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雷刚
(西安航空学院 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077)
预设理论视域下马克·吐温小说语言幽默生成机制分析
张雷刚
(西安航空学院 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077)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评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著名的幽默大师,善于运用幽默语言,批判生活中的丑陋现象。小说语言幽默与预设紧密相关,预设是说话者假定存在的一种信息或命题,是交际的前提,具有合适性、主观性与可取消性的特征。通过预设理论,解析马克·吐温小说中语言幽默的生成机制,有助于提升对小说幽默的认知。
幽默;预设理论; 合适性;主观性;可取消性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评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著名的幽默大师,开创了文学口语化的文风。马克·吐温在其作品中,娴熟地运用了幽默艺术,在轻松、诙谐的叙事中,揭露与批判了美国社会以及人类社会中的丑陋现象,深刻剖析人性的善与恶,彰显出作家高超的智慧与深沉的人文关怀。幽默是马克·吐温小说鲜明的艺术特色,也是他小说成功的重要因素,吸引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目前,吕婷婷[1]、胡冬霞[2]等主要从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写作手法、社会背景等多个角度,解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百万英镑》《汤姆·索亚历险记》等作品中的语言幽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些研究侧重对马克·吐温作品中人物交际之间微观层面的语言幽默艺术的探讨,很少涉及文章宏观层面的幽默研究。本文拟运用语用学中的预设理论,研究马克·吐温小说中的语言幽默的生成机制,以提高读者对小说幽默的认知。
预设(presupposition),又称为“前提”“先设”,源于1892年德国哲学家弗雷格(Frege)[3]在《意义与所指》一文中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斯特劳森(Strawson)[4]发展了这一概念,指出,预设是自然语言中任何句子的背景假设,因此,预设成为语言学中的研究对象。预设是说话者假定存在的一种信息或命题,是交际的前提,一般分为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语义预设关注两个命题之间的语义关系,运用真值进行分析,预设不会因为句子的否定而改变。例如:“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的作家”与“马克·吐温不是美国著名的作家”,这两个句子的预设相同,都是以“马克·吐温”“美国作家”的存在为前提,但语义预设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未考虑说话人与听话人以及语境的因素。1970年,斯塔纳克(Stalnaker)提出了语用预设的概念,认为“预设不仅是发话者本身相信的,而且发话者相信这一命题能够被受话者接受或认同”[5]。何自然认为,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于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6]。可以看出,预设与说话者关系密切,是说话者假定存在的一种信息或命题,而且这种信息可以得到听说人的认同。
预设在语言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是保证话语经济性、有效性、连贯性、突显性的有效手段”[7]“是构建幽默或荒诞文体的重要手段”[8]“为语言幽默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9]。预设具有“共知性、隐藏性、可取消性、合适性、动态性、单向性、主观性、社会性”[7]等性质,其中,合适性、主观性与可取消性对小说语言幽默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一)预设的合适性与小说语言幽默
预设的合适性要求预设必须与客观事实、事物发展规律保持一致。如果包含一些违背实际或者与实际不一致的情况,即违背了合适性,导致预设冲突,往往可以引起幽默效果的产生。马克·吐温著名的短篇小说HowIEditedanAgriculturalPaper(《我是如何编辑一份农业报的》),讲述了一个对农业一无所知的人,为了获得金钱,居然成为了农业报的一名编辑,所撰写的文章缺少基本的科学常识,甚至与科学常识背道而驰,令人啼笑皆非,下面是其中一段叙述。
The guano is a fine bird, but great care is necessary in rearing it. It should not be imported earlier than June or later than September. In the winter it should be kept in a warm place, where it can hatch out its young.[10]
guano是指 “solid waste from sea birds, put on soil to help plants grow”,即“海鸟粪”,但编辑却将其描述为一种鸟,提出将其饲养在温暖的场所,以便它能孵化雏鸟,令人匪夷所思。除此之外,报道中还包含大量违背常理的叙述,例如:“萝卜不应当用手摘,以免遭受损害。最好叫一个孩子爬上去,叫他将树摇一摇”“因为一般人认为,靠南瓜树来遮阴是毫无成效的事情”“现在天气开始转暖了,公鹅也已开始产卵”“牛换羽毛的季节”等等。农业报理应向读者提供农业种植方面的科技信息,可这份报纸却将根茎类植物萝卜、南瓜预设为一种树木,认为公鹅具有生育繁殖能力、牛长有羽毛等等,将这些谬论堂而皇之地呈献给读者,马克·吐温借此猛烈抨击了新闻界中滥竽充数的现象。
马克·吐温的另一部短篇小说RunningforGovernor(《竞选州长》) 也将预设的合适性运用的淋漓尽致。众所周知,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要素,但有些报纸满篇都是信口雌黄,故意扭曲客观事实。《竞选州长》讲述了一位品行正派、道德高尚的独立党候选人马克·吐温在一家报纸上获得了多项“殊荣”,下面是原文中精妙的文字描述。
BEHOLD THE MAN!—Look upon your candidate, Independents! Look upon the Infamous Perjurer! the Montana Thief! the Body-Snatcher! Contemplate your incarnate Delirium Tremens! your Filthy Corruptionist! your Laothsome Embracer![10]
这家报纸提出彻查独立党候选人马克·吐温,并详细地列举出他所犯的“滔天罪行”:“臭名昭著的伪证犯”“蒙大拿州的窃贼”“盗尸犯”“原形毕露的酒鬼”“肮脏的受贿犯”“令人恶心的诈骗犯”等等。这些报道违背了预设的合适性,令读者忍俊不禁,也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当时媒体的本质以及政治选举的黑暗。
(二)预设的主观性与小说语言幽默
预设是说话人单方面发出的,假定听话人可以接受的信息,因而具有主观性。交际中,说话人往往巧妙利用预设的主观性,给听话人设置一定的预设陷阱,诱导听话人暴露其本质,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同时创造出幽默效果。
TheManthatCorruptedHadleyburg(《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一文中,正是运用了预设的主观性,达到了幽默讽刺的效果。哈德莱堡被誉为最诚实、最正直的市镇,其居民崇尚诚实守信,对子女言传身教,要求孩子远离一切诱惑。然而,一位被哈德莱堡得罪的异乡人绞尽脑汁,制定了缜密的复仇计划。异乡人编造了其受到某位哈德莱堡居民资助的故事,决定用重金回报恩人,但恩人的信息很少,只有一张纸条记录着恩人的话语,如果某个人说的话与纸条内容相一致,就可获得回报。哈德莱堡的所有居民得知此信息后,抵不住金钱的诱惑,在信件里纷纷这样写着 “You are far from being a bad man. Go, and reform.”(你绝不是一个坏蛋。去吧,改了就好),试图证明自己的善举,并签上视为无价之宝的名字。一封封信件在镇公所宣读,无情地撕下了他们诚实的面纱,将他们的贪婪、虚伪的本质暴露的淋漓尽致,引起人们的哄堂大笑,而异乡人信件的附言却道出了事情的真相。
P.S.—CITIZENS OF HADLEYBURG: There is no test-remark-nobody made one. There wasn′t any pauper stranger, nor any twenty-dollar contribution, nor any accompanying benediction and compliment—these are all inventions.[10]
异乡人在信件的附言中指出,根本没有外乡流浪汉,没有二十美金的施舍,也没有表达感恩之心的财富回报,所有的一切都是杜撰的。异乡人巧设陷阱,单方面编造了“恩人资助”的故事,巨额金钱的诱惑令这些崇尚正直诚实的居民沦陷,接受了这层预设,开始了对财富的疯狂追逐,令人捧腹,发人深省。
IsHeLivingorIsHeDead(《他是否还活在世间?》)一文中,四位贫穷的艺术家,由于缺少名望,作品价格低廉,无人购买,陷入食不果腹的悲惨境地。为了改变厄运,他们突发奇想,将其中一位叫米勒的人,预设为“一名即将与世长辞的伟大画家,其他人则是他的关门弟子”,他们携带米勒的画作,迎合着人们对艺术品的评价标准,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宣传。一位艺术家前往一座大城市,给郊外的一座别墅画素描,引起了别墅主人的兴趣。此时,他拿出米勒的作品进行推销,下面是艺术家与别墅主人的对话。
艺术家:I suppose you recognize that? Well, he taught me! I should think you ought to know my trade! You don′t mean to intimate that you don′t know the cipher of Francois Millet!
别墅主人:No! Why, it is Millet′s, sure enough! I don′t know what I could have been thinking of. Of course I recognize it now.[10]
艺术家暗讽别墅主人缺少眼光,未能鉴别出米勒的画作。为了挽回自己的颜面,别墅主人自欺欺人地说他认出了米勒的作品,并以800法郎的高价购买。可在此之前,这部作品只能换回一块廉价的猪排。预设具有主观性,听话人很难辨别信息的真伪,往往认可说话人所传递的信息。因此,某些人看到米勒的作品后,仰慕其“名望”,纷纷高价购买,艺术家们获得了巨额财富。小说语言诙谐幽默,批判了虚伪的人性以及对艺术作品错误的评价标准。
(三)预设的可取消性与小说语言幽默
一定的语言结构可以产生预设,但随着话语信息的发展以及语境的动态变化,添加的新信息或者语境与前面的信息出现矛盾,那么先前的预设就会消失,这就是预设的可取消性。新旧信息之间的矛盾越明显,差异越大,幽默效果越强。
TheStolenWhiteElephant(《白象被窃记》)充分利用了预设的可取消性,不断取消小说先前的预设,创造幽默效果,推动故事的发展。作品中,稽查长详细询问了丢失大象的体貌特征、生活习惯等,冠冕堂皇地索要悬赏。寻找没有实质性进展之时,稽查长提出与窃贼妥协,向窃贼妻子发出信件,并承诺金钱回报。她们的回信将稽查长称为“老傻刮(瓜)”和“瞎头领”,提到窃贼早已去世,并说明“除真(侦)探外,笨旦(蛋)都是知道此事的”,取消了稽查长的英明推断,暴露了他的愚蠢与无能。稽查长毫不气馁,草拟了一份令人匪夷所思的“天书”,诉诸于报端,与窃贼进行最后的谈判。终于,稽查长拿到十万元的酬金后,在侦探们休息的地下室找到了大象腐烂的尸体。各大报纸纷纷盛赞稽查长与侦探们的高超智慧与辛勤付出,只有一份报纸的报道却显得与众不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本质。
Great is the detective! He may be a little slow in finding a little thing like a mislaid elephant he may hunt him all day and sleep with his rotting carcass all night for three weeks, but he will find him at last if he can get the man who mislaid him to show him the place![10]
这份报道令读者醍醐灌顶,稽查长与侦探们的丑恶形象跃然纸上,稽查长时时刻刻关注金钱,而寻找大象只是在虚张声势,掩人耳目。侦探们实施了偷窃行为,却在贼喊捉贼,而失主只能受到他们的愚弄与宰割。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严厉讽刺了稽查长以及侦探们的软弱无能、沆瀣一气,揭露了社会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的黑暗。
马克·吐温在小说The£1,000,000Bank-Note(《百万英镑》)中,也不断运用预设的可取消性,创造出幽默讽刺的效果,振聋发聩。一位流浪到伦敦的美国小职员亚当,穷困潦倒,饥肠辘辘,意外中获得了一张百万英镑的支票。他衣衫褴褛,欲购买衣服,但除了一张巨额支票外,身无分文,在服饰店外来回徘徊,最终鼓足勇气,进入店内。店员对他置之不理,态度尖酸刻薄,语气轻蔑。而当他拿出那张百万英镑的支票时,店员与老板却表现的卑躬屈膝,毕恭毕敬,原作中有如下精彩描述。
Sell an eccentric millionaire such an unspeakable suit as that! Tod′s a fool-a born fool. Always doing something like this. Drives every millionaire away from this place, because he can′t tell a millionaire from a tramp, and never could. Ah, here′s the thing I am after. Please get those things off, sir, and throw them in the fire. Do me the favor to put on this shirt and this suit; it′s just the thing, the very thing-plain, rich, modest, and just ducally noble.[10]
这段文字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服饰店老板看到百万英镑支票后的阿谀奉承,他斥责店员有眼不识泰山,向贵宾亚当拿出名贵衣服。百万英镑支票说明持有者所拥有的巨额财富,取消了店员与老板先前对亚当 “穷光蛋”的预设。“百万富翁”与 “穷光蛋”预设之间的巨大冲突以及店员态度的明显变化,令人莞尔。小说中,马克·吐温借助于幽默的故事情节,讽刺了拜金主义思想,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无情,批判了当时社会病态的价值观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
马克·吐温小说中的语言幽默,给人们带来了愉悦,更重要的是加深了人们对政治腐败、诚信缺失、金钱至上等美国社会问题的思考。通过预设理论,阐释马克·吐温小说中语言幽默的生成机制,研究发现,小说语言幽默源自预设的合适性、主观性与可取消性的运用,提高了对小说幽默的理论认知。
[1] 吕婷婷.《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幽默语言的语用分析[J].语文建设,2016(8):83-84.
[2] 胡冬霞.《百万英镑》言语幽默的语用分析[J].语文建设,2015(36):29-30.
[3] FREGE G.On Sense and reference:Translations from the Philosophical Writings of Gottlob Frege[C].Oxford:Blackwell,1952:56-78.
[4] STRAWSON P F.On referring[J].Mind,1950,59 (235):320-344.
[5] STALNAKER R C.Pragmatics[J].Synthese,1970,22(1):272-289.
[6]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68.
[7] 魏在江.语用预设的认知语用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28-31.
[8] 王守元,苗兴伟.预设与文学语篇建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68(3):1-3,6.
[9] 蒋冰清.预设理论与言语幽默的生成机制阐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240(3):14-18,27.
[10] 马克·吐温.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M].董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44-45,41,223,156,134,168.
[责任编辑、校对:东艳]
OnProductionMechanismofLinguisticHumorinMarkTwain′sNovelsfromthePerspectiveofPresuppositionTheory
ZHANGLei-g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Xi′ an Aeronautical University, Xi′ an 710077, China)
Mark Twain is the founder of critical realism i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a famous humorist, applying the strategy of humor to criticizing the ugliness in life. Presupposition, which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linguistic humor in novels, refers to some information which is assumed by speakers and is the precondition for communication, possess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ppropriateness, subjectivity and defeasibility. Based on the presupposition theory, the paper interprets the production mechanism of linguistic humor in Mark Twain′s novels,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humor in novels.
humor; presupposition theory; appropriateness; subjectivity; defeasibility
2017-03-30
西安航空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2017KY2236)
张雷刚(1981-),男,陕西咸阳人,讲师,主要从事语用学、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I106.4
:A
:1008-9233(2017)04-006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