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勐
摘 要:批评教育和赞赏式教育、鼓励式教育同样重要,是为了唤醒学生对个体不当行为的正确理解、对待和再行动。教师要学会让批评教育不再面目狰狞,而是更加艺术、科学、适用,让犯错误的孩子心悦诚服地认知、接受和改变。文章结合陶行知的“四块糖果”这个故事,对艺术性批评教育进行研究。
关键词:艺术性批评;明确导向;心理舒缓期;剖析与互动
中图分类号:G451.6;G4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35-0091-01
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鲜花与掌声肯定很重要,但挫折与摔打同样不可缺少,对待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犯的各种问题和错误,批评教育方式就必须走到和赞赏式教育、鼓励式教育同样位置的前台。以往一提到批评教育,很多人往往会把批评教育与简单、粗暴、体罚这样的词语联系在一起。其实,一切正常的批评教育都是为了唤醒学生对个体不当行为的正确理解、对待和再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批评教育必须成为一种教育艺术,需要不断实践、学习和创新。教育工作者要学会让批评教育不再面目狰狞,让批评方式更加艺术、科学、适用,让犯错误的孩子心悦诚服地认知、接受和改变。本文结合陶行知的“四块糖果”这个故事的艺术性对批评教育进行研究。
一、艺术性批评教育要给学生明确的及时的导向
在陶行知看到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时,当即喝止了他,并让他放学之后到校长室去。喝止了王友,就是对王友错误行为的中止措施,“喝止”一词,说明了陶校长并没有“和颜悦色”,而是“声嘶力竭”,为何?其实就是要通过“喝止”的方式,明确地告知王友:你的行为是错误的,必须马上停下来。这就给了人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在批评教育中,你需要给学生明确的要求或指令,快刀易斩乱麻,千万不要模棱两可。
二、艺术性批评教育要给学生认识自身问题和错误的时间
很多学生犯错误往往伴随着“激情”与“即兴”,在这个时间段,说理并不是最佳选择,促使他们冷静下来才是首选的做法。冷静需要一定的时间,就像文中的陶行知校长一样,他选择了放学后让王友去校长室,而不是当场让王友去校长室,陶校长就是要给王友时间,给他認识自身问题和错误的时间,给他认真思考事情来龙去脉、是是非非的时间,同时也给自己调查事件真相留出时间。大家可以想象到王友在那段时间里复杂而又忐忑的心理状态,这样一段心理思考历程对于王友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艺术性批评教育要给学生适度的心理舒缓期
学生犯了错误,往往会有惭愧和悔恨的情绪,特别是被教育管理者发现了,心更是提到了嗓子眼。当王友踏进校长室的一瞬间,可以想象,这个孩子正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这个时候教育者单刀直入直接讲一大段道理,被教育者要么头埋得更低,要么云里雾里,稀里糊涂地跟着教育者的思路机械地点头和保证,批评教育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陶校长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他采取的正是舒缓被教育者紧张心理的做法,抓住王友早到的契机,给了他一块糖果,给王友紧张难受的心理轻轻地梳上一梳,促使王友放松下来,拉近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为批评教育效果的实现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四、艺术性批评教育追求批评者与被批评者之间的互动
当批评教育产生时,批评者往往处于高处,被批评者处于低处。这样的位置差异很不利于产生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批评者必须意识到这种差异,并追求与被批评者积极的互动,来抹平这种差异。陶行知校长在批评教育王友时,就特别重视这一点。他首先是送糖果给王友,其次是把糖果放到王友手中,再次是把糖果塞到王友手里,最后把第四块糖果递给王友。这一“送”、一“放”、一“塞”、一“递”,体现了陶校长与王友之间的肢体交流与主动互动,特别是最后的一“递”,已经显现朋友式的亲切,体现出批评者与被批评者的平等。王友此时此刻已经完全放松下来,并能完全接受陶校长的看法与建议,教育的效果不言而喻。
五、艺术性批评教育更讲求对被批评者问题剖析的细致程度与深入程度
仔细看案例,大家一定会发现,陶校长并没有一通话“教育到底”,而是一通话“分析入理”。这种客观实际、入情入理的分析往往能够对被批评者产生巨大的心理影响,这种影响带有强大的正面性,能够引导被批评者对自身出现的问题有更深刻、更理性的剖析,并促使其正视自己,积极认识自身的不足与缺陷,从而改变其不良的行为。正是因为陶校长坚持用客观实际、入情入理的分析对待王友所犯的错误,才会有王友“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这样良好的教育效果。
六、结束语
不只是赞赏式和鼓励式教育能产生美,艺术的批评教育也能生成美。学生思想单纯幼稚,往往会因为一时激动、是非不分、认识糊涂而做错了事,这恐怕是很多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要交的“学费”。由这则经典的批评教育案例可以看出,教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正确而艺术地对待犯错误孩子的重要价值。做师长的既要胸怀广大宽容他们所犯的错误,更要机智巧妙地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引导他们以此为戒。
参考文献:
[1]房咏梅.论青少年学校教育中的批评方法的艺术及其效能[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03).
[2]徐丽颖.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性研究[D].辽宁大学,2015.
[3]刘红云.对“批评教育”的再认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1).
[4]叶新和,梅娟.批评是一门艺术[J].教学与管理,2012(12).endprint