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 十
一流计算机学科建设的关键是切实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言 十
建设一流计算机学科,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关键。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回到正轨。最近一二十年,随着政策的重视、大学教师职位吸引力的提升、科研条件的改善、国际交流的增多,大学计算机学科的师资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在建设计算机学科高水平师资队伍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1)对一流人才的吸引力仍然不够。
能否吸引一流的人才加盟是衡量一所大学、一个学科是否达到一流水品的标准之一。尽管近年来无论是政府、还是大学都制定了不少吸引人才的政策,但我们也注意到,我国计算机学科从国外/境外引入的一流人才仍然是凤毛麟角。和国外一流计算机学科相比,我们的后备师资仍然有十分明显的差距。事实上,应聘到大学做教师的,有一定的比例只是因为错误地认为大学教师工作稳定,他/她们没有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大学正在改革聘任机制,大学教师打破铁饭碗已成为必然趋势。
2)不合理的评估和评价带来的问题。
目前,由政府主导对大学、学科的评估和民间机构组织的排名很多,由于这些评估/排名对大学/学科的社会声誉、争取资源、吸引优秀学生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学和学科很难独善其身,甚至一些大学的政策围绕评估/排名来制定。然而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评估/排名中的一些指标,并不完全代表一所学校、一个学科真正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对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也有较大的负面效果。
大学内部也长期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特别是科研评价方法。现行的评价体系多是为了行政部门管理方便,例如按学时数、项目数、论文数(包括SCI文章数量、影响因子、引用频次等)。这样的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教师为之努力的教学科研本质,计算机学科也基本如此。
3)年轻教师面临的困难。
对许多刚取得博士学位的年轻人来说,进入研究型大学当教师是他们的梦想,这造成了大学教师职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情况虽也存在于发达国家中,然而国内的问题是当青年人应聘成为大学教师后,他们还将面临不少的困难和困惑。
大学青年教师的压力来自教学、科研、事务以及生活多方面。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发展上面临压力,本应如此,并非奇怪;然而在目前国内大学管理体制下,教师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应对繁杂事务;此外,青年教师普遍收入低,生活压力大。这几类压力形成的叠加效应,往往给青年教师的教育与学术生涯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4)人才计划异化对教师的影响。
早期的人才计划是为一部分需要优先支持的学者提供的,这在经费短缺的年代产生了一定的效果。逐渐地,人才计划越来越多,形成国家、省部、市、大学的完整系列。目前,可以列出的人才计划达到十几级。进而,“人才”头衔也异化成“帽子”,产生了一系列的衍生品。这对于教师队伍至少带来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无法鼓励教师潜心做学问。一个年轻教师从博士毕业到退休,在30多年时间里,需要爬十几级台阶,平均2~3年一级。“帽子”成为和教师工作条件、生活待遇息息相关的东西。为了“帽子”,他(她)只能选择短平快的成果。
(2)由于“帽子”和学校利益连在一起,即使教师自己可以淡泊名利,这也不符合学校要求。未来,没有“帽子”的教师将变得越来越难过。说严重点,如果没有足够靓的“帽子”,在有些学校将不具备做教师的资格。
(3)在学问成果一定的情况下,为了获取“帽子”,大学教师只能在“关系”上花精力,长久下去,必然对学术氛围和学术生态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5)大学科研定位不清晰对教师的影响。
在发达国家,大学的科研定位比较清晰。大学科研的主要任务是创造知识(这不妨碍大学造出一些原型系统),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主要由工业界完成。在我们国家,由于过去几十年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学的科研涵盖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产品)开发,大学承担了许多应该是公司做的事情,这种结果导致大学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合理。例如,要承担创造知识任务的研究队伍和产品开发的队伍是不完全一样的。这种模糊的科研定位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师资队伍建设,阻碍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
6)科研团队对青年教师的影响。
在国内大学,不论是学科评估还是科研评价,大项目都占据极为重要的作用,相应的科研团队也需要具有一定规模,以形成“合理”的队伍结构。久而久之,青年教师易于丧失开展科学研究的自主权。
1)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大幅度提高大学教师待遇。
大学的功能是培养人才和创造知识。要建设一流计算机学科,必须构建一流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建设思路应该是少而精。必须尽快改变过去以低门槛、大数量招聘计算机学科教师的做法,优化计算机学科队伍。人事制度改革走在前面的院系,就可获得高速发展的机会。
要吸引一流人才,构建一流团队,必须提供相对一流的待遇。虽然学科不能仅靠待遇吸引人才,但显然什么样的薪水吸引到什么水平的人才。无法想象,一群整天为生活担忧的教师,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能静心做学问。因此,大幅度提高教师待遇,必须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同步进行。需要依据产业界就业者收入差别,对不同学科、配置不同待遇,使得计算机学科教师与信息产业科技开发者经济收入差距不是太大。
2)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
评估体系必须遵循教学与科研的规律。发达国家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实际上已经为后来者创立了经验教训。要建设一流计算机学科,必须打破行政主导下的评估体系。特别地,必须尽快改变当前科研评价重项目、重数量的方式。从长远发展出发,注重发挥学术团体的作用,建立同行认可的氛围与方式。
3)创造公平的学术环境。
目前,我们国家的科研经费比较充足。当务之急是重建公平自由的学术环境和学术生态。为了鼓励教师们静心做教学科研,必须正视人才计划已经严重异化的问题,应该逐步减少“人才”帽子带来的各类衍生品,逐步减少、乃至最终取消各类人才计划,还大学一个安静的校园,给教师创造公平的学术环境。
4)建立良好有序的教师职业发展机制。
过去大学对教师的职业发展普遍采用晋升体制。现阶段广泛采取聘任制,这两种体制都存在一些缺陷。可以采取聘任与晋升相结合的方式:增量(新职位)用聘任、存量(已入职教师)用晋升。改变目前单一聘任或晋升体制存在的缺陷。实际上,这已被发达国家大学证明是可行的一条路线。
5)科研的合理定位。
从长远上看,要建设一流计算机学科和相应一流师资队伍,研究型大学计算机领域科学研究需要有清晰的定位。必须从那些对学科积累帮助不大、凑经费总量的应用开发项目中脱身出来,着重攻克计算科学理论、颠覆性技术等难题,力求取得具有引领作用的原创成果或具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技术创新成果。
6)建立教学科研相长的保障措施。
大家都明白教学科研相长,但将两者有机统一在一起并非易事。需要探索、建立一些机制和措施,保障科研创新成果确实能够注入教学活动之中,以及教学的投入会对科学研究的开展产生促进作用。
1672-5913(2017)02-0001-03
G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