晚,孩子们放学后就自己在家里写着作业,有的甚至要自行解决晚饭问题。对于这些情况,我思绪万千:父母们整天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而忙碌,可是等你忙好了,孩子们宝贵的童年已不再,这其中的得失,该怎么计算?孩子毕竟是孩子,家里的忙乱或冷清,让他们有多少继续前行的动力?电视与电脑的诱惑,作业的枯燥无味,又让他们有多少控制力面对自己的作业?所以,我认为家长能陪伴着孩子,给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作业环境,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真正能够自觉学习的学生毕竟是少数的,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之路需要我们老师和家长在一旁正确引导,积极鼓励。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得远一点,为了使学生在未来能收获幸福的生活,了解学生的作业心理,培养学生的作业习惯,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获取学习力量,是老师在教育教学中研究的重要目标。目标对了,就奔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