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勇
(肥西县官亭中学 安徽合肥 231200)
日前,笔者所在的学校承办了历史学科《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课堂教学整合》教学大赛,选手都以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为题展开同课异构教学。笔者全程参与,聆听了各参赛选手的公开课,教学过程各有千秋。笔者思考:到底什么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还是从此次公开课的课堂导入谈起吧。
此次公开课的课堂导入大致有四种导入模式:一种是复习旧知识,再直接展开本课教学,此种导入模式无新意、无激情,课堂上学生反应平平;第二种是先展示本课将要讲述的知识结构,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然后像剥竹笋似的,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分析;第三种是运用多媒体展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张张图片吸引学生,激起学生的兴趣;最让我为之一惊的要数歌曲导入模式,选手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现场清唱一首《春天的故事》后,紧扣歌曲中的两个时间节点展开分析,进入课堂教学环节。笔者现场观察,发现学生较感兴趣的是参赛者的歌曲导入模式和多媒体展现模式。纵观几种导入模式,从课堂导入流畅程度看,都是成功的。那么,为何学生更喜欢多媒体展现模式和歌曲导入模式呢?我想原因是老师抓住了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环节。构建高效课堂应该要抓住两大方面:教师“有效教”,学生“高效学”。这两者是有机统一的。如果为教而教,为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课堂就会枯燥无味,学生很容易出现厌学现象,这样的历史课堂何谈高效和有效呢!
下面再看看选手们如何进行本课的第一部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学。第一位参赛者要求学生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情况,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健全民主与法制,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最后利用电子白板展现电子书模式,带领学生把重点知识整理一遍,要求学生记忆。第二位参赛者则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现1954年《宪法》与“文革”时期的图片,利用图片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成果与不足,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离不开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接着分析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最后提问学生:青少年应该如何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课堂上学生讨论热烈,富有激情。第三位参赛者先回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成果,然后重点分析改革开放后的《宪法》修订情况,以此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离不开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保障。再列举北京昌平区村民直选等材料,要求学生分析我国民主与法制的进步,并列举事关自身的法律法规。纵观几位选手的教学,第二位与第三位参赛者的课堂学生参与度高、兴趣浓。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他们不仅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个体差异、发展规律,还结合了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发展规律及特点进行教学。他们的教学既让学生认识到民主与法制的重要性,也向学生传达出民主与法制建设离我们很近的理念。这就说明我们要紧扣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这样教学才能取得实效,才能取得成功。
从历史教学的现状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对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的认识是比较浅显的。在他们眼里,教学时只要把教参中的知识点、重点讲讲,再让学生背背即可,缺乏对教学目标重要性的认识,更无从谈起学科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把历史教学目标规定为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部分教师认为,这只不过是给原来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观目标换了一种提法而已,缺乏真正的内化与思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又回到教师“满堂灌”的老路上去了。如此下去,何谈构建高效课堂!笔者认为,历史教师不仅要准确领悟三维目标的内涵,更应该将三维目标与历史学科素养有机结合,组织课堂教学,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史实,把时空观念、家国情怀、历史解释等贯穿于历史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教学,感染学生。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要全面 ,二要讲究教法,切不可打无准备之战。
下面再来看看本课第二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学实录。选手们有两种设计:一种是照本宣科,按教材内容顺序,一步一步来分析;另一种是利用多媒体展现反映计划经济弊端的图片,以此说明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此种经济形态不适应,然后展现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调节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等史料。这时教师将话锋一转,问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内容是什么呢?”再运用课本中的插图,展现鞍山钢铁公司股份制改革的情况。关于就业制度与就业观念变化的内容。老师在处理教材时也很用心,给出材料“爷爷、爸爸、小明三种就业情况的情景变化”,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好好学习,长大后才能迎接就业压力的挑战。
综观上述参赛选手们对本部分教学的处理过程,第一种教学,教师考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点较难,学生不易理解,故照本宣科;第二种教学,教师采用边展现图片边提问的讨论模式,有效、高效。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分析、研读教材,预设提问,非常重要!为提高课堂实效,“课堂提问”这一环节必不可少,而且要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采用提问法,提问的有效性跟设计的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预设的问题难易要适当:太难,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过易,会让人感觉为提问而提问,此种教学效率低下。可见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多么重要!笔者认为,不应设计那些使学生“坐在地上摘桃子”或“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的问题,而是要多设计能够激发学生“跳起来可能就摘到桃子”的问题。
其二,提问语言要简洁明了。课堂提问时,教师的语言力求准确、简洁、清晰,修饰词无须太多。
其三,设计问题因人而异。课堂教学中,提问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提问什么问题,怎样提问,提问哪一个学生,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每个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问题的层次性,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差异化提问。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问题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其四,学会等待学生。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从听到问题,到知道问什么问题,再到把问题中有效信息组织出来,最后形成答案、准备回答,至少需要几秒钟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能抛出问题就马上提问,要学会留出适量的时间给学生思考。遗憾的是,现实中很多教师提出问题后,马上就叫学生回答,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
其五,对学生的回答,客观、公正、及时地给出评价。教师要及时妥善地处理学生的回答,切不能对学生的回答置之不理,也不能草草了事,否则都会影响课堂教学实效。科学恰当地处理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是评价一节课取得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教师应客观、公正合理地分析点拨,学生才会心悦诚服。
总之,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要求授课者长期磨炼于课堂、扎根于课堂、研究课堂,提高历史学科素养,在反思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