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步杭(河北省南宫市教育局教研室 河北 南宫 055750)
信息技术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不仅仅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用来演示的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真正融合,不仅仅是一项简单内容上的交叉、渗透和组合,更重要的要表达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高内容的趣味性、增强气氛,更在于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应提倡不断地探究。
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介入,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了枯燥讲解的局面,利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例如,在教学《我们成功了》一课时,课文中有一些词句“不约而同”、“人如海,歌如潮”、“泪水尽情流淌”等,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因此,在课前我积极组织学生观看了北京申奥成功时人们欢庆的录像。学生们很快就被画面中的情绪感染了,有的同学跟着一起欢呼,有的同学竟然流下了眼泪。在接下来课文的学习中,学生不需老师过细的讲解就能够比较好地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再比如,教学古诗《赠刘景文》一课时,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比较难以理解,像“荷尽”、“菊残”、等,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程度的困难。为此我制作了课件,让学生们通过看夏天池塘里荷花、荷叶茂盛的景象和秋天池塘里荷花谢了,以及菊花在秋风中傲然挺立的画面,较容易地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再如看图作文训练中,有不少图画展示的是一种瞬间的动势,尽管动感强烈,可毕竟无法展示过程。若学生对该内容缺乏直接经验,在表达时势必束手无策。我运用多媒体,将有些过程制成动画展示出来,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在传统课堂中,面对多个学生,老师很难进行全面的互动,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除了课堂讲、课后作业反馈,有时甚至还要单独辅导。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师生交互存在即时交互与延时交互两种形式,交互的对象多,交互工具也多,有利于促进学生交互的主动性。学生的交流互动方式不再单一,可以选择与任课教师交互,也可以选择与其他人交互。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学习。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可以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所以老师要做的不仅仅只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目标。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一种体现方式,教师应认真备课,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利用这些信息化手段解决教学问题。切忌“滥用”,即无论什么课都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不同重、难点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课件设计方式。对于有些教学内容,学校已有教学资源的就直接利用。例如,学校有农远工程配套的视频教学光盘。教师可先观看光盘内容,再进行教学设计,直接利用这些光盘进行教学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当然,这种方式也不能忽略教学常规,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作用发挥好,教师不是光盘播放员。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活动,不是什么高级产物,忌“穿新鞋,走老路”,应走入教师的实际教学。不要认为信息技术是公开课、优质课中才能使用。这样纯粹浪费教学资源,更不能促进教学发展。《新课标》表现出了对创新能力的极大关注,要求我们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学习,要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向建构主义的现代化教学转变。怎样在信息技术课中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程,我们要学会利用好我们的课本,让孩子真正学会看书。在课堂上,我们清楚地看到,学生们不仅会看书,而且看得很认真,并能按照步骤完成操作任务,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些抽象的东西在教学中利用课件来突破时就可以采用演示型课件,让学生直观的理解,不能绕弯子。而需要学生参与、合作完成的内容,就可以采用网络型课件,授课环境也相应到计算机网络教室。通过网络平台,师生合作一起完成教学任务。课件的设计应注重实效,尽量不要去追求的高技术性,本着能解决问题就行的目的。如果盲目使用,不但不能提高教学效率,反而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同时对学生来说,还会耽误他们的学习时间,学习能力又不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