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春让,成 蓉
(1.西安外国语大学 欧美文学研究中心,西安 710061;2.西藏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术语音译及其肇因
石春让1,成 蓉2
(1.西安外国语大学 欧美文学研究中心,西安 710061;2.西藏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术语音译具有鲜明的目的性。音译术语可分为“音译专业术语”和“非音译专业术语”。许多“专业术语”在诞生之后都可能转化为“非专业术语”。从跨文化的视角分析了术语音译的肇因,可以分为10种:全球化进程加快、媒体推波助澜、人们追新求异、中国传统文化包容兼蓄、译者谋求自身权力、特定时期的社会因素影响巨大、意识形态中政治因素产生影响、英语词汇自有的传播特征、约定俗成的译写规则、新闻传播的导引。
术语;音译法;肇因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表达新事物、新发明、新观念的新术语也接踵而出。有关术语翻译的研究也有很多。许多研究都把术语界定为供专业科技人员使用的专业词汇。然而,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术语已不再是只供科技人员使用的“专业词汇”,而是“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普通民众口头交际和书面阅读时常见词汇中的“特殊词汇”。
音译法是术语翻译的常见方法之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音译法翻译的术语越来越多。术语音译的肇因何在?音译术语流行的原因又是什么?许多研究对此有所涉及,但都只是阐发某一方面的原因。本文拟从跨文化的视角对术语音译的肇因作综合阐析。
(一)音译术语的类别
音译术语形态多样,按使用范围可以分为“音译专业术语”与“音译非专业术语”两大类。
“音译专业术语”是指专业人士在专业领域内对一些特定事物的统一称谓。一般而言,隔行如隔山,专业术语只有特定领域中的专业人士才熟知并使用。
“音译非专业术语”是指 “音译专业术语”以外的所有音译术语。在科技交流中,某一特定领域的专业术语会被其他领域的科技人员所认知并使用,这样,专业术语的使用范围扩大。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术语也被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所认知并使用。这样“专业音译术语”就演变成了“非专业音译术语”。普通民众不一定对“音译非专业术语”的本质认知得非常清楚,也不一定能准确使用,但是人们都敢于并乐于使用“音译非专业术语”。
(二)音译术语的范畴
目前,人们普遍认可4种范畴的“专业术语” 宜用音译法翻译:(1)新研发的物品,如engine引擎、nylon 尼龙;(2)新发现的自然现象或物质,如typhoon台风、gene 基因;(3)计量单位,此类术语往往由科学家的姓氏转化而来,如Hertz赫兹(频率单位)、 Ohm欧姆(电阻单位);(4)首字母缩略词构成的术语,如CAD (computer assisted design) 计算机辅助设计。首字母缩略也有非常规的现象,如PVC(Polyvinyl chloride)聚氯乙烯、SONAR(sound navigation and ranging)声呐(声音导航与测距设备)等。
(三)音译术语的翻译模式
音译术语的翻译模式可以细分为7种:(1)零翻译,例如CT被译为CT;(2)纯音译,例如EI Nino厄尔尼诺;(3)谐音译,例如vitamin 被译为维他命,就是借助谐音翻译出来的(vi维+ta他+min命,按音节逐一音译出汉字,所选的字结合在一起力图表达该术语的语义,如“维他命”表达“维持生命的物质”这一含义),再比如hacker被译为黑客(ha黑+cker客,按音节逐一音译出汉字,“黑客”一词能形象地指代专门利用网络搞破坏或恶作剧的家伙);(4)音意结合法,例如decibel 分贝, sauna桑拿浴;(5)形译法,例如X-ray 被译为X光;(6)省音译,例如Engler viscosity被省译为“恩氏粘度”;(7)创造新词,例如用新创造的汉字翻译化学元素名calcium被译为钙,radon被译为氡[1]。这些模式是人们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一)全球化进程加快
我们已生活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已变成一个地球村。在地球村里,最强势语言是英语,新诞生的术语可以借助英语在最短时间内传播开来。“语言不仅仅作为交际的工作,而且作为集体的力量,这些集体的力量构成了等级的语义系统,使得所有的语言成为权力关系的场所(locus),导致主流的力量控制少数的变量。”[2]主流语言可能因其特殊的力量、声望来威摄、影响非主流语言。不言而喻,在全球范围内,英语就是主流语言,而其他语言则是非主流语言。讲汉语的人固然数量众多,但讲母语的人数并非是一个判断其语言属于“中心语言(central languages)”或“边缘语言(peripheral languages)”或“准边缘语言(semi-peripheral languages)”的强有力要素[3]。因而一个术语能以最快速度传播所借助的最佳语言便是英语。
术语诞生后,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翻译需要。少量的专业人员需要了解这个术语的本质内涵,而大部分普通民众只需了解这个术语的称谓。对少量的专业人员而言,他们本来就对该领域的专业知识较熟知,在日常学习、研究和工作中,他们接触到大量的英语文献。一个英语术语诞生后,他们便能精确地理解其语义。对他们而言,术语意义被翻译与否,功用不大。对普通民众而言,新诞生的英语术语需要被翻译成汉语,才能被理解、使用。
新术语常常是由专业人员翻译成汉语,因为他们理解理术语的本质内涵,有能力翻译术语。在翻译过程中,专业人员可能受到翻译时间、翻译目的、翻译习惯、文化传统和其他因素影响,采用意译法或音译法。相对而言,音译法比意译法省力、简便得多。因为音译无需转换语义,也就是说无需译者过多地考虑英语术语语义的内涵、外延、使用语境如何转换成汉语,也无需译者为选择汉字及所选汉字的组合搭配等问题多费思量。对专业人员而言,他们已能透彻理解英语术语形态,由英语翻译而来的汉语形态还可能给他们造成理解、使用的少许负担,反而使用术语的英语形态更方便、更精确。对大部分普通民众而言,理解术语的本质内涵是非常困难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无需也不必要去深入地理解或使用术语的本质内涵和外延,而只需或只愿意了解新诞生术语的称谓即可。所以,音译术语也是了解术语最省力和最简便的方法。
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时代,英语已渐渐成为世界通用语,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能较好地掌握英语。术语的音译形态和英语形态有较多的相似之处,这有助于专业人士在英汉两种语境中灵活使用、灵活转换,这种转换不但是术语外在特征的转换,而且是语义的内涵和外延的转换。甚至在他们首先接触的是术语音译的汉语名时,也可以通过音译名较快地回译成英语。对那些真正想深入地了解术语信息的非专业人员来说,也可以从音译术语及自己掌握的有限的英语知识,更多地了解术语的本质。也就是说,音译术语比意译术语更有助于人们对术语的本质探根溯源。
(二)媒体推波助澜
人们已进入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在网络时代,人们传播信息的媒介不但有传统的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还有更便捷的网络。众多媒介互相竞争,传播速度不断提高,传播内容越来越多,传播形式越来越多样。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同的媒介为了争夺读者,都会想办法在最短时间内传播一个新术语。如果不同媒介都用意译形态,读者可能对从不同媒介中互文认知到的意译术语产生歧义,因为汉语的最小词素是汉字,而不同的汉字搭配在一起会令读者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而音译术语可以比意译术语更受读者欢迎,因为读者从一种媒体上了解到新生术语,如果觉得没有了解清晰,便可能通过另外的媒介重新认识。从不同媒介的互文认知过程中,他们更容易从术语的音译形态中了解新术语,使用新术语。
例如,SARS是复合术语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的简称,最初在汉语媒体上出现时,有零翻译形态(即SARS),有纯音译形态“萨斯”等,也有术语全称的意译形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传染性冠状病毒肺炎”,还有借用其上义词而定名的形态“非典型肺炎”(Atypical pneumonia)及其简称“非典”。后来,随着人们对这个术语所表述的疾病的深入研究,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这种疾病定名为SARS,我国的主流媒体虽然一直以“非典”来称之,但是,更多的非主流媒体却常常使用其零翻译形态SARS,普通民众在口头上也更多地使用SARS。究其原因,这种病的意译名虽然道出了其本质内涵,但普通民众无能力、也无兴趣通过媒体了解,他们更关心其指称意义或称谓。普通媒体首要的任务是向普通民众传播信息,使用音译名更能有效传播该术语的指称意义或称谓。当然,该术语的本质内涵则由面向专业人士的媒介——专业期刊去传播了。
(三)人们追新求异的旨趣
人们都有追新求异的心理需求。通俗地讲,人们都喜欢赶时髦。因为新生事物可以对人们固有知识结构、认知方式带来巨大冲击,促使人们有动力、创造性地认识了解。术语本身是枯涩的,人们很难理解其意义,也不会有很大兴趣去认知其枯涩的意义。用音译法翻译的术语却可以对人们产生一些吸引力。音译术语和意译术语都是枯涩的,但音译术语可能产生更多的“味道”,最起码是与人们固有知识结构、传统认知方式存在差异。这样,人们有更多的兴趣去认读音译术语,传播音译术语。即使不能理解音译术语的意义、使用语境和使用方法,人们也愿意尝试去使用、传播音译术语。
如英语hack本是动词,意思是“粗暴地乱剪、乱砍、乱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该词被引入计算机技术中,意为“非法侵入(他人计算机系统)”。很快,人们又根据英语构词法,创造了这个词的名词形式hacker,意为“非法侵入(他人计算机系统)者”。无论普通民众还是专业人士,大家都更频繁地使用名词hacker,而不是动词hack。这样,hacker变为一个常用术语。怎样翻译这个术语呢?意译“非法侵入(他人计算机系统)者”无任何错误,但是音译显然更受欢迎,已成几乎无法更改的定译。hacker严格按英语发音来译的话,应是“骇克尔”。但是,由于汉语同音字比较多,音译选字的余地就比较大。人们还可以将hacker音译为“骇客”“黑客”等。最终“黑客”因既符合音译选字要求,又可以产生字面联想语意,因此,很快被大家接受。人们一般认为“黑”表示“暗”或“危险,不能光明正大”的意思。传统认知方式认为“黑”和“客”是不能搭配在一些的,现在,因为音译术语把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这个组合给人们一种异样的感觉。因此,人们带着极大的兴趣使用它、传播它。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理论可以从理论上解释术语音译为什么能够满足人们追新求异的心理问题。音译术语可以令人们产生“陌生化”效果。福勒对“陌生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陌生化”是通过采用某些语言策略引起我们对相应语言形式使用的注意,因为这些语言形式在特定语境中使用的意义往往与通常所熟知的意义不同[4]。音译术语可以使人们感到陌生,令思维产生兴奋点,使人们有动力去了解、使用术语。而且,如果能比其他人早一点使用和传播某个音译术语,会使人们产生更大的满足感和骄傲感,因为使用者会觉得自己比别人更时髦。意译术语尽管可以提供准确的内涵和外延,但无法激发人们更多的兴趣,无法使人们在使用和传播过程中产生新颖奇异的感觉。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特性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具有自信、包容的心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海纳百川、包容一切的价值观。对于音译术语,只要其满足汉语词汇的某些特征,人们允许其以不同样态存在,愿意接纳它们。千百年来,汉语接纳了许许多多的音译词。一些音译词是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被压缩后流行开的,如佛经术语“佛陀”经压缩后成为“佛”。一些双音节、三音节的音译词渐渐被人们接受,成为汉语中的常用词,如 “逻辑”(logic)、 “巧克力”(chocolate)等。这些术语被汉语包容接纳,成为汉语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断丰富汉语的词汇体系。
(五)译者谋求自身权力
译者选择音译法翻译术语可以谋取自身权力。首先,专业人士有翻译术语的优先权。“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新术语一般由专业人士首先翻译,因为他们最先接触到术语,也真正了解术语的意义。即使非专业人士最先见到某个术语,也会先向专业人士请教、核实有无译名,因为普通民众对科技有敬畏心理,担心如果不经请教、核实而冒然使用和传播自己翻译的术语译名,有可能遭人责难或贻笑大方。其次,翻译术语时选择哪种翻译法,专业人士有更多的话语权。如前所述,音译法比意译法省时、便捷,专业人士当然可以故意地选择音译法。再次,选择音译法可以拉开专业人员和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专业人士对术语可以有准确的理解,而普通民众由于缺乏专业背景知识结构,无法准确理解术语。而且,专业人士会在更多的语境中使用术语,而普通民众使用术语的语境相对较少。如专业人士可以在科技文献中读到术语,在科研论文写作和科技会议交流中用到科技术语,而普通民众没必要、不愿意或无法读懂科技论文或写作科技论文。如果术语是一种武器,专业人员知道其原理,知晓其操作要领,而普通民众也不能很有效地使用这样的武器。专业人士采用音译法翻译术语,可以把自己与普通民众区分开来,建构自己的身份优势地位。这样,无论专业人士有意或无意使用音译法翻译术语,都会拉大专业人员和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
(六)特定时期的社会因素
特定时期的社会思潮也决定术语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清末民初,中国迫切需要解除闭关锁国、被动挨打的状态,人们以最快的方式译介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以求强国保种。但是,保守势力也在负隅顽抗,苟延残喘。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以音译为主的社会思潮,大量的音译术语诞生,如science一词被音译为“赛因斯”,democracy 一词被音译为“德莫克拉西”。这两个词被转译成“赛先生”和“德先生”。这种转译实际是一种符合汉语词汇构词理据的创新型音译法。“赛先生”和“德先生”这种音译词很快被民众接受,民众也很快理解了何谓“赛先生”和“德先生”。另一方面,一些译者是竭力维护中国旧体制、旧思想的人物,他们用纯音译翻译一些政治术语,目的在于故意向渴望了解西方新概念本质意义的普通民众遮蔽正确译名,混淆视听。例如president一词被译为“伯理玺天德”,从字面上看不出国家元首的意思,反而容易使民众产生“掌理玉玺、享有天德的人”的联想,而这种联想正好与中国皇帝的意思暗合,实质遮蔽了president的本质信息。后来,人们认识到要推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进步,就必须彻底改良中国传统思想。随着社会思潮的转变,人们用意译法翻译相关术语,这些术语表达的思想内涵才真正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进步[5]。
(七)意识形态中的政治因素
术语音译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在意识形态斗争激烈的时代,译者会采用慎重的策略和方法,来翻译与政治、经济、文化有关的术语。例如trust是一个经济学术语,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被音译为“托拉斯”,改革开放以后,则更多地使用意译“信托”和“企业联合”。究其原因,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意识形态似乎只认可公有制、计划性的经济形态,对由私人入股的联合制、市场性的经济形态是极力反对的。这样,trust代表的经济形态,以及其背后隐藏的与私有制有密切关系的意识形态就用音译的方式被遮蔽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走上市场经济之路,trust代表的经济形态是国家政治、经济意识形态所大力倡导的,所以更多地采用意译,以使其本质、内涵得以充分张显。
(八)英语词汇的自有特色
英语词汇有许多独有特色,其中的一个便是许多复合术语常以缩略词的形式出现。如,BBS,GPS,e-mail,缩略词最大的特点便是形态简洁、使用方便。英语被称为世界通用语,受过一般基础文化教育的人都可以使用英语字母,而缩略词恰恰是较为简单的字母组合。无论人们是否真正理解这样的字母组合的本义,都可以容易地使用它。轻松地使用英语字母缩略词,就是对音译术语的认可。
另一方面,英语的世界通用性,使得它比其他语言具有了特殊的优势,或者说具有了特殊的“霸权”。一些英语术语可以直接强势侵入汉语,被普通民众认可接受。打开计算机,屏幕上会闪现美国微软公司的Windows、Excel,上网要点击Internet Explore图标,工作中要用PPT,下载文章要用Adobe Reader软件转换。实际上,我们是在汉语语境中使用这些英语术语。人们在认可接受这些原汁原味的英语术语时,并无理解和使用困难,甚至有快捷、方便的感觉,以至于分不清人们是被迫使用还是主动使用。换言之,我们是使用这些英语术语的零翻译形态。可以说,时时刻刻都处在英语术语的包围之间,不得不和这些英语术语打交道。就连中国人自己开发的软件也需用仿拟英语术语形态以便于人们接受,qq便是典型例证。
(九)遵循约定俗成的人名译写规则
绝大多数计量单位来源于人名,并用人名的缩略形态表示。人名的翻译已有约定俗成的译法——音译法。由计量单位构成的音译术语便大量出现了,如功率单位W,来源于人名Watt;频率单位Hz,来源于人名Hertz。
(十)其他因素
音译术语大量出现和流行还与译者偷懒、编辑纵容、政策监管不力等因素有关。译者不愿花工夫翻译术语,就偷懒采用译音形态。编辑在编辑文稿时遇到新术语,不愿意多花工夫查权威词典,向权威人士请教,不严格遵守编辑规则,草率应对文章中的新术语,使其堂而皇之面对读者。尽管已有许多政策法规约束音译词的使用,但是仅起指导作用,而无强制作用,这使得大量的音译词在各种媒体上泛滥成灾,其中当然包括大量音译术语。
音语术语呈现不同样态。不同样态术语音译的肇因不同。这些肇因有的是音译术语的创造者(译者)造成的,有的是音译术语的消费者(使用者)造成的,有的是汉语语言历史和现实语境造成的,有的则与英语的词汇特性和霸权有关。
[1] 覃成强,石春让.术语的音译法及其创新[J].中国科技术语,2011,13(5):40-42.
[2] CLARAMOUNTE M C A V.(Mis)Translating degree zero ideology and conceptual art[M]//María Calzada Péres.Apropos of ideology:translation studies on ideology-ideologies in translation studies.Manchester:St.Jerome, 2003:71-88.
[3] HEILBRO J,SAPIRO G.Outline for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Current issues and future prospects[M]//FUKARI A,WOLF M.Constructing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Amsterdam & Philadelphia:Benjamins,2007:93-108.
[4] FOWLER R.Linguistic Criticism[M].2nd e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56-71.
[5] 石春让,路晓红.后殖民时代音译术语的特征及应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2,10(4):49-55.
[责任编辑、校对:李琳]
TransliterationofTermandItsCauses
SHIChun-rang1,CHENGRong2
(1. European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Research Center, Xi′ 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Xi′ an 710061, China; 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Xizang Minzu University, Xianyang 712082,China)
The transliteration of term has a distinct purpose.The transliterated terms can be divided into "professional transliterated terms" and "non-professional transliterated terms". Many "professional transliterated terms" can be changed into "non-professional transliterated terms" after its birth soon. Ten types of cause result in the birth of transliterated term.
terminology; transliteration; cause
2017-04-21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6XJC740007);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5JZ049);外教社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2015TX0024A)
石春让(1969-),男,陕西西安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专门用途英语研究。
H059
:A
:1008-9233(2017)04-006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