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磊(长丰县科学技术局)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强化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及产业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近年来,为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长丰县不断加快内引外联步伐,持续开展校企合作,形成了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的新机制,已成为长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已分别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了产学研战略合作,2017年与合肥工业大学正式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开启长丰县打造“科创绿洲”新篇章。在长丰县的产学研合作中,政府是调控主体,对推动产学研合作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正是在产学研合作的助力下,2017年,长丰县成功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
产学研各个主体机构的性质决定了各自的定位和分工,但在实践中常常发生错位。一些高校院所所在的学研方在发现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市场价值,认为能轻松完成产品的研制,就主张自己进行转化,不愿意转让给企业。而实际上学研方由于缺乏相关基础设施,一般较难完成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较难做到替代企业的功能。
一是各方在项目完成的理念上存在差异。高校、科研院所往往不会细致考虑成本和工艺,导致产品进入批量生产时仍存在相当大的风险;而对于企业来说,完成工业化应用或者能够实现大批量生产、取得市场回报才算成功。二是部分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仅停留在表面。少数企业是为了达到项目申报要求才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为获得项目经费而走形式和过场,没有真正把研制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改进技术工艺、增强产业竞争力和提升核心竞争优势放在首位。
目前,长丰县政府部门尚未有效地完善服务引导和监督,对成果不达标、合作不诚信的产学研各方还无法进行项目执行效果的评估评审。加快建立产学研合作信用管理机制,既可以防止产学研合作流于形式,又能促进多方紧密合作打造产业创新团队。
高校院所根据各地优惠政策来选择当地企业洽谈并开展合作。目前,长丰县部分地区研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政府引导推动力度不足也是制约产学研合作落到实处的重要因素。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开展多方面的科技创新活动,为全县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长丰县小微企业较多,具备较好的科技创新基础和产学研合作意识,企业在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同时,更应着重技术和工程应用,将科研成果推向市场,让科技引领企业发展。高校、科研院所既要重视高新技术研发,提供最新研究成果,也要改变一家独大的收费合作思维定式,鼓励教授通过学科建设扩大产学研合作,形成基地和产业效益,凝练重大研究成果。
一是企业要创新与高校合作模式。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与高校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形成良性互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二是探索产学研合作创新。出台长丰县产学研合作激励政策,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和科技成果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推动产学研合作的特色创新。三是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鼓励企业建立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使各方通过产学研合作获得最佳效益和综合优势。四是高校、科研院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建立有利于科研人员与企业的技术交流机制和分配制度,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制度保障。
政府积极推动支持企业控制投资中存在的危机和风险,提高企业防风险意识和抗风险的能力,有效利用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优惠政策,规避风险。积极搭建产学研共享的网络服务平台,整合财政科技资金,优先对校企产学研合作企业予以科研经费补贴支持,鼓励企业开展联合研发和技术合同交易,对具备知识产权优势、完全替代进口装备的产品,可按销售额10%-15%进行奖补,为产学研合作营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
建议长丰县人民政府出台政策建立“长丰县科技创新十强企业”奖励制度,综合考核企业资质、科研成果和新产品、产学研效果、人均专利量、主编标准量及人均利税率等指标,提升科技创新在长丰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度。政府需加大宣传力度,深入企业调研,广泛征求技术需求信息,同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鼓励研究课题由大学和企业共同提出、共同承担,直接针对行业重大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建设长丰县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科研互动、创新积极的良好合作环境。长丰县应进一步明确支持引进高校创办产业研究院和高端科研平台,鼓励高校在长丰县落地扎根,通过搭建产学研之桥来带动县域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转化成果。吸引高端人才下沉、项目落地,这是提升长丰县整体竞争力的后发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